青團典故
A. 青翠欲滴的青團,令人魂牽夢縈,到底有什麼來歷
青團的來歷:
傳說有一年的清明節,江蘇有位農民正忙著在自家地里耕田,忽聽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由遠而來,抬頭看時,只見清軍隊在追趕穿一身太平軍服裝的軍官。這們農民急中生智,上前幫軍官脫下軍服,用腳踩入泥底下,再讓他把身子往水田裡一蹲,變成渾身泥漿後站起來,一手扶犁,一手揮鞭,耕起地來。清兵追來,看到的是打著赤膊、滿腿泥漿的農民在耕地,不像太平軍軍官,然而狡猾的清兵又一想,前面是湖泊,不可能從湖上插翅逃走,就在附近添兵設崗,四處查尋。機智的農民示意軍官暫時不要進村,自己想辦法給他帶點食物充飢。回到村裡,農民見清兵四處搜尋,村口還有清兵檢查每一個出村人的竹籃里有沒有給太平軍軍官帶吃的東西。農民想若帶米飯或麵食怕是不行,那麼帶什麼食物去呢?他正低頭思索時,不小心一腳正好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講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團子。然後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挑著擔子到了村口。哨兵見水草中夾著圓滾滾軟乎乎的東西,看不出是米粉做的,也沒有進一步查問就放行了。軍官待四周無人時,一邊犁地一邊吃起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等到天黑後,他便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原來,他是忠王李秀成的得力大將軍陳太平。李秀成見他平安回來,喜出望外。為紀念那救命的青團,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此後,太平軍打到哪兒,吃青團的習俗便流傳到哪兒。
青團的基本簡介:
青團是江南地區一帶的漢族特色小吃,青色的,用漿麥草的汁拌進糯米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
現在店裡做青團,有的採用漿麥草,有的採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綠葉蔬菜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當作春遊食品。
B. 青團作為祭祖必備佳品,它是怎麼來的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
青團的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面胚,摘成每個大約重75克的面團,搓成長條,逐個按扁,包入豆沙餡等餡料,捏攏收口,搓成圓球,即成青團生坯。
籠內鋪上濕布,放入青團生坯,上鍋蒸約15分鍾至熟,再在青團上塗些芝麻油即成。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