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州城典故
㈠ 文言文新唐書韋挺傳
文言文原文:
韋挺,京兆萬年人。父沖,仕隋為民部尚書。貞觀初,王規數薦之,遷尚書右丞。歷吏部、黃門侍郎,拜御史大夫、扶陽縣男。太宗謂挺曰:「卿之任大夫,獨朕意,左右無為卿地者!」挺曰:「臣駑下,不足以辱高位,且非勛非舊,而在藩邸故僚上,願後臣以勸立功者。」不聽。
是時承隋大亂,風俗薄惡,人不知教。挺上疏。俄復為黃門侍郎,兼魏王泰府事。時泰有寵,太子多過失,帝密欲廢立,語杜正倫,正倫以漏言貶。帝謂挺曰:「不忍復置卿於法。」改太常卿。
初,挺為大夫時,馬周為監察御史,挺不甚禮。及周為中書令,帝欲湔拭用之,周言挺佷於自用,非宰相器,遂止。帝將討遼東,擇主餉運者。
周言挺才任粗使,帝謂然。挺父故為營州總管,嘗經略高麗,故札藏家,挺上之。即詔河北列州皆取挺節度,許以便宜。帝親解貂裘及中廄馬賜之。
挺遣燕州司馬王安德行渠,作漕艫轉糧,自桑乾水抵盧思台,行八百里,渠塞不可通。挺以方苦寒,未可進,遂下米台側,貯之,待凍泮乃運以為解。
即上言:「度王師至,食且足。」帝不悅曰:「兵寧拙速,無工遲。我明年師出,挺乃度它歲運,何哉?」即詔繁畸令韋懷質馳按。懷質還劾:「挺在幽州,日置酒,弗憂職,不前視渠長利,即造船行粟,綿八百里,乃悟非是,欲進則不得,還且水涸。
六師所須,恐不如陛下之素。」帝怒,遣將少監李道裕代之。敕治書侍御史唐臨馳傳,械挺赴洛陽,廢為民,使白衣從。
帝破蓋牟城詔挺將兵鎮守示復用城與賊新城接日夜轉斗無休時挺以失職內不平作書謝所善公孫常,善數者也,以他事系,投繯死。索橐中得挺書,言所屯危蹙,意怨望,貶象州刺史。歲余卒,年五十八。
文言文翻譯:
韋挺是京兆萬年人。他的父親韋沖,任隋朝的戶部尚書。貞觀初年,王珪屢次推薦他,升任尚書右丞。歷任吏部侍郎、黃門侍郎,拜授御史大夫、扶陽縣男爵。
太宗對韋挺說:「卿擔任御史大夫,只是朕的意思,左右大臣沒有為卿說情的!」韋挺說:「臣愚笨,不可以玷辱高位,並且不是功臣也不是舊臣,卻位在藩邸故僚之上,希望讓臣的職位靠後用來勤勉立功的人。」皇帝不聽。
這時承襲隋朝大亂,風俗敗壞,人們不知教化。韋挺上疏。不久再次任黃門侍郎,兼任魏王李泰的府事。當時李泰受恩寵,太子多有過失,皇帝私下想要廢立,告訴杜正倫,杜正倫因泄漏這話被貶官。皇帝對韋挺說:「不忍心再以法令來處置卿。」改任太常卿。
當初,韋挺任御史大夫時,馬周任監察御史,韋挺對馬周不很禮遇。等到馬周任中書令,皇帝打算洗刷韋挺的罪名任用他(為宰相),馬周說韋挺很是剛愎自用,不是任宰相的大器,皇帝於是停止任命。
皇帝將要討伐遼東,挑選主管運送糧餉的人,馬周說韋挺的才能勝任粗活,皇帝同意。韋挺的父親過去擔任營州總管,曾經籌劃治理高麗,舊書信藏在家裡,韋挺將它呈上。於是下詔河北各州都受韋挺節制調度,允許他自行決斷事務。
皇帝親自解下貂皮衣並將宮中的馬匹賜給他。韋挺派遣燕州司馬王安德巡行渠道,造漕船轉運糧食,自桑乾水抵達盧思台,行八百里,渠道堵塞不可通行。韋挺認為正是嚴寒時節,不可運行。於是卸下糧食放在盧思台的旁邊,修糧倉貯藏,等到流水解凍再運行。
向皇上報告:「估計官軍到來,糧食就足夠了。」皇帝不高興地說:「軍隊寧可行動緩慢,運糧之事不可推遲。我第二年軍隊出征,韋挺卻估計明年運糧,怎麼辦?」於是下詔書讓繁畸令韋懷質迅速前往查問。
韋懷質返回彈劾:「韋挺在幽州,每天置辦酒席,不考慮職責,不前去巡視漕渠是否暢通,就造船運糧,走了八百里,才領悟不能這樣,想前進不能,返回水流又乾涸了。六軍所需,恐怕不是陛下原先設想的。」皇帝發怒,派遣將作少監李道裕代替他。
下敕令讓治書侍御史唐臨從驛道傳遞命令,給韋挺戴上刑具押送洛陽,廢為平民,讓他以平民的身份隨從。皇帝攻破蓋牟城,下詔讓韋挺率兵鎮守,表示重新任用;蓋牟城和賊人新城接鄰,日夜作戰不停止。
韋挺因失職,內心憤憤不平,寫信給和他關系好的公孫常。公孫常,是善於術數的人,因其它事情被拘禁,上吊自殺了。搜查公孫常的衣服口袋,得到韋挺的書信,信里說到自己所屯兵的地方很危急,心中很是不滿,因此韋挺被貶擔任象州刺史。一年多後去世,終年五十八歲。
此文出自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所寫的《新唐書》
(1)燕州城典故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五代時期就曾有《唐書》(即《舊唐書》)編成,但宋仁宗認為《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下詔重修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書》」。
前後參預其事的有宋敏求、范鎮、歐陽修、宋祁、呂夏卿、梅堯臣,《新唐書》所依據的唐人文獻及唐史著作均審慎選擇,刪除當中的讖緯怪誕內容,裁減舊史本紀十分之七 。
總的說來,〈列傳〉部分主要由宋祁負責編寫,〈志〉和〈表〉分別由范鎮、呂夏卿負責編寫。最後在歐陽修主持下完成。〈本紀〉10卷和〈贊〉〈志〉〈表〉的「序」以及《選舉志》《儀衛志》等都出自歐陽修之手。
因為〈列傳〉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歐陽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編寫,出於謙遜,同時歐陽修認為宋祁是前輩,所以他沒有對宋祁所寫的列傳部分從全書整體的角度作統一工作,因而《新唐書》存在著記事矛盾、風格體例不同的弊端。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
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㈡ 唐朝地名有哪些
貞觀元年,唐太宗李世民將全國劃分為十個道。這十個道由北向南包括了河北、河東、關內、隴右、河南、山南、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等十道。
唐太宗把州分等,同樣是州,要根據人口的多寡,分為上、中、下三等。這就好比現在某些省的省轄市,同樣是市,但是要分為副省級城市、地級市、副廳級市、省直轄的縣級市、地級市代管的縣級市。
採取州縣兩級行政區劃體制,對於政令傳導、減少冗員、減輕賦稅是件好事,但好景不長,沒多久唐太宗在行政區劃上又有了另外一項創舉——「道」。
通過州、縣管理地方,唐太宗還是不放心,於是依照山川地理環境,把全國劃分為十個「道」,分別是關內道、河南道、河北道、河東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
這是十個道最開始不是行政區,只是監察區,由皇帝派出觀察使不定期視察道內各州縣行政事務。但是到了後來,「道」由虛向實,演變成了一級正式的行政單位,觀察使成了地方行政長官。
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極大削弱了唐王朝中央的權威和實力,自此唐朝進入藩鎮割據時代。唐朝時的藩鎮主要指節度使、觀察使、都防禦使。節度使是地方的軍政長官,而觀察使是唐朝後期設立,全稱為觀察處置使。
唐代後期逐漸把全國分成四十多個道,這些道中較大的有十餘個州,較小者只有兩三個州,這些道中比較重要的道,其地方長官稱之為節度使,次者稱觀察使。節度使觀察使都是地方軍政長官,只是觀察使的僚屬將校略少於節度使。
唐朝時的節度使主要在北方,尤其是河北地區。南方地區節度使個數較少,只有嶺南節度使、淮南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後分為劍南東川節度使、劍南西川節度使)、山南東道節度使、山南西道節度使、襄陽節度使。
(2)燕州城典故擴展閱讀:
唐朝是一個讓中國人感到自豪和驕傲的朝代,對於唐朝的人物和典故,大家都能如數家珍、娓娓道來。不想對南北朝,撓半天腦袋也很難講出五個像樣的故事來。以唐朝為背景的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也是汗牛充棟、多如牛毛。
與漢朝極為神似的——唐朝在採取州縣制的同時,還進行分封了!李世民分封了一批皇室宗親為王,比如梁王李慎、漢王李貞、晉王李治等等。
為了避免封國謀亂,李世民的團隊想了幾個措施,一是限制封國面積,封國也就是相當於一個州縣的面積;二是封國與封國之間不相連,由州縣隔開,避免串通一氣;三是封國官員都由中央派遣,同時封國要遵守中央法令,不得自己建立獨立朝廷。
㈢ 靺鞨內附是什麼典故
靺鞨是我國東北的一個古老民族,居住在白山(長白山或稱不成山、徒太山、大白山)黑水(黑龍江)之間。周秦時稱肅慎,曾來貢中原,臣服於周。兩漢至魏晉時稱挹婁,曾長期役屬於扶余。曹魏初年擺脫扶余的統治,向魏貢納貂皮等物。北魏時稱勿吉,勢力更為強盛,逐步打敗扶余,入據今松花江流域,仍臣屬於中原政權。隋唐時稱靺鞨,已擁有粟末、白山、伯咄、安車骨、號室、拂涅、黑水等七大部落,其中以黑水部粟末部最為強大。棘韜人依山傍水,掘地為穴,架木於上,以土覆之,開口向上,以梯出入。人們群聚而居,夏日出逐水草,冬天人居穴中。除以狩獵為生外,有農業,用耦耕法耕田,種植粟、麥、穩等耐旱作物。以米釀酒,飲之亦能醉人。善養豬,「富人至數百口,食其肉而衣其皮」。
粟末靺鞨以居住在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而得名,居於各部之南,較先進,有戰士數千。隋煬帝大業元年(605)粟末靺鞨敗於高麗,首領突地稽率八部大眾千餘家自扶余城(今吉林四平)西北內附於隋,被安置於柳城(今遼寧朝陽)一帶,漸與當地人融合。唐初,突地稽遣使朝貢,唐以其部落置燕州,以突地稽為燕州總管。突地稽因立戰功做到右衛將軍,賜姓李氏。其子李謹行,為唐高宗時守邊名將,做到右衛大將軍,封燕國公。他與高宗同年死,陪葬乾陵。乾陵十七個陪葬墓,已發掘的五墓中,除李謹行墓外,余皆太子、公主、中書令墓,其與唐關系之密切可以想見。
留在故地的粟末靺鞨與白山、伯咄、安車骨、號室諸部靺鞨人先後淪為高麗的附庸。唐總章元年(668),唐滅高麗,該部粟末人與高麗遺民數萬人被西遷至營州(今遼寧朝陽)一帶。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營州契丹人李盡忠等起事,攻陷州城據營州叛唐,造成大亂,粟末部首領乞乞仲象帶領當地靺鞨人和高麗人東走,其子大祚榮以靺鞨高麗之眾擊敗唐軍,東渡遼河,回到靺鞨故地。大祚榮在奧婁河(今牡丹江上游)畔的東牟山(今吉林敦化東北)修築城堡(敖東城),並於武周聖歷元年(698)建立了震國。初,震國為防備唐朝的討伐,曾依附於突厥。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唐遣侍御史張行岌招撫大祚榮,雙方和解。開元元年(713),唐鴻臚卿崔忻奉使宣勞靺鞨,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以其所部為忽汗州,令祚榮兼都督。自此始去棘輻之號,專稱渤海。大連市至今還保留著鴻臚卿崔忻完成冊封使命後於開元二年五月在旅順的鑿井刻石。開元七年大祚榮死,子大武藝立,是為武王。武藝時向周圍發展勢力,曾一度與唐發生軍事沖突。唐寶應元年(762),第三世王大欽茂被封為「國王」後,與唐廷關系更為親密。此後,歷世諸王皆經唐廷冊立,終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數十次,對唐始終和好。唐亡後,渤海繼續向後梁、後唐朝貢,保持著臣屬於中原王朝的關系。
古代風景渤海的疆域,初僅靺鞨故地,「方二千里」。經大祚榮、大武藝兩代的擴充,領土不斷擴大。被稱為渤海中興之主的第十代宣王大仁秀,更廣開土宇,南定新羅,北略諸部,疆域至「方五千里」,南至朝鮮半島北部,以泥河(今朝鮮咸鏡南道龍興江)為界與新羅相接,東至日本海,東北至烏蘇里江下游與黑水靺鞨為鄰,北隔那河(今松花江)與室韋為界,西抵扶余川(今吉林伊通河)流域與契丹接壤,西南達遼河流域與唐交界,全境包括今東北大部、朝鮮半島北部及前蘇聯瀕日本海的部分地區。境內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首都初在「舊國」(今吉林敦化一帶),唐天寶末遷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縣西南東京城)。此後除唐貞元(785—805)時一度遷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琿春西)外,一直定都於上京。居民以靺鞨人最多,棘鞫中又以粟末襪羯為主,另外還有高麗遺民、漢人及少量突厥、契丹、室韋人。
渤海在與唐朝發生密切聯系之後,在中原文明強有力影響下迅速完成封建化進程,其行政組織、兵制等皆仿唐制:中央設三省(中台、宣詔、政堂,等於唐的門下、中書和尚書省),政堂省有六部(忠、仁、義、禮、智、信,相當於唐的吏、戶、禮、兵、刑、工),還有七寺(殿中、宗屬、大常、司賓、大農、司藏、司膳)及中正台、文籍院、胄子監、巷伯局等機構;地方有諸京、府、州、縣等行政區劃的建制,有節度使、州刺史、縣丞等地方官;軍事上仿唐十六衛制,置左右猛賁、熊衛、羆衛、南左右衛、北左右衛等十衛,後期還有左右神策、左右三軍等編制,兵員最多時達數十萬。另外也有法律、監獄等。
在中原先進生產技術的影響下,渤海的社會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和進步,五京周圍及南部、西南部地區得到迅速的開發。農業成為最主要的生產部門,大量使用鐵農具,大面積種植水稻,並培育出盧城稻這一著名品種;柞蠶與桑蠶的飼養也較普遍。畜牧業也有較大發展,豬、馬、兔等皆培育出優良品種。手工業生產達到了較高水平,專業冶工達數千人以上,所產之鐵、熟銅、金銀佛和納、布、綿以及瑪瑙櫃、紫瓷盆等工藝品遠近馳名。隨著經濟的發展,涌現出一批新興城市,至其末年已達一百餘座,其中上京城建築宏偉壯麗,形制模仿長安,周長三十二里,為當時東北最大城市,交通相當發達,從鴨綠江入海,經旅順至登州(今山東蓬萊),是渤海通往唐朝的水路要道,另有營州道、契丹道、新羅道、日本道及黑水靺鞨道等水陸干線,分別通往鄰近地區及新羅、日本等國。渤海所產的馬、銅等物,源源不絕地輸往唐朝,對內地的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渤海的貂鼠皮、海豹皮、鷹(海東青)、麝香、人參等都常輸入內地,與內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歲歲不絕。開元時渤海曾一次貢唐貂鼠皮一千張,唐朝也經常贈渤海錦、絹、繒、帛和金銀器皿,如開元十五年(727)賜渤海彩練一百匹,其間賜以紫袍金帶、緋袍銀帶、以及絹、帛百匹或數十匹者,僅玄宗時即有數十次。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吉林省和龍縣唐代渤海古墓中發現的不少金器,和內地唐墓中發現的金器形制相同,是為唐與渤海親密關系的確證。由於朝貢、互市的頻繁,自代宗寶應二年(763)起,唐政府在青州(治今山東益都)設置渤海館,以接待渤海使臣,管理同渤海貿易事務。
漢族的傳統文化對渤海影響很大。渤海王「數遣諸生,詣京師太學,習識古今制度」。不少學生在唐朝參加科舉考試,如高元固、烏火召(照的異體字)度、烏光贊等就在唐朝進士及第,從而帶回更多的內地制度和文化。渤海不時遣使寫各種典籍,如開元二十六年(738)遣使求寫《唐禮》、《三國志》、《晉書》、《三十六國春秋》等書。渤海使用漢字,許多漢文典籍得到流傳。在五京周圍等發達地區,按中原教育模式,建立了較系統的教育體制。在儒學、宗教、文學、音樂、歌舞、繪畫、雕塑以及科學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涌現出一批著名學者、文學家、藝術家、航海家等。其中大詩人裴頸(音挺)曾被日本同輩尊稱為詩壇「領袖」;渤海王子大某則以「佳句在中華」而博得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等人的稱頌。儒家思想成為渤海社會的統治思想,佛教在其境內各地也得到廣泛流傳。在生活習俗方面從起居行止、飲食服飾以及喪葬喜慶、體育娛樂等許多方面同漢人逐漸接近並趨向一致。故溫庭筠送渤海王子詩有「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句。考古工作者在吉林敦化縣近郊即渤海舊都敖東城南發掘了渤海貞惠公主墓,墓道里一對石獅具有濃厚的唐代雕刻風格,《貞惠公主墓碑》從碑制形式到碑文文體完全和內地相同。由於渤海大量吸取中原先進生產技術和政治文化制度,經濟、文化都很發達,在當時有「海東盛國」之譽。海東文化作為盛唐文明的一個分支而在中華民族的開發史上佔有重要一頁。渤海政權的建立,對於東北地區的開發以及東北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融合都有推動作用。
黑水靺鞨因居住黑水(黑龍江)而得名,居於最北方,發展較慢,分十六部,黑水靺鞨和唐朝也有密切聯系,遣使來朝,每歲不絕。開元十年(722)黑水靺鞨酋長倪屬利稽入朝,唐玄宗任命他為勃利州刺史,勃力即今黑龍江烏蘇里江會合口東岸的伯力(前蘇聯稱之為哈巴羅夫斯克)。開元十三年(725)唐在黑水靺鞨地置黑水軍,次年又以其最大部落為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其餘各部為都督府下屬的州,以其首領為刺史,唐派長史以監領之。開元十六年(728)唐玄宗賜黑水都督府都督姓李名獻誠,並授雲麾將軍兼黑水經略使。黑水都督府的設置使唐代中國封建王朝在黑龍江流域廣大地區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行政機構,進一步加強了這一地區同內地的聯系。黑水都督府連同室韋都督府的設置,使唐朝的疆域東北至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一帶,包括庫頁島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