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典故
Ⅰ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一個什麼故事
孫叔敖為郢(今荊州市,一說宜城)人,是春秋時楚國最為著名的令尹之一。他輔佐楚莊王,勵精圖治,忠貞為國,為楚國的強大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湖北民間流傳了許多他善用寓言、典故勸楚莊王納諫的故事,而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相傳就是源於孫叔敖對楚莊王的一次進諫。
據韓嬰《韓詩外傳》卷十記載:「楚莊王將興師伐晉,告士大夫曰:『有敢諫者死無赦。』孫叔敖曰:『臣聞畏鞭笞之嚴而不敢諫其父,非孝子也;懼斧鉞之誅而不敢諫其君,非忠臣也。』於是進諫曰:『臣聞園中有榆,其上有蟬。蟬方奮翼悲鳴,欲飲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後,曲其頸,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黃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挾彈丸在榆下,迎而欲彈之。童子方欲彈黃雀,不知前有深坑,後有木屈株也。此皆貪前之利,而不顧後者也。非獨昆蟲,眾庶若此也,人主亦然……』楚國不殆,而晉以寧,孫叔敖之力也。」《莊子·山木》、劉向《說苑》和《吳越春秋》等典籍也載有這則成語故事。
這則成語的大意是:螳螂要捕捉知了,卻不知黃雀在後面等著要啄它自己;黃雀要啄食螳螂,卻不料有兒童在樹下正准備用彈弓打它;兒童要打黃雀,卻不知他的腳前有一個大坑,身後也有危險。成語比喻那種目光短淺,一心圖謀侵害別人的人,卻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計他。這說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充分考慮各種利害關系,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成語典故里的楚莊王是一位喜歡聽政治謎語和政治寓言的明主,深諳庄王這種稟性的孫叔敖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向庄王勸諫:目前去攻打晉國是有後患的事。孫叔敖是一位慮事深遠,有敏銳頭腦的政治家,楚莊王聽了孫叔敖的勸諫後,他在位的最後三年確實沒有出兵勞師遠征,這種舉措是否受了孫叔敖勸諫的影響和寓言的啟示,史無確考,但是孫叔敖輔佐庄王,使楚國逐漸強盛,卻是不爭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