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楚山的典故

楚山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2-11-20 12:46:02

❶ 有關寶玉一個的典故

和氏壁
關於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並且情節大致相像。(以下部分文字譯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說荊山(今安徽蚌埠市)看見有鳳凰棲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之說,他認定山上有寶,經仔細尋找,終於在山中發現一塊玉璞。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逐出國都。厲王死,武王繼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
楚文王繼位後,卞和懷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滿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問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為什麼只有你如此悲傷?」卞和感嘆道:「我並不是因為被削足而傷心,而是因為寶石被看作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是非顛倒而痛心啊!」(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為獎勵卞和的忠誠,美玉被命名為「和氏之璧」,這就是後世傳說的和氏璧。
和氏璧是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價值連城」的「天下所共傳之寶」,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

❷ 價值連城的成語典故

成語故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原以十五城請易璧。」
【典 故】秦昭王得知趙惠王得到價值連城的和氏璧,想假裝以15座城池與他交換來騙取它。趙惠王派藺相如前去交易,秦王拿到和氏璧後而不談城池交換事宜。藺相如設計騙回和氏璧,並派人連夜將它送回邯鄲城,秦王氣得要殺死藺相如。
和氏璧的由來
和氏璧是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價值連城」的「天下所共傳之寶」。
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說荊山看見有鳳凰棲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之說,他認定山上有寶,經仔細尋找,終於在山中發現一塊玉璞。
卞和將此璞獻給楚厲王。然而經玉工辨認,璞被判定為石頭,厲王以為卞和欺君,下令斷卞和左腳,逐出國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將璞玉獻上,玉工仍然認為是石頭,可憐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懷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滿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問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為什麼只有你如此悲傷?」卞和感嘆道:「我並不是因為被削足而傷心,而是因為寶石被看作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是非顛倒而痛心啊!」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結果得到了一塊無瑕的美玉。
為獎勵卞和的忠誠,美玉被命名為「和氏之璧」,這就是後世傳說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愛惜,都捨不得雕琢成器,就奉為寶物珍藏起來。又過了400餘年,楚威王為表彰有功忠臣,特將和氏璧賜予相國昭陽。昭陽率賓客游赤山時,出玉璧供人觀賞,不料眾人散去後,和氏璧不翼而飛。
50餘年後,趙國邯鄲人繆賢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購得一塊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經玉工鑒別,此玉就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趙惠文王聽說和氏璧在邯鄲城出現,遂據為己有。
秦昭王獲悉此事後,致信趙王說,願以秦國十五座城池換取玉璧。趙王懾於秦國威力,派藺相如奉璧出使秦國。機智過人的藺相如不辱使命,設計取回玉璧,送回邯鄲。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入秦國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從此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傳說中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和氏璧製成了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的沉浮 :
姑且不論傳國玉璽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確實曾令玉工雕琢過一枚皇帝玉璽,稱之為「天子璽」。據史書記載,此璽用陝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鈕,一說龍魚鳳鳥鈕玉璽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
傳國璽自問世後,就開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傳說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風浪驟起,所乘之舟行將覆沒。始皇拋傳國玉璽於湖中,祀神鎮浪,方得平安過湖。8年後,當他出行至華陰平舒道時,有人持玉璽站在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代稱)。」言畢不見蹤影。傳國玉璽復歸於秦。
秦末戰亂,劉邦率兵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天子璽」獻給劉邦。劉邦建漢登基,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此後玉璽珍藏在長樂宮,成為皇權象徵。西漢末王莽篡權,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由孝元太後掌管。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後交出玉璽,遭太後怒斥。太後怒中擲玉璽於地時,玉璽被摔掉一角,後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王莽敗後,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並傳於東漢諸帝。東漢末,十常侍作亂,少帝倉皇出逃,來不及帶走玉璽,返宮後發現玉璽失蹤。旋「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孫堅部下在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屍體,從她頸下錦囊中發現「傳國玉璽」,孫堅視為吉祥之兆,於是做起了當皇帝的美夢。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袁紹,袁紹聞之,立即扣押孫堅之妻,逼孫堅交出玉璽。後來袁紹兄弟敗死,「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
三國鼎立時,玉璽屬魏,三國一統,玉璽歸晉。西晉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頻繁、動盪不安的時代。「傳國玉璽」被不停地爭來奪去。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璽歸前趙劉聰。東晉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玉璽;後趙大將冉閔殺石鑒自立,復奪玉璽。此階段還出現了幾方「私刻」的玉璽,包括東晉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璽、姚秦玉璽等。到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劫得傳國玉璽。不久侯景敗死,玉璽被投入棲霞寺井中,經寺僧將璽撈出收存,後獻給陳武帝。
隋唐時,「傳國玉璽」仍為統治者至寶。五代朱溫篡唐後,玉璽又遭厄運,後唐廢帝李從珂被契丹擊敗,持玉璽登樓自焚,玉璽至此下落不明。
真假傳國玉璽:
由於歷代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傳國璽屢經發現。如宋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咸陽人段義稱修房舍時從地下掘得的「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背螭鈕五盤」的玉印,經翰林學士蔡京等13名官員「考證」,認定是「真秦制傳國璽」的玉印。然而,據後世人考證,這是蔡京等人為欺騙皇帝而玩的把戲。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戶縣毛志學在泥河裡得玉璽,由陝西巡撫熊羽中呈獻孝宗皇帝。相傳元末由元順帝帶入沙漠的傳國璽,曾被後金太宗皇太極訪得,皇太極因而改國號「金」為「清」。但清初故宮藏玉璽39方,其中被稱為傳國璽者,卻被乾隆皇帝看作贗品,可見傳國璽的真真假假實難確定。據說真正的傳國璽是明滅元時,被元將帶到漠北了。真正的傳國璽是否和氏璧所為?又流向哪裡?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明清兩朝人士對「傳國玉璽」的態度,已經與以往時代有所不同。據《明史·輿服志·皇帝寶璽》載,禮部尚書傅瀚談及地方送來的傳國璽時評論道:「自秦始皇得藍田玉以為璽,漢以後傳用之。自是巧爭力取,謂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璽也。故求之不得,則偽造以欺人;得之則君臣色喜,以誇示於天下。是皆貽笑千載。」清高宗御制《國朝傳寶記》也說:「會典所不載者,復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一璽,不知何時附藏殿內,反置之正中。按其詞雖類古所傳秦璽,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蟲鳥之舊明甚……若論寶,無非秦璽,既真秦璽,亦何足貴!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時奏進屬員浚寶應河所得玉璽,古澤可愛,又與《輟耕錄》載蔡仲平本頗合。朕謂此好事者仿刻所為,貯之別殿,視為玩好舊器而已。夫秦璽煨燼,古人論之詳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與本朝傳寶同貯?於義未當。」
典故:春秋時候,有個叫卞和的楚國人,在楚山得到一塊玉璞(裡面蘊藏有美玉的石頭),把它獻給楚厲王,厲王讓加工玉石的匠人鑒別,匠人不識貨,將其誤認為是石頭,於是卞和以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左腳。厲王死後,武王繼位,卞和又獻玉璞,但鑒別的結果仍說是石頭,卞和又被砍去了右腳。後來楚文王繼位,卞和抱著玉璞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淚都流幹了,眼睛裡哭出了血。文王派人問他為何哭得這樣悲痛,卞和說:「我所傷心的並不是被砍去了雙腳,而是這個世道是非不分、黑白顛倒。這明明是塊寶玉,卻被認為是石頭;我本來是一心為國的忠貞之士,卻被認為是欺君罔上的無知狂徒——這是最使我傷心的啊!」文王讓匠人剖開玉璞,果然得到一塊上等的美玉,為了表彰卞和獻玉的功績,就將這塊美玉命名為「和氏之璧」。從此,和氏璧成為稀世之寶。後來到了戰國時期,和氏璧被趙惠文王得到了,秦昭王聽說後非常羨慕和嫉妒,派人給趙惠文王送去一封信,信上說: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
成語示例
◎ 那一次貧協主席楊窮人對兒子說著說著已經哽咽得泣不成聲了,似乎是即將要把一件價值連城的傳家寶交付給兒子。
◎ 歷盡風霜,幾經浩劫,價值連城的國寶文物尚且盪然無存,何況這幾近湮沒的書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諸如什麼先賢手澤,文書寶卷自然是沒有的。
◎ 綺麗和金橋是親兄弟,明算帳,從不為生意上的事翻臉,只要商業上需要,趙綺麗隨時有可能把他准備在大陸推出的系列產品的廣告權,移交給省、市廣告公司,至於趙綺麗和傅逸泉的私交則是另一回事,聖誕,聽說趙老闆送給傅太一個法國中古時期的燭台,價值連城。

❸ 和氏璧的來歷

傳說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今湖北省南漳縣西)上砍柴,偶然發現一隻美麗的鳳凰棲在一塊青石上。按當時民間傳說「鳳凰不落光寶地」,卞和認定這塊青石是寶貝,於是將它獻給楚厲王。當時王宮的玉石匠不識此寶,說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大怒,以欺王之罪,命令武士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厲王的兒子武王繼位後,卞和又把這塊寶石獻給武王,仍被說是普通的石頭,武王以同樣的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右足。若干年後,武王的兒子文王繼位了,卞和還想去獻寶,可是他因失去了雙腳而無法行走,便抱著這塊寶石坐在荊山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一直把眼淚哭幹了,眼中流出鮮血來。有人把這件事稟告了文王,文王派人去問卞和:「天下受刑被砍掉雙足的人很多,為什麼數你悲傷悲傷:情感上的痛苦、低落。得最厲害呢?」卞和回答說:「我痛心的並不是自己雙足被砍斷,而是這塊奇寶,被人認為是普通石頭!」於是,文王派人把卞和接進王宮,並命令玉石匠精心琢磨,剖開石頭,果然從中得到了一塊光潤無瑕悲傷:情感上的痛苦、低落。、晶瑩光潔的奇寶,文王再命令工匠將它雕像成一塊玉璧。世人為了紀念卞和的發現,便給它取名為「和氏璧」。這就是「和氏璧」的來歷。
幾百年後,楚國相國昭陽,為楚國立了大功,楚威王把「和氏璧」賞給了昭陽。不久,「和氏璧」被人偷走了。究竟被誰偷走?無法查明。過了50多年後,趙國太監纓賢用500兩黃金從一位外地客人手裡,買了一塊綺麗奪目的玉璧,經玉石匠辨認,才知道這塊玉璧就是已經失蹤了50多年之久的「和氏璧」。趙惠文王知道這個消息後,立即從太監纓賢手裡把「和氏璧」奪走。從此,「和氏璧」被趙惠文王佔有。
當時諸侯、天子迷信「璧歪象大」,都想用玉璧作祭無禮器,把「和氏璧」視為「天下獨有的無價之寶」。因此,「和氏璧」就成為各諸侯國千方百計爭奪的對象。據西漢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秦昭襄王聽說「和氏璧」在趙國,很想得到這塊寶貝,於是就玩弄玩弄:態度不嚴肅,不負責任。陰謀詭計,欺騙趙國說,願意用15座城地來換取趙國的「和氏璧」。當時秦國的軍事、經濟力量日益強大,國勢正旺,不斷對外擴張和進擊,趙王既捨不得「和氏璧」,又不敢得罪秦王,無奈,只得派使臣藺相如護送「和氏璧」到秦國去。秦王見到「和氏璧」,連聲誇贊。藺相如見秦王毫無給城之意,就憑自己的機智和勇敢,把「和氏璧」從秦王手中弄回來,並巧妙地暗地派人帶著「和氏璧」悄悄潛回趙國。這就是膾炙人口討伐:出兵攻打敵人或叛逆。的「完璧歸趙」的歷史故事。
公元前228年,秦國滅掉了趙國,「和氏璧」落到了秦始皇的手裡。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立即命令丞相李斯撰寫「授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經玉石匠把這八個字鐫刻在「和氏璧」上,成為皇帝的寶印。從此「和氏璧」開始被稱為「國璽」。
公元前206年,劉邦攻佔咸陽,推翻了秦王朝,秦王子嬰把「和氏璧」獻給劉邦。劉邦於公元前202年打敗項羽後,建立漢朝,傳令將「和氏璧」作為「國星」代代相傳,因此,「和氏璧」被封為「傳國璽」。
公元5年,出身外戚並掌握了政權的野心家王莽,毒死了平帝,立了一個僅兩歲的宗室子弟孺子嬰為皇太子。這時「和氏璧」由孝元太後代管。王莽為了攫取皇帝的寶座,派堂弟王舜去長樂宮索取「和氏璧」。孝元太後識破了王舜索寶的政治陰謀,但不交出來會有殺身之禍,於是她憤怒地取出「和氏璧」往地上一摔,罵道:「得此亡國璽,看爾兄弟有何好下場!」王舜急忙從地上抬起一看,「和氏璧」已被摔缺了一角。這樣,「和氏璧」就被王莽強佔了。到公元9年,王莽篡奪了西漢政權,做了皇帝,改國號「新」,他命令玉石匠指「和氏璧」已摔缺的一角用黃金鑲補上。王莽政權滅亡後,「和氏璧」歸東漢光武帝劉秀所有,代代相傳,一直傳到東漢末年漢少帝時,「和氏璧」又失掉了,下落不明。
公元192年,關東同盟軍討伐討伐:出兵攻打敵人或叛逆。董卓。有一天深夜,長河太守孫堅在洛陽城內巡視,偶然發現城南一口水井——「甄宮井」里光芒四射。孫堅立即命令士兵汲乾井水。從井底撈出一宮裝打扮的婦人屍體,頸下有一錦囊,內有一金鎖扣著的朱紅小匣。孫堅從小匣里取出一塊純白無瑕、寶光閃爍的玉璽。該璽上鐫五龍交紐,旁缺一角,已用黃金鑲補。孫堅一看就知道這是已失掉了的無價之寶——傳國璽「和氏璧」,他便保藏起來。孫堅在峴山戰役陣亡後,「和氏璧」落到了軍閥袁術手裡。袁術死後,廣陵太守徐璆接待了「和氏璧」,並把它獻給了曹操。曹操以後,「和氏璧」被歷朝傳遞了下來,一直傳到五代十國時期,在戰亂中失落了。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開封樂北的陳橋驛發動兵變,自立為帝(宋太祖),改國號為宋(史稱北宋),當時不見「和氏璧」。雖然從五代十國以後的1000多年間,各個朝代(尤其是宋紹聖三年。明弘治十三年等)都有傳國璽被發現的傳說,但那些都不是真正的「和氏璧」,而是一些偽造的贗品贗(yàn)品:偽造的文物或藝術品。——假傳國璽。據歷史學家們考證,真正的傳國璽「和氏璧」確實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國時期失蹤了。
「和氏璧」從春秋戰國直至唐朝末葉,傳遞了1640多年之久。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奇跡。它在五代十國時期究竟是怎樣失蹤的?流落流落:流浪。到哪裡去了?成為千古奇謎。歷代許多人興致勃勃,想方設法力圖探索這個奇謎,曾掀起過尋寶熱潮。
一些學者認為,「和氏璧」不是一塊玉,因為荊山地區不產玉,正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種較常用常見的東西,並不稀奇,一般人都可以分辨清楚,王宮的玉石匠更不可能不認識寶。因此,當卞和把它獻給楚王時,經驗豐富的王宮玉石匠,決不會把玉誤認為一塊普通的石頭。由此可以斷定:卞和獻給楚王的,並非玉,而是玉石匠不認識的、不同於一般玉的另一奇寶。正因為這種奇寶是第一次被發現,所以任何人都不認識它,都分辨不清。由此可見,一些古籍把「和氏璧」描寫成玉璧,這是誤傳。由於誰也不知道這種奇寶的名稱,所以一些古籍就把它錯寫成珍貴的玉璧。很多學者斷定它根本不是玉。
1921年,著名的地質學家章鴻釗先生在他所著的《石雅》中猜測,「和氏璧」是產在荊山地區基性岩中的拉長石,因為拉長石具有碧綠和潔白的閃光,而且不經琢磨往往難以發現這閃光。很多學者不同意章鴻釗先生這一論斷論斷:對事物研究的結論、斷定。,他們認為,雖然荊山地區有產拉長石的基性岩脈,但迄今尚未發現這種具有寶石性質的拉長石。
有些學者認為,「和氏璧」是地球上極為罕見的、至今人們還不知道它真名、十分奇特的一種天然寶石,它不僅晶瑩晶瑩:光亮而透明。剔透、瑰麗多彩,而且在光澤、耐磨程度和規格上都超過了一般寶石;它不僅在於外表美觀,而且在於它內在的特性比一般寶石更為奇妙。它究竟是一種什麼樣奇妙的寶貝?誰也說不清楚。總之,「和氏璧」的真相究竟如何?為什麼秦昭襄王願用15座城市去對換它?為什麼歷代帝王將相拚命去爭奪它?它的身價為何這樣高貴?至今仍是無法徹底揭曉的一個奇謎。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