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的歷史典故
發布時間: 2022-11-19 23:46:51
『壹』 為什麼說坐懷不亂柳下惠
在我們上下5000年的歷史中,出現了很多的成語,而且每一個成語,相對應的都有一個歷史典故在其中。坐懷不亂就是眾多成語中的一個,而這個成語故事中,所描繪的主人公叫做柳下惠。
就我個人看來,在這個成語故事中的主人公柳下惠,是一個正人君子,並非是一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也不是一個貪財好色的人。之所以會這么說,主要因為下面這幾個原因:
綜合上面兩方面的情況,在我看來柳下惠是一個正人君子,是值得我們尊敬、學習的榜樣。
『貳』 「坐」用古文怎麼表示
古文中也用坐。
坐的基本解釋:
1、古人雙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腳後跟上,這是其本義,後泛指以臀部著物而止息。
例如:席地而坐。
2、乘,搭
例如:坐船。
3、堅守,引申為常駐,不動
例如:「楚人坐其北門。譯為楚人堅守在南門。
4、建築物的位置或背對著某一方向
例如:坐北朝南。
5、把鍋、壺等放在火上。
6、物體向後施壓力。
7、介詞,因,由於,為著
例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8、定罪
例如:連坐。
9、瓜果等植物結實
例如:坐瓜。
10、訴訟時在法官面前對質。
例如:《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晉人使與邾大夫坐。譯為晉人讓他和邾大夫在公堂上對峙。
(2)坐的歷史典故擴展閱讀
古人通常採用正坐。即席地而坐,臀部放於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於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也就是現在日本人的坐姿。這種坐姿初學之時不宜久坐,才不致坐傷筋骨。而至祭祀宴請時,正坐姿勢稍有變化,暨臀部離開腳踝,上身挺直,以示莊重。
正坐雖然早已被歷史所取代,然其所蘊涵的文化內涵以及獨特的氣質仍然是有一定意義的。正坐講究的是心性內涵以及通過坐姿達到一種修身養性,修煉自身氣質,內外調合,和氣護身,從而達到形神兼備的目的。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