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杏林典故
A. 【醫葯典故】杏林、橘井的典故
杏林典故
相傳 三國 吳 董奉 隱居 廬山 ,為人治病不取錢,但使重病癒者植杏五株,輕者一株,積回年蔚然成林。後因以「答杏林」代指良醫,並以「杏林春滿」、「譽滿杏林」等稱頌醫術高明。 宋 秦觀 《念奴嬌》詞:「聞道久種陰功,杏林橘井,此輩都休說。」 明 楊珽 《龍膏記·閨病》:「丹無橘井,醫無杏林,投餌全無效也。」參見「 杏田 」。
============================
橘井
相傳 蘇仙公 修仙得道仙去之前對母親說:「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邊橘樹,可以代養。井水一升,橘葉一枚,可療一人。」來年果有疾疫,遠近悉求其母治療。皆以得井水及橘葉而治癒。見 晉 葛洪 《神仙傳·蘇仙公》。後因以「橘井」為良葯之典。 元 范康 《新水令·樂道》套曲:「杏林中作生涯,橘井內為活計。」 明 楊珽 《龍膏記·閨病》:「丹無橘井,醫無杏林,投餌全無效也。」
B. 杏林的典故由來
「杏林」,是中醫界的代稱。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詞典出漢末三國閩籍道醫董奉。 「杏林之家」即指一家人都是醫術高超的醫生。
【典故出處】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與當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 在諸多有關董奉傳奇般的事跡中,最有影響的乃是他在廬山行醫濟世的故事。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顆杏樹;看好一個輕病,只須栽一顆杏樹。所以四鄉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雲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酬。幾年之後,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十萬株之多。杏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飢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達二萬餘人。後來還說有老虎鎮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想吃杏者只能以米穀換取,而董奉則把換來的穀米來救濟貧民,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說。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如此一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喜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這類的話語來贊美象童奉一樣具有高尚醫風的蒼生大醫。
呵呵,難道說網路上講的就不是嗎?內容已經很清楚了,說的也明白。
關於道家南宗二祖石泰也有過類似說法,講病者必在其住所前植杏一株,久而成林,石泰自號杏林,濟世惠民,光耀千古。但卻也沒明說就是根據北宋石泰而來杏林。
C. 杏林 典故出處
在三國時代,廬山有位名醫叫董奉,他醫道高明,技術精湛,據傳有起死回生之術。他看病有一個特點,就是從不收取病人的報酬,但是他對找他看病的人有個要求:凡是重病被治好了,要在他的園子里栽5棵杏樹;輕病被治好的則栽種1棵。
一年年過去了,經他治癒的病人數不甚數,他園子里的杏樹也已聚棵成林,每到杏子成熟的季節,遠遠望去,一片繁枝綠葉中,累累紅杏掛滿枝頭。
後來,董奉又告訴人們,凡是到他的杏林來買杏的人,不要付錢,只要拿一些糧谷放在倉中,就可以去取杏。於是,每年董奉用杏換來的糧食堆滿了倉庫,他又拿這些糧食救濟了無數貧民。
(3)醉杏林典故擴展閱讀:
董奉在廬山遺跡頗多,根據資料和史實可以確定:有他居住的杏林草堂,稱為董奉館,後在此處又曾建杏壇庵;有後人祭祀的太乙宮、真君廟、太乙觀、太乙祥符觀等
晉人葛洪《神仙傳·董奉》記錄了這些故事。後來,人們在稱贊有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的醫生時,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杏林高手」等詞句來形容。
「杏林」,已成為醫界的別稱。有關「杏林」的佳話,不僅成為民間和醫界的美談,而且也成為歷代醫家激勵、鞭策自己要努力提高醫技,解除病人痛苦的典範。
D. 杏林的來歷
杏林出自三國時期閩籍道醫董奉的事跡。
董奉是三國時吳國侯官縣的名醫,與南陽張仲景、譙郡華佗齊名,並稱「建安三神醫」。他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董奉年少時即開始學醫,他對功名利祿非常淡泊,曾隱居於廬山修道,人稱「董仙」。
傳說他醫術高明,前來求醫的人非常多,但他治好病後卻從不收取病人的錢物,只要求病人痊癒後在他的住宅周圍栽種杏樹,作為報答。所植杏樹的數量視病情輕重而定,病情重的栽杏樹5株,病情輕的栽杏樹1株。
如此下來,歷經數年,其所居之處郁然成林。每年到了杏子成熟的季節,董奉就在樹下堆一個草倉,用杏子換取穀物,再拿得來的穀物救濟貧民。據說至今在江西九江董奉原來的行醫處,仍有一片杏子林。
後世遂以「杏林」代指中醫界,並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來稱頌醫家的醫術高明及醫術高尚。此外,也將培養造就醫學人才或傳播醫學學術知識的地方稱為「杏苑」。
(4)醉杏林典故擴展閱讀
杏林始祖——董奉人生事跡
董奉,字君異,東漢末年東吳侯官(今福建長樂)人。據史料考證,董奉出生於公元169年,公元204年離家出道行醫,經過幾年醫學實踐,名聲大振。
據《三國志》記載:「裴注——葛洪神仙傳曰:燮嘗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葯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頭搖(捎)之,食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半日能 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
文中的「燮」為七郡總督的綏南中郎將。按當時官吏設置制度,綏南中郎將應有醫官服侍。連專職醫官都無法治癒士燮的病,遂請董奉施治,可見董奉的醫術高超。他使燮起死回生被稱為「醫仙」。
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外戚專權,軍閥割據,戰事不斷,加之水旱蝗災連連不絕、疫病流行,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日趨激化。張角創立的太平道高舉「蒼天已死,黃 天當立」的大旗,發動了震撼東漢王朝統治根基的著名的「黃巾起義」。
作為太平道教徒的董奉,從黃巾起義軍的骨幹到成為著名的「醫仙」,位列「建安三神醫」,說明他飽受起義失敗的悲愴之後,以施醫療疾作為他流亡安生立命之本。
他選擇交州一帶行醫安生,然而,好景不長,由於軍閥勢力重新瓜分交州,董奉恐遭不測,公元207年左右,被迫選擇廬山為隱居之地。在廬山,董奉施醫濟世,開創了人與自然生態和諧共榮以及葯食同源的杏林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