缶的歷史典故
① 秦趙會於澠池,秦王擊缶而歌」是什麼典故什麼意思
將相來和~~~裡面的澠池相會源~~~(史記--廉頗藺相如轉)
大約講得是秦趙兩國的君王在澠池相會,雙方都借機奚落對方
趙王在藺相如的示意下讓秦王擊打缶(一種樂器),記錄到本國的史冊之上,以此來炫耀自己的國威,當然也有回擊秦國囂張氣焰的意思,在這之前,秦王讓趙王鼓瑟,並讓史官記錄了下來
② 庶幾有時衰 庄缶猶可擊 用的什麼典故
你好!
「庶幾有時衰,庄缶猶可擊」出自《悼亡詩》,作者:潘岳。
意思為:要想使哀思衰減,只有效法莊周敲擊瓦盆了。
這兩句是說但願自己的哀傷有所減退,能象莊周那樣達觀才好。
庶幾:但願,表示希望。
衰:減。
庄:指莊周。
缶:瓦盆,古時一種打擊樂器。《莊子·至樂》:「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認為死亡是自然變化,何必悲傷!這兩句是說但願自己的哀傷有所減退,能象莊周那樣達觀才好。
《悼亡詩三首》(其一)全詩為: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
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
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
幃屏無彷彿,翰墨有餘跡。
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
悵恍如或存,回遑忡驚惕。
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
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
春風緣隙來,晨溜承檐滴。
寢息何時忘?沈憂日盈積。
庶幾有時衰,庄缶猶可擊。
譯文:
時光流逝,冬去春來,你去了碧落黃泉,層層的土壤將我們永遠隔絕了。
我自己也很矛盾到底走不走呢,想留在這里,但是你已經不在了,留在這里又有什麼用呢?
勉強遵從朝廷之命,轉變念頭,返回原來任職的地方。
看著我們共同居住過的房子,走進去就想到了你以及和你的種種經歷。
可是,在羅帳、屏風之間再也見不到你的身影。
可是牆上掛的你的筆墨遺跡,婉媚依舊,余香未歇。
恍惚間,你還在我身邊,直到看到你的遺像在牆上掛著,才想到你已經離開我了,心中悵然若失,還有點驚懼。
我們就像翰林鳥一樣,現在我卻形單影只;如同在小河裡一起遨遊的比目魚一樣,你的中途離開讓我再再難以前行。
冬去春來,寒暑流易,你去世忽已逾周年。
又是春風襲人之時,檐下晨溜點點滴滴,逗人哀思,難以入眠。深沉的憂愁,何時方能消卻?如同三春細雨,綿綿無休,盈積心頭。
要想使哀思衰減,只有效法莊周敲擊瓦盆了。
《悼亡詩》是南北朝詩人沈約所作詩詞之一。「哀祭」和「悼亡」,就名目看,都是生者祭奠、悼念死者的文字,但從文體分類的角度看,「哀祭」屬於文的范圍,而「悼亡」則歸於詩詞。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③ 關於缶有什麼典故嗎
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約趙王在秦趙邊境的澠池相會,聲稱是促進兩國友好。當時趙王猶豫不決,他不敢去澠池相會秦王。趙國謀臣藺相如與大將廉頗等考慮再三,他們主張讓趙王赴會。藺相如勸諫趙王說:「大王,我覺得您還是去吧!如果您不去的話,我們趙國就會被秦國所取笑的。如果您擔心有什麼變故的話,可以讓廉頗將軍帶兵在邊境暗中保護!」趙王認為藺相如說得有理,便決定應約去澠池會見秦王,並命令藺相如隨他同行,大將廉頗在邊境上布置重兵,以防不測。
在澠池宴會上,秦王盛氣凌人,他假裝酒醉,旁敲側擊,戲弄趙王,對趙王說:「寡人聽說趙王善於彈瑟,今日盛會,還請趙王彈上一曲助興吧。」趙王不敢不依,他勉強拿出瑟來彈了一曲。哪知,秦國史官很快便把這件事記載下來,史官在竹簡上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喝酒,秦王命令趙王鼓瑟。」藺相如見此情景,他非常氣憤,上前對秦王說道:「趙王聽說秦王很會擊缶,今日盛會,也請大王擊缶助興。」秦王不肯,厲色拒絕。藺相如面不改色,大聲喝斥秦王,他誓要以死相逼秦王。眾人嚇得目瞪口呆,當時局勢異常緊張。
秦王為了解除眼前危機,他迫不得已在缶上敲了一下。藺相如立即命令趙國史官將此事記錄下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其實,故事中的缶是我國古代一種土類樂器,其盛行於我國戰國時期前後,關於這個「澠池擊缶」的故事,最早出自於後來我國西漢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