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與美食
1. 一些美食的來歷和典故
炸年糕的來歷
年糕有兩千多年歷史,馳譽南洋歐美不衰,這裡面還有一個典故。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築"闔閭大城",建成後,大宴眾將群臣慶功。惟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他料吳王驕奢不防備越王勾踐和范蠡,國家遲早將亡。回營後他密囑身邊隨從說:"我死後,如國家遭難,民飢無食,可往相門(蘇州六個主要城門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後來遭誣陷身亡,吳國被越軍橫掃而滅。這時都城斷糧,餓殍遍野。隨從們帶領百姓前往相門拆城掘地,這才發現原來相門的城磚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從此,人們為了紀念並銘記伍子胥的功績與忠烈,就在春節這一天家家吃年糕。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2. 哪些名菜有歷史典故
傳說,龍井蝦仁與乾隆皇帝有關。一次乾隆下江南遊杭州,他身著便服,遨遊西回湖。時值清明,當他答來到龍井茶鄉時,天忽下大雨,只得就近在一位村姑家避雨,村姑好客,讓坐泡茶。茶用新採的龍井,炭火燒制的山泉所沏,乾隆飲到如此香馥味醇的好茶,喜出望外,便想要帶一點回去品嘗,可又不好開口,更不願暴露身份,便趁村姑不注意,抓了一把,藏於便服內的龍袍里。待雨過天晴告別村姑,繼續遊山玩水,直到日落,口渴腸飢,在西湖邊一家小酒肆入座,點了幾個菜,其中一隻是炒蝦仁。點好菜後他忽然想起帶來的龍井茶葉,便想泡來解渴。於是他一邊叫店小二,一邊撩起便服取茶。小二接茶時見乾隆的龍袍,嚇了一跳,趕緊跑進廚房面告掌勺的店主。店主正在炒蝦仁,一聽聖上駕到,極為恐慌,忙中出錯,竟將小二拿進來的龍井茶葉當蔥段撒在炒好的蝦仁中。誰知這盤菜端到乾隆面前,清香撲鼻,嘗了一口,頓覺鮮嫩可口,再看盤中之菜,只見龍井翠綠欲滴,蝦仁白嫩晶瑩,禁不住連聲稱贊,「好菜!好菜!」從此這盤忙中出錯的菜,經數代烹調高手不斷總結完善,正式定名為龍井蝦仁,成為聞名遐邇的美饌佳餚。
3. 中華美食典故
(一):民以食為天,我們的生活根本離不開吃.南京的特有小吃——小籠包就是我的最愛.
小籠包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讓你咬一口,啊!就愛不釋手.小籠包貌似與可愛的洋蔥娃娃,但是體積比它小得多,當然口味也比它好的多:新鮮的鮮肉中夾著小蔥的清香、美味的湯汁包上較薄的餅皮,簡直是人間美食中的美味,將那口子捏上,這美味的小籠包就包了.
小籠包的做法十分簡單:將准備好的材料用餅皮包好,放入它們溫暖的木製「小床」中,那些小寶寶十分乖巧,躺在床上一會兒就熟睡了.再等上十幾分鍾,那令人陶醉的呼吸聲和嘆出的蒸汽就直撲鼻中,再等上一分鍾,它們就可以出籠了!
衣、食、住、行樣樣都有講究,我吃小籠包這樣的美食當然也有自己獨特的吃法嘍!剛出籠的小籠包當然是香氣撲鼻,讓人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我已經是迫不及待,但依然會按照老辦法:等它們稍涼後,拿來一根吸管,從封口處插入,吸入裡面的堂汁後,那一個個小寶寶就像泄氣的氣球.我正准備將它放入嘴中,耳邊就彷彿傳來它的其他夥伴的呼喚聲:「先吃我呀,我是細皮嫩肉……」,我精心挑選後,小心地咬了一口,細細地品嘗它的鮮美.每次我都要吃一籠半的小籠包,要不是因為吃得太飽,我恨不得吃掉其他的幾籠,吃完後,你不禁會回味無窮,連連稱贊.
記得有一次,我吃小籠包吃,因為太心急,那些小淘氣娃娃將那滾燙的湯汁通過吸管送入我的嘴中,把我的舌頭都燙破了,雖然吃了苦,但是也不能消除我對小籠包的下,但是以後每次吃它們是我總會小心翼翼,生怕再燙到.
唉,這些淘氣的小娃娃這是讓我喜,讓我悠呀!
(二):北京烤鴨
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是北京烤鴨.
北京烤鴨是北京馳名中外的京菜代表之一.
講到北京烤鴨,那可是膾炙人口,盛名鼎鼎.吃烤鴨,北京最著名的一家便是前門外的全聚德烤鴨店了,在那兒,每天應市的烤鴨約有百把只,人們吃烤鴨都要在前一二天預定,才能入座.
北京烤鴨味兒好,看相也好.橘黃色的鴨皮里包著外脆內嫩的鴨肉,令人垂涎三尺.裹上蔥白、沾上甜醬吃更是滿口留香,異常鮮美.
北京烤鴨的做法非常復雜:先要把處理後的鴨子在入爐之前,灌進開水,這樣烤鴨子時,鴨子才會熟得快,也會使鴨肉外脆內嫩.接下來就是烤了.鴨子進爐後,先烤鴨子被刀切了的右背側,使熱氣從刀口處進入鴨膛,把鴨肚子里的水煮沸.烤了6至7分鍾後,當鴨子右背側的鴨皮烤成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