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泰山頂典故

泰山頂典故

發布時間: 2022-11-18 23:28:58

① 有關泰山的神話故事

泰山的神話故事——碧霞元君的傳說

傳說姜子牙輔佐擊武王攻下殷商的都城鎬京,滅伐了荒淫無道,沉溺酒色的紂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天下統一,武王認為大臣們開國有功,應該重重有賞。可是,想來想去,卻找不出合適的禮物,金銀財寶這些東西太俗氣了,而且也沒有什麼意義,用過就完了。最後,武王還真想出了個絕頂的好主意,把全國的領地都封給大臣們。

這樣一來,既顯示了他武王的慷慨,又能說明他對大臣們的信任;既能考驗大臣們是否真的忠君何國;再者,武王這樣也就輕省自在,光做他的天子就行了。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權交給了軍師姜子牙,讓他分封諸侯。

卻說姜子牙分封諸侯,封來封去把全國其他的名山大川、風水寶地都封盡了,就留下了一座東岳泰山。姜子牙知道泰山氣勢雄偉,風景秀麗,是個供人遊玩的好地方,他原准備把泰山留給自己,可誰知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武王的護駕大將軍黃飛虎找上門來,非要把泰山封給他不可。兩人正在商榷,不知誰又走漏了風聲,黃飛虎的妹妹黃妃也來找姜子牙要地盤,說是武王答應她,要她來找姜子牙。

黃妃是武王最寵愛的妃子,莫說武王已經允諾,就是黃妃自己開口,也得趕快給她。這下可好了,三人都看中了泰山這塊寶地,可總不能都去坐呀,這到底如何是好呢?

事到如今,只黃氏兄妹就夠姜子牙纏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頭,不過放棄了也怪可惜,他見黃氏兄妹一個憑護駕有功,一個仗武王後台,兩人爭得面紅耳赤,就堵氣對他們說:好了二位,誰也別爭,誰也別搶,憑自己的本事,誰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誰的。黃飛虎一聽,不禁拍手叫絕。他想,憑我這一身氣力,泰山還能有黃妃的份?可是身單力孤的黃妃,也沒有一點懼色,一口應允了。

黃飛虎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夫,比賽日期一到,便騎上了他的玉麒麟,日夜兼程,從京都直奔泰山。黃妃為比賽絞盡了腦汁,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比賽一開始,她先將自己的鞋子脫下一隻,使了個神法,將鞋子扔到玉皇頂上,然後才不慌不忙的向泰山趕來。

等到黃妃爬上泰山,兄長早在南天門上等得不耐煩了。他見黃妃姍姍來遲,便對她說:不行就是不行,別逞能,這回你應該服氣了吧?

真是豈有此理,是我先己到此,我以為你在路上出了什麼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經繞道趕來。黃妃一本正經的說

你別胡攪蠻纏,你說先到,有何證據?這下黃飛虎還真有點著急。證據嗎?當然有,你來看吧。

黃飛虎跟著妹妹來到玉皇頂,只見黃妃一隻綉花鞋端端正正的放在石坪上。盡管有證有據,黃飛虎卻從心裡不服氣,不禁斥責妹妹:你耍滑頭

黃妃不緊不慢的說:憑本事嘛,怎麼是耍滑頭?

黃妃自知紙里包不住火,光是兄長一人好對付,等姜子牙來就麻煩了。她作出無可奈何的樣子,對兄長說:咱們兄妹二人,本該是你敬我讓,不分你我才是,這樣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們共管泰山總可以了吧。

這樣一來,先來的黃飛虎倒做了不曉世理的孬種,後到的黃妃倒成了慷慨大度的好人,把個黃飛虎氣得直翻白眼。可也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

等姜子牙趕來,一看便知黃飛虎上了妹妹的當。可是他見黃氏兄妹都協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說破,只好將計就計,把黃飛虎封為泰山神,把黃妃封為碧霞元君,一個在山下天貺殿,一個在山頂碧霞祠。

(1)泰山頂典故擴展閱讀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於泰安市,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視泰山為「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

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泰山貫穿山東中部,泰安市境內,綿亘於泰安、濟南、萊蕪三市之間,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泰山雄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大海,西靠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約50千米,主脈,支脈,余脈涉及周邊十餘縣,盤卧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

泰山的地質構造十分復雜,以斷裂為主,其構造特點為斷塊掀斜抬升。既有前寒武紀形成的構造,又有中新生代發育的構造。

泰山的前寒武紀地質構造發育以多期的褶皺、斷裂以及韌性剪切帶為其主要特徵。它們彼此疊加相互改造,構成了極其復雜的構造面貌,對它們的成因機制研究是前寒武紀地質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另外,中元古代輝綠玢岩發育的國內外罕見的「桶狀構造」,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從區域構造看,太平洋板塊以近東西方向對歐亞板塊的強烈俯沖,使泰山地區在近南北向伸展作用下,北東東向泰前斷裂發生強烈掀斜活動,泰山大幅度抬升,致使泰山的新構造運動表現得十分普遍和強烈,它們對泰山的形成及地貌格局起著主導性的控製作用。

泰山周圍的下古生界和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不整合面上形成的重力滑動構造也與新構造運動有密切的關系。

② 「泰山(指岳父)」的來源典故

泰山是岳父的意思。泰山泰水-泰山黃河-岳父岳母------黃河為母,泰山為父!
語出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
明皇封禪泰山,張說為封禪使。說女婿鄭鎰,本九品官。舊例,封禪後自三公以下,皆遷轉一級。惟鄭鎰因說驟遷五品,兼賜緋服。因大脯次,玄宗見鎰官位騰躍,怪而問之,鎰無詞以對。黃幡綽曰:「此泰山之力也。」

③ 泰山的典故

泰山有五大夫松,這是秦始皇登泰山封禪時忽然遇到風雨,在松樹下避雨,然後封了五大夫松。

④ 關於泰山的歷史故事

泰山奶奶

泰山奶奶選地方的時候,曾到過徂徠山一次,她發現太平頂周圍有一片大荒地,

長滿各種各樣的葯材,還有各種花草,共三百多種。泰山奶奶很喜歡這個地方和這些花,就給這個地方取名叫"花坡"。她在泰山長久居住以後,每年五月都要到徂徠山賞花。

她來的時候,讓人用小車推著上山,山上就留下了車轍印,這就是車轍山的來歷。

她認為這些花雖好,但也需好好管理,她就從泰山上領來一個和尚,讓他在花坡為她養花養葯,所以花坡旁還有個山,樣子很象一個和尚的頭頂,叫"和尚頭"。

和尚就常年在這里為泰山奶奶澆花。第二年,泰山奶奶又來了,和尚就向她提了幾個問題,讓他老人家想辦法:第一,這里水不充足;第二,這里經常有牛來吃花。泰山奶奶根據和尚的要求,在花坡附近點了兩個池,一個叫"上池",一個叫"下池",兩池水供澆花用;

在人們進山經常走過的路上,她袍袖一抖,出來了兩塊石頭,叫"夾牛石",如果牛到這里,就會被夾住。

第三年她又來了,坐在一個地方歇了一會兒,她看到好多老百姓上山拾柴禾,鞋都磨破了,用葛條和荊條纏一纏還繼續穿。泰山奶奶覺得很可憐,覺得應該給老百姓點兒施捨,於是她把頭上的簪子拔下一個說:"你變作一個錐子,為老百姓錐鞋。"

這簪子就變了個閃閃發光的錐山。她又讓葛條和荊條圍著錐山轉了一圈,讓老百姓補鞋用。

泰山奶奶到了山上,見到了和尚,跟他說:"你的花養得不錯,可還沒達到我的要求。"

和尚說:"那上水池和下水池的水太大,花受不了,得想個辦法既要澆了花,又不能讓它澇了。"

泰山奶奶又一甩袍袖,山上就出來個泉子,不管春夏秋冬,天旱天澇,它總是一點一滴地往下淌水澆花。它就是現在的"滴嗒泉"。

泰山奶奶後來又覺得每年都這樣來看花也不大舒服,就對和尚說:"你能不能給我想個辦法,讓我每年來了能舒舒服服住幾天?"

和尚說:"你讓底下那些人給你修個觀音樓吧!"

泰山奶奶就派和尚化裝成一個平常人到底下的村子裡叫老百姓給泰山奶奶蓋個觀音樓。老百姓就獻石獻料,在花坡上蓋了個觀音樓。

泰山奶奶覺得老百姓出了力,也應該酬謝酬謝,於是袍袖一甩,花坡上裂了個大縫,縫里有兩個瓮,一個叫"米瓮",一個叫"面瓮",在這兩個瓮里種莊稼,年年都大豐收。老百姓上山來拾柴,吃完了煎餅,用包煎餅的包袱從瓮里包一包米,包一包面,就回家了。

後來,泰山奶奶邀了她身邊的男女隨從一起來看花。這樣呢,上廁所就很不方便,於是泰山奶奶又一舞袍袖,山上出現了三塊奇形怪狀的石頭,叫"三人不見面"泰山奶奶在花山采了很多花,想帶著回去,可是沒法拿。

她的一個女隨從就對她說:"你不是帶著臉盆、鏡子和梳頭匣嗎?咱把花裝在梳頭匣里不行嗎?"

泰山奶奶說可以。打開梳頭匣,裡面有把梳子和一個簪子,泰山奶奶把梳子帶走了,覺得簪子沒什麼用,就隨手丟下山去了,時間長了,就變成了一塊很象簪子的石頭。

(4)泰山頂典故擴展閱讀:

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地層為華北地台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

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保存著典型的華北地台上發育的古生代地層。泰山地貌分為沖洪積台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峰、凌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

⑤ 關於泰山的神話傳說

1、五大夫松

五大夫松斜依攔住山,背靠五松亭,在這里可遙望十八盤,南天門,只見兩山對峙,萬仞中鳥道百折,雲蒸霞蔚,迷離耳目衣袂之間,松濤陣陣,傳千谷萬壑不絕。

在這里還可以下望雲步橋,只見水流潺潺,陡然入澗,瀑水懸流,濺花瀉珠,風響水鳴,萬籟俱寂,風景之秀麗之清幽以言表。

據說,秦始皇做皇帝時,發現東南有天子氣,唯恐別人奪了他的皇帝寶座,就帶了大隊人馬,從京都咸陽出發,浩浩盪盪來到泰山封禪,一是想藉此報天地之功,更重要是向天下人炫耀一下他的威風,以便懾服天下。

忽然,天氣驟變,烏雲從山頭滾下,頓時天昏地暗,風雨雷電一齊襲來。始皇措手不及,見前面有一棵松樹,高達數丈,枝葉繁茂,樹冠如棚,風雨不透,便急忙躲到樹下避雨,隨行人員早亂了套,鑽洞的鑽洞,爬崖的爬崖。

不一會兒,風飄雲散,雨過天晴,始皇因在樹下,未遭風雨侵襲,為賞松樹遮雨之功,始皇當即封它為「五大夫」。

聖旨剛下,就聽到樹上有人言曰:「天下一統,你不以社稷為重,大興土木,修阿房宮,築驪山墓,大增賦稅,亂派徭役,無德無仁無禮,妄受帝命,憑什麼亂封左右」

始皇聞聽此言,又想起剛才忽遇大雨,感到實在晦氣,據說,在萬曆三十年,由於泰山蛟龍騰起,山洪瀑發,秦松被水沖走,我們今天看到的不是秦松,而是清代康熙時補載的。

2、望人松

五大夫松以上的山坡上,還有一棵裊裊亭亭的松樹,一枝長長的樹干斜向下伸展著,好像殷殷熱情的泰山在企盼著海內外賓朋的到來,許多年輕的情侶,更是將她作為忠貞不渝的愛情象徵,在樹下留影,因為她向上凝聚著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在朝陽洞附近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妻,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親相愛,樂善好施。一天,一位外地的花匠到泰山採集花草,不慎失足掉下山崖,被丈夫救回家中,二人悉心照料,花匠很快恢復了健康。

他們照做了,第二年泰山果然花繁草茂,十分美麗,又一次,一位石匠來他們家避雨,他們傾其所有,熱情款待,石匠為了感謝他們的盛情,一夜之間鑿通了上山下山的所有盤道,引來了大批的遊人,使他們夫妻大開眼界,後來,丈夫為了把泰山打扮得更美麗,決心出到外面學習技藝。

然而丈夫走了一年,兩年,三年,卻遲遲不聞歸期,從春到夏,從秋到冬,年輕的妻子站在山坡上焦急的望著,執蓍地期待著,企盼著丈夫的歸來。

有一天, 她的丈夫終於回來了,見妻子變成了一棵松樹,悲痛異常,於是在樹下築了一間石屋,日夜守護著他的妻子,把對妻子滿腔的愛,都獻給了泰山,為妝扮泰山,建設泰山,為來泰山的遊玩的客人,做了許多的好事。

3、飛來石

在御帳崖之上,五大夫松之下,有一巨石陡立,危如累卵,搖搖欲傾,上刻「飛來石」三字,格外引人注目。

相傳,宋真宗帶領千人萬馬來泰山封禪,行至雲步橋上,只見重重山疊翠,白雲壓首,秦松亭亭,溪水悠悠,瀑布飛瀉,猶如銀河倒懸,山青水碧,好似新雨初霽之清秀,置身澗底,捕捉玉珠瓊花,下有流水潺潺,前有歌舞美女,後依萬古青山,好不消遙自在。

文武大臣們跑這跑那,忙得不亦樂乎。正巧,這時泰山神黃飛虎巡遊從此經過,看到真宗如此享受,不禁大怒:「這個無能的昏君,名為到泰山封禪,實則是遊山玩水,心不真,意不誠,趕快轟他下山。

於是山神作法,將身邊一塊巨石朝真宗滾來。真宗這時正賞樂觀景,忽聽有聲如雷貫耳,回頭一看,見一塊大石壓頂而來,嚇得三魂六魄都升了天,忙喊「哎喲,我的媽,趕快救駕」此刻哪裡還有人應聲,文武大臣早都逃命去了,忙喊:「萬歲不要怕,石叟是元君派來接駕的。」

真宗聞言,果見大石聳立,像在對自己施禮,遂又回到床上,招乎文武百官,一本正經地說「奴才,一塊碎石就把你們嚇成這個樣子?

我乃真龍天子,是元君派來接迎的,我怎能會橫遭此禍?」話雖這樣說,此時真宗仍心跳不止,便趕快起駕上山了。王欽若為了討好真宗,便將此石取名為「接駕石」,把真宗憩過的石坪取名為「御帳坪」。

4、望夫山

傳說,很久以前的一個東岳廟會,有一對新婚夫婦來泰山進香,企盼婚後能豐衣足食,來年生個大胖小子。兩個人沉醉在新婚的歡樂之中,一路上有說有笑,不知不覺來到了對松山附近的盤道。正當他們興沖沖地攀登十八盤的時候,想據為已有。

只見他使了個眼色,隨從的差役便心領神會,上前來調戲她。新郎官見有人調戲自己的妻子,便奮不顧身地沖上前去保護自己的妻子。身單力薄的新郎官,哪裡是那些彪悍差役們的對手。

幾個差役一起動手,一陣拳打腳踢,就連推帶擁地把新郎官推到山溝下摔死了。那差役回頭對新娘子喜皮笑臉地說「我們公子看上你,是你的福分,今後定有你享不盡的榮華富貴」說著就連拉帶扯地把她一塊帶上了山頂。

那公子遊山玩水,又得了美人,心裡像抹了蜜一樣甜。他興致勃勃地來到山頂,對差役們說:「這泰山是歷代皇帝老兒祭天祭地的地方,我與娘子在這里拜天地,結為夫妻是再好不過了。」說著就要與那娘子成親。那娘子此時已悲痛至極,欲哭無淚。

只見她不卑不亢地說「要成親也可以,只是剛才慌亂之中,我連句話都末來得及對夫君說,他就葬身山谷了」那公子聽她如此說,倒以為那娘子同意與他成親,就答應了她。

只見那娘子從容地整理了一下頭上的亂發,不慌不忙地走上山頭,凝視著她丈夫葬身的地方,趁身連的差役不注意,對著山谷大喊一聲:「夫君,等一等,我隨你來了」說著便縱身跳下懸崖,以身殉情。後人為了紀念這個忠貞節烈的女子,便把也眺望丈夫的那個山頭取名叫「望夫山」。

5、岱廟天貺殿泰山眾神壁畫

人人都知道「泰山的神全」,真是大廟小廟遍地皆是。神仙的名目也十分繁多,上起天老爺,下至土地爺,真是無奇不有。這么多的神仙都集中在泰山上下,這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相傳,在很古的時候,江西龍虎山下,出了一個真命天子,是玉皇大帝任命的,他下凡後,取名叫白氏郎。白氏郎長大後,就到隔河的東村去上學。

他每天早晚過河,都有一個白鬍子老頭,恭順地自願來背他。時間長了,白氏郎母親就覺著奇怪,問兒子:「你為什麼過河不濕鞋,腳不涼呢?」白氏郎告訴她說:「每天有個老頭兒背著我過河。」母親聽後,就告訴白氏郎說:「明天你問問老頭為什麼背你過河。」

第二天早晨過河時,白氏郎詳細地詢問了老頭,老頭說:「我皇陛下,你是真命天子,天帝派我來給你當差,二十年後你就是一朝人王地主了。」

白氏郎回家洋洋得意地說給母親聽,母親興奮得不得了,就天天盼兒子做皇上。她每天在灶下做飯的時候,就用燒火棒敲著灶王爺的神像念誦:「灶王爺你聽著:要是俺兒當了皇上,俺是有仇的報仇,有冤的報冤。」一天三頓飯,她就敲著灶王爺說三次。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要上天了,向玉皇報告人間善惡,他如實地將白氏郎母親的言行向玉帝做了報告。玉皇大帝不相信,灶王說:「天爺爺,我一天挨三次敲,若不信看看小神頭上的疙瘩。」說著,他伸著頭用手指給玉帝看。

這下玉皇可生氣了,認為真要叫白氏郎坐了天下,他母親這個做法還了得嗎?就命令雷公電母,到明年六月六日,下凡到江西龍虎山,抽掉白氏郎的龍筋。

第二天早晨,白氏郎又去上學,來到了河邊。那個背他過河的老頭說:「我就背你這一次了,以後我就不來應差了,因為你以後不能再做皇帝了。」白氏郎很驚奇,就問他為了什麼?老頭兒就將灶王爺向玉皇大帝告狀的事說了一遍。

白氏郎嚇壞了,他懇求老頭給他個解救的辦法。老頭囑咐他,明年六月六,若有暴雨急雷,切記住:「緊閉嘴,咬緊牙,雖然龍筋被抽,不能再成人主,還可留個金口玉牙,說句話還有靈驗。

千萬不可忘記。」白氏郎最後問老頭是誰,好銘記他的恩德,老頭說:「我乃玉皇駕前,太白真人是也。」

第二年的六月六,雷公電母奉玉帝之命,來抽白氏郎的龍筋。這一天,白氏郎按照太白金星的囑咐,閉緊了嘴,咬緊了牙。一陣急驟的雷電後,白氏郎軟癱在地上,他用力地保住了他的金口玉牙。

白氏郎身體康復後,恨透了灶王爺,心想:我還金口玉牙有靈驗,說了算數,他找來一個葫蘆,想把灶王裝到葫蘆里,叫他永遠不能出來。於是,他就手拿葫蘆頭,來到灶王的神像前,大聲喊道:「灶王毛神,裝進葫蘆。」就見一道火光,就把灶王爺裝進去了。白氏郎就蓋上了葫蘆塞。

白氏郎一看,他的金口玉牙真靈驗,就想:天下這些小毛神,都不是好東西,他發誓要把這些小毛神通通都裝起來,也好消除被抽筋的憤恨。

於是他便從江西一路北上,隨走隨裝,江南所有的神仙,都無一逃漏。後來,他聽說泰山老奶奶有道業,又很靈,他就又發狠,再把泰山老奶奶也裝起來。

白氏郎一上泰山,老奶奶就掐算好了,她也做了一番巧妙的安排。六月的泰山,在太陽的曝曬下,燥熱極了,溪流里乾涸得連一點水都沒有。白氏郎背著他裝神的大葫蘆,艱難地在山路上行走著,口渴舌燥,嗓子眼裡都快要冒煙了。

在這時,突然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嬤嬤,提著一桶水,從山下走來。白氏郎見了水,怎麼能不喝呢?他向前施禮,要求老媽媽給他口水喝;老媽媽因泰山天熱缺水,不給他喝。他再三苦苦哀求,老媽媽說:「你要喝水,必須給我磕頭,叫我三聲親娘才行。」

白氏郎果真趴在地上,磕了個響頭,大聲喊了三聲親娘,就趴在水桶上喝了個飽。老嬤嬤說:「白氏郎你喝了我的水,可別忘了我是你娘啊!」白氏郎再三道謝滿口應承。

喝足了水,白氏郎有勁了,一口氣就上泰山頂,要到碧霞宮去裝泰山老奶奶。當他走到神座前,拔開葫蘆塞要裝神的時候,就聽神座上的碧霞元君喊道:「白氏郎,白氏郎,你忘恩負義喪天良,拿著葫蘆來裝你娘。」

白氏郎抬頭一看,神位上坐的正是那個他磕頭叫娘給他水的老嬤嬤。若真裝了她,不就的是忘恩負義了嗎?他又生氣,又懊悔,就把手裡的裝神葫蘆向地上一摔,摔了個粉粉爛碎。

那些被裝的神,這才見到了光明,解除了羈困,爬起身來,向泰山上下,四面八方逃走了。這些逃神,在泰山上一個個都安上了位置,所以,到今天泰山的神,才多才全哩!

⑥ 泰山的成語、俗語、典故有哪些

人心齊,泰山移
有眼不識泰山
穩如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一葉幛目,不見泰山
泰山壓頂不彎腰
泰山不讓微塵,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
泰山北斗
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泰水
岳父岳母
舊時稱妻父為泰山,稱妻母為泰水。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唐)明皇封禪泰山,張說為封禪使。說女婿鄭鎰,本九品官。舊例,封禪後自三公以下皆遷轉一級,惟鄭鎰因說驟遷五品,兼賜緋服。因大酺次,玄宗見鎰官位騰躍,怪而問之,鎰無詞以對。黃幡綽曰:『此泰山之力也』。」宋晁說之《晁氏客語》:「呼妻父為泰山……今人乃呼岳翁。又有呼妻母為泰水,呼叔伯丈人為列岳。」也有人說,因為泰山上有塊巨石叫「丈人峰」,而妻父俗稱「丈人」,因此又稱泰山。又因泰山古稱東岳,故妻父又稱岳父,妻母則稱岳母。歐陽修《歸田錄》:「今人呼妻父為岳公,以泰山有丈人峰。」
泰山北斗
古代認為泰山在五嶽中最高,北斗星在眾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為眾人所崇仰的人。又稱泰斗。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