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陸的典故
① 陸機入洛,噪起才名 這里有什麼典故嗎有的話給我講講 要具體的詳細的 比較口語化的回答
陸機出身名門,祖父陸遜為三國名將,曾任東吳丞相,父陸抗曾任東吳專大司馬,領屬兵與魏國羊祜對抗。父親死的時候陸機14歲,與其弟分領父兵,為牙門將。20歲時吳亡,陸機與其弟陸雲隱退故里,十年閉門勤學。晉武帝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陸機和陸雲來到京城洛陽拜訪時任太常的著名學者張華。張華頗為看重,使得二陸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三張」指張載、張協和張亢)。
② 滕王閣序中23個典故的詩句和它們各自的作用
滕王閣序中23個典故的詩句和它們各自的作用:
1、徐孺下陳蕃之榻。
這個典故主要是說徐孺子的,因為他是江西人,而陳蕃是河南人,是通過陳蕃的禮賢下士來陪襯徐孺。順便說到,將徐孺子稱為徐孺是古漢語中的節縮,節縮的目的是為了使結構勻稱、節奏整齊。
2、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張華見斗、牛二星間常有紫氣,請雷煥登樓觀看。雷煥說這是「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劍在豫章郡豐城縣(今屬江西)。於是張華任雷煥為豐城令。雷煥果然在豐城獄的地下挖出了兩把寶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劍挖出之後,紫氣就消失了。
兩劍的奪目光芒即龍光。後來寶劍入水化為雙龍。文中引用這兩個典故,是為了表示在座的賓客好比是當年聚集在睢園(梁園)里的文人雅士一樣飲酒賦詩,他們豪爽善飲的氣概超過了陶淵明。
3、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西京雜記》:董仲舒夢見蛟龍入懷,於是作出了《春秋繁露》的詞;揚雄著《太玄經》,夢見自己在《太玄經》上吐出了鳳凰。
4、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紫電」之典見《古今注•輿服篇》吳大皇帝有寶劍六,其中第二把叫紫電。「清霜」之典見《西京雜記》漢高祖斬白蛇用的劍,12年磨一次,劍刃鋒利如霜雪般白亮。
5、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這個分句是借詩人曹植、謝靈運來比擬參加宴會的文士。「鄴水朱華」用了曹植的典故。臨川,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
「鄴水朱華」兩句是寫宴會之文,意思是說,參加宴會的文人學士,就像當年的曹植,寫出「朱華冒綠池」一般的美麗詩句,其風流文采映照著謝靈運的詩筆,意謂可以和謝靈運相比。
6、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
《世說新語》:晉明帝小時候坐在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就問明帝說:「你認為長安和太陽哪個遠?」明帝回答說:「太陽遠。從沒聽說過有人從太陽那邊來,所以這樣說。」元帝感到很驚訝。
第二天,大宴群臣時又問明帝同樣的問題,回答說:「太陽近。」元帝變了臉色,問:「怎麼和昨天的回答不一樣?」明帝回答說:「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表層就是說站在滕王閣,可以登高望遠,游目騁懷,視野開闊,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呼應。含蓄地表達自己象陸機一樣少年高才,而同時又流露了仕途坎坷,報國無門的感慨。
7、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
「天柱」之典見《神異經》,昆侖山上有銅柱,其高入天,稱為天柱。「北辰」之典見《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里指北極星,喻指國君。通過玄想宇宙的廣漠洪荒,來襯託人生的渺小,從而引發下文的感慨。
8、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見於《史記》。馮唐:西漢人,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曾當過官,後被罷免。漢武帝時求取賢良,他被舉薦,可是當時已經年過九十,無法任職。
李廣:西漢名將,在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多次征戰,被匈奴稱為「飛將軍」,但始終未獲封侯。借馮唐、李廣的遭遇,表達自己懷才不遇之感。
9、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梁鴻,字伯鸞,東漢初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東漢文學家。著名的「舉案齊眉」典故的由來。有一次給主人看見了,驚嘆道:「能使妻子這樣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
於是換了間大房子給梁鴻夫婦居住,自此梁鴻方得潛心學問,閉門著書十餘篇。後代文人常引「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來抒發自己一生襟懷未曾開的抱怨。
10、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貪泉」之典見《晉書•吳隱之》。傳說廣州北20里的石門有水叫貪泉,人喝了這里的水就會變得貪婪。有個叫吳隱之的廣州刺史,聽了傳說後就去喝了貪泉的水,並賦了一首詩:「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表明自己清廉的決心。果真,他上任後,是一個人人稱頌的清官。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濁的環境中也能保持純正,不受污染。
涸轍:水乾涸了的車轍溝。見於《莊子·外物》:莊周到監河侯家借糧食,他不借,莊周便給他講了一個寓言:我來的途中聽到有人叫我,我環顧四周,發現是一條掉在車轍溝里的鮒魚。我問他:「你叫我干什麼?」
魚說:「我本來是生活在東海里的,但是現在流落到這里,你可以找來一斗的水救我嗎?」我說:「可以,讓我到越國去游說越王,引西江的水來迎接你,好嗎?」鮒魚生氣地說:「我失去了水,現在只要有一斗一升的水我就可以活下去。
你這樣說的話,還不如早點到賣魚乾的地方去找我。」在此反用其意,是說無論處於何種惡劣環境,都不會改變高尚志節和樂觀情懷。
11、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見於《後漢書》:東漢將領馮異出征,先戰敗於回谷,後得勝於澠池。漢光武帝劉秀致書慰勞他說:「你開始雖然在回谷戰敗,但終於能在澠池獲勝,可謂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12、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志。
見於《後漢書》。孟嘗,字伯周,東漢人,曾任合浦太守,為官清正賢能,興利除弊,政績卓著,受到人民愛戴。後隱居。漢桓帝時,尚書楊喬多次舉薦,稱他「清行出俗,能於絕群」, 但始終沒被起用。
13、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
據《漢書·終軍傳》:「南越與漢和親,乃遣(終)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
14、奉宣室以何年。
宣室:漢代未央宮前殿的一個宮室。是皇帝辦公之處。賈誼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後,漢文帝曾把他召回,在宣室接見了他。指自己不知何時才能受到皇帝的召見。
15、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
《晉書•謝安傳》:晉朝謝安曾問子侄們:「為什麼人們總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謝玄回答說:「比如有芝蘭玉樹,人們都會希望它生於自己的庭院中。」 玉樹即寶樹,比喻不辱門庭的好子弟。後來就稱謝玄為謝家寶樹。
見《烈女傳•母儀篇》。據說孟母為教育兒子而三遷擇鄰。孟子的鄰居是做喪事的,孟子跟他們學做喪事,孟母就搬家;第二個鄰居是商人,孟子跟他們學做買賣,孟母就又搬了家;這一次搬到了私學旁,孟子就開始學習知識和禮儀。
16、他日趨庭,叨陪鯉對。
出自《論語•季氏》:「(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說話沒有依據)。』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立身沒有準則)。』鯉退而學禮。」
他日:來日。趨庭:恭敬地快步走過庭前。作為典故,「趨庭」「鯉對」「庭對」都指子女接受父親的教誨;「庭訓」多指父親的教誨或培育。叨陪:慚愧地用以自比。鯉:孔鯉,孔子之子。對:指庭對,有接受教誨之意。
17、今茲捧袂,喜托龍門。
龍門:據《後漢書•李膺傳》載,李膺當時名聲很大,被他接待的讀書人,感到慶幸,稱為登龍門。後來往往把登龍門用來比喻士人忽然得到的榮耀。
龍門:在現在山西省稷山縣和陝西省韓城縣之間的黃河中,那裡水險流急,河裡的大魚聚集龍門的下邊上不去,據傳說,上去的魚將化為龍,因此,「登龍門」往往用來比喻士子忽然得到榮耀,「鯉魚跳龍門」即此意;也用來比喻由於謁見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價。
18、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
事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楊意:楊得意的省稱。撫:撫弄。凌雲:指司馬相如的《大人賦》。楊得意是漢武帝時一位掌管天子獵犬的官員,向武帝推薦了司馬相如。
19、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鍾期:即鍾子期,春秋時楚人,善知音。流水:指伯牙鼓琴,心裡在想高山或流水,鍾子期就一定能猜到。後世用「高山流水」比喻難得的知音、知己。
20、蘭亭已矣,梓澤丘墟。
蘭亭:在今浙江省紹興西南。晉朝王羲之曾和群賢宴集於此,賦詩作文,作有《蘭亭集序》,文壇上傳為佳話。梓澤:晉朝石崇的金谷園,又名梓澤,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北。亦曾有文人聚會於此。這兩句是說,當年蘭亭宴集的盛況已成陳跡,繁華的金谷園也早變為一片廢墟。
21、「請灑潘江,各傾陸海」。
潘江陸海:鍾嶸《詩品》:「陸(機)才如海,潘(岳)才如江。」作為成語,一般寫作「陸海潘江」。這里用來形容眾賓客的文才。
22、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有懷投筆:有投筆從戎的懷抱。投筆從戎的故事,見《後漢書·班超傳》:「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尤當效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乎?』
23、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見《晉書•阮籍傳》。阮籍,晉朝詩人,竹林七賢之一。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內心憂憤,以飲酒來掩飾自己,不拘禮法。他常獨自駕車外出,也不順著路走,當前面有什麼障礙不能前進時,就慟哭而返,藉此宣洩苦悶心情。
(2)二陸的典故擴展閱讀:
寫作特色:
《滕王閣序》的寫景頗有特色,作者精心構畫,苦苦經營,運用靈活多變的手法描寫山水,體現了一定的美學特徵。
1、色彩變化之美
文章不惜筆墨,濃墨重彩,極寫景物的色彩變化。如「紫電清霜」中的「紫電」,「飛閣流丹」中的「流丹」,「層巒聳翠」中的「聳翠」,「青雀黃龍之軸」中的「青雀」「黃龍」無不色彩繽紛,搖曳生輝。
尤其「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於靜止畫面色彩,著力表現水光山色之變化,上句樸素淡雅,下句設色凝重,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之句。
2、遠近變化之美
作者採用恰當的方法,猶如電影的拍攝技術,由近及遠,構成一幅富有層次感和縱深感的全景圖。「鶴汀鳧渚」四句寫閣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曠其盈視」二句寫山巒、平原和河流、湖澤,是中景;「虹銷雨霽」以下則是水田浩淼的遠景。
這種寫法,是《滕王閣序》寫景的最突出特點,體現了作者立體化的審美觀,把作者帶進了如詩如畫的江南勝境,讀者和景物融為一體,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渾成之美
「層巒聳翠」四句,借視角變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裡城外,相與為一,不可分離,體現了作者整齊劃一的審美觀。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寫景名句,水天相接,渾然天成,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美妙圖畫。
4、虛實相襯之美
「漁舟唱晚」四句,即憑借聽覺聯想,用虛實手法傳達遠方的景觀,使讀者開闊眼界,視通萬里。實寫虛寫,相互諧調,相互映襯,極盡鋪敘寫景之能事。
③ 請說說下面典故的內容及其意義
才高八斗
南朝宋國有謝靈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作家。他的詩,大都描寫會(kuài)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名勝,善於刻畫自然景物,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一派。他寫的詩藝術性很強,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愛。詩篇一傳出來,人們就競相抄錄,流傳很廣。宋文帝很賞識他的文學才能,特地將他召回京都任職,並把他的詩作和書法稱為「二寶」,常常要他邊侍宴,邊寫詩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謝靈運受到這種禮遇後,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邊喝酒一邊自誇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從他的話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華都不在他眼裡,自我評價非常高。
''才高八斗''又作''八斗之才''
周處除害
浪子回頭的周處
西晉時期,大興清談之風。但周處比較正直肯干實事。
周處原是東吳義興(今江蘇宜興市)人。年青的時候,長得個子高,力氣比一般小夥子大。他的父親很早就死了,他自小沒人管束,成天在外面游盪,不肯讀書;而且脾氣強悍,動不動就拔拳打人,甚至動刀使槍 義興地方的百姓都害怕他。 義興鄰近的南山有一隻白額猛虎,經常出來傷害百姓和家畜,當地的獵戶也制服不了它。當地的長橋下,有一條大蛟(一種鱷魚),出沒無常。義興人把周處和南山白額虎、長橋大蛟聯系起來,稱為義興「三害」。這「三害」之中,最使百姓感到頭痛的還是周處。
一次,周處知道了人們悶悶不樂的原故。便跟人們說:「這樣吧,既然大家都為『三害』苦惱,我把它們除掉。」
過了一天,周處果然帶著弓箭,背著利劍,進山射死了老虎。又過了一天,周處換了緊身衣,帶了弓箭刀劍跳進水裡殺死了蛟。
這件事使他認識到,自己平時的行為被人們痛恨到什麼程度了。
他又痛下決心,離開家鄉到吳郡找老師學習。那時候吳郡有兩個很有名望的人,一個叫陸機,一個叫陸雲。周處去找他們,陸機出門去了,只有陸雲在家。
周處見到陸雲,把自己決心改過的想法誠懇地向陸雲談了。他說:「我後悔自己覺悟得太晚,把寶貴的時間白白浪費掉。現在想干一番事業,只怕太晚了。」
陸雲勉勵他說:「別灰心,您有這樣決心,前途還大有希望呢。一個人只怕沒有堅定的志氣,不怕沒有出息。」
打那以後,周處一面跟陸機、陸雲學習,刻苦讀書;一面注意自己的品德修養。他的勤奮好學的精神受到大家的稱贊。過了一年,州郡的官府都徵召他出來做官。到了東吳被晉朝滅掉以後,他就成為晉朝的大臣。
曾參殺豬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呆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去殺。她就勸止說:「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妻子,可不能跟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現實教育的方法。」 於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半部論語治天下
趙匡胤有一柄「柱斧」從不離手。那是一個象牙柄水晶頭的斧頭,很名貴,打起人來也很疼。公元967年,當時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當時,君臣幾個人談起年號來,趙匡胤對「乾德」這個年號相當得意。趙普跟著拍馬屁,列舉了幾年來不少好事,然後歸功於趙匡胤改的這個年號。誰知,旁邊站著一位名叫盧多遜的翰林學士,極有學問,而且死看不上趙普。他等趙普特別起勁地拍完馬屁後,不動聲色地說了一句:「可惜,乾德是偽蜀用過的年號。」皇帝大吃一驚,馬上命人去查。結果真是前蜀的年號,而且是亡國的年號。這一下趙匡胤的羞慚惱怒可想而知。想起趙普這廝身為宰相,卻不讀書不看報,讓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這么大的一個洋相,真是可惡萬分。皇帝陰沉著臉在那兒運氣,坐了半天,實在還是壓不住心頭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趙普過來。」
趙普以為要挨那柱斧的揍了,就戰戰兢兢地走向御案前,只見皇帝拿起御筆,蘸飽了黑墨,在趙普臉上就是一陣亂寫亂畫,弄得他滿臉滿身翰墨淋漓。一邊塗,皇帝還一邊罵:「你不學無術,怎麼比得上盧多遜?」
從此,大宋宰相趙普受此奇恥大辱,開始發憤讀書。他有一個大書匣,不許別人動。人們只是看到他每天從裡面拿出一本書來讀,但是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書。等到這位宰相死後,人們打開書匣,發現裡面只有《論語》的前半部分。從此以後,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就傳遍天下了。
詠絮才
形容有才氣的女子,典出晉代謝道韞,東晉女詩人。
謝道韞:
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生卒年不詳。安西將軍謝奕之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謝道韞識知精明,聰慧有才辯。曾在家遇雪,叔父謝安召集眾子侄論文義,俄而雪驟,安問:"白雪紛紛何所似也?"安侄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答:"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大為稱賞。這一詠雪名句,盛為人所傳誦。後世因稱女子的文學才能為"詠絮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