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氏典故
Ⅰ 竹林七賢哪幾位嵇康有什麼典故嗎《廣陵散》怎麼回事它失傳了么
中國魏晉時期7位名士的合稱,成名年代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嵇康,字叔夜,譙郡銍縣(今安徽濉溪)人。「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三國時魏末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是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嵇康幼年喪父,成年後娶長樂亭主(一說為曹操孫女,沛王曹林之女;一說為曹操曾孫女,曹林之孫女)為妻,任郎中,中散大夫。
嵇康不喜為官,平時以打鐵為樂(一說以此謀生)。大將軍司馬昭曾想聘他為自己的掾吏,嵇康堅守志向不願出仕,離家躲避到河東。
司隸校尉鍾會想結交嵇康,輕衣肥乘,率眾而往。嵇康與向秀在樹蔭下鍛鐵,對於鍾會不予理睬。等候很久也沒有迴音後,鍾會准備離開。嵇康開口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從此結下讎隙。
景元二年,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由大將軍從事中郎遷任吏部侍郎,舉薦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因此寫下了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明自己的心志。
嵇康原本與東平呂巽呂安兄弟為友。呂安的妻子被其兄呂巽姦汙,呂安原本准備休妻並起訴呂巽。呂巽請嵇康從中勸解,並發誓不會惡人先告狀,於是嵇康勸說了呂安將這件事平息下來。但是之後呂巽害怕呂安翻悔,於是搶先告呂安不孝。嵇康義不負心,寫信與呂巽絕交,並出面為呂安作證,因此也被收押。鍾會勸司馬昭乘此機會除掉嵇康。
晉墓壁畫中的嵇康 嵇康入獄後,立刻激起輿論的不滿,許多豪傑紛紛要求與嵇康一同入獄。經有司勸諭後,眾人一時遣散,然而最後嵇康和呂安卻被判處了死刑。行刑當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請求赦免嵇康,並要求讓嵇康來太學做老師。這些要求並沒有被同意。
臨刑前,嵇康神色不變,如同平常一般。他顧看了日影,離行刑尚有一段時間,便向兄長要來平時愛用的琴,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曲畢,嵇康把琴放下,嘆息道:「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說完後,嵇康從容地就戳,時年四十。
嵇康通曉音律,尤其喜愛彈琴,著有音樂理論著作《琴賦》《聲無哀樂論》。他主張聲音的本質是「和」,合於天地是音樂的最高境界,認為喜怒哀樂從本質上講並不是音樂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嵇康作有《風入松》,相傳《孤館遇神》亦為嵇康所作。又作《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曲,被稱為「嵇氏四弄」,與蔡邕創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我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隋煬帝曾把彈奏「九弄」作為科舉取士的條件之一。
嵇康擅長書法,工於草書,唐張彥遠《書法會要》品為草書第二。又善丹青,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其時有嵇康《巢由洗耳圖》《獅子擊象圖》傳世,可惜現在俱已失佚。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我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它至少在漢代已經出現。其內容向來說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將它與《聶政刺韓王》琴曲聯系起來。《聶政刺韓王》主要是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後自殺的悲壯故事。關於此,蔡邕《琴操》記述得較為詳細。
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於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1425年),譜中有關於「刺韓」、「沖冠」、「發怒」、「報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名同曲。
據趙西堯等著《三國文化概覽》的描述,《廣陵散》樂譜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正聲以前主要是表現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正聲之後則表現對聶政壯烈事跡的歌頌與贊揚。正聲是樂曲的主體部分,著重表現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深刻地刻劃了他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復仇意志。全曲始終貫穿著兩個主題音調的交織、起伏和發展、變化。一個是見於「正聲」第二段的正聲主調, 另一個是先出現在大序尾聲的亂聲主調。 正聲主調多在樂段開始處,突出了它的主導體用。亂聲主調則多用於樂段的結束,它使各種變化了的曲調歸結到一個共同的音調之中,具有標志段落,統一全曲的作用。
《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斗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的斗爭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或許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斗意志,才如此酷愛《廣陵散》並對之產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廣陵散》在清代曾絕響一時,建國後我國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所載曲調進行了整理、打譜,使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曲音樂又回到了人間。
近代琴學家楊時百,在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為此曲源於河間雜曲《聶政剌韓王曲》。
「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散」是操、引樂曲的意思,《廣陵散》的標題說明這是一首流行於古代廣陵地區的琴曲。這是我國古代的一首大型器樂作品,它萌芽於秦、漢時期,其名稱記載最早見於魏應璩《與劉孔才書》:「聽廣陵之清散」。到魏、晉時期它已逐漸成形定稿。隨後曾一度流失,後人在明代宮廷的《神奇秘譜》中發現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們現在聽到的《廣陵散》。琴曲的內容據說是講述戰國時期聶政為父報仇,刺殺韓王的故事。
嵇康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大師,他寫的《聲無哀樂論》、《難自然好學論》、《太師箴》、《明膽論》、《釋私論》、《養生論》千秋相傳,並且他彈得一手好琴,尤其善於演奏《廣陵散》,倍受人們關注。當時與他齊名的還有比他大十三歲的阮籍,音樂史上常有「嵇琴阮嘯」的說法,但在思想和人格上,嵇康要比阮籍更高出一籌。
嵇康對那些傳世久遠、名目堂皇的教條禮法不以為然,更深惡痛絕那些烏煙瘴氣、爾諛我詐的官場仕途。他寧願在洛陽城外做一個默默無聞而自由自在的打鐵匠,也不願與豎子們同流合污。他如痴如醉地追求著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擺脫約束,釋放人性,回歸自然,享受悠閑。熊旺的爐火和剛勁的錘擊,正是這種境界絕妙的闡釋。所以,當他的朋友山濤向朝廷推薦他做官時,他毅然決然地與山濤絕交,並寫了文化史上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明心志。
不幸的是,嵇康那卓越的才華和逍遙的處世風格,最終為他招來了禍端。他提出的「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張,深深刺痛了統治階級的要害:嵇康如此藐視聖人經典、痛恨官場仕途,長久下去,豈不危害我太平江山的統治,此人非殺無以正民風、清王道,這里不是現成有個呂安的案子嗎?將他牽連進去,既可殺之,又不會施人以柄,豈不妙哉。於是,在一些仇視嵇康的小人的誹謗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統治者司馬昭下令將嵇康處以死刑。
在刑場上,有三千太學生向朝廷請願,請求赦免嵇康,並要拜嵇康為師,這正是向社會昭示了嵇康的學術地位和人格魅力,但這種「無理要求」當然不會被當權者接納。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飛揚的生命即將終止,卻是一首美妙絕倫的音樂後繼無人。他要過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對成千上萬前來為他送行的人們,彈奏了最後的《廣陵散》,錚錚的琴聲,神秘的曲調,鋪天蓋地,飄進了每個人的心裡。彈畢之後,嵇康從容地引首就戳,時年僅三十九歲。
嵇康所彈奏的《廣陵散》是這一古代名曲經嵇康加工而成的一首曲子,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正象一首民歌一樣,凝聚著歷代傳頌者的心血。據《世說新語·雅量》載:"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 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正因為嵇康臨刑索彈《廣陵散》,才使這首古典琴曲名聲大振,一定程度上,《廣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來的。但所謂「於今絕矣」則非指曲子本身而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臨刑時的憤激之語。事實上,琴曲《廣陵散》經《神奇秘譜》保存,一直流傳到今天。
正因為嵇康有著很深的音樂功底,所以,他臨刑前,有三千太學生共同向司馬氏要求「請以為師」,但未被允許,使「海內之士,莫不痛之」(《晉書》本傳)。因此,嵇康的名字始終與《廣陵散》聯系在一起。
http://ke.soso.com/v140836.htm?pid=ke.box
Ⅱ 最近讀《大染坊》,讀到 「意歸」取嵇康的典故,請問是什麼典故
貝葉石上刻"意歸"應該指的是自己意向所歸,"家世儒學,少有俊才,曠邁不群,高亮任性,不脩名譽,寬簡有大量。學不師授,博洽多聞,長而好老、庄之業,恬靜無欲。性好服食,嘗采御上葯。善屬文論,彈琴詠詩,自足於懷抱之中。以為神仙者,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致。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若安期、彭祖之倫,可以善求而得也;著養生篇。知自厚者所以喪其所生,其求益者必失其性,超然獨達,遂放世事,縱意於塵埃之表。撰錄上古以來聖賢、隱逸、遁心、遺名者,集為傳贊,自混沌至於管寧,凡百一十有九人,蓋求之於宇宙之內,而發之乎千載之外者矣。"他對老莊有很深的研究,自身也是恬靜無欲,我覺得可能是來自這個意思。
一下是網路
嵇康(224-263,一說223-262),字叔夜,漢族,三國時期魏國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曾娶曹操曾孫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後因得罪鍾會,為其構陷,而被司馬昭處死。
嵇(jī)康年幼喪父,由母親和兄長撫養成人。幼年即十分聰穎,博覽群書學習各種技藝。成年後喜讀道家著作,身長七尺八寸,容止出眾,然不注重打扮。後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長樂亭主為妻,育有一兒一女。
嵇康擅長音樂,作有琴曲《風入松》;又作有《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作「嵇氏四弄」,與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隋煬帝曾將彈奏「九弄」作為取仕條件。又通繪畫、書法。唐張懷在《書法會要》中目之為草書第二。
嵇康崇尚老莊,曾說「老莊,吾之師也!」,講求養生服食之道。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著《養生論》來闡明自己的養生之道。他贊美古代隱者達士的事跡,嚮往出世的生活,不願做官。大將軍司馬昭欲禮聘他為幕府屬官,他跑到河東郡躲避徵辟。司隸校尉鍾會盛禮前去拜訪,遭到他的冷遇。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曾推薦他做官,他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堅決拒絕為官。司馬昱謂叔夜「俊傷其道」。
呂安之妻貌美,被呂安的兄長呂巽迷奸,呂安憤恨之下欲狀告呂巽。嵇康與呂巽、呂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勸呂安不要揭發家醜,以全門第清譽。但呂巽害怕報復,遂先發制人,反誣告呂安不孝,呂安遂被官府收捕。嵇康義憤,遂出面為為呂安作證,觸怒大將軍司馬昭。此時,與嵇康素有恩怨的鍾會,趁機勸說司馬昭,將呂安、嵇康都處死。
嵇康臨刑前,三千名太學生聯名上書,求司馬昭赦免嵇康,並讓其到太學講學,但並未獲准。在刑場上,嵇康顧視日影,從容彈奏《廣陵散》,曲罷嘆道「廣陵散於今絕矣」,隨後赴死,時年三十九。
其子嵇紹,後為晉朝之侍中,八王之亂中為保護晉惠帝而殉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