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溫的典故
⑴ 隋唐時期的歷史故事
1、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2、李淵攻取長安之戰
李淵攻取長安之戰,是隋朝末年地主階級內部進行的一場爭權奪利戰爭。是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攻佔隋都長安(今西安)的作戰。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戰後,李淵率軍進至龍門(今山西河津西),派兵6000渡河。十月初四,李淵引兵至長安與諸軍會合,兵力達20餘萬。二十七日命諸軍攻城,十一月初九佔領長安。此戰為建立唐朝奠定了基礎。
3、唐滅西秦之戰
唐滅西秦之戰是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間,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秦王李世民率軍擊滅隴西(今六盤山、隴山以西和黃河以東一帶)割據勢力西秦薛舉、薛仁杲父子的作戰。
4、淺水原之戰
淺水原之戰,發生於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淺水原(今陝西長武東北)對隴西割據勢力薛舉、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戰,此役一舉擊敗薛仁杲,奪取隴西,除去關中西面的一大威脅勢力。
此役李世民採用後發制人,疲敵制勝,堅壁不出,窮追猛打的策略,反敗為勝。
5、唐滅東突厥之戰
唐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與突厥的戰爭中,唐王朝為消除北方威脅而攻滅東突厥頡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戰。
頡利可汗率萬餘人慾逃過磧口,遭李績軍堵截,其大酋長皆率眾投降。頡利逃往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西北的沙缽羅部落,欲投奔吐谷渾,被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俘獲送往長安。
⑵ 鑄成大錯的典故
唐朝末年,田承嗣鎮守魏博任節度使,他招募六州矯健勇猛的武士五千人,組成牙軍,用來保衛自己,作為心腹親信。從此,父子相繼,驕傲專橫,囂張難制。
後來,魏博改為天雄,節度使由羅紹威接任。羅紹威對牙軍感到十分厭惡,可是自己力量小制服不了他們。
當時,任宣武節度使的朱全忠因征討黃巢有功,被封為梁王,也就是後來的後梁太祖朱溫。羅紹威於是就想借用朱全忠的軍隊,幫自己誅滅牙軍。果然,羅紹威在朱全忠的幫助下,破壞牙軍的弓弦、鎧甲等兵器,將牙軍全營都殺死,連嬰兒幼童都不放過。
雖然牙軍被消滅了,可是朱全忠並未撤軍,還在魏州留居半年。羅紹威供給他們軍需,所殺牛、羊、豬近七十萬錢,物資糧草與此相當,賄賂贈送的財物也近百萬,等到朱全忠離開,府庫所儲存的糧食物資全空了。
羅紹威雖然除去威脅自己的牙軍,但魏博兵力卻從此衰弱了。羅紹威因此非常悔恨,對人說∶「聚集所屬六州四十三縣的鐵,也鑄不成這次大錯啊!」
羅紹威所說的「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這兩句話,其實就是說,求助於朱全忠根本就是一個錯誤。後來,人們把這兩句話濃縮為「鑄成大錯」這句成語,用來比喻造成無法挽回的重大錯誤。
⑶ 黃巢起義是什麼典故
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起義,率眾幾十萬,轉戰十幾省,接續十幾年。
官逼民反
唐朝末期,經過藩鎮混戰、宦官專權和朝廷官員中的朋黨之爭,朝政越來越混亂。唐宣宗算是一個比較精明的皇帝,也並沒有能改變這個局面。唐宣宗死後,先後接替皇位的唐懿宗李漼、僖宗李儇,一味尋歡作樂,追求奢侈糜爛的生活,更是腐朽到了極點。皇室、官僚和地主加緊對農民的剝削,稅收越來越重。加上連年不斷的天災,農民紛紛破產,到處逃亡。有的忍受不了苦難,只有走上了反抗之路。
唐懿宗即位那年,浙東地區爆發了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隊伍從100人發展到3萬,堅持斗爭八個月,震動了整個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過了八年,駐守在桂林的800名兵士(大多是徐州一帶的農民),因為駐防期滿,上司一再延期不讓他們換防。於是,他們殺了軍官,推龐勛為首領,發動起義。兵士們從桂林向北進攻,打回老家,沿路和徐州附近農民紛紛響應,到了徐州,隊伍發展到20萬人。這兩次起義都被朝廷鎮壓下去。但是,百姓反抗的情緒越來越高,新的起義的規模也更大了。
唐朝末年鹽稅特別重,加上奸商抬高鹽價,百姓買不起鹽,只好淡食。有些貧苦農民,為了逃避官稅,就靠販私鹽掙錢,但販私鹽是很危險的,要有一些夥伴一起干,日子一久,就結成一支支販私鹽的隊伍,在他們中聞,涌現出一些首領,有的後來成為農民起義的領袖。
對起義軍束手無策
公元874年,也就是唐僖宗即位那一年,濮州(治所在今河南范縣)地方有個鹽販首領王仙芝,聚集了幾千農民,在長垣(今河南)起義。王仙芝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發出文告,揭露朝廷官吏造成貧富不平的罪惡。這個號召很快得到貧苦農民的響應。不久,冤句(今山東曹縣北)地方的鹽販黃巢也起兵響應。
黃巢從小讀過書,又能騎馬射箭。他曾經到京城長安去參加進士考試,考了幾次,都沒有考中。黃巢在長安看到唐朝廷的腐敗和黑暗,心裡十分氣憤。據說,就在那個時候,他寫下了一首詠菊花的詩,用菊花作比喻,表示他推翻唐王朝的決心。詩中說:
「待得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和王仙芝兩支起義隊伍匯合之後,轉戰山東、河南一帶,接連攻下許多州縣,聲勢越來越大。唐王朝非常恐慌,命令各地將領,鎮壓起義軍。但是各地藩鎮都害怕跟義軍交鋒,互相觀望,唐王朝束手無策。
招安失敗
唐王朝見硬的一套不行,就採用軟的手法。在起義軍攻下蘄州(今湖北蘄春)的時候,他們派宦官到蘄州見王仙芝,封他「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的官銜。王仙芝聽到有官做,迷了心竅,表示願意接受任命。黃巢得知這個消息,氣極了。他帶了一群起義將士,到王仙芝那裡,狠狠地責備王仙芝說:「當初大家起過誓,要同心協力,平定天下,現在你想去當官,叫我們弟兄往哪裡去?」王仙芝還想搪塞,黃巢掄起拳頭,朝王仙芝劈頭蓋腦地打了過去,打得王仙芝滿臉是血。旁邊起義將士也你一言,我一語罵王仙芝。王仙芝自己知道理虧,只好認錯,把唐朝派來的宦官趕跑。
經過這番波折,黃巢決定跟王仙芝分兩路進軍。王仙芝向西,黃巢向東。不久,王仙芝率領的起義軍在黃梅(今湖北境內)被唐軍打敗,他本人也被殺死。王仙芝失敗後,起義軍重新會合,大家推黃巢為王,又稱沖天大將軍。
起義軍勢如破竹
當時,官軍在中原地區力量比較強,起義軍進攻河南的時候,唐王朝在洛陽附近集中大批兵力准備圍攻。黃巢看出官軍企圖,決定選擇官軍兵力薄弱的地區,帶兵南下。他們順利渡過長江,打進浙東。起義軍一路上勢如破竹,接連打下越州、衢州(今浙江衢縣);接著,又劈山開路,打通了從衢州到建州(今福建建甌)的七百里山路。經過一年多的長征,一直打到廣州。
起義軍在廣州休整以後,嶺南地區發生瘟疫。黃巢決定帶兵北上。唐王朝命令荊南節度使王鋒、淮南節度使高駢集合大批官軍沿路攔擊,被黃巢起義軍一個個擊破。起義大軍順利地渡過長江,嚇得高駢推說得了中風症,躲進揚州城不敢應戰。
起義軍渡過淮河,向官軍將領發出檄文,說:「我們進攻京城,只向皇帝問罪,不幹眾人的事。你們各守各的地界,不要觸犯我們的鋒芒!」各地將領接到檄文,害怕起義軍,都想保存實力,不願為唐王朝賣命。消息傳到長安,唐僖宗嚇得大哭。
起義取得勝利
公元880年,黃巢帶領60萬大軍,浩浩盪盪開進潼關。潼關周圍滿山遍野,飄揚著起義軍潔白的大旗,一眼望不到邊。守潼關的官軍還想頑抗。黃巢親自到陣前督戰,將士們見了,一齊歡呼,聲音在山谷間回響,震天動地。唐軍將士聽了心驚膽戰,哪敢抵抗,紛紛燒掉營寨,四下逃命。起義軍攻下潼關,唐王朝驚慌失措,唐僖宗帶著妃子和宦官頭目田令孜,逃到了成都,來不及逃走的唐朝官員全部出城投降。
當天下午,黃巢坐著金色轎子,在將士的簇擁下,進入長安城。長安百姓扶老攜幼,夾道歡迎。起義軍大將尚讓當場向大家宣布說:「黃王起兵,本來是為了百姓,不會像姓李的(指唐朝皇帝)那樣虐待你們,你們可以安居樂業了。」兵士們看到人群里的貧苦百姓,就把自己得到的財物散發給他們。過了幾天,黃巢在長安大明宮即位稱皇帝,國號叫大齊。起義軍經過七年的斗爭,終於取得了勝利。
但是,黃巢起義軍長期流動作戰,佔領過的地方,都沒留兵防守。幾十萬起義軍進入長安以後,四周還是官軍勢力。沒有多久,唐王朝調集各路兵馬,包圍長安。長安城裡的糧食供應發生了嚴重困難。黃巢派出大將朱溫駐守同州(今陝西大荔)。但是在起義軍最困難的時候,朱溫竟投降了唐朝,做了叛徒。唐王朝又召來了沙陀(古代西北少數民族)族、雁門節度使李克用,率領四萬騎兵進攻長安。起義軍15萬迎戰,結果大敗,只好撒出長安。
黃巢帶領起義軍撤退到河南,又遭到朱溫、李克用的圍攻。公元884年,黃巢在攻打陳州(今河南准陽)失敗之後,受到官軍緊緊追趕,最後退到泰山狼虎谷,英勇犧牲。
黃巢起義摧毀了魏晉以來腐朽的士族勢力,沉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瓦解了唐朝的反動統治。
唐王朝的滅亡
當一個王朝歷經了太久的衰落以後,也就再也找不回歷史的合理性了。
朱溫投靠唐王朝
黃巢起義失敗以後,唐僖宗回到長安。這時候,唐王朝的中央政權已經名存實亡。
各地藩鎮在鎮壓起義過程中,擴大勢力,爭奪地盤,成為大大小小的割據力量。其中最強大的是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和宣武(治所在今河南開封)節度使朱溫。朱溫本是黃巢起義軍中的一員大將,很受黃巢的重用。可正當起義軍危急的關頭,他帶兵叛變,投靠唐朝,為唐王朝幫了大忙。唐僖宗給他高官厚祿,還賞他一個名字叫「金貫」,派他鎮壓起義軍。當黃巢從長安退到河南的時候,兵力還很強,有一次,黃巢軍攻打汴州,朱溫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打敗了起義軍,回到汴州。朱溫在慶功宴上想害死李克用,李克用拚命逃出才保住性命,從此李克用與朱溫結下冤讎。這兩支割據力量一直互相攻打。朱溫的勢力越來越大,李克用只能保住河東地區。唐昭宗即位後想依靠朝臣來反對宦官,但卻失敗了,反而被宦官軟禁起來,另立新皇帝。朱溫利用這個機會,跟宰相崔胤秘密策劃,殺了宦官頭目劉季述,迎接唐昭宗復位。唐昭宗和崔胤還想殺所有宦官,一些宦官就投靠另一個藩鎮——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把唐昭宗劫持到鳳翔。崔胤向朱溫求救,朱溫帶兵進攻鳳翔,要李茂貞交出唐昭宗,李茂貞兵力敵不過朱溫,連連打敗仗。朱溫攻下鳳翔,把唐昭宗搶了過來,帶回長安。
朱溫自立
從此唐王朝政權就從宦官手裡,轉到朱溫手裡,唐昭宗日子更不好過。朱溫掌了大權,把宦官全部殺光,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離開長安的時候,朱溫派人把長安的宮室、官府和民屋全部拆光,把材料運到洛陽,還逼迫長安的官吏、百姓一起搬到洛陽去。長安百姓扶著老人,拖著孩子,在兵士的驅趕下趕路。一路上,大家一面哭泣,一面痛罵禍國殃民的叛賊朱溫。唐昭宗到了洛陽,還想秘密召各地藩鎮來救他。但是還沒有盼到,朱溫已經動手把唐昭宗殺了,另立了一個13歲的孩子做傀儡,就是昭宣帝。
宦官完了,皇帝也完了,留下的還有一批唐王朝的大臣。朱溫手下的謀臣對朱溫說:「你要干大事,這批人最難對付,不如把他們統統趕走。」
有一個謀士李振,綽號叫做貓頭鷹,因為考進士沒考上,更加痛恨朝臣。他跟朱溫說:「這批人平時自命清高,把自己稱做『清流』,應該把他們扔到濁流(指黃河)里去。」朱溫依了他的話,在一個深夜,把三十幾名朝臣集中起來殺掉,扔到黃河裡。
公元907年,朱溫廢了唐昭宣帝,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梁,建都汴(今河南開封),朱溫就是梁太祖。於是,統治了將近三百年的唐王朝到此就壽終正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