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龍的寓言
沒了
畫龍點睛
傳說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張僧繇的畫家,他在一個寺院的牆上畫內了四條龍,這四條龍都容沒畫上眼睛。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給龍畫上眼睛呢,他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去。聽的人不相信,偏要讓他畫上。張僧繇沒有辦法,只好用毛筆在龍頭上點上了眼睛。誰知道,剛點完兩條龍的眼睛天上就電閃雷鳴,颳起了大風,下起了大雨,牆壁也震破了,那兩條龍騰空而起,飛到天上去了,牆上就只剩下沒點眼睛的兩條龍了。
「畫龍點睛」贊美了畫家畫龍的技藝。「畫龍點睛」現在已成為一句成語。比喻說話和作文時加上一兩句關鍵的話,使內容更加精闢有力。
葉公好龍
古代的春秋時期,陳國有個葉公,他非常喜愛龍,他家裡的梁、柱、門、窗和日用擺設上都雕刻著龍,連衣服被子上也綉著龍,屋裡的牆壁上也畫著龍,葉公的家簡直成了龍的世界。天上的真龍知道了,很感動,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這條真龍的龍頭從窗口伸進來,尾巴拖到客堂里。誰知葉公一見到真龍,嚇壞了,呼叫著逃走了。
原來,葉公愛的不是真龍,而是似龍非龍的假龍。「葉公好龍」現在也是一句成語,比喻表面愛好某種事物,而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
② 關於龍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龍飛鳳舞:形容氣勢奔放雄壯。
龍馬精神:龍馬指駿馬。比喻人像龍馬一樣的精神壯健。
龍眉鳳目:形容人的儀表英俊,氣度不凡。
龍蛇混雜:比喻好人和壞人或能人和庸人混合在一起。
龍潭虎穴:比喻非常險惡的地方。
龍吟虎嘯:像龍虎那樣長吟長嘯。形容聲音高亢響亮。
龍躍鳳鳴:神龍騰躍,鳳凰長鳴。比喻才華出眾。
龍爭虎鬥:形容競爭非常激烈。
龍行虎步:形容人行走時,步態穩健、沉著。
群龍無首:比喻沒有人領導。
生龍活虎:比喻活潑矯健,生氣勃勃。
望子成龍:希望子孫能成為出人頭地的人物。
筆走龍蛇:比喻草書的筆勢矯健生動。
葉公好龍:喻指不是真心喜歡某件事或物,卻做出一副喜歡的樣子。
畫龍點睛 傳說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張僧繇的畫家,他在一個寺院的牆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都沒畫上眼睛。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給龍畫上眼睛呢,他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去。聽的人不相信,偏要讓他畫上。張僧繇沒有辦法,只好用毛筆在龍頭上點上了眼睛。誰知道,剛點完兩條龍的眼睛天上就電閃雷鳴,颳起了大風,下起了大雨,牆壁也震破了,那兩條龍騰空而起,飛到天上去了,牆上就只剩下沒點眼睛的兩條龍了。 「畫龍點睛」贊美了畫家畫龍的技藝。「畫龍點睛」現在已成為一句成語。比喻說話和作文時加上一兩句關鍵的話,使內容更加精闢有力。
葉公好龍 古代的春秋時期,陳國有個葉公,他非常喜愛龍,他家裡的梁、柱、門、窗和日用擺設上都雕刻著龍,連衣服被子上也綉著龍,屋裡的牆壁上也畫著龍,葉公的家簡直成了龍的世界。天上的真龍知道了,很感動,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這條真龍的龍頭從窗口伸進來,尾巴拖到客堂里。誰知葉公一見到真龍,嚇壞了,呼叫著逃走了。 原來,葉公愛的不是真龍,而是似龍非龍的假龍。「葉公好龍」現在也是一句成語,比喻表面愛好某種事物,而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
③ 關於龍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龍舉雲興:形容人之風度威儀。《東觀漢記·光武皇帝紀》:「帝既有仁聖之明,氣勢形體,天然之姿,固非人之敵,翕然龍舉雲興,三雨而濟,人無能名焉。」
龍樓鳳闕(城、池、閣):指帝王宮殿樓閣。宋歐陽修《鵯
④ 有哪些有「龍」的寓言故事
四海龍王:敖廣、敖欽、敖順、敖閏
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
青臉紅須為東,白發須為西,橘黃發須是南,黑發須者為北
中國人生活中的龍
龍並不是中國特有的,許多民族都有關於龍的神話傳說。但是像中國這樣,以龍為榮、為尊,而且各種事物都多少跟龍有點關系的國家卻是絕無僅有的。在中國,帶有龍名的地方數以千計,其中又有以數字為題的,如吉林省的二龍、江西省的三龍、遼寧省的四龍;有些以龍的身體為題,如江西省的龍頭、四川省的龍角、貴州省的龍額、黑龍江省的龍爪;有些以龍群為題,可以組成龍王、龍母、大龍、小龍、金龍、木龍、水龍、土龍等等。中國含「龍」字的江河,可查的就有四十多個,而我們熟識的黃、青、赤、白、黑龍,就分別在四川省(黃龍河)、河北省(青龍河和赤龍河)、天津(青龍灣河和黑龍港河)、甘肅省(白龍江)、上海(白龍港河)和黑龍江省(黑龍江),有以他們命名的江河。幾乎每一省都有龍江、龍湖、龍山、龍洞、龍泉、龍潭,還有數不清的龍王廟。
日常生活中也有龍的蹤跡。衣有龍袍、龍冠;食有龍蝦、龍眼、龍須面;建築有龍宮、龍亭;行有龍舟、龍車。傢具有龍椅、龍床。正月十五要舞龍燈,五月端午要賽龍船。動物有龍馬、龍蚤;植物有龍葵、龍舌蘭、龍須草、龍須菜、龍柏、龍爪槐。風水寶地叫龍穴,抽水的水車叫龍骨水車,大吊車叫龍門吊。天上有龍星,地下有龍脈。古代的類書中和龍有關的名詞不下數百。一千年前編輯的《太平廣記》搜集的龍的神話小說,就有八十一則。在中國,龍簡直無所不在。龍的文化,源遠流長。
龍的形象和圖騰
龍又是原始人的圖騰,是一種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的虛幻生物。今天所知道的龍的形象綜合了各種生物的特徵∶蛇身、獸腿、鷹爪、馬頭、蛇尾、鹿角、魚鱗。有研究指,龍的形象是經過不斷發展變化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經過戰爭和聯合,信奉龍圖騰的民族逐漸成為領導,龍的圖騰漸成為整個中華民族信奉的旗幟。其他民族原來信奉的圖騰的形象逐漸被吸收、被充實到龍的形象中去,因此龍的特徵愈來愈多,形象日益復雜和威武。
人們還把各種美德和優秀的品質都集中到龍的身上。我們從許多故事和傳說中看到∶龍是英勇善戰的,它什麼強暴也不怕;龍是聰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預見未來;龍的本領高強,它能大能小,變化多端,興雲布雨,鳴雷閃電,開河移山,法力無邊;龍是富裕的,龍宮成了寶藏的集中地;龍又是正直的、能為人民著想的,為了解救人間乾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在龍的身上集中了人們美好的願望,也常把世間的傑出人物稱為人中之龍,諸葛亮號稱卧龍先生就是大家熟識的例子。
龍帝與天帝
龍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傳說就是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的化身。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黃帝和老百姓在首山採掘銅礦,把開采出來的銅鑄成一隻很大的銅鼎,放在荊山腳下。銅鼎鑄成時,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升天。黃帝就騎到龍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還有妻兒也都紛紛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這時,龍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擠不上,一個個都抓著龍的胡須。龍髯受不了重量而斷了,黃帝帶著的弓也被拉落下來,臣僚們只得抱著龍髯和弓號哭。黃帝升了天後便成為了天帝。
在《史記.天官書》中亦說∶「軒轅(黃帝名軒轅),黃龍體」,簡單點說,就是說黃帝就是黃龍的化身。黃龍即是龍帝,五行屬土,位居中央,是龍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觀中天庭的主宰。在漢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黃龍者,四方之長,四方之正色,神靈之精也。能巨,能細,能幽,能明,能短,能長,乍存,乍亡。王者不濾池而漁,德達深淵,則應和氣而游於池沼。」,說明了黃龍的形象。
傳說中的龍
古人把龍看成神物、靈物,而且變化無常,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既能深入水底,亦能騰雲登天。關於龍的傳說,在中國古代經典著作中幾乎每一本書都有,而關於龍的傳說和神話亦不勝枚舉。經典如《易經》,便將龍作了一完整系統的論述,並賦以哲學的含義。八卦中整體用龍來說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經》的第一卦。
除這之外,歷朝歷代都不斷有龍的傳說和神話出現,不少以「龍」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龍的傳說。上至黃帝的時代,便有黃帝乘龍升天、應龍助黃帝戰勝蚩尤的傳說;夏禹治水,傳說便有神龍以尾巴畫地成河道,疏導洪水;漢高祖劉邦,傳說便是其母夢見與赤龍交配而懷孕出生。從許多故事和傳說中看到人們常把各種美德和優秀的品質都集中到龍的身上。傳說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並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並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
當然,傳說里有義龍為善,便自然亦有惡龍為禍。隨著民智開啟,佛教信仰開始傳入等因素,民間對龍王的形象有了改變,作為道教傳統之一的龍王,亦開始出現反派的角色。在中國不少以「龍」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龍的傳說,其中亦不乏惡龍肆虐的故事。就像黑龍江,傳說以前便有白龍為禍,後來江邊的一個村中,有一家人臨產,並誕下了一黑龍。原來黑龍是來幫助除掉白龍的,村民依照其指示支持,最後白龍被除,人們為紀念黑龍而將江取名黑龍江。四川省的九寨溝有一卧龍湖,湖底有一奶黃色石樑,傳說是白龍的化身。九寨溝附近有兩條大河,一條叫黑水河,傳說以前住著一條大黑龍;一條白龍江,住著一條小白龍。傳說黑龍因妒忌九寨溝的風光而將那裡的水吸乾,小白龍知道後,便將白龍江的水噴灑到九寨溝,回復其美景。黑龍知道後便跟白龍展開惡斗,黑龍在不敵時使計放毒,小白龍被逼逃到九寨溝其中一個湖泊中。黑龍為查白龍的下落而驚動了藏族的萬山之神,最後被山神所囚,不能再作惡。萬山之神為表彰白龍而給它一套金黃色的鎧甲,這就是卧龍湖的傳說由來。
文學作品中的龍王
龍在民間文學藝術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龍王有為民造福的,也有與民為害的。在神話小說《封神榜》、《西遊記》,戲曲雜劇《柳毅傳書》、《張羽煮海》中,都有善惡不同、性格似人的龍王出現。
在《西遊記》中,有許多關於龍的描寫以及龍的故事。隨著民智開啟,佛教信仰開始傳入等因素,民間對龍王的形象有了改變。在這以前,龍王的印象大體都是正面的,但到了佛教開始興盛後,龍王的地位開始下降,在《西遊記》中已變成了配角,甚至是丑角。《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的就是大家熟識東海青龍王敖廣的龍宮,四海龍王面對孫悟空時也無力反抗,只能顫顫驚驚地獻上金剛棒、黃金甲等寶物,而出場時間也寥寥可數;而因為放火燒了龍宮,差點被玉帝處死,幸好被觀音菩薩所救,成為了唐三藏的白馬的龍王,正是另一個大家熟識的西海白龍王敖閏的三太子。
《封神演義》中的龍王
除了在《西遊記》中提及過四海龍王外,另一部章回小說《封神演義》中亦有龍王的出現。《封神演義》又叫《封神榜》,是明朝中葉至晚葉時期,由許仲琳編定,亦有一說法是由揚州道教思想家陸西星所改作。
《封神演義》是以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故事為主幹,描述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在《創龍傳》中,田中芳樹多番提及到四海龍王奉天帝的命令,協助周朝討伐商紂,而且在《封神演義》中亦的而且確有龍王的出場。但在《封神演義》中,四海龍王在周武伐紂的戰爭中並沒有擔當任何重要角色。事實上就如《創龍傳》中龍堂始所言,在任何文學作品和典籍中,並沒有提及過四海龍王曾參與周武革命的戰爭。龍王在《封神演義》中的角色,差不多跟在《西遊記》中一樣,變成了配角、丑角。
在《封神榜》中,哪吒扮演了孫悟空在《西遊記》中的角色。頑劣的哪吒不知自己身上帶著的肚兜和腕鐲是仙人的寶貝,在九河灣洗澡時將肚兜放在水中,做成了東海震動,連水晶宮也震動起來。東海龍王敖廣(亦有一說法稱敖光)派人調查,但派去的人卻被頑劣的哪吒以寶貝打死了。敖廣再派自己的三太子調查,但三太子也一樣被哪吒所殺,更被哪吒剝皮抽筋。最後敖廣向哪吒父親李靖大興問罪,並聲言要向天帝奏告。哪吒心裡不服氣,追回在路上的敖廣揍了一頓。最後四海龍王向天帝上奏此事,抓著了李靖一家解上天庭審判。這時哪吒一人擔當過錯,剖腹剜腸、剔骨肉還父母,這才平息了此事。最後哪吒在師傅太乙真人的幫助下復活,並擔當了武王伐紂戰爭中的先鋒。在這以後,在《封神演義》中便沒再提到龍王。由此可見,四海龍王協助周朝討伐商紂的說法,確實純粹是田中芳樹的創作,並無確切的神話和傳說的背景支持。
龍泉鄉的傳說
《創龍傳》中提到,龍泉鄉是在青海省某處地方,事實上青海省又有沒有龍泉鄉呢?前段已有說過,差不多每個省都有以「龍」命名的地方,而以龍泉為名的地方亦有好幾個。那龍泉在什麼地方?一般認為是現在浙江省的龍泉縣,在唐朝以前,此地稱為龍泉鄉,唐朝開始在此建縣。龍泉的名字,是因一柄「龍泉寶劍」而來。據春秋時代越國的史書《越絕書》上有這樣的記載∶楚王聽說吳國有個干將,越國有個歐冶子,都是鑄劍名家。於是派人用重金請兩位名家為楚國鑄幾把鐵劍。二人應聘之後,鑿通了茨山,把山中的溪水排乾,找到了鐵礦精華,鑄成三柄寶劍,一曰龍淵,一曰太阿,一曰工布。後來因避唐高祖李淵的諱,龍淵劍便改稱為龍泉劍。剛才說到的浙江省龍泉縣,縣城以南有一劍池湖,相傳就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也稱為龍淵,因此此地才稱為龍泉。
但是還有幾處地方也叫龍泉。浙江省除了剛才的龍泉縣外,亦有一處龍泉在永嘉縣。據《水經注》說,泉眼之中水紋成為蛟龍的形狀,牲畜都不敢在這里飲水。河南省西平縣也有個龍泉。古書上說此泉水可以砥礪刀劍,使刀鋒堅利。江西有一龍泉場,南唐時曾立為龍泉縣,現在叫遂州。貴州有一龍泉坪,明清時也稱為龍泉縣,後來改為鳳泉縣、鳳崗縣。那麼,青海省有沒有龍泉鄉?在可考的數據中,沒有。也許有小村小鄉是這樣叫也說不定,但是否真能通往昆侖就不得而知了。
龍王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龍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⑤ 關於龍的寓言故事,要3個,簡單的
1、葉公好龍
葉公子高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刻著龍,居室里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龍頭搭在窗檯上探望,龍尾延伸到了廳堂里。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魂飛魄散,一臉驚惶。
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卻不是龍的東西罷了。
2、畫龍點睛
張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畫師。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龍。不一會兒,兩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現在牆壁上了。這時皇帝發現這兩條龍都沒有眼睛,就問張僧繇這是為什麼。張僧繇回答說:「畫上眼睛的話,它們就會飛走的。」
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畫上眼睛,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一條龍點上了眼睛。霎時間,電閃雷鳴,那條龍真的飛走了。成語「畫龍點睛」比喻說話或做事關鍵部位處理得好,使整體效果更加傳神。
3、龍泣魚陽
戰國時期,魏王封一個能言善辯的宮女為龍陽君妃子,經常陪她釣魚,開始她看到魏王釣上魚十分高興。
後來就沒有笑聲。魏王問她如何?她哭著說:「大王不斷地釣魚,愛好隨之改變。美麗的女人想方設法接近你,我會像魚一樣被遺棄。」
4、屠龍之技
從前,有個人一心想學到一種出奇的本領。他聽說支離益會宰龍,心想:這可是世上罕見的本領。於是他就去拜支離益做老師。 他學呀學,學了整整三年,把家產都折騰光了,才把宰龍的本領學到手。可是本領學到手又有什麼用呢?天下根本沒有龍,他那絕妙的本領到哪兒去施展呢?
「屠龍之技」比喻毫無實際用途的本領。
5、擲杖成龍
傳說東漢費長房見一老翁掛著一把壺賣葯,然後就跳進壺里去。第二天,費去拜訪他,和他一起入壺,但見房屋華麗,酒菜也很好。費於是向老翁學道,後來騎著老翁所給的竹杖回家,投杖於葛陂,變成一條龍。
「擲杖成龍」後以之為典,借指還鄉。
⑥ 有關龍的寓言故事
龍神通廣大,影響深遠,十二生肖中沒有一種能和它相比的。盡管龍和人類陌生,其他如牛、馬、羊、雞、豬、狗、兔、猴,倒和被謔稱為「兩腳獸」的人關系密切。虎要吃人,蛇要咬人,但人也要剝虎皮,泡虎骨酒;蛇羹是嶺南名菜,蛇皮可以制錢包,蛇膽明目,功效卓著。只有鼠十分差勁,形容猥瑣,行動鬼祟,不但貪污盜竊,與人爭食,還能傳布鼠疫,危害極大,因此我們報刊上的流行語中,有「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一說。但諺雲「咬人的狗不叫」,隨口嚷嚷,喊打不等於真打。因為我們家大業大,無妨眼開眼閉,犯不著過分認真。所以在十二生肖中,鼠龍安然並坐,高踞一席,從未中說有什麼人提出異議。也不知道這十二生肖是誰圈定的,如果改用選舉,鼠肯定要落選。
龍代表至尊無上的帝王,君臨天下。帝王之宅,龍幡虎踞,帝王鳳目龍睛,穿龍袍、睡龍床、坐龍庭,「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是大詩人王維描摹天子早朝的名句。他一高興,是龍心大悅;一發火,是龍顏大怒,都是非同小可的事。帝王有後有妃,「後宮佳麗三千人」,替他生產龍種。他一旦死去,就叫龍馭賓天。而繼承王位的,自然非龍種莫屬。龍子龍孫,綿延不絕,才能萬世一系,系於不隳。終身制和世襲制是封建法統的精髓,但檢點二千餘年的王朝興替史,終身制和世襲制都不免有些麻煩。秦二世而斬,開頭就開得不吉利。有一首唐詩說:「竹帛煙消帝業虛,關河空瑣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把秦祚短促歸咎於秦始皇焚書坑儒。這種書生之見,未必認為確論。劉邦心直口快,他的名言是:「乃公馬上得天下,安用詩書!」抗日戰爭勝利,由重慶復員的人物,以「老子抗戰八年」為口頭禪;解放以後,則有「江山是我們打的」,同義反復,一脈相沿,來源極古。
龍在中國,普及時空,廣被萬象。天子門下的文臣武將,文的才華出眾,稱為龍躍鳳鳴;武的氣慨不凡,喻為龍驤虎步;年少有才,那就是龍駒鳳雛了。老百姓婚娶,是終身大事,享有點龍鳳花燭的特殊待遇,顯示皇恩浩盪。舞龍燈,賽龍船,當然是盛世風光的點綴。寶劍中的名器,號為龍泉。馬中良材,擁有龍馬、龍文、龍媒、龍孫等美稱。庭園中有龍柏、龍爪槐,龍舌蘭,筵席上有龍蝦,果品中有龍眼,香料中有珍貴的龍涎香。還有一種狀如蟑螂的龍虱,是廣東人酷食的美食。這里隨手掇拾,已經美不勝收。但列舉的只限於龍的「正面形象」,還另有些龍,例如小菜場上的長龍,令人談龍色變的龍卷風,困為可能引起消極影響和不良反應,為了顧及社會效果,恕置不論。
文學藝術世界,自然也少不了龍的影子。鴻篇巨制、錦心綉口的天才運作,是雕龍高手;等而下之,就屬於雕蟲小技,壯夫不為了。有關龍的掌故、傳說、寓言、神話,瑰奇譎麗,擺起龍門陣來,決不止一千零一夜。有的還很耐人尋味。「葉公好龍」的故事,現已為人所熟知。據說葉公愛龍,滿屋子都是龍畫、龍雕、龍飾,龍受寵若驚,引為知己,就從天而降,登門拜訪。誰知龍頭剛在窗口出現,葉公就駭得拔腿而逃。葉公是古人,遠在天邊,卻又近在眼前。例如民主、自由這樣的東西,供在玻璃窗里,當做政治擺設,或者掛在口邊,作為茶餘酒後的清談,是很有趣的,很能裝點文明風雅,但一遇到真價實貨,就難免步葉公後塵,「失其魂魄,五色無主」了。
《封神榜》里對龍王的描寫很不嚴肅。哪吒鬧海,不但把東海龍王敖光的水晶宮鬧得家翻宅亂,打死龍王三太子,抽了龍筋,還把敖光叫做「老泥鰍」,揭了他的龍鱗,打得他大叫「饒命」。哪吒是七歲的孩子,當然不懂得「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這一條「革命」道理;而因為他不但是東塘關總兵李靖的公子,地道的高乾子弟,而且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的弟子轉世,很有來頭的緣故。
《西遊記》更有歪曲龍王英雄形象的嫌疑。原來唐朝長安西門街有個賣卦先生,神機妙算,曾給相識的漁夫卜課,看準在哪裡下網能夠得魚。就為這點小事,東海龍王敖光認定有損水族利益,懷恨在心,乘玉皇大帝下旨降雨的機會,以權謀私,違法作弊,設就圈套,准備狠狠地整那賣卦先生,不想因此觸犯天條,害人反害己,第二天午時三刻就要問斬,而監斬官卻是唐太宗駕下的丞相魏徵。虧得賣卦先生寬厚,以德報怨,指點龍王趕快向人王求情,救他一命。唐太宗王王相護,慨允幫忙,把魏徵招來對弈,扣在御前,延誤他的監斬時刻。誰知魏徵鐵面無私,伏在桌上打了個瞌睡,靈魂出竅,還是上天把敖光的老龍頭砍了。這個故事說得神乎其神,大大醜化了龍王,美化了魏徵,是很不足為訓的。魏徵誠然是史書公認的一代名臣,提倡「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不無道理,敢於「犯顏正諫」,骨頭很硬。為了表示敬老尊賢、安國利民的意向,不妨予以口頭表揚,但卻不可不知高低輕重,妄想「步武前賢」,向魏徵學樣。須知龍喉下有逆鱗,觸犯了,龍要起殺心的。最好學點莊子說的「屠龍術」雲里霧里,光說不練。二十年前,有人輕舉妄動,在報上鼓吹學習魏徵,又有人編什麼《海瑞上疏》、《海瑞罷官》,結果引爆了那一場天搖地動、鬼哭神號的大事變。人命關天,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才是「十分必要」的。《紅樓夢》寫秦可卿閨中有一副對聯,道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賈寶玉看了大不以為然,這樣不通世故,不識時務,難怪賈政認為忤逆不孝,要痛加鞭撻了。
有些傳奇志怪中所寫的龍,卻頗有些平民化的傾向。龍究竟是什麼樣子?《柳毅傳》中有一段細膩的筆墨:「大聲忽發,天坼地裂,宮殿擺簸,雲煙沸涌,俄有赤龍長千餘尺,電目血舌,朱鱗火鬣項掣金鎖,鎖牽玉柱,千雷萬霆,激繞其身,霰雪十雹,一時皆下」。威靈顯赫,很有盛氣凌人的派勢。其實這條龍只是性子暴烈,卻講究人情,嫉惡如仇,很容易親近的。《柳毅傳》里的龍女,婉矣欠(二字合一)繾綣,美貌多情,被薄倖的丈夫所拋棄,悲苦無告,落得牧羊道畔,經過許多曲折,終於下嫁一位曾代她向娘家送信的落第書生柳毅。她認為這段人龍混雜的婚姻是天意,口吻活像個普通聽天由命的善良婦女,有失龍君千金風度。柳毅娶了龍女,白日飛升,享用豪華,勝於公卿,而且朱顏長駐,成了神仙。自來龍門難逃,狗洞易鑽,夤緣進身,正是終南捷徑。古往今來,多少蠅營狗苟的風雲人物、火箭幹部,就是這樣上去的。不久以前,江西就出過一位赫赫有名的副省長。柳毅是正派人,以「義夫」自許,不幸考不上進士,卻幸而遇見龍女,一念之善,無意中由攀龍而乘龍,為後世的登龍術多開了一道門路,很值得投機家焚香頂禮,表示感謝。
虎嘯風生,龍騰雲涌,在十三大的風雲際會中,十億人翹首長天,祝願中華民族這條五千年的東方老龍乘時崛起,不要重演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故態,那麼草野蟻民,就要歡欣鼓舞,山呼萬歲了。
回答者:hncscz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23 08:39
--------------------------------------------------------------------------------
龍飛鳳舞:形容氣勢奔放雄壯。
龍馬精神:龍馬指駿馬。比喻人像龍馬一樣的精神壯健。
龍眉鳳目:形容人的儀表英俊,氣度不凡。
龍蛇混雜:比喻好人和壞人或能人和庸人混合在一起。
龍潭虎穴:比喻非常險惡的地方。
龍吟虎嘯:像龍虎那樣長吟長嘯。形容聲音高亢響亮。
龍躍鳳鳴:神龍騰躍,鳳凰長鳴。比喻才華出眾。
龍爭虎鬥:形容競爭非常激烈。
龍行虎步:形容人行走時,步態穩健、沉著。
群龍無首:比喻沒有人領導。
生龍活虎:比喻活潑矯健,生氣勃勃。
望子成龍:希望子孫能成為出人頭地的人物。
筆走龍蛇:比喻草書的筆勢矯健生動。
葉公好龍:喻指不是真心喜歡某件事或物,卻做出一副喜歡的樣子。
畫龍點睛 傳說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張僧繇的畫家,他在一個寺院的牆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都沒畫上眼睛。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給龍畫上眼睛呢,他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去。聽的人不相信,偏要讓他畫上。張僧繇沒有辦法,只好用毛筆在龍頭上點上了眼睛。誰知道,剛點完兩條龍的眼睛天上就電閃雷鳴,颳起了大風,下起了大雨,牆壁也震破了,那兩條龍騰空而起,飛到天上去了,牆上就只剩下沒點眼睛的兩條龍了。 「畫龍點睛」贊美了畫家畫龍的技藝。「畫龍點睛」現在已成為一句成語。比喻說話和作文時加上一兩句關鍵的話,使內容更加精闢有力。
葉公好龍 古代的春秋時期,陳國有個葉公,他非常喜愛龍,他家裡的梁、柱、門、窗和日用擺設上都雕刻著龍,連衣服被子上也綉著龍,屋裡的牆壁上也畫著龍,葉公的家簡直成了龍的世界。天上的真龍知道了,很感動,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這條真龍的龍頭從窗口伸進來,尾巴拖到客堂里。誰知葉公一見到真龍,嚇壞了,呼叫著逃走了。 原來,葉公愛的不是真龍,而是似龍非龍的假龍。「葉公好龍」現在也是一句成語,比喻表面愛好某種事物,而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
回答者:TCK20051130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26 14:53
--------------------------------------------------------------------------------
龍神通廣大,影響深遠,十二生肖中沒有一種能和它相比的。盡管龍和人類陌生,其他如牛、馬、羊、雞、豬、狗、兔、猴,倒和被謔稱為「兩腳獸」的人關系密切。虎要吃人,蛇要咬人,但人也要剝虎皮,泡虎骨酒;蛇羹是嶺南名菜,蛇皮可以制錢包,蛇膽明目,功效卓著。只有鼠十分差勁,形容猥瑣,行動鬼祟,不但貪污盜竊,與人爭食,還能傳布鼠疫,危害極大,因此我們報刊上的流行語中,有「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一說。但諺雲「咬人的狗不叫」,隨口嚷嚷,喊打不等於真打。因為我們家大業大,無妨眼開眼閉,犯不著過分認真。所以在十二生肖中,鼠龍安然並坐,高踞一席,從未中說有什麼人提出異議。也不知道這十二生肖是誰圈定的,如果改用選舉,鼠肯定要落選。
龍代表至尊無上的帝王,君臨天下。帝王之宅,龍幡虎踞,帝王鳳目龍睛,穿龍袍、睡龍床、坐龍庭,「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是大詩人王維描摹天子早朝的名句。他一高興,是龍心大悅;一發火,是龍顏大怒,都是非同小可的事。帝王有後有妃,「後宮佳麗三千人」,替他生產龍種。他一旦死去,就叫龍馭賓天。而繼承王位的,自然非龍種莫屬。龍子龍孫,綿延不絕,才能萬世一系,系於不隳。終身制和世襲制是封建法統的精髓,但檢點二千餘年的王朝興替史,終身制和世襲制都不免有些麻煩。秦二世而斬,開頭就開得不吉利。有一首唐詩說:「竹帛煙消帝業虛,關河空瑣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把秦祚短促歸咎於秦始皇焚書坑儒。這種書生之見,未必認為確論。劉邦心直口快,他的名言是:「乃公馬上得天下,安用詩書!」抗日戰爭勝利,由重慶復員的人物,以「老子抗戰八年」為口頭禪;解放以後,則有「江山是我們打的」,同義反復,一脈相沿,來源極古。
龍在中國,普及時空,廣被萬象。天子門下的文臣武將,文的才華出眾,稱為龍躍鳳鳴;武的氣慨不凡,喻為龍驤虎步;年少有才,那就是龍駒鳳雛了。老百姓婚娶,是終身大事,享有點龍鳳花燭的特殊待遇,顯示皇恩浩盪。舞龍燈,賽龍船,當然是盛世風光的點綴。寶劍中的名器,號為龍泉。馬中良材,擁有龍馬、龍文、龍媒、龍孫等美稱。庭園中有龍柏、龍爪槐,龍舌蘭,筵席上有龍蝦,果品中有龍眼,香料中有珍貴的龍涎香。還有一種狀如蟑螂的龍虱,是廣東人酷食的美食。這里隨手掇拾,已經美不勝收。但列舉的只限於龍的「正面形象」,還另有些龍,例如小菜場上的長龍,令人談龍色變的龍卷風,困為可能引起消極影響和不良反應,為了顧及社會效果,恕置不論。
文學藝術世界,自然也少不了龍的影子。鴻篇巨制、錦心綉口的天才運作,是雕龍高手;等而下之,就屬於雕蟲小技,壯夫不為了。有關龍的掌故、傳說、寓言、神話,瑰奇譎麗,擺起龍門陣來,決不止一千零一夜。有的還很耐人尋味。「葉公好龍」的故事,現已為人所熟知。據說葉公愛龍,滿屋子都是龍畫、龍雕、龍飾,龍受寵若驚,引為知己,就從天而降,登門拜訪。誰知龍頭剛在窗口出現,葉公就駭得拔腿而逃。葉公是古人,遠在天邊,卻又近在眼前。例如民主、自由這樣的東西,供在玻璃窗里,當做政治擺設,或者掛在口邊,作為茶餘酒後的清談,是很有趣的,很能裝點文明風雅,但一遇到真價實貨,就難免步葉公後塵,「失其魂魄,五色無主」了。
《封神榜》里對龍王的描寫很不嚴肅。哪吒鬧海,不但把東海龍王敖光的水晶宮鬧得家翻宅亂,打死龍王三太子,抽了龍筋,還把敖光叫做「老泥鰍」,揭了他的龍鱗,打得他大叫「饒命」。哪吒是七歲的孩子,當然不懂得「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這一條「革命」道理;而因為他不但是東塘關總兵李靖的公子,地道的高乾子弟,而且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的弟子轉世,很有來頭的緣故。
《西遊記》更有歪曲龍王英雄形象的嫌疑。原來唐朝長安西門街有個賣卦先生,神機妙算,曾給相識的漁夫卜課,看準在哪裡下網能夠得魚。就為這點小事,東海龍王敖光認定有損水族利益,懷恨在心,乘玉皇大帝下旨降雨的機會,以權謀私,違法作弊,設就圈套,准備狠狠地整那賣卦先生,不想因此觸犯天條,害人反害己,第二天午時三刻就要問斬,而監斬官卻是唐太宗駕下的丞相魏徵。虧得賣卦先生寬厚,以德報怨,指點龍王趕快向人王求情,救他一命。唐太宗王王相護,慨允幫忙,把魏徵招來對弈,扣在御前,延誤他的監斬時刻。誰知魏徵鐵面無私,伏在桌上打了個瞌睡,靈魂出竅,還是上天把敖光的老龍頭砍了。這個故事說得神乎其神,大大醜化了龍王,美化了魏徵,是很不足為訓的。魏徵誠然是史書公認的一代名臣,提倡「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不無道理,敢於「犯顏正諫」,骨頭很硬。為了表示敬老尊賢、安國利民的意向,不妨予以口頭表揚,但卻不可不知高低輕重,妄想「步武前賢」,向魏徵學樣。須知龍喉下有逆鱗,觸犯了,龍要起殺心的。最好學點莊子說的「屠龍術」雲里霧里,光說不練。二十年前,有人輕舉妄動,在報上鼓吹學習魏徵,又有人編什麼《海瑞上疏》、《海瑞罷官》,結果引爆了那一場天搖地動、鬼哭神號的大事變。人命關天,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才是「十分必要」的。《紅樓夢》寫秦可卿閨中有一副對聯,道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賈寶玉看了大不以為然,這樣不通世故,不識時務,難怪賈政認為忤逆不孝,要痛加鞭撻了。
有些傳奇志怪中所寫的龍,卻頗有些平民化的傾向。龍究竟是什麼樣子?《柳毅傳》中有一段細膩的筆墨:「大聲忽發,天坼地裂,宮殿擺簸,雲煙沸涌,俄有赤龍長千餘尺,電目血舌,朱鱗火鬣項掣金鎖,鎖牽玉柱,千雷萬霆,激繞其身,霰雪十雹,一時皆下」。威靈顯赫,很有盛氣凌人的派勢。其實這條龍只是性子暴烈,卻講究人情,嫉惡如仇,很容易親近的。《柳毅傳》里的龍女,婉矣欠(二字合一)繾綣,美貌多情,被薄倖的丈夫所拋棄,悲苦無告,落得牧羊道畔,經過許多曲折,終於下嫁一位曾代她向娘家送信的落第書生柳毅。她認為這段人龍混雜的婚姻是天意,口吻活像個普通聽天由命的善良婦女,有失龍君千金風度。柳毅娶了龍女,白日飛升,享用豪華,勝於公卿,而且朱顏長駐,成了神仙。自來龍門難逃,狗洞易鑽,夤緣進身,正是終南捷徑。古往今來,多少蠅營狗苟的風雲人物、火箭幹部,就是這樣上去的。不久以前,江西就出過一位赫赫有名的副省長。柳毅是正派人,以「義夫」自許,不幸考不上進士,卻幸而遇見龍女,一念之善,無意中由攀龍而乘龍,為後世的登龍術多開了一道門路,很值得投機家焚香頂禮,表示感謝。
虎嘯風生,龍騰雲涌,在十三大的風雲際會中,十億人翹首長天,祝願中華民族這條五千年的東方老龍乘時崛起,不要重演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故態,那麼草野蟻民,就要歡欣鼓舞,山呼萬歲了。
龍飛鳳舞:形容氣勢奔放雄壯。
龍馬精神:龍馬指駿馬。比喻人像龍馬一樣的精神壯健。
龍眉鳳目:形容人的儀表英俊,氣度不凡。
龍蛇混雜:比喻好人和壞人或能人和庸人混合在一起。
龍潭虎穴:比喻非常險惡的地方。
龍吟虎嘯:像龍虎那樣長吟長嘯。形容聲音高亢響亮。
龍躍鳳鳴:神龍騰躍,鳳凰長鳴。比喻才華出眾。
龍爭虎鬥:形容競爭非常激烈。
龍行虎步:形容人行走時,步態穩健、沉著。
群龍無首:比喻沒有人領導。
生龍活虎:比喻活潑矯健,生氣勃勃。
望子成龍:希望子孫能成為出人頭地的人物。
筆走龍蛇:比喻草書的筆勢矯健生動。
葉公好龍:喻指不是真心喜歡某件事或物,卻做出一副喜歡的樣子。
畫龍點睛 傳說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張僧繇的畫家,他在一個寺院的牆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都沒畫上眼睛。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給龍畫上眼睛呢,他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去。聽的人不相信,偏要讓他畫上。張僧繇沒有辦法,只好用毛筆在龍頭上點上了眼睛。誰知道,剛點完兩條龍的眼睛天上就電閃雷鳴,颳起了大風,下起了大雨,牆壁也震破了,那兩條龍騰空而起,飛到天上去了,牆上就只剩下沒點眼睛的兩條龍了。 「畫龍點睛」贊美了畫家畫龍的技藝。「畫龍點睛」現在已成為一句成語。比喻說話和作文時加上一兩句關鍵的話,使內容更加精闢有力。
葉公好龍 古代的春秋時期,陳國有個葉公,他非常喜愛龍,他家裡的梁、柱、門、窗和日用擺設上都雕刻著龍,連衣服被子上也綉著龍,屋裡的牆壁上也畫著龍,葉公的家簡直成了龍的世界。天上的真龍知道了,很感動,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這條真龍的龍頭從窗口伸進來,尾巴拖到客堂里。誰知葉公一見到真龍,嚇壞了,呼叫著逃走了。 原來,葉公愛的不是真龍,而是似龍非龍的假龍。「葉公好龍」現在也是一句成語,比喻表面愛好某種事物,而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