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中履
❶ 鄭人買履故事大意
從前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一雙新鞋子,於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鄭國人)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鄭國人)挑好了鞋子,才發現:"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子。
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故事簡介:
鄭人買履,是先秦時代一則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它既是一個成語,也是一個典故,但它更是一則寓言,主要說的是鄭國的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鄭人拘泥於教條心理,依賴數據的習慣。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墨守成規的教條主義者,說明因循守舊,不思變通,終將一事無成。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
曰:"寧(nìng)信度,無自信也。"
寓意: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待事物要會靈活變通、隨機應變,不能墨守成規,死守教條,要注重客觀現實的事實,為人處事要從實際出發。
啟示:
這個鄭國人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買不到,成為了笑柄。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只懂死守教條而不懂變通,沒有頭腦的人可能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的確是有的,而且並不少。
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書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書本上寫到的,他就相信,書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書本上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容易碰壁。
作者簡介: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師從荀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❷ 鄭人買履這則寓言故事包含了什麼道理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待事物要會靈活變通、隨機應變,不能墨守成規,死守教條,要注重客觀事實,為人處事要從實際出發。這個鄭國人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買不到,成為笑柄。
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只懂死守教條而不懂變通,沒有頭腦的人可能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的確是有的,而且並不少。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書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
書本上寫到的他就相信,書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書本上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容易碰壁。
(2)寓言故事中履擴展閱讀
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是戰國末期思想家韓非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主要講明君治理國家要有辦法,全文分為六章,分別從「忠言逆耳」「民為利/士為名」「以身作則」「誠信」等方面論說,至今也有很重要的意義,值得後人借鑒和學習。
韓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並且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為後世留下了大量言論著作。其學說一直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治國的思想基礎。
❸ 鄭人買履的寓意是什麼
鄭人買履,是先抄秦時代漢族寓言襲故事。它既是一個成語,又是一個典故,更是一則寓言,說的是鄭國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鄭人拘泥於教條心理,依賴數據的習慣。常比喻做事死板,不會變通的人。寓意是它告訴人們,遇事要實事求是,要會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