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火闌珊典故
發布時間: 2022-11-14 05:25:03
A. "夢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典故嗎
原句: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意思: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典故:這首詞作於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於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
(1)燈火闌珊典故擴展閱讀
賞析:
作為一首婉約詞,這首《青玉案》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描繪出元宵佳節通宵燈火的熱鬧場景。上片寫元夕之夜燈火輝煌,遊人如雲的熱鬧場面,下片寫不慕榮華,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託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全文主要運用了反襯的表現手法,表達出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詞人對理想的追求的執著和艱辛)。
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著名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