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長於辯論
『壹』 求一則寓言故事,是講一個神學家和一個科學家辯論的故事。
3個歷史故事:荊軻刺秦王,屈原沉江,范蠡和文種
3個寓言故事:醜女效顰,唇亡齒寒,不知己丑專
3個安徒生童話:拇指屬姑娘,丑小鴨,皇帝的新裝
2句魯濱遜漂流記里的名言:1,我們老是感到缺少什麼東西而不滿足,是因為我們對已經得到的東西缺少感激之情。 2,等待大難臨頭比遭難本身更令人痛苦,尤其是無法逃避這種災難而不得不坐等其降臨,更是無法擺脫這種擔驚受怕的恐懼。
『貳』 先秦諸子百家中最擅長辯論,循循善誘,因勢力導多用比喻和和寓言的是
先秦諸子百家中最擅長辯論,
循循善誘,因勢力導多用比喻和和寓言的是
縱橫家
『叄』 寓言是什麼
寓言是一種古老的文學形式,古希臘的伊索寓言距我們今天已有兩千六百年的歷史,當時也正與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相當,也是中國古典寓言產生和成熟的鼎盛時期,這種現象是一種巧合呢,還是別有緣故?我以為,可以讓那些從事比較文學研究的學者們去再作一番深入探討。
說到寓言,許多人經常把寓言與故事相提並論。嚴格地講,寓言不同於一般的故事,二者應當是有所區別的。從理論上說,寓言應當高於和精於故事,或者說,是故事中的精粹。因此,能寫出故事的人並不一定就能寫出寓言。
我以為,寓言要寫得好,能夠廣為流傳,就必須構思奇特,結構巧妙,簡潔明了。瀏覽古今中外的經典寓言,無一不是這樣。但僅就這一點,說到容易,做到很難,需要廣博的知識積累和非常的思維方式。
還有一點,我認為,伊索寓言也好,拉封丹寓言也好,還是克雷洛夫寓言也好,雖然這些都是世界公認的經典寓言,早已在世界文學寶庫中佔有一席之地,他們的名字也因此在世界各個民族中廣為流傳,成為舉世聞名的三大寓言文學家。但今天細讀他們的作品,真正稱得上經典的,也許只有他們各自作品中的一少部分,其餘的則已被人們淡化或遺忘。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認為這是時代發展的結果。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俗人情,文化觀念,進步特徵,也有一個時代的社會弊端。從事寓言創作的作家們,正是從自己生活的時代出發,來褒貶社會,針砭時弊的。而歷史發展了,社會進步了,社會的種種現象,也都發生著相應的變化。如果要求作家們,那怕是經典作家們的每一篇作品,不僅符合當時時代的特徵,也同時符合以後歷史發展的要求,那就未免太苛求了,這也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但是無論如何,有一些經典的作品是永世不朽的,是無論哪個時代,哪個民族都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為什麼呢?我想,這是因為它不僅符合人類生活的普遍規律和基本知識形態,也同時符合人類各個民族共同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共同的道德准則。
在我們的記憶中,諸如農夫和蛇,烏鴉和狐狸,狼和小羊之類的寓言,已經影響了我們所親歷的幾代人。這些寓言除了具有道德訓誡和是非判斷的功能以外,對於開啟少年兒童的思想智力,增強他們的想像力、判斷力、辯駁力,甚至增加他們對動物的認知感情,都不無裨益。
說到中國傳統的寓言故事,我以為它有許多自己的特點。一是形成早,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文化風格,許多精彩的故事,在流傳中最終以成語的形式固定下來,而成為文學典故。二是具有寓意的深刻性和普遍性,許多經典的寓言能夠流傳幾千年而依然上口,其表意嚴謹,准確得當,巧譬善喻,恰到好處,恐怕就在於此。
但是,中國的寓言與國外一些著名寓言相比較,應該說也有它的弱點,這就是它的成人化特點很強,而對於少兒教育的針對性、趣味性相對較弱。比如說,我們可以對一群三五歲的孩子講一個小白兔與大灰狼的故事,而我們卻不便去對他們講諸如完璧歸趙、優孟衣冠、暗渡陳倉、杞人憂天之類的故事。
如果細想一下,我們還會發現,中國寓言中的主角大多是以人物為主,並且多為成年人;而國外的著名寓言則大多是以各種動物作為主角的,這在文學上叫做擬人化的寫作方法。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如果追根問底,恐怕就是和不同寓言的起源有關。中國經典的寓言,當初並不是由文學家和教育家編寫的,而是由擔任士大夫的貴族政治家或思想家們杜撰和創作的。其所講述的對象,也根本與幼兒少兒無關,而主要是針對國王君主,或社會上層人士。所寓的道理,當然也主要是針對治國方略、政治較量和軍事斗爭而言的。請想一想,這樣的內容怎麼會適合於講給小孩子聽呢?
近日,讀到錢鍾書先生一篇關於讀《伊索寓言》有感的文章,很受啟發。先生將《伊索寓言》中的九篇故事拿來作了發揮演繹,算是他讀後的感悟和評論。其實,也是他借這些寓言故事,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的一種全新的再創作。讀後使人茅塞頓開,拍案叫絕,原來寓言還可以這樣寫!錢先生在文中還引用哲學大家盧梭的話:認為寓言不適宜兒童去讀,因為那樣會把童心的純潔天真引向奸滑,狡詐,會使他們心術不正。先生接著戲言道:其實盧梭錯了,我倒以為,這些寓言會把兒童引向更加幼稚,因為現實生活中的欺騙和狡詐遠比寓言中的要復雜、可惡得多,讀了寓言,兒童們反會把生活看得簡單化了。因此主張兒童不宜去讀寓言。
對於以上的話,我以為我們應該從更深刻的意義上去領悟和理解,同時去反思:寓言到底是什麼?它應當怎樣寫才對?它要不要變化以及該怎樣變化等?
我還認為,寓言的創作,無論它怎樣變化,有一點是不能變的,這就是它的辛辣的諷刺性和尖銳的抨擊性。雖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具有諷刺和抨擊的味道,但在每一個時代,對於社會不良現象和不良風氣的批評與批判,都總是要借用寓言這種特殊載體的。因為它不僅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也同時具有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特點。
當然,所有類型的寓言同其它文學體裁一樣,也都有一個從產生到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既復雜又簡單,不同的寓言有不同的過程,不同的寓言也有相同或相似的過程。這些話如果一說起來就會很長,而我在這里,並不是要講什麼關於寓言的理論與學術問題,所以,寫到此就為止了。
『肆』 寓言的特點
寓言的特點:
1、寓言篇幅一般都比較短小,語言比較精闢簡練,結構相對簡單,表現力極為豐富。
2、寓言具有鮮明的教育性和諷刺性。多採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主題思想大多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寓言故事情節一般都是虛構,主人公比較隨意,可以是人,可以是物。
4、寓言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誇張、象徵、擬人等。
5、「寓」是「寄託」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託在一個故事裡,讓人從中領悟到一定的道理。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託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體裁,字數不多,但言簡意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它事物。該詞最早見於《莊子》,在春秋戰國時代興起,後來成為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
(4)寓言長於辯論擴展閱讀:
寓言註定是一種弱於並低於歷史的寫作,因為它是與先秦哲學家的佚事寓言寫作相聯系的。其源頭是非儒家的道家「異端」。然而寓言式閱讀又是儒家文人的常見閱讀模式。在這模式中,讀者意識到故事的小說性質,因而不把它看做真實的歷史。這些小說真正具有意義是在其說教和哲學的層面上。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當時一些思想家把寓言當成辯論的手段。為了在政治主張上戰勝對方,為了闡明自已的觀點,互相責難、辯論,往往取材於古代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或諺語。通過藝術加工,用鮮明生動的抽象的代替議論進行激烈的爭辨斗爭。
中國民間寓言極為豐富,一般的都比較短小。除漢族外,還有各少數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創作的寓言,多以動物為主人公,利用它們的活動及相互關系投進一種教訓或喻意,達到諷喻的目的。
反映了勞動人民健康、朴實的思想,閃耀著人民無窮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中國古代寓言源遠流長,在先秦時期已具雛形。先後經歷了先秦的說理寓言、兩漢的勸戒寓言,魏晉南北朝的嘲諷寓言、唐宋的諷刺寓言和明清的詼諧寓言等五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