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的典故
⑴ 繞梁三日出自那個典故
戰國·抄鄭·列禦寇《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儷,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形容音樂高昂激盪,雖過了很長時間,好像仍在回響。
成語出處:《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成語示例:參見「餘音繞梁」。
成語典故:
《列子·湯問》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戰國時期韓國有一個叫韓娥的女歌唱家。一次,她經過齊國,由於路費用完了就在那裡演出賺路費。她的歌唱的確實非常的好,轟動了全城。
⑵ 餘音繞梁的成語典故
餘音繞梁,形容歌聲或音樂優美,餘音迴旋不絕。也比喻詩文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語出版《列子·湯權問》:「昔韓娥東之齊 ,匱糧,過雍門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宋歐陽修》:「至若敘事處,滔滔汩汩,累百千言……所惜意隨言盡,無復餘音繞梁之意。
⑶ 繞梁的相關典故
1、今人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之語。
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一位叫韓娥的女子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盪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原文: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 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秦青顧謂其友 曰:「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悉, 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百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善躍抃舞,弗 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列子·湯問》)」
2、四大名琴之一。
所謂「琴、棋、書、畫」當中的「琴」,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彈拔樂器之一,現稱「古琴」或「七弦琴」。
古琴的製作歷史悠久,許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與神奇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這四張琴被人們譽為「四大名琴」。這名揚四海的「四大名琴」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它們對後世的影響並沒有消失。
琴以「繞梁」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
據說「繞梁」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梁」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有一次,他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 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梁』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梁」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梁」絕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