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霸陵橋典故

霸陵橋典故

發布時間: 2022-11-12 11:51:29

❶ 灞陵橋的名稱的由來

千古流傳的關羽灞陵挑袍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灞陵橋距許昌市八里處,又名8里橋。為什麼叫「灞陵橋」呢?這里有兩個原因:一是大概與《三國志評話》的作者有意借名橋、寫名事、為名人歌功頌德有關,把關羽挑袍的地方寫成西安灞陵橋了,二是「八里」和「灞陵」諧音,以訛傳訛,沿以為習。無論是「八里橋」或是「灞陵橋」,由於這處遺址的歷史影響,不失為許昌的一處名勝古跡。關羽在許昌辭曹歸劉並非虛構,歷史上確有其事。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及羽殺額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三國演義》中說,曹操不但不準部下殺關公,而且還親自率領部將趕到灞陵橋頭給關羽贈袍送金,為其餞行。而關羽恐其有詐,便立馬於橋上,用刀尖挑錦袍披掛身上,並勒刀回頭稱謝日:「蒙丞相賜袍,導日更得相會。」遂下橋往北,順官道而去。到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劉聯合,火燒赤壁,曹操83萬人馬,一敗塗地,最後只帶十數騎落荒而逃,恰逢關羽伏兵華容道,為報昔日之恩,放了曹操一條生路。因此關公辭曹的故事,既表現了關公的「忠義」之情,同時也突出了曹操愛才之心,以致千百年來傳為美談。後人於灞陵橋畔修建了關帝廟,以作紀念。
附近景點

❷ 有關 灞橋 的典故詩詞或故事

灞橋位於西安城東12公里處,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並修了橋,故稱「灞橋」。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便將橋名改為長存橋。以後在宋、明、清期間曾先後幾次廢毀,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重建橋,但橋已非過去規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撫楊公恢才按舊制又加建造。
橋長380米,寬7米,旁設石欄,橋下有72孔,每孔跨度為4米至7米不等,橋柱408個。1949年後為加固灞橋,對橋進行了擴建,將原石板橋改為鋼筋混凝土橋,現橋寬10米,兩旁還各留寬1.5米的人行道,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運輸。 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里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灞橋風雪」從此成了西安的勝景之一。
橫跨灞河的灞橋是長安與東方廣大地區的重要通道。《西安府志》中雲:「灞橋兩岸,築堤五里,栽柳萬株,遊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每當春意盎然、春風撲面之際,柳絮漫天飛揚,成了長安灞橋一大景緻。「大雪紛紛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風起」。東晉謝道蘊「柳絮」和「雪花」的一句妙聯而使得「灞柳風雪」成為關中八景之一景。
據《三輔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為「柳」與「留」諧音,古人就以折柳贈別來表達與親朋好友的留戀不舍之意。

古人曾言:"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可見詩與灞橋雪的緣分很深。

古人有詩雲:「春色東來渡灞橋,青門垂柳百千條」。
李白《憶秦娥》有「簫聲咽,秦蛾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戴叔倫《賦得長亭柳》:「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雨搓金縷細,煙裊翠絲柔。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游。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據《唐詩紀事》記載:「雍陶有一次送別故舊,行至灞橋,問隨從曰:『此橋為何稱情盡橋?』隨從道:『因送別到此為止點,故稱之情盡橋。』雍陶有感惜別之情:『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這就是膾炙人口的《折柳橋》。
還有一首歌曲,「灞橋柳,灞橋柳,拂不去煙塵系不住愁。我人在陽春,心在那深秋。你可知無奈的風霜,它怎樣在我臉上流。灞橋柳,灞橋柳,遮得住淚眼牽不住手。我人在夢中,心在那別後。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並非只是一杯酒。」

❸ 詩詞中常見的典故

1、哀鴻

哀鴻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

《詩經·小雅·鴻雁》:「鴻雁於飛,哀鳴嗷嗷。維比哲人,謂我劬勞。」詩歌寫使臣行於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於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哀嗚之聲不絕。後來以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

龔自珍·《己亥雜詩》:三更忽軫哀鴻思,九月無襦淮水湄。

2、秦晉

春秋時,秦晉兩國為婚姻,後因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倒賠家門,情願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

3、桑梓

桑梓,代指家鄉。

《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躬敬止。」是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對它要表示敬意。後來人們用來喻指故鄉。

毛澤東·《七絕》: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4、寒食

寒食,清明節前一天或兩天。

傳說晉國介子推隱居山中,晉文公用燒山之法逼他出來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燒死。晉文公為紀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舉火,只吃冷食。

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5、採薇

採薇,代指隱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國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以臣弒君,就攔馬諫阻。殷之後,兩人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採薇而食,終餓死。後以此喻隱居避世。

王績·《野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6、三徑

三徑,指隱居生活。

西漢末,兗州刺史蔣詡隱居後,在院子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後來,三徑便成了隱士住處的代稱。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3)霸陵橋典故擴展閱讀:

關於典故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辭海》、《辭源》為「典故」一詞立了兩個義項:一是典故一詞的古義,與現代漢語所說的「故實」有些相當,指古代的典章制度、舊事舊例。我們今天所講的典故當然用的是典故的今義。典故的今義,《現代漢語詞典》釋作「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辭海》、《辭源》的釋法與此有類,說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