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啟功談典故

啟功談典故

發布時間: 2022-11-12 11:04:47

① 三分鍾能演講完的歷史典故,要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1.仁愛孝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說「仁者愛人」。既然中國的倫理道德體現的是1種家族宗法關系,這「愛人」主要就體現在「孝」和「悌」兩個方面,所以孔子又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是人子對父母、晚輩對長輩要盡孝道。中國古代有「2104孝圖」,為元代郭巨敬輯錄古代所傳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2104孝》,後來又配上圖畫,通稱《2104孝圖》。

註:舜1,孝得天下;陳侃2,5世同堂;子路8,百里負米;王祥10,卧冰得魚;董永12,賣身葬父;潘岳14,棄官事母;緹縈22,上書救父;沈雲英24,忠孝雙全。(郭巨埋子,老萊子娛親)

悌,敬愛兄長。宗法制有嫡長子繼承製,決定了兄長的地位。「融4歲,能讓梨」。

古代家國1體,孝悌則必能忠君愛國,在人際交往中,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孝經》(儒家經典之1)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2.謙和好禮

禮有兩個意思,1,禮是對人身份地位行為的規范,即所謂「禮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對應的1個概念。《禮記·禮運》認為,上古天下為公,是為大同,這時候是不需要「禮」的;後世天下為家,大人世及,為了確定君君臣臣的關系,這才需要「禮」。制定了禮並且能夠執行,天下恢復秩序,這就是小康。

所以制定「禮制」和制定「法制」目的是相同的,區別在於「法制」採用強制的手段,而「禮制」則更強調自覺,由此引申出「禮」的第2層意思,即立身之「禮」。《禮記·冠義》曰:「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今天我們所說的「禮貌」「禮節」「禮讓」等都屬於這層意思。

教材又用「謙和」來解釋「禮」。「謙」即謙虛,古人講謙虛,有在禮制規定的身份地位上再稍稍屈尊1點的意思,比如「將相和」的故事中,藺相如因完壁歸趙以及保護趙王,避免使趙國受辱等功勞,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然而當廉頗尋釁時,卻能再3忍讓。劉備「3顧茅廬」的故事中,劉備為擁有1支軍隊的將軍,又有漢家帝胄的身份,但他對於1介書生諸葛亮故意表露出來的無禮行為卻能再3忍讓。這樣的謙虛都有明顯的功利目的,也即所謂「仁者無敵」,最終能夠成大事。所以老子以江海處下而為百穀王的比喻(成語有「虛懷若谷」),為欲成帝王之業者出謀劃策。周易「謙卦」雲:「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小心謹慎,謙之又謙,君子用這種態度跋涉險川,最終才能無恙。)系辭上釋「謙卦」雲:「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謙卦」是讓君子恭敬謹慎,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落腳點也在「受益」2字。

這些聽起來都有點象今天的「厚黑學」。所以對傳統的倫理道德還需要批判繼承。今天我們講謙虛,不是為了互相利用,而是為了建立1種平等的人際關系,就是「和」。需要強調的是,「和」並不等於不要原則,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里的「同」便是指沒有原則的庸俗關系。

3.誠信知報

《大學》雲:「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做人要真誠,不要自欺欺人,反復無常;對人要坦誠,不應互相利用,爾虞我詐;對國家對事業要忠誠,不能朝3暮4,心懷2意。

「信」者信用,「仁義禮智信」被稱為人生「5常」。「信」也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從構字法看為人言,《春秋穀梁傳》曰:「言而不信,何以為言」。所以又有「1諾千金」、「1言9鼎」這樣的格言。中學語文選《陳太丘與友期》(《世說新語·方正1》):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7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

市場經濟活動中尤其需要誠信的品質,1個企業是否誠信,甚至成為1種無形資產。中國入世,最大的問題的是商業信用,中國入世,「狼來了」並不可怕,怕的是國內1些企業像那個撒謊的牧羊人。

4.精忠愛國

精忠愛國更是中華民族的1種大德,大節。杭州就有岳飛,岳母刺字曰「精忠報國」,真所謂「人有慈母而後家有孝子,家有孝子而後國有忠臣」。於謙,杭州人,明英宗時,瓦剌族統1蒙古,進攻明朝,英宗率領50萬軍親征,在土木堡遭襲擊,全軍覆沒,英宗被瓦剌所擒。瓦剌兵臨北京城下,在危急關頭,當時的兵部侍郎於謙請英宗的弟弟出來主持朝政,是為景泰帝。於謙率全城軍民保衛北京,打退瓦剌。瓦剌不得已送回英宗,與明朝議和。後英宗復辟,反以「大逆不道」罪加害於謙。於謙詩有著名的《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張蒼水……

解決兩個問題,1是民族矛盾,民族英雄,中國和中華民族都是逐漸融合的產物,在這1過程中各民族都可以有自己的愛國英雄和民族英雄;2是忠君與愛國,古代家國1體,不能要求古人超越自己的時代。對「愚忠」要分析。

5.克己奉公

中國傳統文化是1種「家天下」文化,家族是這種文化的基本元素,而家族利益又是和整個「天下」緊緊聯系在1起的,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在這1點上達成了共識。

(比較:西方的個性中心社會,寫信封、署名的順序。)

這種文化必然要求克己奉公,把天下利益,家族利益放在第1位,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背私之謂公」(韓非說:"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

私,背私之謂公,公私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
厶),極端時(如宋明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慾」,毛澤東號召「大公無私」,鄧小平認為不能作為普遍性號召。但是應該也可以做到大公小私、先公後私。

(范仲淹「先天下之樂而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對先公後私的最好詮釋。)

今天進入現代化社會,「克己奉公」仍然必要,人是文化動物,社會原來就是因為單個個體無法生存,才有原始群、有氏族、有部落、有部落聯盟、有國家的。今天西方社會也越來越認識到這1點,也重視國家利益,甚至提出「地球村」概念,這是有人類以來最大的「公」。

今天中國雖然還在建設小康社會,但是不能丟掉「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

6.修己慎獨

如何才能達到「克己」的境界?途徑就是「修身」。《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第1章);《中庸》說「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第2102章)。

禮記·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修身的方法有:慎獨、內省、自訟、主敬、集義、養氣等。

慎獨
就是在自我獨處時嚴於律己。說到"慎獨",很自然地要聯想到《後漢書·楊震傳》中的1個故事。東漢期間人稱"關西孔子"的楊震向朝廷舉薦過才華出眾的王密為昌邑縣令,後來,王密於深夜獻金百兩為報答,楊震拒收說:"怎麼能這樣?"王密說:"這深更半夜的沒有人知道。"楊震更生氣了,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這亦是人們所常說的"慎獨"。

註:學術界有爭議,認為「慎獨」不是說沒有人時仍然謹慎自律,而是說要慎於內心修養。內心別人是看不見的,故謂之「獨」,心雖然看不見,但是會通過言行表現出來,所以不可不謹慎。也就是《中庸》所說的:「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類文革時的「狠斗私心1閃念」。)

內省 最有代表性的是曾子所說的「吾日3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自訟 孔子說:"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公冶長》)。"內自訟"即內心自責,自我反省。

資料
啟功先生在10年前的《學林漫錄》第103集(中華書局,1991)上發表《自訟2則》1文,談到自己在同刊第101期上的《堅凈居隨筆》(1985)中,誤將清人汪容甫墨跡小立軸上所抄錄的柳宗元的兩段文字當成書者自己的了。他在這篇文章中向發現這個問題的黃永年先生深致謝意,又向讀者深致歉意,並且10分誠懇地分析了自己所以致誤的原因。

將書者所書當成書者所作,這其實是極容易發生的事情,古代後人所編前人詩文集中常混入他人之作,往往也就是這個原因。但是,這畢竟又是1個錯誤,這個錯誤1般人難以發現,能發現的人又未必會注意。黃永年先生也是私下告知的,啟功先生完全可以不寫這篇文字來自曝其誤。但他不僅原原本本地寫了,最後還不無幽默但又是絕對真誠地說,他的這段文字,「是自1957年、1966年以來,真有錯、最誠心的1次自訟"。

7.見利思義

「義」和「利」(概稱為「義利觀」),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孔子說「見利思義」,荀子說:「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孟子的論述最為人們所熟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2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2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當然,捨生取義的極端情況不是總會發生的,大多數情況下,要做到的是「見利思義」和「先義後利」。孔子說「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也不是說君子不需要利,而是說對君子而言,談論「義」更能明白,因為君子是在「義」的前提下謀取「利」,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討論:商品經濟社會要理直氣壯地講「利」。資料:「杭州人形象討論」中,有人主張用「義」來藐視上海人的「利」。關鍵是「理直氣壯」,亦即取之有道。

8.勤儉廉正

中華民族是1個勤勞的民族(略)。傳統美德講「儉」,不是簡單的經濟考慮,而是從人格修養著眼。諸葛亮《誡子》書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故後人總結說:治生之道,只須守1「儉」字。1切動用,樸素些,簡淡些,安靜快活,有什麼不好?須知世間罪惡,都從多欲中來。不儉則奢,奢則多欲,做官的必貪,居鄉的必盜,非至胡為速禍、敗家喪身不止!奢用慣了,在物誘勢迫之下,即使心想廉潔,也難自主。因此古人說:「儉是養廉之法」。

9.篤實寬厚

中國幾千年來都是1個農業經濟的社會,篤實寬厚是農民的本色,我們不能因為已進入現代社會就拋棄這種傳統美德,現代人追求的「反樸歸真」就是要回歸這種本色,因為這是最接近自然,最接近人的本性的。

「篤實」是實事求是,說老實話,做老實人,老老實實做學問,老老實實干工作。上升到治國平天下也是如此,空談喪國,實干興邦。

「篤實」是對己,「寬厚」是對人,古人概括為1個「恕」字。"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子貢問:"有1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論語·衛靈公》)。也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現代人常感覺人際關系復雜,彼此缺少理解,正是丟失了這種恕道。(註:武俠中的「冤冤相報何時了」,魯迅「1個都不寬恕」的社會背景,倫理的范疇與法的范疇。)

10.勇毅力行。孔子說:"3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平時「溫良恭儉讓」,但涉及到「仁」的大問題時,卻是「當仁不讓」。把重視內在修養和必要時敢愛敢恨、敢作敢為結合起來,才是1種完美的人格。

  • 挑一個重點寫。典故的話可以岳飛、諸葛亮、文天祥等。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