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益母草典故

益母草典故

發布時間: 2022-11-07 20:43:01

A. 求「獨活靈芝草 當歸何首烏」的典故

中葯對聯妙趣
在我國豐富多採的中葯寶庫里,那些中葯名及成葯名本身就含意深遠,並有悠深的寓意。幾千年來,不少文人雅干與祖國的醫葯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巧妙地運用葯名擬定葯聯,級葯物以活力,賦草木以生機。在表現手法上也頗為工整嚴謹,使人們讀後即得到藝術享受,又增進中葯、成葯的知識,極富情趣。 據傳,明朝年間,有一位對中葯對聯頗有造詣的文人,聽說浙東一帶有位姓李的老中醫,不僅熟諳醫道,還擅對聯,聯中往往能巧妙嵌入一些中葯名,雖在平仄、切竟上不很講究,但他往往是不加思索地脫口而出,確實算得上位「捷才」。一天,這位文人慕名前往造訪,老中醫出門拱手相迎。來窗口剛踏入院子,見牆根邊種了一叢叢的竹葉,一下子觸景生情,為了試試老中醫的高才,便故意稱贊道:「煩暑最宜淡竹葉」。老中醫一聽便知道對方已開始向他出「考題」了,微微一笑,當即應道:「傷寒尤妙小柴胡。」升堂入室後,只見牆上掛著老中醫手書的中堂對聯:「風月前湖夜,軒窗半夏涼」。客人讀後暗暗頷首贊許,深知眼前這位老中醫非同凡響,不可等閑視之。待賓主坐定後,故又不慌不忙地念出一句早就准備好的長聯:「白頭翁,持大戟,跨海馬,與木賊草寇戰百合,旋復回朝,不愧將軍國老。」不料老中醫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地捋了捋長須,慢言慢語地答道:「紅娘子,插金簪,戴銀花,比牡丹芍葯勝五倍,蓯蓉出閣,宛如雲母天仙。」來竄聞之大驚,本以為這聯定能難倒老中醫,沒想到老中醫竟然不作過多的思考,就能用中醫葯名對出這句十分工整、妥貼的下聯,不禁由衷地佩服。鑒別時,見庭院有幾盆玫瑰,不勝感嘆,又口佔一句上聯:「玫瑰花開,香聞七八九里。」老中醫笑了笑,拱拱手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竄人朝老中醫深深一躬,赧顏離去。 類似以上這些妙趣橫生的中葯對聯,在我國醫葯界和民間,枚不勝肖,現將搜集到的一些中葯對聯抄錄於下,以供欣賞。 當歸方寸地;獨活世人間。海龍海馬通四海;紅花紅藤映山紅。琥珀青黛將軍府;玉竹重樓國老家。金釵布裙過半夏;梔子輕粉迎天冬。紅娘合歡一見喜;紫苑迎春廣木香。劉寄奴含羞望春花;徐長卿砒霜采臘梅。霞天采雲千里光;仙鶴太子萬年青。使君子走邊疆三七當歸;折頭翁准備關門半夏附子。四君子講八法降烏賊不用大戟;兩仙膏話四珍優海龍專使虎杖。紅娘子,插金簪,將軍一見喜;白頭翁,服丹砂,常山萬年青。想當年,矢知母,別蓮子,走了幾個月季,過了多少生地,到了沙苑,一路上斬荊芥,披蒺藜,滿道桔梗;到如今,心甘遂,酬遠志,經歷千離百合,贏來萬家合歡,又茴香里,半途中賞紅花,走熟地,路路皆通。

有位中醫,善於用中葯名作對聯。一天,客人一進門就指著門口的燈籠說:「燈籠籠燈,紙(枳)殼原來只防風」,醫生笑對道:「鼓架架鼓,陳皮不能敲半下(夏)。」客人進院後,贊嘆道:「避暑最宜深竹院。」醫生隨口對說:「傷寒尤妙小柴胡。」客人在院里坐下後,又出一聯:「玫瑰花開,香聞七八九里,」醫生不加思索地應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客人看了病,告辭出來,說道:「神州到處有親人,不論生地熟地,」醫生對道:「春風來時盡著花,但聞藿香木香。」

在喜慶的日子,特別在新春佳節,各行各業,以對聯形式表達情懷。我在遊逛中,注意各家貼出的對聯,發現奇特精彩的 對聯,抄寫收集,下面介紹中醫對聯與讀者共欣賞。

B. 求古代美容的故事

古代美容的故事:
1.據載,何首烏是順州南河縣人,祖父名叫能嗣,父親名叫延秀。能嗣原名叫田兒,自小身體虛弱,長大成人後,沒有性慾,經別人指點,到山中從師學道。一天酒醉後卧在野外石塊上酣睡,一覺醒來,天色已晚,忽見二株藤枝葉紛披,漸漸枝葉互相交纏,過了一段時間才分開,片刻後又交纏在一起,使他十分驚奇。翌日,能嗣順藤挖根,將塊根請人辨認,誰也說不清這是什麼葯材,有位老者說,可能是一種仙葯。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情,連服了7天,便開始有了性慾。連服三四個月後,體質逐漸強壯起來;服用1年,宿疾痊癒,容顏煥發,毛發烏黑有光澤。之後的十年中連生了幾個兒女,便把田兒改為能嗣。他又把此葯給兒子延秀吃,延秀又把葯傳授給兒子首烏服,祖孫三代都活到了130多歲。首烏的鄰居李安期,與首烏是好朋友,他吃了此葯後也是長壽,並把它公開了,很多人吃了此葯均有效驗,便把這種能夠延年益壽、烏須黑發的葯叫做何首烏。
2.武則天的美容秘方,名叫「天後煉益母草澤面方」。不過,製作方法繁雜到變態:農歷端午這天採摘全株益田草,不能稍帶丁點泥土,否則立時失效;曬干研細過篩,加入適量麵粉和水,調和成團如雞蛋大小,曬干,然後找個泥爐子,底層鋪炭,中間置葯,上面再覆蓋一層炭,燒火煅制,武火燒約一頓飯時間,改用文火煨,這時火力切切不可過猛,否則葯變黃黑,也是立時失效;約一晝夜後,把葯取出,涼透,瓷缽研成細末,越細越好,最後用瓷罐或玻璃瓶收貯,千萬不要受潮,至此才算檢驗合格出廠。該秘方使用時要加進滑石粉與胭脂調勻,每日早晚用來洗面、洗手,使用後,皮膚會逐漸變得嫩滑白潤,十天即顯光彩照人,三十天紅艷光澤,長期使用,五六十的阿婆也會像十七八歲的小姑娘一樣。
3.陳後主陳叔寶的寵妃張貴妃使用的面膏,將新生雞蛋去黃留清,裝入硃砂細末,再用蠟封孔後與其他雞蛋一起讓母雞孵化,待其他蛋孵化出來後即成美容面膏,古書中稱其可以「令面白如玉,光潤照人」:又如唐代太平公主使用的「潤膚霜」,用陰歷三月采擷的桃花陰干後研成細末,加烏骨雞血調成糊狀,用時取適量敷於面部或身上,不僅可以滋養皮膚,促進新陳代謝,而且「面白脫如雪,身光白如素」;楊貴妃的紅玉膏則是用去皮杏仁、滑石、輕粉等研成細末後蒸濕,再加冰片、麝得與雞蛋清一起調和,早晚洗面後塗於臉上,有潤澤皮膚,通利血絡之功效……

C. 天壇有什麼歷史典故嗎

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920年),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

天壇佔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還大些,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天壇的主要建築均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成圓形,以象徵天。整個布局和建築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穀豐登的場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在建築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並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

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外牆垣重建,改土牆為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壇牆的牆頂寬度縮減為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為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牆,更加厚重,周延十餘里,成為極壯麗的景觀。天壇的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並一直留存至今。

圜丘壇又稱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壇周長534米,壇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層,各層欄板望柱及台階數目均用陽數(又稱"天數",即九的倍數),符"九五"之尊。壇面用艾葉青石砌就。壇面除中心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每層都有漢白玉欄板望柱,均為9的倍數。上屋欄板72塊,中層108塊,下層180塊,合360周天度數。古人認為九是陽數之極,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個圜丘壇都採用九的倍數來表示天子的權威。圜丘壇有外方內圓兩重矮牆,象徵著天圓地方。圜丘壇的附屬建築有皇穹宇及其配廡、神庫、宰牲亭、三庫(祭器庫、樂器庫、棕薦庫)等。 站在圜丘壇最上層中央的圓石上面雖小聲說話,卻顯得十分洪亮。因此每當皇帝在這里祭天,其洪亮聲音,就如同上天神諭一般,加上祭禮時那庄嚴的氣氛,更具神秘效果。這是因為壇面光滑,聲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傳播,碰到周圍的石欄,反射回來,與原聲匯合,則音量加倍。

皇穹宇位於圜丘壇以北,是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稱皇穹宇。為重檐圓攢尖頂建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為鎏金寶頂單檐藍瓦圓攢尖頂。有東西配廡各5間。其正殿及東西廡共圍於一平整光滑的圓牆之內,人們在牆的不同位置面牆說話,站在遠處牆邊的人,能十分清晰地聽到,此為迴音壁。皇穹宇台階下,有三塊石板,即迴音石:在靠台階的第一塊石板上站立,擊掌,可以聽到一聲回聲,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一掌,可以聽到兩聲回聲,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一掌,可以聽到三聲回聲。

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圍牆。牆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牆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牆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貼牆而立,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為「迴音壁」。

圜丘壇、皇穹宇、祈谷壇是中軸線上三個主要建築,連接這三座主建築的是一長長的貫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橋,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長360米,寬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漸升至3米,象徵著此道與天宮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橋中間是神道,左邊是御道,右邊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橋下有東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將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天壇的主體建築是祈年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每年皇帝都在這里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祈年殿呈圓形,直徑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寶頂的三重檐的圓形大殿,殿檐顏色深藍,是用藍色琉璃瓦鋪砌的,因為天是藍色的,以此來象徵天。

它在建築上出色之處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塊互相銜接的榜、桷,支撐著三層連體的殿檐。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徵意義: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層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時辰;中外層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節氣;三層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頂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寶頂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統天下。其附屬建築有皇乾殿、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燔柴爐、瘞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間長廊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石上鏤刻山形雲紋圖案,是明嘉靖時放置的鎮石。

這座大殿坐落在面積達5900多平方米的圓形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層,高6米,每層都有雕花的漢白玉欄桿。這個台基與大殿是不可分的藝術整體。當遊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門,往南望去,只見那條筆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門廊重重,越遠越小,極目無盡,有一種從天上下來的感覺。難怪一位法國的建築專家在游覽了天壇之後說:摩天大廈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卻沒有祈年殿那種高大與深邃的意境,達不到祈年殿的藝術高度。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被雷擊起火焚毀,據說,當時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燒時,清香的氣味,數里之外都可以聞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圖樣,掌管國家建築事務的工部便把曾經參加過祈所殿修繕事務的工匠們召集來,讓他們根據記憶、口述製成圖樣,再施工建造。因此,現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緒年間的建築,但是,基本建築形式、結構,還保留著明代的樣子。

祈年殿內,天花板處是精緻的「九龍藻井」,龍井柱則是描金彩繪。殿內中央有一塊平面圓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紋,是自然形成的龍鳳花紋,一條行龍抱著一隻鳳凰,這便是「龍鳳石」,即「龍鳳呈祥」。 相傳,這塊石頭上原來只有鳳紋,而殿頂藻井內只有雕龍,年長日久,龍、鳳有了靈感,金龍常常飛下來找鳳石上的鳳凰尋歡。不料有一天正遇見嘉靖皇帝來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禮,金龍來不及飛回去,和石上的鳳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壓進圓石裡面,再也無法出來,從此才變成一深一淺的龍鳳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燒時,這塊龍鳳石被烈火熏燒了一個晝夜,石塊雖未被燒碎,但龍紋被燒成淺黑色,鳳紋被燒得模糊不清。祈年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九間,稱東廡和西廡,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庫房。明代祭天時,除祭禱皇天上帝外,還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東、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鎮,四海四瀆(河湖)、風雲雷雨、山川、太歲、道教等各神祗和歷代帝王等。

祈谷壇的另一座重要建築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牆環繞的矩形院落里,其間有琉璃門相通。這是一座廡殿式大殿,覆蓋藍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漢白玉石欄桿的台基座。它是專為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狀象屋宇的神龕里,每逢農歷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時派官員掃塵、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禮後,由禮部尚書上香,行三跪九叩禮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員將神牌恭請至龍亭內安放,由鑾儀衛的樣鉺抬至祈年殿內各相應神位安放,受祭。

齋宮位於天壇西天門南,坐西朝東,是皇帝來天壇祈谷、祈天前齋戒沐浴的地方。所以,也可以說是一座小皇宮。它建有宮城,宮牆有兩層:外層叫磚牆,內城稱紫牆。外城主要是防衛設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東北角有一座鍾樓,每逢皇帝進出齋宮,都要鳴鍾迎送。齋宮內城分前、中、後三部分。前部以正殿為中心;後部是皇帝的內宅寢宮;中部是一個狹長的院子,院內兩端各有廊瓦房五間,是主管太監和首領太監的值守房。齋宮面積4萬平方米,有建築房屋200餘間,雖不及紫禁城金碧輝煌,但規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明、清兩朝皇帝均在祀前來此「致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以後「致齋」的前兩日改在紫禁城內齋宮「致齋」,最後一天才遷居天壇齋宮。外圍有兩重御溝,外溝內岸四周有迴廊163間。宮面東,正殿5間,為無梁殿式供券磚石結構。正殿月台上有齋戒銅人亭和時辰牌位亭,殿後有寢殿5間,東北隅有一座鍾樓,內懸永樂年制太和鍾一口。

神樂署在圜丘壇西天門外西北,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神樂署是管理祭天時演奏古樂的機關。明代叫神樂觀,當時神樂觀的樂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擔任。明朝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時,有300名樂舞生隨駕進北京,以後明代神樂觀常保持有樂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時樂舞生總人數達2200名。

D. 猜中葯的謎語,誰有

一、打一個中葯名
1.百兩銀子買張皮(桂皮)
2.牧童(牽牛子)
3.石頭生苔(滑石)
4.九九歸一(百合)
5.穿群而過(貫眾)
6.寒冬臘月紙糊窗(防風)
7.胸有大略(遠志)
8.葯鋪關門(沒葯)
9.30÷5(商陸)
10.舉國同慶(合歡)
11.月中神樹(桂枝)
12.紅色顧問(丹參)
13.五月初五(半夏)
14.苦熬三九(忍冬)
15.劇院燈熄(台烏)
16.人工育珠(附子)
17.警惕家人(防己)
18.機構繁多(百部)
19.大雪紛飛(天花粉)
20.穿林而過(木通)
21.骨科醫生(續斷)
22.演講技巧(白術)
23.天府之寶(川貝)
24.打開信來半字無(白芷)
25.皇帝送客(王不留行)
26.出類拔萃(珍珠)
27.酸咸苦甘辛(五味子)
28.冰碑(寒水石)
29.故鄉(熟地)
30.黑龍江(川烏)
31.空心樹(木通)
32.長辣椒(細辛)
33.珍珠蚌(貝母)
34.如來的巴掌(佛手)
35.吳剛的後代(天仙子)
36.老壽星(千年健)
37.他鄉異國(生地)
38.植樹造林(防風)
39.逢人開口笑(一見喜)
40.交際廣泛(路路通)
41.一筆禦寒費(款冬花)
42.千年狐裘(陳皮)
43.白首話當年(白前)
44.自己在人間(獨活)
45.想念兒子(相思子)
46.雲霧蔽日(鎖陽)
47.黑色丸子(烏葯)
48.謀士難當(苦參)
49.胸中荷花(穿心蓮)
50.西湖秋萸(杭菊)
51.晴空夜珠(滿天星)
52.初入其境(生地)
53.長生不老(萬年青)
54.老娘獲利(益母草)
55.假期休完(當歸)
56.老實忠誠(厚朴)
57.眾人皆死吾自生(獨活)
58.越來越輕(薄荷)
59.浪費錢財(金銀花)
60.有言在先(白前)
61.鮮奶芬芳(乳香)
62.木蘭塗脂(花粉)
63.天女散花(降香)
64.任人唯賢(使君子)
65.實而不華(無花果)
66.植物學家(通草)
67.無價之寶(金不換)
68.旭日東升(陽起)
69.天池洞水(澤瀉)
70.千古留芳(安息香)
71.心心相印(蓮心)
72.金秋時節(地黃)
73.蓬萊之音(神曲)
74.冰山雪蓮(忍冬花)
75.女紅軍(紅娘子)
76.中流以北即天涯(川斷)
77.自由自在(逍遙散)
78.山山相連(脈通)
79.綠林好漢(草蔻)
80.龍王跨下駒(海馬)
81.天涯思故鄉(懷熟地)
82.峨嵋第一峰(川山甲)
83.他鄉遇故知(一見喜)
84.皇帝身上袍(龍衣)
85.萬物齊眠夢中幽(全蠍)
86.三九時節冷颼颼(天冬)
87.二十一天不下雨(旱三七)
88.四大金剛彈琵琶(神曲)
89.五百公里一片明(千里光)
90.中秋佳節發書信(八月札)
91.十個世紀才見面(千年見)
92.名郎中勿醫相思病(沒葯)
93.百歲老人鬢如霜(白頭翁)
94.卷我屋上三重茅(飛揚草)
95.兒童節放假(六一散)
96.茅塞頓開(腦立清)
97.果在刺中央,秋來滿山岡,核仁是良葯,安神作用強。(酸棗仁)
98.美麗一姑娘,家住高山上,只因心腸善,為人專治瘡。(山慈姑)
二、打兩個中葯名
99.一物陸地長,一物水中生,姓異治同病,共喚一個名。(草決明,石決明)
三、打四個中葯名
100.一人一家多辛苦,兒子再大不離母,百年古書已無用,千里捎書一字無。(丹參,附子,破故紙,白芷)

E. 王不留行有什麼典故

北方有一段歌謠說:「穿山甲,王不留,大閨女喝了順懷流。」誇張地說出了穿山甲和王不留行(王不留行也叫王不留)兩味中葯的通乳作用。那王不留不過是一種草的種子,怎麼起了這么個怪名字呢?

傳說王不留行這種葯是葯王邳彤發現的,經實驗,具有很好的舒筋活血、通乳止痛的作用,可是給它起個什麼名字呢?邳彤想起當年王莽、王郎曾來過這里的事。

王郎率兵追殺主公劉秀,黃昏時來到邳彤的家鄉,揚言他們的主子是真正的漢室後裔,劉秀是冒充漢室的孽種,要老百姓給他們送飯送菜,並讓村民騰出房子給他們住。這村裡的老百性知道他們是禍亂天下的奸賊,就不搭他們的茬兒。天黑了,王郎見百性還不把飯菜送來,不由心中火起,便帶人進村催要,走遍全村,家家關門鎖戶,沒有一縷飽煙。王郎氣急敗壞,揚言要踏平村莊,斬盡殺絕。此時一參軍進諫道:「此地青紗帳起,樹草叢生,莊稼人藏在暗處,哪裡去找。再說就是踏平十會村莊也解不了兵將的飢餓,不如趕緊離開此地。另作安頓,也好保存實力,追殺劉秀。」王郎聽了,才傳令離開了這個村莊。

邳彤想到這段歷史,就給那草葯起了個名字叫「王不留行」,就是這個村子不留王莽、王郎食宿,藉此讓人們記住「得人心得天下」的道理。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