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死回生的典故
起死回生
qǐsǐhuíshēng
[釋義]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醫術高明。也指將沒有多少希望的事情挽救回來。
[語出] 《太平廣記·太玄女》引《女仙傳》語:「行三十六術甚效;起死回生;救人無數。」
[正音] 回;不能讀作「huī」。
[辨形] 生;不能寫作「聲」。
[近義] 妙手回春 死而復生
[反義] 不可救葯 病入膏肓
[用法] 用作褒義。有時也可用於諷刺。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與「死去活來」有別:~既適用於人;也適用於物;多用作定語;一般不作補語;「死去活來」只適用於人;不適用於物;多用作補語;一般不作定語。
[例句]
①老中醫王大夫真有~的本領;經過搶救和細心治療終於把病人救過來了。
②據說華佗醫術高明;能~。
[英譯] bringsb。backfromdeath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有一次扁鵲來到虢國行醫,聽說虢國太子早上染急病身亡,於是請求進宮察看。扁鵲來到太子床前,仔細的檢查了一遍,發現太子大腿內側還有微溫,耳朵里還有鳴音,於是說:「太子只是嚴重昏迷,還可以救活!」扁鵲用針灸的方法使太子回過氣來,又在太子身上熱敷一會兒,終於使他蘇醒過來。扁鵲又開了葯方,太子服了二十天葯後,便完全康復了。
虢國國君再三向扁鵲道謝,扁鵲說:「我不是能起死回生,只是太子未曾真死,我才能救活他。」
2. 成語起死回生的典故
起死回生
【近義】妙手回春、死而復生
【反義】不可救葯、病入膏肓
【釋義】把快要死回的人救活答。形容醫術高明。也比喻把已經沒有希望的事物挽救過來。
【出處】明·張岱《魯雲谷傳》:「醫不經師,方不襲古,每以劫劑肊見起死回生。」
【用例】對於時人那虛弱的感情,這真有~的力量。(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
3. 起死回生成語故事
【拼音】qǐ sǐ huí shēng
【典故】醫不經師,方不襲古,每以劫劑肊見起死回生。明·張岱《魯雲谷傳》
【釋義】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醫術高明。也比喻把已經沒有希望的事物挽救過來。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醫術高明
【相近詞】妙手回春、死而復生、起死回骸
【相反詞】不可救葯、病入膏肓
扁鵲的簡介:扁鵲,戰國時期醫學家,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卒於赧王五年(前310)。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問聞望切。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
起死回生的典故: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人,本名秦越人。據傳他少時曾從長桑君學醫,擅長診脈,能夠洞察內腑五臟的症結,醫術極為高明。
一次扁鵲到了虢國,聽說虢國太子暴亡不足半日,還沒有裝殮。於是他趕到宮門告訴中庶子,稱自己能夠讓太子復活。中庶子認為他所說是無稽之談,人死哪有復生的道理。扁鵲長嘆說:「如果不相信我的話,可試著診視太子,應該能夠聽到他耳鳴、看見他的鼻子腫了,並且大腿及至陰部還有溫熱之感。」中庶子聞言趕快入宮稟報,虢君大驚,親自出來迎接扁鵲。
扁鵲說:「太子所得的病,就是所謂的『屍厥』。人接受天地之間的陰陽二氣,陽主上主表,陰主下主里,陰陽和合,身體健康;現在太子陰陽二氣失調,內外不通,上下不通,導致太子氣脈紛亂,面色全無,失去知覺,形靜如死,其實並沒有死。」
扁鵲命弟子協助用針砭進行急救,刺太子三陽五會諸穴。不久太子果然醒了過來。扁鵲又將方劑加減,使太子坐了起來。又用湯劑調理陰陽,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