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詩中典故
只知道常用的十五個典故,願能幫到你。
唐詩宋詞,是我國古典文學的兩座高峰,它們以其文字優美、含義深刻著稱於世,在詩詞中,典故是經常出現的,我國唐宋時期更是涌現出了李商隱、辛棄疾等用典高手,而用典因為它文字簡練、深刻,含義婉約、深刻,為古詩詞增色不少。
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古詩詞常用典故二十個,當然,明天會再次更新二十個!
1、月亮:一般指思鄉,如李白《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煜《虞美人》中「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等。
2、楊柳:因「柳」與「留」諧音,一般指離別,如柳永《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另外,楊柳又可指思鄉。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中「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3、蟬:象徵高潔的品質。如駱賓王《在獄詠蟬》中「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中「我亦舉家清」和虞世南中「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4、長亭:象徵送別。如李白《菩薩蠻》中「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等。
5、子規:象徵凄慘的氛圍。如李白《蜀道難》中「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中「杜鵑啼血猿哀鳴」,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楊花落盡子規啼」等。
6、猿鳴:象徵凄涼氛圍。如杜甫《登高》中「風急天高猿嘯哀」,酈道元《水經注》中「猿鳴三聲淚沾裳」等。
7、羌笛:象徵凄切之音。如王之渙《涼州詞》中「羌笛何須怨楊柳」,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胡琴琵琶與羌笛」,范仲淹《漁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滿地」等。
8、鴻雁:象徵信使。如晏殊《清平樂》中「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誰寄」,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等。
9、芭蕉:象徵離愁別緒。如吳文英《唐多令》中「縱芭蕉,不雨也颼颼」,葛勝沖《點絳唇》中「閑愁幾許,夢逐芭蕉雨」,蔣捷《一剪梅》中「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等。
10、梧桐:象徵凄苦。如白居易《長恨歌》中「秋雨梧桐葉落時」,李煜《相見歡》中「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清照《聲聲慢》中「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等。
11、水:綿延不絕的哀愁。如李煜《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相見歡》中「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秦觀《踏莎行》中「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等。
12、紅豆:代指相思。如王維《相思》中「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朱彝尊《懷汪進士煜》中「安床紅豆底,日日坐相思」等。
13、吳鉤:代指希望建功立業。如李賀《南園》中「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辛棄疾《水龍吟》中「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等。
14、冰雪:象徵忠貞的高潔品格。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張孝祥《念奴嬌》中「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等。
15、草:反襯凄涼。如姜夔《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蕎麥青青」,劉禹錫《烏衣巷》中「朱雀橋邊野草花」等。
❷ 詩詞中常見的典故
1、哀鴻
哀鴻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
《詩經·小雅·鴻雁》:「鴻雁於飛,哀鳴嗷嗷。維比哲人,謂我劬勞。」詩歌寫使臣行於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於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哀嗚之聲不絕。後來以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
龔自珍·《己亥雜詩》:三更忽軫哀鴻思,九月無襦淮水湄。
2、秦晉
春秋時,秦晉兩國為婚姻,後因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倒賠家門,情願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
3、桑梓
桑梓,代指家鄉。
《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躬敬止。」是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對它要表示敬意。後來人們用來喻指故鄉。
毛澤東·《七絕》: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4、寒食
寒食,清明節前一天或兩天。
傳說晉國介子推隱居山中,晉文公用燒山之法逼他出來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燒死。晉文公為紀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舉火,只吃冷食。
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5、採薇
採薇,代指隱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國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以臣弒君,就攔馬諫阻。殷之後,兩人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採薇而食,終餓死。後以此喻隱居避世。
王績·《野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6、三徑
三徑,指隱居生活。
西漢末,兗州刺史蔣詡隱居後,在院子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後來,三徑便成了隱士住處的代稱。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2)解說詩中典故擴展閱讀:
關於典故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辭海》、《辭源》為「典故」一詞立了兩個義項:一是典故一詞的古義,與現代漢語所說的「故實」有些相當,指古代的典章制度、舊事舊例。我們今天所講的典故當然用的是典故的今義。典故的今義,《現代漢語詞典》釋作「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辭海》、《辭源》的釋法與此有類,說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❸ 古詩詞中14個常見的典故,你知道多少
古詩中常用的典故:
1.龔自珍《己亥雜詩》
三更忽軫哀鴻思,九月無襦淮水湄。
哀鴻:哀鴻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
2.《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倒賠家門,情願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
秦晉:春秋時,秦晉兩國為婚姻,後因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3.韓翃《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寒食:一個節日,清明節前一天或兩天。
傳說晉國介子推隱居山中,晉文公用燒山之法逼他出來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燒死。晉文公為紀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舉火,只吃冷食。
4.毛澤東《七絕》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桑梓:代指家鄉。
《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躬敬止。」是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對它要表示敬意。後來人們用來喻指故鄉。
5.王績《野望》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採薇:隱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國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以臣弒君,就攔馬諫阻。殷之後,兩人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採薇而食,終餓死。後以此喻隱居避世。
6.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三徑:指隱居生活。
西漢末,兗州刺史蔣詡隱居後,在院子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後來,三徑便成了隱士住處的代稱。
7.孟浩然《過故人庄》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雞黍:特指招待客人的飯菜。
《論語》中:子路隨孔子出遊時與孔子走散了,遇見一位正在勞動的老人,就向他打聽。由於子路的態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還殺雞做黍米飯厚待他。後來就用「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
8.鄭元佑 《汝陽張御史死節歌》
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
化碧:多用以稱頌忠臣志士。
《莊子·外物》:' 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後來人們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
9.王昌齡《從軍行》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指邊境敵人。
《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後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
10.李商隱《寄令狐郎中》
蒿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雙鯉:書信。
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雙鯉」就用作書信的代稱。
受字數限制,待補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