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諺語聯想
㈠ 夏天的比喻聯想: 夏天的諺語聯想。。。 有什麼 、、、、
夏至棉田草,勝似毒蛇咬。
夏至不拔蒜,准得散了瓣。
栽秧要搶先,割麥要搶天。
夏至風從西北起,瓜田園里受熬煎。
㈡ 有關節氣的諺語的歷史
各節氣的基本釋義
一年中二十四節氣的時序變化,也正好對應了一年中氣溫、氣候和物候、農事方面的種種變化。在這里,我們將和讀者們一起再領略一下這個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的變化過程。
(1)春雨驚春清谷天
①立春:2月上旬。標志著冰河解凍,萬物復甦,春回大地,生機四起,萬象更新。北國那種千里凍封、萬里雪飄的景象快要結束了,春天就此開始。從此,天氣逐漸轉暖,雨水也開始多起來。風,不再那麼刺骨的寒冷。似有大地微微暖氣吹,春風燕來柳上歸的詩意。人們自然會聯想到一幅臘梅迎春「冬去山明水秀風光好,春到鳥語花香景色新」的畫面。這時春意雖已來臨,但寒氣卻尚未褪盡,所以仍會給人以春寒料峭之感。由於在天文歷法上通常以自「冬至」之日起的第45或46天作為「立春」之日固定不變,由此便產生了人們常說的春搭(打)五九尾或春搭(打)六九頭的節氣諺語。
②雨水:2月下旬。標志著大范圍降雪已經停止,開始進入下雨季節(但不排除有時的小雪),我國東南一方的暖濕氣流開始登陸, 雨水逐漸增多。 慢慢給人勾勒出一幅「十里鶯啼綠映紅,春雨潤物細無聲」的畫面。
③驚蟄:3月上旬。標志著天空開始打雷,氣溫、地溫逐漸升高。被嚴冬蟄伏而冬眠的昆蟲等生物開始復甦、外出活動。一到「驚蟄」,人們自有「平地一聲春雷響,驚得萬物醒夢鄉,花草樹木競相綠,山川將欲換新妝」之感覺。此時步入田間,眼下麥苗已開始展現青色,極目遙望,遠山近水,可見已是草色遙看近卻無,路旁楊花將欲吐的景象。
④春分:3月下旬。此時太陽光直射赤道。自此開始,氣溫明顯回升(在氣象上稱之北方春天開始),這一天白天與黑夜時間基本上各佔一半(按農歷說法,二、八月晝夜平,即指此時)。如細心觀察,這時期太陽正東升起,正西落下。從此以後,白天時間都要長於夜間的時間,這主要是由於北半球自「春分」後陽光直射點逐漸北移。隨著「春分」後陽光直射點的逐漸北移,而此時在北極處,漫漫長夜則告退而去,持續的白晝從此開始,這稱為「極晝」——太陽一直在地平線之上,這種極晝現象可持續達半年之久(相當於我們這里191天),即持續到秋分時節,使北極形成極晝區域。「春分」的到來,人們明顯地感到天明得早,給從事農業的人們一種時間上的緊迫感。此時在物候上,楊花競開、柳枝呈綠,田間小麥起身,可謂春日一刻值千金。俗話說,春爭日、夏爭時,誤了農時怨自己。要求人們要從前段時間的冬閑歡樂、意猶未盡的精神狀態下迅速解脫出來,同時提醒人們春季時光如從「立春」算起已過去一半了,要盡快投入緊張的生產勞動中去。
⑤清明:4月上旬。此時氣候轉暖,草木萌動,天空清澈明凈,萬物欣欣向榮。說到清明,由於歷史和民間風俗的原因,現今已不僅是一個節氣的名稱,而且更演化成了一個人們較嚮往的春季節日。「清明」時節,春風和熙,春意盎然,置身其境,但見春光明媚,春景如畫,更有千山秀色,萬木崢嶸,草木青青,心曠神怡的明快感覺。清明期間,人們往往會結伴外出,郊遊踏青或行田間,或臨溪流;或登山崗,或賞林木。有興趣者,更會扎架子盪鞦韆、放風箏飛鷂子,甚至攜帶妻女到野外去挖薺菜等等。這一天如遇陰雨,更會有另一番情趣。人們便會聯想到「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等的描春詩句而更使人感到韻味無窮。國家機關、學校、團體也在這一節氣期間組織人們去陵園、公墓對革命先烈進行憑吊、悼念和祭掃活動。農家則多有上墳拜墓的習俗。那種清明祭掃各紛然,淚血染成紅杜鵑,夜歸兒女笑燈前的景象不時映入眼簾。
在此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在我國廣大農村中常流行有「三月(農歷)初三「正」「清明」的說法。這種說法其實不妥。應當說,「清明」有可能在農歷三月初三,但也並非年年如此,其間不存在必然的聯系,更不存在「正」與「不正」之說。如查閱197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由中國科學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編寫的《1901-2000年百年日歷表》一書可得知,在本世紀這一百年當中,「清明」正是農歷三月初三的只有三次,即1916年、1954年和1973年。然而真正的所謂「正」應當是以公歷而論,「清明」節一般是在公歷4月5日。在二十世紀的這100年中,「清明」在公歷4月5日的有79次,而在4月4日的有七次(即1976、80、84、88、92、96、2000年),在4月6日的有14次(即1902、03、06、07、10、11、15、19、23、27、31、35、39、1943年)。因此說,與其說農歷三月初三正「清明」,倒不如說公歷4月5日「正」「清明」更確切一些。
「清明」過後,農人必須進行春播作物種植的准備工作了。
⑥穀雨:4月下旬。標志著此時自然界雨量開始增多,適於穀物的生長。雨,即「雨生百穀」的意思。許多作物在此節氣前後即開始種植。常言道,「穀雨」前好種棉,「穀雨」後好種豆。生活中,厚實的冬裝早已脫下,輕便的衣物代而上身。這期間如果郊遊山崗、原野,則可見到處是一派「山花爛漫」、「鬱郁蔥蔥」的景象。
(2)夏滿芒夏暑相連
①立夏:5月上旬。這一節氣標志著春天已經過去,夏季即將來臨。由於氣溫繼續升高,天氣將逐步熱起來,雷雨開始增多,人們就要進入緊張的夏忙季節了。生活中,常言道:立了夏,便把扇子拿。
②小滿:5月下旬。標志著冬麥區的小麥、大麥等夏收作物籽粒逐漸飽滿,但尚未成熟,故稱「小滿」。我國各地習於農時勞作的人們將為夏收作好各種准備。生產中,按照以往的習慣,如滾麥場、買草要子、檢修收割機械、聯系玉米套種耬等准備工作開始進行。
③芒種:6月上旬。「芒」,指各種帶有「芒」的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即種子的意思。「芒種」表明小麥、大麥已經成熟,並在近期要予以收割。同時,還說明晚谷、黍、稷等作物要播種,此時是最忙碌的季節。「芒種」前後,在北方地區到處呈現出一片田間機器隆隆作響,金燦麥粒滾滾入場,婦幼忙碌奔走如梭,人聲鼎沸天際回盪的動人畫面。這一節氣告知人們夏季的時間如從「立夏」之日算起,已過去一半。
④夏至:6月下旬。「夏至」日時,陽光直射北回歸線,達到最大限度的北移,並影響到北極圈。標志著這時太陽在黃道上已運動到最北的位置上。由於太陽光正直射北回歸線(即北緯23°27'處,我國的廣州正恰巧在這條線上),故常有烈日當空,炎熱如烤之感。在北回歸線以北的所有地區,太陽都是在夏至時到達最高位置,也就是最接近直射的位置,而且此時白天的時間也是最長的,也即是日照時數最高的。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地球上北半球接收到來自太陽的光和熱也是最多的,整個北半球都處於最炎熱的夏天之中。正基於此,所以「夏至」這一天成為我國北方各地一年內白天時間達到最長的一天,即通常「夏至」長之說。當然,炎熱的夏天自「夏至」開始。自翌日起,白天時間(粗略的說)將以1分20秒的速度逐日減少,而黑夜則相應增長這一時間。如細講來,自「春分」後,地球上發生極晝現象的地區也逐日向北擴展,在「夏至」日這天擴展到了北極圈(即北緯67.5°)。在北極圈上的地方,「夏至」這天,24小時內都有陽光照射,真正是「不落的太陽」。如前蘇聯的薩列哈爾德城,午夜前後人們會看到太陽從西北天空斜落下與正北點的地平面稍接觸後,又朝東北天空斜斜升起,當然這種現象僅限「夏至」這一天。愈靠近北極,即前蘇聯薩列哈爾德城及白嶺海峽以北地區,極晝持續天數越多;同時正午時太陽的高度愈低,陽光也斜射得愈厲害。到了北極,極晝天數可持續達191天。然而,這同一時期,地球上南半球的南極圈24小時內全為黑夜,稱為「極夜」。地球的兩端分別有大約半年時間為「極晝」,另外半年時間則為「極夜」,不過極夜時間比極晝時間略少,為174天,只是南、北極地的這種極晝、極夜在發生的時間上恰恰相反。就我國來說,南方廣州和北方的哈爾濱兩城市(粗略看成在一個經度線上),「夏至」日時,日出時間上有不同,前者日出5:42分,後者為3:43分,後者較前者日出幾乎早2小時。可以看出越往北,陽光照射越早。「夏至」這天在我國黑龍江省最北部的漠河,晚上(約)11時40分太陽才落,近凌晨1時太陽又出,達到夜間最短,白天最長。這一現象成為國內一自然天文景觀。此地,歷年吸引大批旅遊和天文愛好者,成為其觀「光」的必去之地。「夏至」這一節氣標志著高溫,樹木花草的生長也極度旺盛。這時期,烈日高照,驕陽似火,灼地欲焦,大氣相對濕度很低,真可謂是「赤日炎炎似火燒」。田間勞作,則大有汗流浹背,煙冒口舌之感。這一季節不利於人們生活的一些因素也因之而來,如病菌的蔓延、食品易變質等。但農人多抓住這一高溫季節,爭分奪秒到農田鋤草,正所謂「鋤禾日當午,揮汗賽如雨,及早把荒滅,以防伏天苦。」
⑤小暑:7月上旬。「暑」為酷熱。這一節氣表示已開始進入炎夏季節,不過僅是開始,「小」字的意思即在於此。「小暑」過後不久,天氣將更炎熱,並即將進入濕熱的氣候階段,同時也預示「伏天」快要來到。
⑥大暑:7月下旬。標志著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就此開始。 「大」有「很」的意思, 即進入「大熱」或曰「悶熱」的天氣階段。通常秋收作物能否獲得好的收成,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這一時段的光照和雨量。在正常年景下,「小暑」至「大暑」這一期間,天氣光熱充足,雨量充沛,花木崢嶸,非常適合秋作物的生長。不過這一時期天氣變化無常,雷雨頻繁,人們外出要時常攜帶雨具。這時因正處「中伏」階段,生活中總感到潮濕、悶熱,整日渾身汗津津的,每日只有近午夜時分才始感稍有涼意,這期間食品極易變質。此時田間勞作,多以早、晚進行。由於雷雨多,農田鋤草往往不盡人意。這一季節又是全年降雨量最為集中的時期,所以,又正是各級黨委、政府全力高度重視防汛的關鍵時期。在圖二的光熱分布圖上,恰恰是曲線的最高點。
(3)秋處露秋寒霜降
①立秋:8月上旬。意即秋天就要開始了。「秋」指作物快要成熟的意思。通常「立秋」後的當天或次日,人們一早一晚會感到風涼了,一改往日汗津津的樣子,確有清爽利落之感。生活中自有「立了秋,便把扇子丟」、「早上立了秋,晚上涼嗖嗖」之諺語。「立秋」後,雖使人有月明風清、秋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的那種盼望已久的縱情之懷,但也頗有「早穿棉襖午穿紗」的那種「脾寒」天的感覺。「立秋」一到,人們自然會聯想到「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結「頂」的農諺,即是說再過半個多月,各種花草樹木、農作物等,其生長的高度即將停止,沒有抽穗的作物也在這一時期完成抽穗的生長發育。這一節氣後,天氣仍處較高的氣溫階段,故,農諺中常有秋老虎之說,亦即中午有時還相當熱,但總的趨勢是氣溫將從此開始緩緩下降了,雷雨天氣亦逐趨減少。該節氣後每降一次雨,氣溫也隨之下降一次,一場秋雨一場寒之說即在於此。此時田間勞作,仰望蒼穹,使人往往有時而天高雲淡,時而烏雲滾滾,給人以風雲變幻莫測之感。
②處暑:8月下旬。「處」有躲藏、收起、終止之意。該節氣向人們昭示,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從此,人們將置身於涼爽的氣候環境中。從氣象角度來說,「處暑」是氣溫由高到低的轉折點。因此,「處暑」後天氣就逐漸涼起來了,生活中納涼扇子之類也似乎開始閑置起來了。
③白露:9月上旬。該節氣表示天氣逐漸轉涼,「白露」後氣溫降得較快,更易達到成露的條件,多呈現出白天氣溫高,晚上氣溫低的天氣。空氣中的水汽將因氣溫降低而冷凝形成「露水」,且較多較重。生產中,已進入秋收大忙階段。
④秋分:9月下旬。太陽由北天球再次越過赤道回到南天球,因陽光又一次直射赤道,所以這一天,白天、黑夜時間再次(粗略)相等。這一時節,人們立於田間仰望蒼穹,自有天高雲淡、秋高氣爽的感覺。生活中一早一晚大有氣溫由涼變冷,確需身著棉衣之感。從天文來說,北半球自「秋分」,在北極點則是開始另一番景色。太陽終日在地平線以下(即不出太陽),一天24小時都在漫漫的長夜中度過。天文上稱之為「極夜」現象。極夜期間,極地地區失去了陽光的照射,異常寒冷。自「秋分」以後,北半球白天時間粗略的說,逐日將大約以1分20秒的速度減少,夜間相應增加這一時間。同時也向人們昭示,秋季的時間(如以「立秋」之日算起)已過去了一半。此時農田勞作已進入高度繁忙階段。田間四處可聞機器隆隆之聲,展現出一幅幅緊張的勞動畫面。正所謂「秋風勁吹四炊煙,婦孺忙碌在田間,昨日青紗猶滿目,今朝一望見蒼山,沃土犁下騰翻起,人聲鼎沸響耳邊,車水馬龍連天際,金燦麥種播入田」。
⑤寒露:10月上旬。標志著天氣雖已涼爽,卻尚未寒冷,露集漸濃,還未成冰。「寒」即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此時草木已漸枯萎,如仰望蒼穹,往往給人以天高雲淡、近水遠山皆清晰可見,一旦秋風吹來,有陣陣作寒的念春之感。農人田間勞作相對減少。偶爾田間勞作,不時會看到天空大雁成「人」或「一」字形由北向那遙遠的南方翩然飛去的情景。人們自然會聯想到雁向南,衣裳棉的諺語。生活中,一早一晚要著裝毛衣、騎自行車有需要戴手套之感。由於氣溫逐漸下降,要求人們要加快「三秋」工作進度。
⑥霜降:10月下旬。表示天氣將漸漸寒冷起來,不久,則露積為霜。早上一旦見霜,人們自然會聯想到毛主席早年所作的《賀新郎》一詞中「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的柔腸寸斷的悲壯詩句。自此後,將因氣溫的下降出現霜凍,生產中要求人們田間要盡快結束「三秋」掃尾工作。「霜降」過後,一旦郊遊山崗,四處便是一幅「萬木霜天紅爛漫」、「霜葉紅於二月花」深秋初冬的畫面。同時,人們內心油然升起「月過十五年過秋,一年時快到頭」那種對時光悄然逝去和人生短暫的婉惜傷感之情。
(4)冬雪雪冬小大寒
①立冬:11月上旬。冬,是終了的意思,又是指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生產中,有「立冬」蘿卜、蔥之說,即指這類作物此時要予以收刨貯存。從天文角度講,自即日起,冬天便開始了,人們將生活在比較漫長的寒冷季節里。
②小雪:11月下旬。此時,氣溫仍繼續下降,開始降雪,但並不很大。在我國北方,已到了河塘、水壩開始進入封凍季節。寒風吹來,使人大有「高天滾滾寒流急」、「已是懸崖百丈冰」之感。此時田間僅作大白菜的收貯工作。農田勞作基本停止。由於不斷降雪,農諺中自有「小雪雪滿天,來歲必豐年」之說。
③大雪:12上旬。這一節氣表示氣溫繼續下降,鵝毛大雪將隨時而至,並會給地面造成積雪。大,指降雪的程度。此時,大地冰封,河塘凍結。常有「大雪」不封地,不過三五日之說。一旦陰雲,人們自感隨時會有「雪壓冬雲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和「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獨釣寒江雪」那幅嚴冬時節的壯麗畫面將展現在眼前。一旦降雪,到處則是銀妝素裹的北國風光。當看到那掛滿了雪的松柏,又會聯想起陳毅元帥的「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詩句,作人的浩然正氣頓時胸中湧起。
④冬至:12月下旬。北半球這一天白天時間達到最短(所謂「冬至」短之說即在於此)而夜間時間達到最長。這是由於此時北半球的北極圈上(即北緯66.5°處)北極,如同「夏至」時南極那樣處於極夜時期(但僅限於「冬至」這一天)。對於北極來說(即北極圈以北地區),極夜可一直持續174天。自翌日起,白天時間又將以1分20秒的幅度逐日增加,而夜間將相應減少這一時間。生活中,人們會感到天黑得早、明得晚,大有長夜難明之感。「冬」為「冷」,「至」為「到」,又有接近更寒冷的意思。這一節氣,標志著較寒冷的天氣即開始。在天文歷法中,為表示冷的開始和程度,常在編印的日歷上以「九」表示,即所謂一九、二九……九九。「九」是自「冬至」起,即在81天內天氣較寒冷,而又以第三個「九」(即陽歷一月中旬)為最寒冷。
⑤小寒:1月上旬。「寒」即冷的意思。表明已經進入一年中的寒冷季節,但還沒有達到最冷的程度。
⑥大寒:1月下旬。指氣溫降至最低點,天氣冷到極點。這是一年中最嚴寒的季節。此時天氣確有寒氣逼人、滴水成冰之勢。一有降雪,到處則是一片冰雪世界。通常冷在「三九」之說即在於此。習慣農時勞作的人們,此時往往將土雜肥運往田間,稱為「臘肥」,藉以給小麥保溫安全越冬。生活中,人們將為即將到來的春節作各種籌備,置辦「年貨」。由於生活的整個空間被寒氣所包圍,人們如同置身於天然的「冰櫃」之中,所以食品隨意放置,長時間也不易變質二十四節氣綜述
從二十四節氣中可以看出,有的表明季節,有的表明溫度、降雨、露、霜等氣候的,有的則是反映作物生長發育和自然物候情況的。除反映季節的節氣外,大部分是反映氣候的。其中:
(1)直接反映溫度: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這五個節氣。而白露、寒露、霜降則是直接反映水汽凝結現象的,同時也是反映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與程度的。即先是零度以下,水汽凝為霜,後,便有了霜降。所以,這三個節氣在反映溫度上的意義遠遠大於反映水份的意義,並且具體生動、寓意深刻。
(2)反映降水:雨水、穀雨、小雪、大雪這四個節氣,表示了降雨、降雪的時期和程度表意確切。
(3)反映物候現象:驚蟄、清明、小滿、芒種這四個節氣,前兩個節氣是反映有關自然季節現象的,而後兩個是反映有關作物生長發育現象的。
(4)反映四季轉換: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個節氣從字面上反映得直接了當,給人以明快之感。
(5)反映日照長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前兩者反映較直接,而後兩者則又是反映了日照長短的「極端」。
(6)年內溫度的變化規律:如果將二十四節氣聯貫起來看,可以看出一年中冷、暖、雨、雪情況和四季乃至氣候的變化特徵,也使人們不難想像出在一太陽年中,整個氣溫的變化是從零度以下隨節氣的推移逐漸上升,至大暑前後溫度上升到頂點,不久又緩緩下降,直至零度以下。如果將這種溫度的變化規律以坐標形式反映,則呈拋物線狀的圖面(見圖二)。從中可以看出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的特點。如「穀雨」,它反映的不是全年的雨量,而是反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程度。「霜降」,反映的不僅是白皚皚的霜即將來臨,而主要是提醒人們即將要到來的低溫要危害秋收作物,需加強田間的收、貯、管、護工作。
㈢ 關於夏天的諺語、成語聯想
烈日炎炎——形容夏天陽光強烈。也可稱「赤日炎炎」。例:「烈日炎炎似火燒」。
夏日炎炎——夏天陽光強烈,十分炎熱。
驕陽如火——像火一樣的陽光。形容天氣非常熱。亦作 驕陽似火
皎陽似火——皎:白而亮。太陽像火一樣燃燒。多形容夏日的炎熱。
赫赫炎炎——形容炎熱熾盛的樣子。
炎炎夏日——非常炎熱的夏天。如:炎炎夏日海灘上到處都是戲水的人潮。
炎陽炙人——炙:烤。指炎熱的太陽照射在身上,好像烤火一般熱。形容非常酷熱。
烈日當空——炎熱的太陽高掛天空。形容天氣酷熱。近義 火傘高張
狂風烈日——強風猛烈而酷熱的天氣。如:古代駱駝商隊行經戈壁,常需忍受狂風烈日的惡劣天候。
火傘高張——比喻烈日當空。如:夏日炎炎,火傘高張。近義 烈日當空
吳牛喘月——《太平御覽》卷四引《風俗通》:「吳牛望見月則喘,使(彼)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吳牛:指產於江淮間的水牛。意思是,吳地炎熱的時候較長,水牛怕熱,見月亮以為是太陽,就害怕得不斷喘氣。後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用以形容天氣酷熱。唐·李白《丁都護歌》: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流金鑠石——鑠、流:熔化。形容天氣酷熱,好象金石都要熔化。《楚辭·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鑠石些。」亦作 鑠石流金 爍石流金 爍玉流金 例:「炎炎火日當天,爍石流金之際,只得趕早涼而行。」(《水滸》二十七回)
五黃六月——指農歷五、六月間天氣最炎熱的時候。
浮瓜沉李——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冰。」後以「浮瓜沉李」比喻夏日的一種生活景象。浮沉於水中的瓜、李,是夏天清涼可口的食物。亦作 浮瓜避暑 沉李浮瓜。
浮瓜避暑——暑日消暑的樂事。見「浮瓜沉李」。
綠樹成蔭——樹木枝葉茂密,遮住了陽光。正是盛夏季節。
熱不可耐——形容非常熱,令人不可忍受。
椅席炙手——椅子、席子摸著燙手,形容天氣炎熱。
【描寫夏天的成語和熟語】
暑氣熏蒸 赤日炎炎 烈日炎炎 烈日杲杲 烈日中天 炎陽似火 驕陽似火
火日炙人 火輪高吐 火雲如燒 海天雲蒸 夏日可畏 夏陽酷暑 夏山如碧
夏樹蒼翠 夏水湯湯 沉李浮瓜 赫赫炎炎 熱氣騰騰 鑠石流金 爍石流金
流金鐵石 燋金鐵石 焦金流石 燋金流石 吳牛喘月長天當日 赤時當空
炎天暑月 暑氣蒸人 汗流浹背 渾身出汗 汗流浹背 汗流洽背 遍體生津
流汗浹背 揮汗如雨 揮汗成雨 汗如雨下 汗出如漿 汗流如注 滿頭大汗
大汗淋漓旱威為虐 赤地千里 田地龜裂 寸草不生 顆粒無收 禾苗乾枯
禾苗枯槁 野田禾苗半枯焦
赤日炎炎 綠樹成蔭 揮汗如雨 蟬聲陣陣 烈日當空 電閃雷鳴 暑氣逼人 酷暑難耐 烈日炎炎 驕陽似火 汗流浹背 蟬不知雪 簟紋如水 冬日夏雲 冬溫夏清 浮瓜沉李 寒來暑往 火傘高張 肉山脯林 夏雨雨人 夏日可畏 夏蟲不可以語冰 燕雁代飛
暑氣逼人 赤日炎炎 烈日當空 夏日炎炎 酷熱難忍 三伏暑天 熱不可耐
揮汗如雨 夏陽酷暑 悶熱難當 熱浪滾滾 郁熱沉悶 烈日灼灼 大汗涔涔
㈣ 在一年四季當中,對冬天可以有以下聯想:
事物聯想:冰、雪、棉襖、暖氣、寒風、梅花 比喻聯想:刀子似的風 詩句聯回想:孤舟蓑笠答翁,獨鉤寒江雪 諺語、成語聯想:瑞雪兆豐年、雪中送炭、雪上加霜 請針對夏天作已下聯想 事物聯想--------- 比喻聯想--------- 詩句聯想--------- 諺語、成語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