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皇的典故
① 漁樵耕讀圖的典故
典故的原形代表是:
漁夫是東漢嚴子陵,才高八斗,但一生不願為官,多次拒絕曾經是同學的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公元57,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的邀請,隱居於浙江桐廬,垂釣終老。
樵夫則是漢武帝時的大臣朱買臣,班固《漢書》記載朱買臣原出身貧寒,以上山砍柴為生,熱愛讀書。妻子不堪貧窮改嫁他人,他仍自強不息,不斷學習。後由嚴助推薦,當了漢武帝的中大夫、文學侍臣。
耕所指的是舜耕歷山的典故,舜耕歷山的記載最早見於《墨子·尚賢下》:昔者,舜耕於歷山,陶於河瀕,漁於雷澤,灰於常陽,堯得之服澤之陽,立為天子。相傳有象為之耕,有鳥為之耘,瓷器上常見的訪賢圖,其中舜的身邊都有一頭大象。
② 成語"漁樵耕讀"的意思
不是成語
樵耕讀即漁夫,樵夫,農夫與書生,是農耕社會四個比較重要的職業,很多是也是專官宦用來表示退隱屬之後生活的象徵。因此我國的民俗畫常以漁樵耕讀為題材,而很多古典傢具也常常以漁樵耕讀為雕刻圖案。
漁樵耕讀的典故
漁是東漢的嚴子陵,他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劉秀很賞識他。劉秀當了皇帝後多次請他做官,都被他拒絕。嚴子陵一生不仕,隱於浙江桐廬,垂釣終老。樵則是漢武帝時的大臣朱買臣。朱買臣出身貧寒,靠賣柴為生,但酷愛讀書。妻子不堪其窮而改嫁他人,他仍自強不息,熟讀《春秋》、《楚辭》,後由同鄉推薦,當了漢武帝的中大夫、文學侍臣。耕所指的是舜在歷山下教民眾耕種的場景。讀則是講述蘇秦埋頭苦讀的情景。戰國時縱橫家蘇秦到秦國游說失敗,為博取功名就發憤讀書,每天讀書到深夜,每當要打瞌睡時,他就用鐵錐子刺一下大腿來提神。
漁樵耕讀是農耕社會的四業,代表了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現代人之所以喜歡漁樵耕讀,我想,應該是對這種田園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嚮往吧。
金庸小說里作為南帝的四個保鏢出現
③ 「魚」的典故
^_^ 這個我知道抄:
魚跟雁一樣,可作為書信的代名詞。古人為秘傳信息,以絹帛寫信而裝在魚腹中。這樣以魚傳信稱為「魚傳尺素」。唐宋時,顯貴達官身皆佩以金製作的信符稱「魚符」,以明貴賤。「魚」與「余」諧音,所以魚象徵著富貴。「如魚得水」用來描述工作和生活和諧美滿、幸福、自在。
一位偉人曾說:「人是由魚變的。」這同人所共知的「猴子變人」說似乎悖杵;然細細想來,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海洋,而海洋中的高級生命是魚,人作為陸地上的高級生命,說其在進化鏈上曾同魚的蛋白基因有過相同的結構,不是又合乎進化論觀嗎?可見,「魚可變人」之說並非偉人信口開河,故作標新立異之論,而是他哲學思考的結果。這一說法還可從世界其他民族那裡找到「知音」,「魚美人」的傳說便是一例。人與魚的「遠親」關系,我們還可從我國歷史和我國民俗中找到旁證。我國民俗歲末祭祖中講究供魚,取年年有餘
④ 漁樵問答 典故 講的是什麼
講了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
歷史上最有名的『漁』的代表是東漢的嚴子陵,早年他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劉秀當了皇帝後多次請他做官,都被他拒絕。嚴子陵一生不仕,隱於浙江桐廬,垂釣終老。歷史上『樵』的代表則是漢武帝時的大臣朱買臣。
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中所述:「《漁樵問答》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矣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漁樵問答》是一首漢族古琴名曲,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30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有歌詞。現存譜初見於明代蕭鸞編纂《杏庄太音續譜》。《琴學初津》雲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於指下。
由於音樂形象准確、生動,因此近幾百年來在琴家中廣為流傳。楊表正修訂曲譜,配製歌詞。清代琴家又略去歌詞,將曲調稍加改易,成為獨立的器樂曲。此曲優美清逸,以對答式的旋律,描寫漁夫與樵夫的對話。
樂曲開始曲調悠然自得,表現出一種飄逸灑脫的格調,上下句的呼應造成漁樵對答的情趣。主題音調的變化發展,並不斷加入新的音調,加之滾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
刻劃出隱士豪放無羈,瀟灑自得的情狀。其中運用潑刺和三彈的技法造成的強烈音響,應和著切分的節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聲。第1段末呈現的主題音調經過移位,變化重復貫穿於全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曲有一定的隱逸色彩,能引起人們對漁樵生活的嚮往,但此曲的內中深意,應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及『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
興亡得失這一千載厚重話題,被漁父、樵子的一席對話解構於無形,這才是樂曲的主旨所在。歷史上最有名的『漁』的代表是東漢的嚴子陵,早年他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劉秀當了皇帝後多次請他做官,都被他拒絕。嚴子陵一生不仕,隱於浙江桐廬,垂釣終老。歷史上『樵』的代表則是漢武帝時的大臣朱買臣。
現在的譜本有多種。《琴學初津》雲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於指下。」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30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有歌詞。現存譜初見於明代。
評價
《漁樵問答》著力論述天地萬物,陰陽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奧妙和哲理。這本書通過樵子問、漁父答的方式,將天地、萬物、人事、社會歸之於易理,並加以詮釋。目的是讓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備於人,萬物之道備於身,眾妙之道備於神,天下之能事畢矣」的道理。
《漁樵問答》中的主角是漁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漁父之口。在書中,漁父已經成了「道」的化身。
(4)漁皇的典故擴展閱讀:
《漁樵問答》存譜最早見於明代蕭鸞撰寫的《杏庄太音續譜》(1560年)。蕭鸞解題為:「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
近代《琴學初津》說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令人有山林之想」固然不假,但此話並非正解。雖然此曲有一定的隱逸色彩,能引起人們對漁樵生活的嚮往,但此曲的內中深意,應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及「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興亡得失這一千載厚重話題,被漁父、樵子的一席對話解購於無形,這才是樂曲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