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寬容的典故
❶ 中國歷史上寬容的故事
一、管鮑之交
管仲是春秋時齊國人,長得相貌堂堂,他博古通今,有經邦濟世的才能。年輕時,與鮑叔牙一齊做生意,賺了錢分帳時,管仲總是多拿一些。大家都很生氣,鮑叔牙說:"管仲不是一個貪小便宜的人,他多拿是正因家裡窮,我是心甘情願讓他多拿的。"
之後,管仲參了軍,每次打仗都縮在最後面,撤退時又跑在最前面,別人都罵他是個膽小鬼,鮑叔牙出面制止別人的恥笑,說管仲之因此這樣做,是正因他家裡有老母親需要他贍養。
管仲聽了這些話,十分感動,說:"生我的是我的父母,而能真正了解我的卻是鮑叔牙!"從此以後,他們倆結成了生死之交。
卻說齊襄公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糾,母親是魯國人;小兒子叫小白,母親是莒國人。管仲對鮑叔牙說:"齊襄公死後,繼承王位的不是糾就是小白,我們倆此刻分別去給糾和小白做老師,到時不管他倆誰做國君,咱們倆都相互推薦。"
二、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果
早在半個多世紀之前,陶行知先生就把民主與寬容的思想滲透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讓它們發揮奇妙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裡了。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正因你比我先到辦公室。"之後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
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了解,你打同學是正因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
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
陶先生於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三、彭德懷度量寬宏
紅軍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傳令兵手執紅旗邊跑邊喊讓路。只有一個戰士坐著不動。彭德懷見人擋路便喊了幾句。戰士站起來朝彭總就是兩拳。彭總讓過他匆匆趕路。事後,傳令兵捆來那個戰士見彭總。彭總立即讓他回去戰士自知闖禍,心裡害怕,見彭總毫不在意,深受感動,之後逢人就說:"總指揮真是度量寬宏呀!"
四、"三尺巷"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用職權疏通關聯,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到回信後,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得知,也相讓三尺宅基地。結果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五、鄭板橋與小偷
細雨濛濛夜沉沉,樑上君子進我門。腹內詩書存千件,床頭金銀無半分。
出門休惹黃尾狗,越牆莫損蘭花盆。天寒不及披衣送,趁著月亮趕豪門。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是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因當濰縣縣令時擅自開倉賑濟災民而被罷官,但他身心釋然,一肩明月,兩袖清風,隨身只帶黃狗一隻,書卷幾箱,蘭花一盆,悠悠然來到揚州定居。
一夜,天色陰沉,下起了毛毛細雨。勞作的一天的人們早已進入了夢鄉,鄭板橋卻輾轉難眠,忽聽房門響動,只見一小偷閃進屋內,板橋心神有些慌亂,想呼救,又怕惹惱小偷,自討苦吃。轉念一想,計上心來。便喃喃低吟;細雨濛濛夜沉沉,樑上君子進我門。
忙著搜尋物件的小偷一聽,心想,壞了,讓主人發現了。剛剛轉身要走,又聽吟道;腹內詩書存千卷,床頭金銀無半分。小偷聽明白了,是個只會讀書的窮光蛋,還是趕快逃走吧,轉身出門,有聽提醒道;出門休惹黃尾犬。
小偷心想,院門不能走了。還是跳牆跑吧。此時又聽房內警告;越牆莫損蘭花盆。小偷一抬頭發現牆頭上果然放著一盆蘭花。於是避開蘭花盆縱身躍上牆頭。剛要縮身跳下,又聽屋內高聲吟道;天寒不及披衣送,趁著月亮趕豪門。小偷一聽樂了。真是一個好心腸的詩書君子。
(1)有關寬容的典故擴展閱讀:
我們要提倡寬容精神,因為寬容待人有著積極的健康意義。近幾年,在世界醫學研究領域突起一門叫「寬容學」的新學科,專門從身心健康的角度,對人寬容心態與自身健康的聯系進行多方面的研究,目前證據確鑿的是,人的寬容品格對自身健康有良好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多方面的。
如「不寬容」狀態對身心產生不良壓力,這種「不寬容」交織著苦惱、憤怒、敵意、不滿、仇恨和恐懼,還有強烈的自卑和自棄,使人產生不良的生理反應,如血壓升高和激素紊亂等,從而引起心血管病和免疫功能減退,甚至可能會傷害神經功能和記憶力。雖然我們還不知道,寬容是如何具體調理身心健康的,但好處卻顯而易見,如寬容者更快樂和更健康長壽。
據推測,人類的「情感寬容」可能是一種「接受和寬厚的本性」,使人類不會在一些是是非非和恩恩怨怨上糾纏不休或沒完沒了,而是向前看,對未來充滿希望。寬容應該融合於人格和品質之中,成為一種健康生活方式的常態,而不僅是對某事的簡單回應。
寬容的品格是需要後天培育和修養的,學校和家庭教育和媒體的引導,社會形成風氣,非常重要。例如,現代的人應過著一種多元和平衡的生活,而教育應該培養孩子從多方面獲得幸福的能力。把幸福只寄託在一種追求上,往往最終是痛苦的。而社會對幸福和成功的認同只有一個標准,如掙大錢發大財或出人頭地,結果只能是不寬容。
我們要強調,日復一日「心不寬」對個人身心健康微小危害的「積聚效應」;更要警惕,全社會「心不寬」的「爆發效應」。如此,提倡寬容,也就是「多個態度多條路」,為社會和自個拓寬暢快呼吸的空間。
❷ 關於寬容的典故
寬容小故事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寬容。
宰相肚裡能撐船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於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台。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裡能撐船」。
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仁義胡同
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裡蓋房為地基而與鄰居發生爭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董篤行看後馬上修書一封,道:「千里捎書只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家人讀後,覺得董篤行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後,就有了一條胡同,世稱「仁義胡同」。
唐代婁師德教育他弟弟為官待人要寬容。他弟弟說:「有人往我臉上吐唾沫,我自己把它擦去。」婁師德說:「這還不行。你把它擦去,還是違背發火人要侮辱你的意願。我看還不如讓唾沫自然幹掉為好。」
名人寬容事例
春秋時期,「問鼎」的楚莊王。
一天晚上,攜愛妃舉辦燭光晚會,大宴群臣。酒至半酣,忽然一陣大風把蠟燭吹滅。一名武將欲乘黑調戲愛妃,被愛妃一把扯下盔上紅纓,愛妃建議楚王即刻點燈,看看哪個傢伙盔上紅纓已失,嚴加懲辦。朋友妻不可欺呀,何況是領導之妻呢?豈料庄王大度能容,下令眾將全都摘去盔上紅纓,然後方可點燈。不久,楚王御駕親征與敵國開戰,被困重圍,手下兵將四散奔逃,楚王命懸一發,忽然竄出一將拚死力戰,保楚王殺出重圍,撿回一條性命。楚王激動地說:「別人都自逃性命,唯有愛卿肯捨命救駕,你叫什麼?是哪個單位的?」該將答曰:「我就是那日燭光晚會上調戲您媳婦的人啊!」
❸ 關於寬容的名人事例
一、左公與曾公的胸懷
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兩人名氣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並稱他們兩人。
曾國藩要比左宗棠大,並且曾經對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為人非常自負,從沒有把曾國藩放在眼裡。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滿地問身旁的侍從:"為何人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
一位侍從大膽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裡則無曾公。"
侍從的話讓左宗棠深思良久。
二、音樂大師的氣度
著名的鋼琴家及作曲家帕岱萊夫斯基,准備到美國某大音樂廳演出。
那是一場樂迷期待已久的音樂盛宴,所有到場的觀眾們都隆重地穿著黑色的燕尾服或晚禮服出席。
當晚的觀眾中有一位母親,帶著一個活潑的9歲男孩赴會。母親希望他在聽過大師的演奏後,會對學琴產生更大的興趣。
演奏還未開始,孩子似乎有點不耐煩了,在座位上蠕動不停。當這位母親轉頭跟朋友交談時,孩子再也按捺不住,從母親旁邊悄悄溜走。
他被舞台上那漂亮的大鋼琴吸引。就在台下觀眾不注意的時候,把小手指放在琴鍵上,開始彈奏他最近學會的一首曲子:《筷子》。
觀眾聽見琴聲,一下子都靜下來,數百雙眼睛一齊看著小孩,有人開始埋怨:
"誰把他帶來的?"
"他母親在哪裡?"
"制止他!別讓他弄壞了鋼琴!"
在後台,鋼琴大師也聽見台前的琴音了。他趕忙跑到台前,站在小孩的身後。大師伸出雙手,即興地彈出些配合《筷子》的和音,並在小孩耳畔低聲鼓勵他:"繼續彈,不要停止......"
一曲既畢,台下掌聲雷動。孩子的母親更是熱淚盈眶。
這是比聽演奏會更好的一個啟蒙機會,指導的還是一位大師呢!
三、鮑叔薦管仲
春秋時,齊襄公被殺後,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為爭奪王位而戰。鮑波助小白,管仲助糾。雙方交戰中,管仲曾用箭射中了小白衣帶上的鉤子,小白險遭喪命。後來小白做了齊國國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執政後,任命鮑叔為相國。可鮑叔心胸寬廣,有智人之明,堅持把管仲推薦給桓公。他說:只有管仲能擔任相國要職,我有五個方面比不上管仲:寬惠安民,,讓百姓聽從君命,我不如他:治理國家,能確保國家的根本權益,我不如他;講究忠信,團結好百姓,我趕不上他;製作禮儀,使四方都來效法,我不如他;指揮戰爭,使百姓更加勇敢,我不如他。
齊桓公也是寬容大度的人,不記射鉤私仇,採納了鮑叔的建議,重用管仲,任命他為相國。管仲擔任相國後,協助桓公在經濟、內政、軍事方面進行改革,數年之間,齊轉弱為強,成為春秋前期中原經濟最發達的強國,齊醒公也就了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的霸業。
四、丘吉爾的寬容
1874年11月30日的夜晚,倫敦的布倫海姆宮燈火輝煌,一群貴族男女在這里翩翩起舞。突然,一位活潑、美麗的貴族夫人連聲叫喊肚子疼痛,人們趕快把她扶到就近的一個臨時女更衣室。溫斯頓丘吉爾一個早產兒,就這樣非同尋常地來到人間。
丘吉爾是英國顯赫的貴族公爵馬爾巴羅家族的後代。英國除了王室以外,公爵家庭總共不超過20個,馬爾巴羅家族按封爵次序名列其中第十位。
丘吉爾的母親詹妮是美國百萬富翁傑羅姆的女兒,1873年與丘吉爾的父親倫道夫結婚,1895年1月24日倫道夫因病醫治無效,溘然去世,終年46歲。這時的詹妮雖已40多歲,但依然美艷驚人,風姿綽約。不久,她便萌生了嫁給一個25歲男人的想法。
然而消息一經傳出,立刻遭到眾多親友的反對。就在詹妮幾乎要放棄了的時候,詹妮25歲的兒子、與母親要嫁之人同歲的丘吉爾,堅決地握住她的雙手:親愛的母親,就算全世界都反對您,我也會勇敢地站在您這邊,所以,請您也一定要勇敢。兒子堅毅、鼓勵的目光,讓詹妮義無反顧地披上了潔白的婚紗。但這樁婚姻並沒有維持多久。
10多年過去了,詹妮的兒子丘吉爾已經憑借卓越的才能躋身政壇。60歲的詹妮也要再次迎來婚禮。這次的決定同樣遭到眾人強烈的反對,尤其是兒子的那些反對派們。詹妮猶豫了。這次與上次不同,丘吉爾打小就懷有雄心壯志,並且具備實現遠大理想的能力。她不想因為自己貽誤兒子的前程。
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兒子又一次握住了她的手:如果讓我在我的仕途與您的幸福之間作選擇,我心甘情願的選擇後者。請您不要再有任何顧慮。母親幸福,我才幸福。詹妮又一次無比快樂地邁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禮上,兒子依然像上次一樣,堅強地站在她的身邊,而另一邊則是比兒子還要年輕的36歲的新郎。
能夠兩次接受母親的婚姻,也許很多人都做得到。而面對沉重的壓力,丘吉爾兩次接受和自己年齡差不多的人作自己的繼父,這需要多麼豁達的胸懷。
五、毛澤東放走張國燾家屬
張國燾於1931年任中央工家民主政府副主席,在此期間他推行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1935年在紅軍長征中,他任紅軍總政治委員。他反對中央關於紅煙北上的決定,堅持南下退卻的主張,另立中央,進行分裂黨和紅軍的罪惡的活動。
到達延安後,拒絕黨中央的挽救,不思悔改。於1938年逃跑到武漢,發表 聲明,投向 。當時,張國燾的妻兒還在延安。他的妻子找到毛澤東,哭著說:他丟下我們母子跑了,主席呀!請您給我們做主吧!毛澤東沉思了一會兒說:天要惠雨,娘要嫁人,他要走,要跑,不願幹革命,那也沒辦法!這樣吧,現在你也到武漢去,勸說勸說,做做工作,回來,我們照樣歡迎他。
不久,張國燾的妻子帶著孩子也到武漢去了,從此再也沒有回到延安。
(3)有關寬容的典故擴展閱讀
有關寬容的句子
1、智慧的藝術就是懂得該寬容什麼的藝術。 ——威廉·詹姆斯
2、帶來悟力和寬容,冷嘲則帶來深刻而不友善的理解 ——阿格尼斯·雷普利爾
3、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愛和寬容大度征服。 ——斯賓諾
4、智慧的藝術就是懂得該寬容什麼的 ——海爾普斯
5、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山高萬仞無欲則剛。 ——林則徐
❹ 關於「寬容」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恕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寬容.宰相肚裡能撐船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於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台.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裡能撐船」.
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寬心丸 天津作家馮驥才是個很會為自己寬心的人.有一次,家中失竊,很多貴重物品被洗劫而去.馮驥才檢查過後,發現自己所藏的字畫還是「漏網之魚」.於是他坦然一笑,說:「那賊並非行家.」
仁義胡同 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裡蓋房為地基而與鄰居發生爭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董篤行看後馬上修書一封,道:「千里捎書只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家人讀後,覺得董篤行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後,就有了一條胡同,世稱「仁義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