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典故
① 關於齊國的人物和名人故事
1、管仲拜相
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管仲輔佐公子糾。為支持糾繼位,管仲曾以箭射小白,小白詐死,提前回國繼位,成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小白做了國君,鮑叔牙舉薦管仲。
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鮑叔牙勸道:「難得的是臣下忠於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豈射鉤可比呢?」
在鮑叔牙的力薦下,齊桓公決定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管仲在齊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就了齊國的霸業,而齊桓公也成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一個霸主。
2、老馬識途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燕國(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來討救兵,說燕國被附近的一個部落山戎侵犯,打了敗仗。齊桓公就決定率領大軍去救燕國。齊國大軍到了燕國,山戎已經搶了一批百姓和財寶逃回去了。
齊國和燕國的軍隊聯合起來,一直向北追去。沒想到他們被敵人引進了一個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樣,沒邊沒沿,怎麼也找不到原來的道兒。
還是管仲想出一個主意來。他對齊桓公說:「馬也許能認得路,不如找幾匹當地的老馬,讓它們在頭里走,也許能走出這個地方。」齊桓公叫人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領路。這幾匹老馬果然領著人馬出了迷谷。
3、田忌賽馬
齊國使者到大梁來,孫臏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見,勸說齊國使者。齊國使者覺得此人是個奇人,就偷偷地把他載回齊國。齊國將軍田忌非常賞識他,並且待如上賓。田忌經常與齊國眾公子賽馬,設重金賭注。
孫臏發現他們的馬腳力都差不多,馬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對田忌說:「您只管下大賭注,我能讓您取勝。」田忌相信並答應了他,與齊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來賭注。
比賽即將開始,孫臏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用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用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三場比賽結束後,田忌一場敗而兩場勝,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因此田忌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向他請教了兵法,於是把他當成老師。
4、管鮑之交
管仲有位好朋友鮑叔牙,兩人友情很深。他們倆一起經商。在經商時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
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後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只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於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願的。管仲三次參加戰斗,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
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後,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怕死,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
管仲同鮑叔牙的友誼非常誠摯,他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
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他心裡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個很有本領的人。事情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於機會沒有成熟罷了。在長期交往中,他們兩人結下了深情厚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5、管仲生報齊國
魯國在乾時之戰大敗於齊國,在齊國壓力下,殺死公子糾,並將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備將二人送還齊桓公發落,以期退兵。召忽為了表達對公子糾的忠誠而自殺。
死之前對管仲說:「我死了,公子糾可說是有以死事之的忠臣了;你活著建功立業,使齊國稱霸諸侯,公子糾可說是有生臣了。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死生在我二人是各盡其份了,你好自為之吧。」
1、《齊國成語典故故事》之一:一箭之仇。
典故「一箭之仇」源於《管子·大匡》。
啟示:我們要向齊桓公學習「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寬廣胸懷和尊重賢士的美好作風。。
2、《齊國成語典故故事》之二:呆若木雞。
典故「呆若木雞」這個故事源於《莊子·達生》和《列子·皇帝》。
啟示:我們做事時,結果無論是好還是壞,我們都得好好的學習。
③ 齊國養士:稷下學宮是怎樣的典故
孟嘗君養士,是要士為他個人效力,這屬於戰國時期養士的一種類型。那時還有一種類型,即國家養士。其中齊國政府的養士,遠近聞名,並創造出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觀:稷下學宮。
齊國很早就形成養士的傳統,遠在春秋時期,齊桓公曾招納大批賢士,讓他們四齣活動,為齊國的霸業服務。據說當時著名的賢士就有80多人。到戰國時期,齊國政府更是把這看作為一項既定國策,發揚光大養士的傳統,並使之制度化。
從齊桓公(公元前388~前357年在位)起,齊國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稷門外設置學宮,吸引各地學者到齊國講學、交流,著書立說,後習稱「稷下學宮」。到齊威王(公元前357~前320年在位)、齊宣王(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時,稷下人才濟濟,有1000多人。著名的有宋鈃(音形)、尹文、慎到、彭蒙、田駢、環淵、鄒衍、騶夷(音鄒石)以及淳於髡(音昆)、田巴、魯仲連、接子等70多人,稱為稷下先生。這些人在稷下學宮受到尊崇,皆列為上大夫,住高門大屋,生活優裕;出則有車,後面還跟從數百人,聲勢浩大。
稷下先生在那裡聚徒講學,自由辯論,高談天下治亂之事,卻又並不當政,所以有人叫他們是「不治而議論」。尤為難得的是,齊國政府還給他們以自己決定去留的自由。「合則留,不合則去」。離開時,齊王有時還表示歉意,送給盤纏。離開後,若還想回來,同樣受到歡迎。
當時有兩位大思想家到過稷下,他們是孟子和荀子。據考證,孟子游歷諸侯從事政治和文化學術活動約24年,其中兩次到齊國,在稷下時間約16年。荀子15歲就游學稷下,三次來而又三次離去,在稷下時間約46年。
齊國政府創辦稷下學宮,主要出於招徠天下賢士以增加和炫耀國力的政治目的。但它自創辦始,持續活動了100餘年,其意義便超越了創辦目的本身。它使曾經活躍在歷史上的原始民主精神,和闊達好議之風得到了弘揚,促進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發展。
由於齊國政府所採取的優客政策,使無論學術觀點、政治傾向以及國別、派別、年齡、資歷不同的人,都可以自由發表意見,所以,伴隨各色文人學士的到來,各種思想,包括道家、儒家、法家、名家、陰陽家、墨家等等,也在稷下匯聚,並發生碰撞、激盪。各家各派的人物相聚一堂,攜徒屬而演道術,窮事理而互詰難,大大地活躍了學術思想的交流和發展。
稷下學人還常為齊國舉事謀缺,或針砭時弊,諷喻君臣。其中不乏態度倨傲、言辭不遜的,但也並不見責。比如,淳於髡率徒屬以隱語詰問齊相鄒忌,倨傲不恭,鄒忌則謙卑應對,不敢怠慢(《新序·雜事篇》)。王斗會見齊王,齊王派人將王鬥引入,王斗不滿意,要齊王親自到門口迎接,齊王欣然從命。「趨(疾走)而迎之於門」(《戰國策·齊策四》)。下面再引《孟子·梁惠王》)中記載的一件事:
「孟子對齊宣王說:『您有一個臣子把妻室兒女託付給朋友照顧,自己游楚國去了。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子兒女都在挨餓受凍。對待這樣的朋友,應該怎麼辦呢?』
「齊宣王說:『和他絕交。』
「孟子說:『如果管刑罰的長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級,那應該怎麼辦呢?』
「齊宣王說:『撤掉他!』
「孟子又說:『如果一個國家治理不好,那該怎麼辦呢?』
「齊宣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白話今譯)
這就是著名的孟子針對齊國時弊,責問齊宣王,句句緊逼,弄得齊宣王只好「顧左右而言他」的故事。
從這則故事,我們大致可以體察到齊國如何「禮賢下士」,而當賢士和他們的思想得到尊重時,他們又會如何反過來影響國家。
④ 齊國的故事
齊國是周朝的 諸侯國之一,先為 姜姓,後為 媯姓,首封之君是姜太公。齊桓公是 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出現於西周初年,當時周武王為酬謝周朝的功臣和宗室而封呂尚(姜太公)於營丘建立齊。由於國君姜姓呂氏,故稱呂氏齊國,史稱呂齊。
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遷逐齊康公,並於前386年放逐 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被周安王冊命為齊侯。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故又稱田氏齊國,史稱田齊。齊國成為 戰國七雄之一,直至前221年被秦國所滅。
起屹
武王伐紂,建立 周朝。武王封師尚父於齊。按照《春秋》的筆法,齊國是侯爵。師尚父即 呂尚(即姜子牙),又稱太公望,輔佐周文王、 周武王,周朝開國功臣之一。其女邑姜為周武王夫人,生周成王。
「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這是在經濟上,齊國成了大國。
武王崩,成王就位,周公旦攝政。管蔡作亂,淮夷叛周;周天子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 無棣, 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國獲得征伐的權力,所以,在政治上,齊國也成了大國。
春秋初期,齊國通過不斷兼並周邊小國,國力進一步強盛。在經過襄公亂政後,齊桓公小白上台。他任管仲為相,進行改革,齊國國力進一步加強,成為當第一強國。齊桓公以「 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 中原諸夏,討伐 戎、 狄、 徐、 楚,安定周室,從而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桓公之後,齊國因內亂失去霸主地位。春秋末年,齊衰落,卿大夫相互兼並。景公時期,陳氏勢力大為膨脹,在政治斗爭中取得勝利。景公去世後,陳氏聯合鮑氏殺晏孺子,
立公子陽生為齊悼公。公元前481年,陳成子殺闞止,專齊政。戰國時期,陳和為齊相,前386年,遷齊康公於海上,因魏文侯賄於周王被立為諸侯。這樣呂齊滅亡。
自齊太公呂尚立國至齊康公呂貸失國,凡二十世,三十二位國君,呂氏享國六百六十餘年。國亡,族之子孫散居齊、趙、燕、衛各地。太公呂尚其後世嫡系子孫皆為呂氏。
(4)齊國典故擴展閱讀
齊國的文化
齊文化主要繼承姬周文化。戰國時各地諸侯相爭,使原本周文化獨尊的局面逐漸破壞,各地區文化開始有「本地化」的改變趨勢。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這種情況更明顯,但齊文化還是保留了較多的 周文化因子。
戰國時各地文字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為五大系統:東方齊系、東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晉系和西方秦系文字,齊國文字則屬於東方齊系。由於各系統的文字大體上相近,只有小部分文字有所差異。因此齊國文書與其他諸侯國往來並沒有太大問題。
⑤ 酈生說齊的典故
1、酈生是酈食其,劉邦手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說客。酈食其以其三寸之舌游說列國,游說了齊國歸順,為劉邦的「統一戰線」做了重大貢獻。
2、被齊王烹殺的原因是因為韓信的嫉妒,韓信在酈食其游說齊國成功後,還突然襲擊齊國,齊王以為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一怒之下烹了酈食其。
(5)齊國典故擴展閱讀:
酈食其之死:
公元前206年(漢元年),劉邦以韓信為大將,乘機暗度陳倉,揭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當時,魯中地區對楚漢兩方來說都是勢在必爭,誰佔有了山東誰就得到了戰略後方,故而劉邦對齊王採取了軍事與外交手段並用、雙管齊下的方針。
一面命韓信攻齊,另一面又派酈食其為使節到齊國游說。酈以智謀說服齊王田廣、相田橫歸漢。韓信這時進抵平原,聽到酈食其已說下齊國,本想罷兵,謀士蒯通對韓信說:「酈食其沒費吹灰之力,坐在車上跑了一趟,憑三寸不爛之舌便取得了齊國七十餘座城池,功勞全歸他了。」
韓信在其煽動下,遂令三軍前行,直抵齊境。齊王田廣雖在歷下(濟南)重兵駐守,但已解除了戒備。因而韓信得以乘其不備,長驅直入,襲破齊之歷下軍,並攻佔臨淄。田廣、田橫認為上了酈食其的當,一怒之下烹了酈食其。一位著名的謀略就因為蒯通一言被處以極刑,客死他鄉,不能不慘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酈食其
⑥ 齊魯兩國的歷史典故
齊魯夾谷之會
魯定公十年春天,魯國同齊國講和。
夏天,魯定公和齊景公在祝其會見,祝其實際上就是夾谷。孔子擔任儐相。犁彌對 齊景公說:「孔丘懂得禮儀,但是沒有勇氣,如果派萊人用武力劫持魯侯, 一定能夠如願。」齊景公聽從了犁彌的話。孔子帶著魯定公往後退,並說:「士兵們快拿起武器沖上去! 兩國國君友好會見,而華夏之地以外的夷人俘虜卻用武力來搗亂,這不是齊國國君命令諸侯會合的本意。華夏 以外的人不得圖謀中原, 夷人不得觸犯盟會,武力不能逼迫友好。這樣做對神靈是不吉祥的,對德行也是傷害, 對人卻是喪失禮儀,國君一定不會這樣做。」齊景公聽了這番話後,急忙叫 萊人避開。
即將舉行盟誓時,齊國人在盟書上加上了這樣的話:「一旦齊國軍隊出境作戰, 魯國如果不派三百輛兵車跟隨我們,就按此盟誓懲罰。」孔子讓茲作揖回答說:「 如果你們不歸還我們汶水北岸的土地,卻要讓我們供給齊國的所需,也要按盟約懲罰。」
齊景公准備設享禮款待魯定公。孔子對梁丘據說:「齊國和魯國從前的典禮制度, 您怎麼沒聽說過呢?盟會的事已經結束了,而又沒有設享禮款待,這是讓辦事人 辛苦了。再說犧尊和象尊不出國門,鍾磬不能野外合奏設享禮而全部具備犧象鍾磬,這是拋棄了禮儀;如果這些東西不備齊,那就像用秕稗來款待,是國君的恥辱; 拋棄禮儀則名聲不好。您為什麼不好好考慮一下呢?享禮是用來發揚光大德行的。 不能發揚光大,還不如不舉行。」結果齊景公沒有舉行享禮。
冬天,齊國人向魯國歸還了鄆邑、瓘邑和龜陰邑的土地。
齊魯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發生於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魯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最後以齊國的失敗、魯國的勝利而告終。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攻魯。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相遇。魯軍按兵不動,齊軍三次擊鼓發動進攻,均未奏效,士氣低落。魯軍一鼓作氣,大敗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