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楚典故
1. 於易水送人詩的前兩句中的此地指哪裡進入了哪個典故
【此地】個地方。唐駱賓王《於易水送人》詩:「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我初到此地,並不曾認得一個人。」洪深《抗戰十年來中國的戲劇運動與教育》:「集合在此地的都是青年。」
【舉】〔古文〕《廣韻》居許切《集韻》《韻會》苟許切,音莒。《說文》對也。一曰輿也。《徐曰》輿輦。《增韻》扛也。又挈也。《廣韻》擎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兵同強,圍欲細。《注》,謂手所操。《杜甫詩》觴白眼望靑天。又《增韻》立也。《左傳·文元年》楚國之,恆在少者。《注》,立也。又言也。《禮·曲禮》主人不問,客不先。又《雜記》過而君之諱,則起。《注》,猶言也。又動也。《楚語》夫事君者,不為外內行,不為豐約。《注》,動也。《前漢·張蒼傳》人主無過。又《韻會》稱也,揚也,拔也。《禮·檀弓》所於晉國,管庫之土,七十有
【茶】《集韻》直加切《正韻》鋤加切,垞平聲。《廣韻》俗字。春藏葉,可以為飮。《韻會》茗也。本作荼,或作,今作茶。《陸羽·茶經》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博物志》飮眞茶令人少眠。又《本草》山茶。《注》其葉類茗,故得茶名。又茶陵,地名。《前漢·地理志》長沙國茶陵。《正字通》引《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為荼,如《春秋》齊荼、《漢志》荼陵之類。陸、顏諸人,雖已轉入茶音,未嘗輒攺字文。惟陸羽、盧仝以後,則遂易荼為茶。其字從艸從人從木。○按《漢書·年表》荼陵。師古註:荼音塗。《地理志》茶陵從人從木。師古
【杯】〔古文〕《唐韻》布回切《集韻》《韻會》晡枚切《正韻》晡回切,背平聲。《說文》作桮。俗作,通作杯。飮酒器。唐孔穎達曰:《周禮》有王敦,今之杯盂也。《禮·玉藻》母沒而杯棬不能飮焉,口澤之氣存焉爾。又盛羹器。《前漢·項羽傳》幸分我一杯羹。《師古注》今之側杯有兩耳者。又葉博孤切,音哺。《曹植·隴西行》卻略再拜跪,然後持一杯。談笑未及竟,左顧敕中廚。又葉薄侯切,音裒。《鮑照·合歡詩》飮共連理杯,寢共無縫裯。漢典考證:〔《史記·項羽傳》一杯羹。《師古注》今之側杯有兩耳者。〕謹按師古注系前漢書,謹將史記改為前漢。幷照
陪范公登承天寺竹閣其它詩句
古寺依山起幽軒對竹開翠陰當晝合涼氣逼人來夜影疏排月秋鞭瘦竹苔雙旌容托乘此地舉茶杯
相關高校推薦
莫瑟爾大學羅傑威廉姆斯大學達拉斯浸會大學西頓霍爾大學美國緬因中央中學
可能你會感興趣
射虎劊鯨時一吐此客甚高調千嶂蘢蔥龍眼中西園桃李不見適齋老人竹四海皆兄弟月華如水六朝文物草連空禪禪興因廬山發深則厲﹀
神話傳說 神話的故事是由古今生物:如神、鬼、人、仙、妖、精、神仙、魔鬼、上帝、天使、龍、鳳動植物從而編造出來的故事。其中有真實、虛構(是由幻想或夢見各種生物形狀和內容出來的)。被人(不知情的人)稱為迷信。也而被人(知情的人)把它變為宗教和信仰。
人是有差異的,物是有變化的,因而存在著特殊的人,可以變為仙。凡人,前身,世俗之人,不疑神疑鬼,不迷戀名利,不信神仙,多不「知道」和,不「行道」,自然成不了神仙,見不到神仙。
民間流行最廣的是八仙過海,白蛇娘子,七仙女等都與人變為仙的故事
傳說中的劉邦、朱元璋、毛澤東等都有傳奇的故事。
參考他們的故事官與仙(精)有著密切的關系,有著先天性的官分與仙分。(有競爭性、危險)
而後天性的官可能對仙茫然無知,所凡官沒仙分。(坐享其成、安全)
於今古有大行,或效職為仙官,天官為尊,地官次之,水官又次,既為仙官升遷不已,歷任於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陽天,歷任八十一陽天,而返三清虛無自然之界,總之,所謂天仙不離於天者近是,至其所以成之著,由於神仙厭居三島,傳道人間,道上有功,人間有行,與造物同參,經萬古而不朽,及其一旦功行滿足,受天書以返洞天,是曰天仙
古代叫帝王為聖人。
輔助帝王的臣叫為賢人。
道教封他們為神仙。
有的名、賢、聖人因為善功而封的神靈也被人封為神仙。
此是後天神仙,比如土地、城隍等。
並不能與五仙的仙品比較。
人----人仙(人中精怪)-----仙人:在人稱人仙,在天稱天仙,在地稱地仙,在水稱水仙,稱為神仙。所多功能仙
妖、精修煉或善功都能成仙成佛
神仙
道教最早經典《太平經》中的神仙體系為六等:「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凶,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理萬民錄也,給助六合之不足也。」晉代葛洪的《抱朴子》將仙人分為三等:「上士舉行升虛,謂之夭仙;中土游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天隱於》又將仙人分作五類;在人稱人仙,在天稱天仙,在地稱地仙,在水稱水仙,能神通變化稱神仙。《太真科》中又分為九品:「上仙、高仙、大仙、神仙、玄仙、真仙、靈他、至仙。
天仙
道教經典稱:天仙者,功成於三乘之中,跡超乎三乘之外,不為法拘,不為道泥,於天地有大功,於今古有大行,或效職為仙官,天官為尊,地官次之,水官又次,既為仙官升遷不已,歷任於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陽天,歷任八十一陽天,而返三清虛無自然之界,總之,所謂天仙不離於天者近是,至其所以成之著,由於神仙厭居三島,傳道人間,道上有功,人間有行,與造物同參,經萬古而不朽,及其一旦功行滿足,受天書以返洞天,是曰天仙乃為仙乘中之無上上乘。
神
神是自然的,所先天性,遠在五仙的仙品之上。
一類是高高在上,由道化成的具有人格的至上神,這類神一般是以被崇拜的對象,天界和仙人管理者的面目出現的。他們是道教的重要經典降世(即經典的出世)的講說、傳授者,也是經典權威程度的保障者。此類神有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十方飛仙神人、三清等等。他們是真正的天地主宰者。在重存思的上清派處,他們也是存想的對象。
另一類為體內神,這類神 「鎮守在人體各部位關節,開生門,塞死戶,調氣生津,固精安神。」, 有名號、形象、服色、居處、職司、僚屬等等,主要是作為內視存思、念頌的對象,以達到還神去病,甚至長生成仙的目的。如「發神蒼華字太元,腦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壟字靈堅,耳神空閑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倫,齒神鍔峰字羅千,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圓一寸處此中,同服紫衣飛羅裳,但思一部壽無窮。」 、「心神丹元字守靈,肺神皓華字虛成,肝神龍煙字含明,翳郁導煙主濁清,腎神玄冥字育嬰,脾神長在字魂停,膽神龍耀字威明,六腑五臟神體精,皆在心內雲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 。
第三類則是道教從古代宗教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中繼承下來的、民間信仰的俗神。這類神靈通常被認為是能在自己所執掌的方面予人禍福。比如說日神、月神、星辰之神、山神、河神、風神、雷神、戶神、灶神等等,通常是道俗共祭。
仙
仙是由有體內神修煉而成的,所後天性
按仙經雲,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 。而在民間人們幾乎把所有的歷史文化名人都好心的視為仙人下凡或飛升而去,不願看到他們像凡人一樣最終也會成為一堆腐骨。舉個例子說,都江堰現時,人們為紀念李冰父子所修的廟宇也成了道教勝地,好些道士道姑在忙碌地組織人們的祭拜活動。道教仙系的復雜性、混亂性由此可見一斑。
仙能被分為五類,是著名的天、地、神、人、鬼(次序是按照境界來劃分的)。
國古代神話散見於各種書籍,其中現存最早、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經》。像《精衛填海》、《誇父追日》等就出自《山海經》。另外,女媧補天的故事見於《淮南子》、《列子》,女媧造人則出自漢代《風俗通義》,《盤古開天闢地》來源於《述異記》的記載。另外,魏晉南北朝的筆記小說中也保存了一些神話故事。
神話傳說和民間傳說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文學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它的題材內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歷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它豐富奔放、瑰奇多彩的想像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與後代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系。它為後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不僅如此,神話還具有豐富的美學價值與歷史價值,與遠古的生活和歷史有密切關系,是研究人類早期社會的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很重要的文獻資料。
人類最早的故事往往是從神話傳說開始的。因為當一個民族漸漸發展,開始對世界和自己的來源問題感到疑惑並做出各種不同的解答時,這正標志著文明的產生。這些形形色色的答案在現代人看來,都是些似乎荒誕不經的神話傳說。可是,對初民來說,卻是合理的解釋。他們對這些「神話」不斷地進行不自覺的闡釋和發揮,一代傳一代,他們都堅信這就是宇宙、人類、自然萬物的起源。神話反映了原始人對宇宙、人類本身的思考及解釋。什麼是神話?馬克思做過很精彩的闡釋:「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的實際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因此,神話可以說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它往往藉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擬人化。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對成語的定義如下:「人們長期以來慣用的、簡潔精闢的定
型片語或短句。漢語的成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顯然這個定義是非常
寬泛的,以致於很多情況下,我們很難界定一個短句究竟是不是成語。
第一個問題:如何界定成語和俗語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對俗語的定義如下:「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
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和願望。」從這個解釋
可以看的出,《現代漢語詞典》的編著者認為成語和詞語的最大區別就是成語有出處,
而俗語則沒有出處,來自民間。然而成語和俗語的區別真的是這樣么?
我們不能忽視的一點是:有相當一部分的成語來源於俗語。例如指桑罵槐,就是一
個無從考證出處的俗語,由於使用得廣泛而變成了成語。又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很多成語辭典說這句出於《容齋隨筆》,可是《容齋隨筆》里原文是:「信之為大將軍
,實蕭將軍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顯
然在洪邁之前便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並不是洪邁的原創。這里的俚語就是現在
的俗語之意。
有些是很容易區分界定的,比如:賊頭賊腦一看就是俗語,但是賊眉鼠目就不太好
說究竟是成語還是俗語。特別是一些有出處的「俗語」,更是很難分清楚。比如「風馬
牛不相及」作為成語異議不大,但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也很難說究竟算不算
成語。
俗語可以分為三類:諺語、歇後語、慣用語。這三類都和成語有交叉。
第一類:諺語。諺語的形式通常為完整的一句話,而不是一個片語。很多諺語和成
語的界限並不明顯,而事實上也有很多成語來自於諺語。《戰國策·楚策》有「臣聞鄙
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之語,也就是「亡羊補牢
,未為遲也」本身是一個諺語,雖然現在我們常用前四個字,但是使用者都知道其含義
是「未為遲也」。《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論贊:「鄙語雲:『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究其來源,《楚辭·卜居》中有「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
不同。」。可見這應該是在戰國時期就流傳在楚國的諺語。
還有一些在邊緣地帶游盪的諺語,比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坐山觀虎鬥」
,「掛羊頭賣狗肉」,「驢唇不對馬嘴」這些諺語也是沿用數百年,但是很多成語辭典
也會收入這些諺語。
第二類:歇後語。歇後語的形式類似謎語,前半句出一個謎面,後半句作出解釋,
經常使用諧音諧意等形式。可以說歇後語和成語交叉不大,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例如
「打破砂鍋璺(問)到底」,這是一個標準的歇後語,但是也常常被作為成語對待。類
似的還有「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天下烏鴉一般黑」,「開門七件事,柴米
油鹽醬醋茶」等等。
第三類是慣用語。這部分照理說是最不容易和成語混淆的,事實上卻是十分混亂。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四字的慣用語特別多,例如:春夏秋冬,東西南北。個人感覺
大部分的成語辭典對於這部分的處理也是眾說紛紜。
第二個問題:成語含義的變遷
去年因為「七月流火」,人大的校長著實露了一把臉。成語誤用濫用現在已經成為
了一種社會現象,而現象後邊必然存在著問題。語言的變遷是一個客觀事實,無法否定
。一個方面是讀音的變遷,一個方面是含義的變遷。有些含義的變遷已經被廣泛接受,
而另外一些頗有爭議。比如「素麵朝天」,本出《楊太真外傳》,說虢國夫人自恃容貌
嬌媚,不化妝就去朝見天子。現在則將朝天理解為「面對公眾」,可以說也不算有什麼
錯誤。還有「望洋興嘆」是仰起頭慨嘆。現在理解為看到大海而產生渺小的感覺而慨嘆
。
語言的從俗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但是那些需要從,那些不能從,則是一個值得考慮
的問題。例如「幀」原讀zhèng,近年由於IT知識的普及發展,這個字被普遍誤讀成為
zhēn,第5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已經將zhēn作為正音了。還有紀曉嵐的「紀」,現在
也是jǐ和jì都被視為正確讀音了。
有很多成語是古人故意曲解或者諧謔而改變了含義。比如「每下愈況」是說越到細
微之處越能觀察到事物的真相,而「每況愈下」就是一個因為宋人諧謔而形成的成語。
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是能夠從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成語。當然用諧音
諧意來利用成語表示詼諧是一種修辭手法,我們不應該視為錯誤。
第三個問題:成語的形式
成語以四個字居多,但是並不是說只有四個字的才是成語。四個字的成語爭議最少
,其他字數的多少都有些爭議。
兩個字的比較少,但是也有一些,例如:斧正,推敲。在古代漢語中,除了聯綿詞
,以單音節詞為多,雙音節詞比較少。所以這類有著名典故的雙音節詞通常也被視為成
語。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很多四字成語可以簡化為二字詞語,例如:蛇足,效顰等等。這
種情況只是成語的簡化,並不是二字的成語。
三個字的例如:風馬牛,東道主,執牛耳,莫須有等等。
超過四個字的情況也不少見,比如:「五十步笑百步」,「小巫見大巫」,「冒天
下之大不韙」,「是可忍,孰不可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等。
一個很常見的問題是很多人喜歡隨意的打亂四字成語的順序,不知道是為了表示與
眾不同還是有才學。比如把「美輪美奐」說成「美奐美輪」,把「朝秦暮楚」說成「暮
楚朝秦」。我們承認有一部分成語是兩種說法都有,但是大部分成語還是有固有形態而
不能生拉硬造的。有種極端的情況是為了保持平仄對仗或者押韻而把成語「倒裝」,這
種現象我是極度不贊成的,就是一種明顯的「以文害辭」。例如《紅樓夢》第89回回目
:「人亡物在公子填詞,蛇影杯弓顰卿絕粒」。這里人亡物在是「平平仄仄」,杯弓蛇
影是「平平平仄」,為了做到偶數字平仄相對而將杯弓蛇影倒過來寫成了「蛇影杯弓」
。
成語的問題一籮筐,而絕大部分都不知道如何解決。不知道這種混亂的狀態何時才
能結束。
典故------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典故依據《詞海》解釋:
1、典制和掌故;
2、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
這樣看來,典故的釋義要比掌故來得寬泛。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間化、俚俗化、口語化,與逸聞、佚事往往成雙出對;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顧名思義,典故也可解釋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詞句。因此,它更書面化、正規化,是正統文學的一個分支。如果把掌故比喻為野史,典故則像是正史。事實上,我們習慣把古文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故事稱之為典故,而把一些積古的老人口頭所述的話,統括為掌故,當然這個掌故與長於世故有別。此外,掌故往往給人以長篇累牘之感,而典故則用很精煉的語言概括了整個故事的大概,以成語等固定的詞或短語約定俗成了下來。譬如刻舟求劍、掩耳盜鈴、守株待兔、邯鄲學步、畫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瞭然,一讀題目就知道是什麼意思,講了怎樣的一個故事。所以,典故通常與成語緊緊聯系在一起。成語是人們在長期使用語言過程中形成的固定片語或短語。成語典故是漢語詞彙中的特殊部分。它們結構簡練、含義豐富,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但是,許多成語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確理解,必須認真加以查考。這是成語典故逐漸被人們遺忘和棄用的主要原因。
3. 尋找典故「...,天對地,...」
○一東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沿對革,異對同,白叟對黃童。江風對海霧,牧子對漁翁。顏巷陋,阮途窮,冀北對遼東。池中濯足水,門外打頭風。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羞看百煉青銅。
貧對富,塞對通,野叟對溪童。鬢皤對眉綠,齒皓對唇紅。天浩浩,日融融,佩劍對彎弓。半溪流水綠,千樹落花紅。野渡燕穿楊柳雨,芳池魚戲芰荷風。女子眉纖,額下現一彎新月;男兒氣壯,胸中吐萬丈長虹。
○二冬
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鍾。觀山對玩水,綠竹對蒼松。馮婦虎,葉公龍,舞蝶對鳴蛩。街泥雙紫燕,課密幾黃蜂。春日園中鶯恰恰,秋天寒外雁雍雍。秦嶺雲橫,迢遞八千遠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明對暗,淡對濃,上智對中庸。鏡奩對衣笥,野杵對村舂。花灼爍,草蒙茸,九夏對三冬。台高名戲馬,齋小號蟠龍。手擘蟹螯從畢卓,身披鶴氅自王恭。五老峰高,秀插雲霄如玉筆;三姑石大,響傳風雨若金鏞。
仁對義,讓對恭,禹舜對羲農。雪花對雲葉,芍葯對芙蓉。陳後主,漢中宗,綉虎對雕龍。柳塘風淡淡,花圃月濃濃。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風那更夜聞蛩。戰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適志,須憑詩酒養疏慵。
○三江
樓對閣,戶對窗,巨海對長江。蓉裳對蕙帳,玉斝對銀釭。青布幔,碧油幢,寶劍對金缸。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世祖中興延馬武,桀王失道殺龍逄。秋雨瀟瀟,漫爛黃花都滿徑;春風裊裊,扶疏綠竹正盈窗。
旌對旆,蓋對撞,故國對他邦。行山對萬水,九澤對三江。山岌岌,水淙淙,鼓振對鍾撞。清風生酒舍,皓月照書窗。陣上倒戈辛紂戰,道旁系劍子嬰降。夏日池塘,出沿浴波鷗對對;春風簾幕,往來營業員壘燕雙雙。
銖對釒兩,只對雙,華岳對湘江。朝車對禁鼓,宿火對塞缸。青瑣闥,碧紗窗,漢社對周邦。笙簫鳴細細,鍾鼓響摐摐。主簿棲鸞名有覽,治中展驥姓惟龐。蘇武牧羊,雪屢餐於北海;莊周鮒,水必決於西江。
○四支
茶對酒,賦對詩,燕子對鶯兒。栽花對種竹,落絮對游絲。四目頡,一隻夔,鴝鵒對鷺鷥。半池紅菡萏,一架白荼蘼。幾陣秋風能應候,一犁春雨甚知時。智伯恩深,國士吞變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豎墮淚之碑。
行對止,速對遲,舞劍對圍棋。花箋對草字,竹簡對毛錐。汾水鼎,峴山碑,虎豹對熊羆。花開紅錦綉,水漾碧琉璃。去婦因探鄰舍棗,出管恰從雲里降;櫓聲咿軋,漁舟正向雪中移。
戈對甲,鼓對旗,紫燕對黃鸝。梅酸對李苦,青眼對白眉。三弄笛,地圍棋,雨打對風吹。海棠春睡早,楊柳晝眠遲。張駿曾為槐樹賦,杜陵不作海堂詩。晉士特奇,可比一斑之豹;唐儒博識,堪為五總之龜。
○五微
來對往,密對稀,燕舞對鶯飛。風清對月朗,露重對煙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對漁磯。晚霞舒錦綉,朝露綴珠璣。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婦念寄邊衣。春水才深,青草岸邊漁父去;夕陽半落,綠莎原上牧童歸。
寬對猛,是對非,服美對乘肥。珊瑚對玳瑁,錦綉對珠璣。桃灼灼,柳依依,綠暗對紅稀。窗前鶯並語,簾外燕雙飛。漢致太增三尺劍,周臻大定一戎衣。吟成賞月之待,只悉月墮;斟滿送春之酒,惟憾春歸。
聲對色,飽對飢,虎節對龍旗。楊花對桂葉,白簡對朱衣。龍也吠,燕於飛,盪盪對巍巍。春暄資日氣,秋冷借霜威。出使振威馮奉世,治民異等尹翁歸燕我弟兄,載詠棣棠韡韡;命伊將帥,為歌楊柳依依。
○六魚
無對有,實對虛,作賦對觀書。綠窗對朱戶,寶馬對香車。伯樂馬,浩然驢,弋雁對求魚。分金齊鮑叔,奉璧藺相如。擲地金聲孫綽賦,迴文錦字竇滔書。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築;既逢周後,太公舍渭水之漁。
終對始,疾對徐,短褐對華裾。六朝對三國,天祿對石渠。千字策,八行書,有若對相如。花殘無戲蝶,藻密有潛魚。落葉舞風高復下,小荷浮水卷還舒。愛見人長,共服宣尼休假蓋;恐彰已吝,誰知阮裕竟焚車。
麟對鳳,鱉對魚,內史對中書。犁鋤對耒耜,畎澮對郊墟。犀角帶,象牙梳,駟馬對安車。青衣能報赦,黃耳解傳書。庭畔有人持短劍,門前無客曳長裾。波浪拍船,駭舟人之水宿;峰巒繞舍,樂隱者之山居。
○七虞
金對玉,寶對珠,玉兔對金鳥。孤舟對短棹,一雁對雙鳧。橫醉眼,捻吟須,李白對楊朱。秋霜多過雁,夜月有啼烏。日曖園林花易賞,雪寒村舍酒難沽。人處嶺南,善探巨象口若懸河中齒;客居江右,偶奪驪龍頷下珠。
賢對聖,智對愚蠢,傅粉對施朱。名韁對利鎖,挈榼對提壺。鳩哺子,燕調雛,石帳對郇廚。煙輕籠岸柳,風急撼庭梧。鴝眼一方端石硯,龍涎三炷博山壚。曲沼魚多,可使漁人結網;平田兔少,漫勞耕者守株。
秦對趙,越對吳,釣客對耕夫。箕裘對杖履,杞梓對桑榆。天欲曉,日將晴,狡兔對妖狐。讀書甘刺股,煮粥惜焚須。韓信武能增四海,左思文足賦三都。嘉遁幽人,適志竹籬茅舍;勝游公子,玩情柳陌花衢。
○八齊
岩對岫,澗對溪,遠岸對危堤。鶴長對鳧短,水雁對山雞。星拱北,月流西,漢露對湯霓。桃林牛已放,虞坂馬長嘶。叔侄去官聞廣受,弟兄讓國有夷齊。三月春濃,芍葯叢中蝴蝶舞;五更天曉,海棠枝上子規啼。
雲對雨,水對泥,白璧對玄圭。獻瓜對投李,禁鼓對征鼙。徐稚榻,魯班梯,鳳翥對鸞棲,有官清似水,無客醉如泥。截發惟聞侃母,斷機只有樂羊妻。秋望佳人,目送樓頭千里雁;早行遠客,夢驚枕上五更雞。
熊對虎,象對犀,霹靂對虹霓。杜鵑對孔雀,桂嶺對梅溪。蕭史鳳,宋宗雞,遠近對高低。水寒魚不躍,林茂鳥頻棲。楊柳和煙彭澤縣,桃花流水武陵溪。公子追歡,閑驟玉驄游綺陌;佳人倦綉,悶欹珊枕掩香閨。
○九佳
河對海,漢對淮,赤岸對朱崖。鷺飛對魚躍,寶鈿對金鉤。魚圉圉,鳥喈喈,草履對芒鞋。古賢嘗篤厚,時輩喜詼諧。孟訓文公談性善,顏師孔子問心齋。緩撫琴弦,像流鶯而並語;斜排箏柱。類過雁之相挨。
豐對儉,等對差,布襖對荊釵。雁行對魚陣,榆塞對蘭崖。桃薺女,采蓮娃,菊徑對苔階。詩成對六義備,樂奏八音諧。造律吏哀秦法酷,知音人說鄭聲哇。天欲飛霜,塞上有鴻行已過;雲將作雨,庭前多蟻陣先排。
城對市,巷對街,破屋對空階。桃枝對桂葉,砌蚓對牆蝸。梅可望,橘堪懷,季路對高柴。花藏沽酒市,竹映讀書齋。馬首不容孤竹扣,車輪終陽埋。朝宰錦衣,貴束烏犀之帶;宮人寶髻,宜簪白燕之釵。
○十灰
增對損,閉對開,碧草對蒼苔。書簽對筆架,兩曜對三台。周召虎,宋桓魋,閬苑對蓬萊。薰風生殿閣,皓月照樓台。卻馬漢文思罷獻,吞蝗唐太冀移災。照耀八荒,赫赫麗天秋日;震驚百里,轟轟出地春雷。
沙對水,火對灰,雨雪對風雷。書淫對傳癖,水滸對岩隈。歌舊曲,釀新醅,舞館對歌台。春棠經雨放,秋菊傲霜開。作酒固難忘曲櫱,調羹必要用鹽梅。月滿庾樓,據胡床而可玩;花開唐苑,轟羯鼓以奚催。
休對咎,福對災,象箸對犀杯。宮花對御柳,峻閣對高台。花蓓蕾,草根荄,剔蘚對剜苔。雨前庭蟻鬧,霜後陣鴻哀。元亮南窗今日傲,孫弘東閣幾時開。平展青茵,野外茸茸軟草;高張翠幄,庭前鬱郁涼槐。
○十一真
邪對正,假對真,獬豸對麒麟。韓盧對蘇雁,陸橘對庄椿。韓五鬼,李三人,北魏對西秦。蟬鳴對暮夏,鶯囀怨殘春。野燒焰騰紅爍爍,溪流波皺碧粼粼。行無蹤,居無廬,頌成酒德;動有時,藏有節,論著錢神。
哀對樂,富對貧,好友對嘉賓。彈冠對結綬,白日對青春。金翡翠,玉麒麟,虎爪對龍麟。柳塘生細浪,花徑起香塵。閑愛登山穿謝屐,醉思漉酒脫陶巾。雪冷霜嚴,倚檻松筠同傲歲;日遲風暖,滿園花柳各爭春。
香對火,炭對薪,日觀對天津。禪心對道,野婦對宮嬪。仁無敵,德有鄰,萬石對千鈞。滔滔三峽水,冉冉一溪冰。充國功名當畫閣,子張言行貴書紳。篤志詩書,思入聖賢絕域;忘情官爵,羞沾名利纖塵。
○十二文
家對國,武對文,四輔對三軍。九經對三史,菊馥對蘭芬。歌北鄙,詠南薰,邇聽對遙聞。召公周太保,李廣漢將軍。聞化蜀民皆草偃,爭權晉土已瓜分。巫峽夜深,猿嘯苦哀巴地月;衡峰秋早,雁飛高貼楚天雲。
欹對正,見對聞,偃武對修文。羊車對鶴駕,朝旭對晚曛。花有艷,竹成文,馬燧對羊欣。山中梁宰相,樹下漢將軍。施帳解圍嘉道韞,當壚沽酒嘆文君。好景有期,北嶺幾枝梅似雪;豐年先兆,西郊千頃稼如雲。
堯對舜,夏對殷,蔡惠對劉蕡。山明對水秀,五典對三墳。唐李杜,晉機雲,事父對忠群。雨晴鳩喚婦,霜冷雁呼群。酒量洪深周僕射,詩才俊逸鮑參軍。鳥翼長隨,鳳兮洵眾離長;狐威不假,虎也真百獸尊。
○十三元
幽對顯,寂對喧,柳岸對桃源。鶯朋對燕友,早暮對寒暄。魚躍沼,鶴等乘軒,醉膽對吟魂。輕塵生范甑,積雪擁袁門。縷縷輕煙芳草渡,絲絲微雨杏花村。詣闕王通,獻太平十二策;出關老子,著道德五千言。
兒對女,子對孫,葯圃對花村。高樓對邃閣,赤豹對玄猿。妃子騎,夫人軒,曠野對平原。匏巴能鼓瑟,伯氏善吹塤。馥馥早梅驛使,萋萋芳草怨王孫。秋夕月明,蘇子黃崗游赤壁;春朝花發,石家金谷啟芳園。
歌對歌,德對恩,犬馬對雞豚。龍池對鳳沼,雨驟以雲屯。劉向閣,李膺門,唳鶴對啼猿。柳搖春白晝,梅弄月黃昏,歲冷松筠皆有節,春喧桃李本無言。噪晚齊蟬,歲歲秋來泣恨;啼宵蜀鳥,年年春去傷魂。
○十四寒
多對少,易對難,虎踞對龍蟠。龍舟對鳳輦,白鶴對青鸞。風淅淅,露漙漙,綉轂對雕鞍。魚游荷葉沼,鷺立蓼花灘。有酒阮貂奚用解,無魚馮鋏必須彈。丁固夢松,柯葉忽然生腹上;文郎畫竹,枝梢倏爾長毫端。
寒對暑,濕對干,魯隱對齊桓。寒氈對明暖席,夜飲對晨餐。叔子帶,仲由冠,郟鄏邯鄲。嘉禾憂夏旱,衰柳耐秋寒。楊柳綠遮元亮宅,杏花紅映仲尼壇。江水流長,環繞似青羅帶;海蟾滿,澄明如白盤。
橫對豎,窄對寬,黑志對彈丸。朱簾對畫棟,彩檻對雕欄。春既老,夜將闌,百辟對千官。懷仁稱足足,抱義美般般。好馬君王曾市骨,食豬處士僅思肝。世仰雙仙,元禮舟中攜郭泰,人稱連壁,夏候車上並潘安。
○十五刪
興對廢,附對攀,露草對霜菅,歌廉對借寇,習孔對希顏。山壘壘,水潺潺,奉壁對探鐶,禮由公旦作,詩本仲尼刪。驢困客方經灞水,雞鳴人已出函關。幾夜霜飛已有蒼鴻辭北塞,數朝霧暗豈無玄豹南山。
猶對尚,侈對慳,霧髻對煙鬟。鶯啼對鵲噪,獨鶴對雙鷳。黃牛峽,金馬山,結草對銜環。崑山惟玉集,合浦有珠還。阮籍舊能為眼白,老萊新著衣斑。棲遲避世人草衣木食,窈窕頌城女雲鬢花顏。
姚對宋,柳對顏,賞善對懲奸。愁中對夢里,巧慧對痴頑。孔北海,謝東山,使越對征蠻,淫聲聞濮上,離曲聽陽關。驍將袍披仁貴白,小兒衣著老萊斑。茅舍無人,難卻塵埃生榻上;竹亭有客,尚留風月在窗間。
尹
下卷
○一先
晴對雨,地對天,天地對山川。山川對草木,赤壁對青田。郟鄏鼎,武城弦,木筆對苔錢。金城三月柳,玉井九秋蓮。何處春朝風景好,誰家秋夜圓。珠綴花梢,千點薔薇香露;練橫樹杪,幾絲楊柳殘煙。
前對後,後對先,眾丑對孤妍。鶯簧對蝶板,虎穴對龍淵。擊石磬,觀韋編,鼠目對蔦肩。春園花柳地,秋沼芰荷天。白羽頻揮閑客坐,烏紗半墜醉翁眠。野店幾家,羊角風搖沽酒旆;長川一帶,鴨頭泛賣魚船.
離對坎,震對乾,一日對千年,堯天對舜日,蜀水對秦川.蘇武節,鄭虔氈,潤壑對林泉。揮戈能退日,持管莫窺天。寒食芳辰花爛熳,中秋佳節月嬋娟。夢里榮華,飄忽枕中之客,壺中日月,安閑市上之仙。
○二蕭
恭對慢,吝對驕,水遠對山遙。松軒對竹檻,雪賦對風謠。乘五馬,貫雙雕,燭滅對香消。明蟾常徹夜,驟雨不終朝。樓閣天涼風颯颯,關河地隔雨瀟瀟。幾點鷺鷥,日暮常飛紅蓼岸;一雙鸂鶒,春朝頻泛綠楊驕。
開對落,暗對昭,趙瑟對虞韶。軺車對驛騎,錦綉對瓊瑤。羞攘臂,懶折腰,范甑對顏瓢。寒天鴛帳酒,夜月鳳台簫。舞女腰肢楊柳軟,佳人顏貌海棠嬌。豪客尋春,南陌草青香陣陣;閑人避暑,東堂蕉綠影搖搖。
班對馬,董對晁,夏晝對春宵。雷聲對電影,麥穗對禾苗。八千路,廿四橋,總角對垂髫。露桃勻臉,風柳舞纖腰。賈誼賦成傷鵩鳥,周公詩說托鴟鴞。幽寺尋僧,逸興豈知俄爾盡;長亭送客,離魂不覺黯然消。
○三餚
風對雅,象對爻,巨蟒對長蛟。天文對地理,蟠蟀對螵蛸。龍生矯,虎咆哮,北學對東膠。築台須壘土,成屋必誅茅。潘岳不忘秋興賦,邊韶常被晝眠嘲,撫養群黎,已見國家隆治;滋生萬物,方知天地泰交。
蜿對虺,蜃對蛟,麟藪對鵲巢。風聲對月色,麥穗對桑苞。何妥難,子雲嘲,楚甸對商郊。五音惟耳聽,萬慮在心包。葛被湯征因仇餉,楚曹齊伐責包茅。高矣若天,洵是聖人大道;淡而如水,實為君子神交。
牛對馬,犬對貓,旨酒對嘉餚。桃紅對柳綠,竹葉對松梢,藜杖叟,布衣樵,北野對東郊。白駒形皎皎,黃鳥語交友。花圃春殘無客到,柴門夜永有僧敲。牆畔佳人,飄揚競把鞦韆舞;樓前公子,笑語爭將蹴踘拋。
○四豪
琴對瑟,劍對刀,地迥對天高。峨冠對博帶,紫綬對緋袍。煎異茗,酌香醪,虎兕對猿猱。武夫攻騎射,野婦務蠶繅。秋雨一川淇澳竹,春風兩岸武陵桃。螺髻青濃,樓外晚山千仞;鴨頭綠膩,溪中春水半篙。
刑對賞,貶對褒,破斧對征袍。梧桐對橘柚,枳棘對蓬蒿。雷煥劍,呂虔刀,橄欖對葡萄。一椽書舍小,百尺酒樓高。李白能詩時秉筆,劉伶愛酒每餺糟。禮別尊卑,拱北眾星常燦燦;勢分高下,朝東萬水自滔滔。
瓜對果,李對桃,犬子對羊羔。春分對夏至,谷水對山濤。雙鳳翼,九牛毛,主逸對臣勞。水流無限闊,山聳有餘高。雨打村重新牧笠,塵生邊將舊征袍。俊士居官,榮引鵷鴻之序;忠臣報國,誓殫犬馬之勞。
○五歌
山對水,海對河,雪竹對煙蘿。新歡對舊恨,痛飲對高歌。琴再撫,劍重磨,媚柳對枯荷。荷盤從雨洗,柳線任風槎。飲酒豈知欹醉帽,觀棋不覺爛樵柯。山寺清幽,遙臨萬傾煙波。
繁對簡,少對多,里詠對途歌。宦情對旅況,銀鹿對銅駝。剌吏鴨,將軍鵝,玉律對金科。古堤垂嚲柳,曲沼長新荷。命駕呂因思叔夜,馬車藺為避廉頗。千尺水簾,今古無人能手卷;一輪月鏡,乾坤何匠用功磨。
霜對露,浪對波,徑菊對池荷。酒闌對歌罷,日暖對風和。梁父詠,楚狂歌,放鶴對觀鵝。史才推永叔,刀筆仰蕭何。種橘猶嫌千樹少,寄梅誰信一枝多。林下風生,黃發村童推牧笠;江頭日出,皓眉溪叟曬漁蓑。
○六麻
松對柏,縷對麻,蟻陣對蜂衙。赬鱗對白鷺,凍雀對昏鴉,白墮酒,碧沉茶,品笛對吹笳。秋涼梧墮葉,春暖杏開花。雨長苔痕侵壁砌,月移梅影上窗紗。颯颯秋風,度城頭之篳篥;遲遲晚照,動江上之琵琶。
優對劣,凸對凹,翠竹對黃花。松杉對杞梓,菽麥對桑麻。山不斷,水無涯,煮酒對烹茶。魚游池面水,鷺立崖頭沙。百畝風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閑捧竹根,飲李白一壺之酒;偶擎桐葉,啜盧同七碗之茶。
吳對楚,蜀對巴,落日對流霞。酒錢對詩債,柏葉對松花。馳驛騎,泛仙槎,碧玉對丹砂。設橋偏送筍,開道竟還瓜。楚國大夫沉汩水,洛陽才子謫長沙。書篋琴囊,乃士流活計;葯爐茶鼎,實閑客生涯。
○七陽
高對下,短對長,柳影對花香。詞人對賦客,五帝對三王。深院落,小池塘,晚眺對晨妝。絳霄唐帝殿,綠野晉公堂。寒集謝庄衣上雪,秋添潘岳鬢邊霜。人浴蘭湯,事不忘於端午;客斟菊酒,興常記於重陽。
堯對舜,禹對湯,晉宋對隋唐。奇花對異卉,夏日對秋霜。八叉手,九回腸,地久對天長。一堤楊柳綠,三徑菊花黃。聞鼓塞兵方戰斗,聽鍾宮女正梳妝。春飲方歸,紗帽半淹鄰舍酒;早朝初退,袞衣微惹御爐香。
荀對孟,老對庄,嚲柳對垂楊。仙宮對梵宇,小閣對長廊。風月窟,水雲鄉,蟋蟀對螳螂。暖煙香靄靄,寒燭影煌煌。伍子欲酬漁父劍,韓生嘗竊賈公香。三月韶光,常憶花明柳媚;一年好景,難忘橘綠橙黃。
○八庚
深對淺,重對輕,有影對無聲。蜂腰對蝶翅,宿醉對餘酲。天北缺,日東生,獨卧對同行。寒冰三尺厚,秋月十分明。萬卷書客容閑客覽,一樽酒待故人傾。心侈唐玄,厭看霓裳之曲;意驕陳主,飽聞玉樹之賡。
虛對實,送對迎,後甲對先庚。鼓琴對舍瑟,搏虎對騎鯨。金匼匝,玉瑽琤,玉宇對金莖。花間雙粉蝶,柳內幾黃鶯。貧里每甘藜藿味,醉中厭聽管弦聲。腸斷秋閨,涼吹已侵重被冷;夢驚曉枕,殘蟾猶照半窗明。
漁對獵,釣對耕,玉振對金聲。雉城對雁塞,柳梟對葵傾。吹玉笛,弄銀笙,阮杖對桓箏。墨呼松處士,紙號楮先生。露浥好花潘岳縣,風搓細柳亞夫營,撫動琴弦,遽覺座中風雨至;哦成詩句,應知窗外鬼神驚。
○九青
紅對紫,白對青,漁火對禪燈。唐詩對漢史,釋典對仙經。龜曳尾,鶴梳翎,月榭對風亭。一輪秋夜月,幾點曉天星。晉士只知山簡醉,楚人誰識屈原醒。綉倦佳人,慵把鴛鴦文作枕;吮毫畫者,思將孔雀寫為屏,
行時坐,醉對醒,佩紫對紆青。棋枰對筆架,雨雪對雷霆。狂蛺蝶,小晴蜒,水岸對沙汀。天台孫綽賦劍閣孟陽銘。傳信子卿千里雁,照書車胤一囊螢。冉冉白雲,夜半高遮千里月;澄澄碧水,宵中寒映一天星。
書對史,傳對經,鸚鵡對鶺鴒。黃茅對白荻,綠草對青萍。風繞鐸,雨淋鈴,水閣對山亭。渚蓮千朵白,岸柳兩行青。漢代宮中生秀柞,堯時階畔長祥蓂。一枰決勝,棋子分黑白;半幅能靈,畫色間丹青。
○十蒸
新對舊,降對升,白犬對蒼鷹。葛巾對藜杖。澗水對池冰。張兔網,掛魚罾,燕雀對鵬鵾。爐中煎葯火,窗下讀書燈。織錦逐梭成舞鳳,畫屏誤筆作飛蠅。賓客劉公,座上滿斟三雅爵;迎仙漢帝,宮中高插九光燈。
儒對士,佛時僧,面友對心朋。春殘對夏老,夜寢時晨興。千里馬,九霄鵬,霞蔚對雲蒸。寒堆陰嶺雪,春泮水池冰。亞父憤生撞玉斗,周公誓死作金滕。將軍元暉,莫怪人譏為餓虎;侍中盧昶,難逃世號作飢鷹。
規對矩,墨對繩,獨步時同登。吟哦對諷詠,訪友對尋僧。風繞屋,水襄陵,紫鵠對蒼鷹。鳥寒驚夜月,魚暖上春冰。揚子口中飛白鳳,何郎鼻上集青蠅。巨鯉躍池,翻幾重之密藻;顛猿飲澗,掛百尺之垂藤。
○十一尤
榮對辱,喜對憂,夜宴對春遊。燕關對楚水。蜀犬對吳牛。茶敵睡,酒消愁,青眼對白頭。馬遷修史記,孔子作春秋。適興子猷帝泛棹,思歸王粲強登樓。窗下佳人,妝罷重將金插鬢;筵前舞妓,曲終還要錦纏頭。
唇對齒,角對頭,策馬對騎牛。毫尖對筆底,綺閣對雕鏤。楊柳岸,荻蘆洲,語燕對啼鳩。客乘金絡馬,人泛木蘭舟。綠野耕夫春舉耜,碧池漁父晚垂鉤。波浪千層,喜見蛟龍得水;雲霄萬里,驚看雕鶚橫秋。
庵對寺,殿對樓,酒艇對漁舟。金龍對彩鳳,豶豕對童牛。王郎帽,蘇子裘,四季對三秋。峰巒夫地秀,江漢天流。一灣綠水漁村小,萬里青山佛寺幽。龍馬呈河,羲皇闡微而畫卦;神龜出洛,禹王取法以陳疇。
○十二侵
眉對目,口對心,錦瑟對瑤琴。曉耕對寒釣,晚笛對秋砧。松鬱郁,竹森森,閔損對曾參。秦王親擊缶,虞帝自揮琴。三獻卞和嘗泣玉,四知楊震固辭金。寂寂秋朝,庭葉因霜摧嫩色;沉沉春夜,砌花隨月轉清陰。
前對後,古對今,野獸對山禽。犍牛對牝馬,水淺對山深。曾點瑟,戴逵琴,璞玉對渾金。艷紅花弄色,濃綠柳敷陰。不雨湯王方剪爪,有風楚子正披襟。書生惜壯歲韶華,寸陰尺璧,遊子愛良宵光景,一刻千金。
絲對竹,劍時琴,素志對丹心。千愁對一醉,虎嘯對龍吟。子罕玉,不疑金,往古對來今。天寒鄒吹律,歲旱傅為霖。渠說子規為帝魄,儂知孔雀是家禽。屈子沉江,處處舟中爭系粽;牛郎渡渚,家家台上競穿針。
○十三覃
千對百,兩對三,地北對天南。佛堂對仙洞,道院對禪庵。山潑黛。水浮藍,雪嶺對雲潭。鳳飛方翙翙,虎視已眈眈。窗下書生時諷詠,筵前酒客日耽酣。白草滿郊,秋日牧徵人之馬;綠桑盈畝,春時供農婦之蠶。
將對欲,可對堪,德被對恩罩。權衡對尺度,雪寺對雲庵。安邑棗,沿庭柑,不愧對無漸。魏徵能直諫,王衍善清談。紫梨摘去從山北,丹荔傳來自海南。攘雞非君子所為,擔當月一;養狙是山公之智,止用朝三。
中對外,北對南,貝母對宜男。移山對浚井,諫苦對言甘。千取百,二為三,魏尚對周堪。海門翻夕浪,山市擁晴嵐。新締直投公子紵,舊交猶脫館人驂。文在淹通,已詠冰兮寒過水;永和博雅,可知青者勝於藍。
○十四鹽
悲對樂,愛對嫌,玉兔對銀蟾。醉侯對詩史,眼底對眉尖。風<
4. 守信說的是什麼典故
1.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2.晏殊信譽的樹立: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3.烽火戲諸候的的故事: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4.《郁離子》中記載了一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淦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5. 郭汲不失信於孩子:郭汲在並州任職時,一次下去考察,途經美稷縣,當地的孩子們聞訊後,自發地聚集到一起夾道歡迎他。郭汲不知情,就問:「小朋友,你們這是在干什麼呀?」孩子們回答說:「聽說您要來,我們特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一一答謝。在美稷縣辦完事後,孩子們又聞訊趕來送郭汲,並問他什麼時候返回。郭汲立即讓隨從計算返程的日期,告訴了他們。由於事情辦得十分順利,返回美稷縣的日子比預期早了一天,但為了不失信於孩子們,郭汲下令在縣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6.曾參殺豬示誠信: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儒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兒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兒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兒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兒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妻子從集市上回來後,氣憤地對丈夫說:「我是哄兒子說著玩的,你怎麼就真把豬殺了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他不懂事,還沒有辨別能力,接觸到的是父母,所以什麼都跟父母學。你現在哄騙他,等於是在潛移默化地教他學會欺騙。再說,你現在欺騙了孩子,孩子以後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你以後還怎麼教育孩子?」
7.卓公行千里如期:卓恕,字公行,浙江上虞人。他為人篤實講信義,答應辦的事就立即去辦;與人約會,縱然遇到暴風疾雨、雷電冰雪,也都沒有不如期到達的。有一次,卓公行從建業回會稽(今浙江紹興)探家,去向太傅諸葛恪告辭,諸葛恪問道:「你什麼時候返回呢?」卓公行回答說:「某日當再來親自拜見。」到了那天,諸葛恪想做東宴請一些賓客,不停地飲酒品菜,以便等候卓公行。當時,赴宴的賓客都以為,從會稽到建業相去千餘里,路途之上又很難說不會遇到風波之險,怎麼一定能如期到達呢? 管眾賓客怎麼說,諸葛恪堅持要等卓公行,因為他了解卓公行,知道他是一個誠信君子,他說今天到就一定會到。不一會兒,卓公行果然到了。所有的人都很驚詫。誠實守信,踐諾履約,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國社會的傳統美德。做不到就不要隨便說,說出過的話就一定要做到。我們都應該做一個像卓名行那樣的篤實守信之人。陶四翁燒毀假紫草:陶四翁卻寧可受損失也不去坑害別人,用高尚的品質言傳身教。陶四翁是個開染布店的,他為人忠厚,做生意講求信譽,在鎮上有口皆碑。一天,有人來推銷染布用的原料紫草,陶四翁並不懷疑,就用四百萬錢通通買下了那些紫草。不久一個買布的商人來店裡進貨,看見了這些紫草,便告訴陶四翁說這些都是假的。陶四翁大吃一驚,還有些不相信。商人教了陶四翁一些檢查紫草的方法,陶四翁照商人說的一試,果然是些假紫草。這時商人說沒關系,這事包給我了,假紫草仍然可以用來染布,價錢便宜點拿到市場上去賣掉就行了。第二天,商人再來進貨,陶四翁卻沒有一匹染布,他還當著商人的面把那些假紫草全都燒了。其實,當時陶四翁並不富有,卻寧可受損失也不去坑害別人
。他用高尚的品質言傳身教了他的後代,他的子孫們也像他一樣誠信不欺,最後都成了大富商。
8.孫武斬姬演兵,說話算數執法如山樹立了軍法的信用: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著名的軍事家。他在吳國為將時,主張以法治軍,曾率兵攻破楚國,使吳國強大起來。他所著《孫子兵法》一書,總結了古代的作戰經驗,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之一。
春秋末期,出生於齊國貴族的孫武流亡到了南方的吳國。吳王闔閭為了爭奪霸主地位,迫切需要拜請一位能夠領兵作戰的將軍。恰在這時,他得到了孫武寫的《兵法》十三篇,讀完之後十分著迷。於是派人把孫武請進王宮(一說是孫武結識了吳王闔閭的謀臣伍子胥,經伍子胥推薦,孫武帶著他所著的兵書進見吳王)。
吳王闔閭見了孫武後,很客氣地說:「您的《兵法》我已經拜讀過了,其中的見解很精闢,只是不知道您能不能實際演示演示呢?」
孫武非常爽快地回答說:「當然可以!不論男的女的,經過我列陣演練,都可以成為勇武善戰的好兵!」「從未見過戰陣的嬌弱女子,您也能把她們訓練成為好兵嗎?」吳王似信非信地問。「能!」孫武斬釘截鐵地回答。這一天,吳王把一百八十名宮女交給孫武訓練。他想考察一下孫武的實際指揮能力,就坐在演練場旁邊的高台上觀看。孫武開始演練,先讓每個宮女手持一支戟,把她們分成左右兩隊,分別指定吳王的兩個寵姬擔任隊長。接著,孫武問她們:「是否知道自己的心、背和左右手的位置?」眾宮女回答:「知道!」她們也好奇地揭看看孫武究竟要怎麼操練。只聽孫武嚴肅地說:「現在,由我擂鼓發令。令向前,就朝著心所對的方向進擊;令向左,就沿著左手的方向進擊;令向右,就沿著右手的方向進擊;令向後,就朝著背的方向後退。你們能做到嗎?」,眾宮女說:「能!」孫武又強調說:「如果有人不聽從軍令,就依法斬首!」眾宮女平時只會唱歌跳舞,哪裡曉得軍法的厲害。尤其是那兩個隊長,仗著吳王的寵愛,根本沒有把孫武放在眼裡。因此,當孫武發出軍令後,鼓聲咚咚,令旗揮舞,眾宮女不但沒有依令進退,反而嘻嘻哈哈鬧個不停,把隊形都搞亂了。見此情景,孫武沒有動怒。他說:「大家第一次參加操練,有不明白的地方,是我沒有講清楚。」他把軍令和操練要求又反復地向宮女們作了講解,再次強調:「如果有人不聽軍令,是一定要斬首的!」孫武把宮女們的隊形整理好以後,再次下令擊鼓向左進擊。宮女們還是嘻嘻哈哈,兩個隊長依然笑得前仰後合。隊形又被搞亂了。這時,孫武威嚴地宣布:「我已經講明軍令和操練要求,可是隊長卻帶頭不聽軍令,依法應當斬首!」於是,他下令把擔任隊長的
兩個吳王寵姬綁了起來。坐在高台上觀看演練的吳王闔閭聞聽此言,大吃一驚,趕忙派人傳旨要求赦免二姬。孫武斷然回答:「現在我是主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他的堅持下,兩個寵姬被斬首示眾。眾宮女見孫武說話算數、執法如山,操練時再也不敢怠慢。一會兒鼓聲又起,令旗揮舞。眾宮女奇跡般地排列成了一支步調整齊的隊伍:前後左右,卧倒起立,就是在泥濘的草地上,也是按照軍令進退起止,完全符合要求,一點差錯也沒有,嘻嘻哈哈的吵鬧聲更是聽不到了。通過這次演練,孫武顯示了他的治軍才能。吳王闔閶盡管心疼他的兩個寵姬,但更慶幸發現了一位很有氣魄和膽識的將才。於是,他正式任命孫武為大將軍。
俗話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這個規矩,實質就是做事的「規范」,就是規章制度。既然立了規矩,就必須嚴格執行,也就是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如果立了規矩,又不去認真執行,那麼這些「規矩」就只能是「一紙空文」,就沒有什麼信用可言,而這樣是根本不可能做成什麼大事的。孫武說話算數,執法如山,樹立了軍法的信用,這是他重要的治軍之道。
9.皇甫績守信求責:皇甫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難以維持家裡的生活,就帶著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見皇甫績聰明伶俐,又沒了父親,怪可憐的,因此格外疼愛他。外公叫韋孝寬,韋家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家裡很富裕。由於家裡上學的孩子多,外公就請了個教書先生,辦了個自家學堂,當時叫私塾。皇甫績;就和表兄弟們都在自家的學堂里上學。外公是個很嚴厲的老人,尤其是對他的孫輩們,更是嚴加管教。私塾開學的時候,就立下規矩,誰要是無故不完成作業,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有一天,上午上完課後,皇甫績和他的幾個表兄躲在一個已經廢棄的小屋子裡下棋。一貪玩,不知不覺就到了下午上課的時間。大家都忘記做教師上午留的作業。第二天,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幾個孫子叫到書房裡,狠狠地訓斥了一頓。然後按照規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外公看皇甫績年齡最小,平時又很乖巧,再加上沒有爸爸,不忍心打他。於是,就把他叫到一邊,慈祥地對他說:「你還小,這次我就不罰你了。不過,以後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不做功課,不學好本領,將來怎麼能成大事?」皇甫績和表兄們相處得很好,小哥哥們都很愛護他。看到小皇甫績沒有被罰,心裡都很高興。可是,小皇甫績心裡很難過,他想:我和哥哥們犯了一樣的錯誤,耽誤了功課。外公沒有責罰我,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縱自己,應該也按照私墊的規矩,被重打二十大板。於是,皇甫績就找到表兄們,求他們代外公責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們一聽,都撲哧一聲笑了出來。皇甫績一本正經地說:「這是私塾里的規矩,我們都向外公保證過觸犯規矩甘願受罰,不然的話就不遵守諾言。你們都按規矩受罰了,我也不能例外。」表兄們都被皇甫績這種信守學堂的規矩,誠心改過的精神感動了。於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績二十大板。後來皇甫績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這種從小養成的信守諾言、勇於承認錯誤的品德一直沒有丟,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以真誠為骨其實做文章也和做人一樣,要以誠信為本。一位老作家寫道:「寫文章以天地為心,以真誠為骨。」他把真誠無散和為他寫作的准則,他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呈現在讀者面前,但求無愧於讀者,更無愧於自己的良心。現在有些人為了賺稿費,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擴大自己在社會上的影響,就弄虛作假,胡編亂造地寫一些文章。這其實是在欺騙讀者,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欺騙。
10.忠誠與失信的約會:漢朝年間,有一個叫陳實的人。陳實,字仲弓,曾官太丘長。陳實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愛戴和好評。後來,陳實返回了故里,無官一身輕,當地遠近的官員、鄉鄰村民們卻都願意尊稱其為「陳太丘」。有一天上午,陳太丘從街市返回的路上,恰好與曾一起供職的朋友意外碰面,畢竟兩人也是多年未曾謀面,兩人相擁一起,真道是友人相見,格外親熱。寒暄一陣後,陳太丘執意要請友人到自家去好好敘上一番,友人家在鄰鎮,再加上陳太丘的再三邀請,盛情難卻,兩人邊走邊聊,很快就來到了陳太丘的家門口。一進家門,但見諾大的庭院,已被主人收拾的乾乾凈凈,各種物什,擺放得井然有序。陳太丘便去裡屋叫來夫人孩子,熱情地給他們介紹了一番。孩子們鞠躬施禮後,便知趣地到庭院玩去了;夫人呢,與那友人客套幾句後,就忙著要准備酒菜。友人見陳太丘一家禮儀分明,熱情待客,打心底佩服陳太丘的為人處世。這時,陳太丘先把友人領進了書房,欣賞了幾幅名人字畫,各自贊嘆和發表評論後,又雙雙坐在茶幾旁,開始品茗。品茗是一種學問,在不緊不慢的舉止間,有淡淡而悠然的茗香從杯際騰起,人們可以回憶往事,咀嚼人生,細細思量很多很多。茗香飄逸,話興正濃。就在談笑間,夫人進屋,告訴他們,飯菜已齊了。兩位友人相擁而出,來到廳堂,只見八仙桌上已經擺好了足足有八個香噴噴的熱菜。於是主人取出了一罐陳年老酒,鋪上了兩個精緻的酒盅,那酒香很快飄散,滿院飄香,撲鼻而來,兩人對視一笑,端杯而盡,酒逢知己,越飲越歡。酒過數巡之後,友人開口說話了:「不能接著再喝了,我差點忘了,明天我還得去郡府會一好友,還得早點回去准備行裝呢。」話音未落,陳太丘呵呵一笑:「這么如此之巧,明天我們剛好與你順路,也得去郡府去辦點事。」於是兩人相視而笑。酒足飯飽之後,兩位友人約定,次日午時一塊上路,地點就在陳太丘家門前的大槐樹下。兩位友人為了表達各自的忠誠,他們還在槐樹前立了個高高的樹干。如此之後,兩人才揖手辭別。次日,陳太丘提前來到了樹干前,等了一段時間,眼看著樹干底端的黑影漸漸東斜,午時已過。這時,陳太丘猜想著友人是別有他事而不能同行,或者是他已經提前出發了,於是就先上路了。然而,就在陳太丘走完之後,他的朋友終於到了,左看右看,卻不見陳太丘的影子,當即就氣不打一處來,非要到他家去看個究竟問個明白。一到陳太丘的家門口,正看見他的長子正在家門口盡興地玩耍。於是他便指桑罵槐,又象是自言自語地說道:「真不是人哪!跟人約好一塊出門的,卻又不等人。」當時,陳太丘的長子剛剛年滿7歲,名陳紀,字元方,是一個人見人愛、非常懂事的孩子。等他父親的友人數落完後,小陳紀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午時,午時不來,則表示不講信用;對孩子罵他的父親,則表示沒有禮貌。」鏗鏘數語,擲地有聲。那刻,剛才還歇斯底里歡叫的知了已經嘎然而至,死一般寂靜。那友人當即就羞愧萬分,恨不得找個地洞鑽了進去,並又想下車解釋。抬眼處,但見小陳紀頭也不回就進屋去了。
附:關於誠信的成語
言而有信 一言九鼎 一諾千金 金口玉言 抱誠守真 誠至金開 赤誠相待 閑邪存誠 修辭立誠 言必信,行必果 君子說話,一言為定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