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的典故
1. 求一個樵夫與仙女的典故
《太平廣記》卷六十一〈女仙六·天台二女〉~383~
劉晨、阮肇,入天台采葯,遠不得返,經十三日飢。遙望山上有桃樹子熟,遂躋險援葛至其下,啖數枚,飢止體充。欲下山,以杯取水,見蕪菁葉流下,甚鮮妍。復有一杯流下,有胡麻飯焉。乃相謂曰:「此近人矣。」遂渡山。出一大溪,溪邊有二女子,色甚美,見二人持杯,便笑曰:「劉、阮二郎捉向杯來。」劉、阮驚。二女遂忻然如舊相識,曰:「來何晚耶?」因邀還家。南東二璧(南東二璧原作雨璧東壁,據明鈔本改。黃本作西璧東璧)各有絳羅帳,帳角懸鈴,上有金銀交錯。各有數侍婢使令。其饌有胡麻飯、山羊脯、牛肉,甚美。食畢行酒。俄有群女持桃子,笑曰:「賀汝婿來。」酒酣作樂。夜後各就一帳宿,婉態殊絕。至十日求還,苦留半年,氣候草木,常是春時,百鳥啼鳴,更懷鄉。歸思甚苦。女遂相送,指示還路。鄉邑零落,已十世矣。
《幽明錄》~243~
漢明帝永平五年,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穀皮,迷不得返,經十三日,糧食乏盡,飢餒殆死。遙望山上有一桃樹,大有子實,而絕岩邃澗,永無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各啖數枚,而飢止體充。復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見蕪菁葉從山腹流出,甚鮮新,復一杯流出,有胡麻飯糝,相謂曰:「此知去人徑不遠。便共沒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邊有二女子,姿質妙絕,見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劉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來。」晨肇既不識之,緣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舊,乃相見忻喜。問:「來何晚邪?」因邀還家。其家銅瓦屋,南壁及東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絳羅帳,帳角懸鈴,金銀交錯床頭各有十侍婢敕雲:「劉阮二郎,經涉山岨,向雖得瓊實,猶尚虛弊,可速作食。」食胡麻飯、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畢行酒,有一群女來,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賀汝婿來。」酒酣作樂,劉阮忻怖交並。至暮、令各就一帳宿,女往就之,言聲清婉,令人忘憂。十日後欲求還去,女雲:「君已來是,宿福所牽,何復欲還邪?」遂停半年。氣候草木是春時,百鳥啼鳴,更懷悲思,求歸甚苦。女曰:「罪牽君當可如何?」遂呼前來女子有三四十人,集會奏樂,共送劉阮,指示還路。既出,親舊零落,邑屋改異,無復相識。問訊得七世孫,傳聞上世入山,迷不得歸。至晉太元八年,忽復去,不知何所。
唐·李商隱《無題四首》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鍾,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綉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無窮官柳,無情畫舸,無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畫園林溪紺碧,重算來、盡成陳跡。劉郎鬢如此,況桃花顏色。
2.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裡面的杜康指的的是人還酒呀是什麼典故呢
指的是酒。
曹操在這里用杜康代替酒,表明只有酒可以排解自己的憂愁。
而杜康本身是一個人,並且杜康這個人與酒的起源有關。關於酒的起源的多種說法中,真正與酒的釀造有關系的,是杜康。他的歷史貢獻在於創造了秫酒的釀造方法。秫酒就是用黏性高粱為原料製成的清酒,即糧食造的酒。杜康奠定了我國白酒製造業的基礎,被後人尊崇為釀酒鼻祖和酒聖。
所以後來就有用杜康代替酒的說法。
附:典故
從古都洛陽往南,過龍門,溯伊水上行數十里,在汝陽縣境內,有一道清澈見底的溪流,由南而北,流入伊水,這就是「杜康河」。杜康河畔,鵝鴨成群,果林片片,一個小村莊依山傍水,那就是「杜康造酒醉劉伶」故事發生的地方——杜康仙庄。 相傳,有一個善於造酒的人名叫杜康。為了造出好酒,他決心尋找天下最純、最好的泉水。他打點行裝,離開家鄉。走啊,走啊,不知走了多少路程,也沒有找到他滿意的泉水。 一天,他出龍門,沿著彎彎曲曲的伊水向南走去,只見一條小河,百回千折,越往上走,河道越窄,河水越清。他翻山越嶺終於找到了小河的源頭。住足遠望,層巒疊翠,千峰竟秀;近前,芳草綠茵,桃紅李白;湍急喧鬧的小河,一過石崖,變得寧靜如練。杜康奔下山坡,走到小溪邊一看,只見百泉噴涌,清洌碧透,真是「千里溪山最佳處,一年寒暖酒泉香」。杜康彎下身來,一捧泉水入肚,頓感清涼甘甜,浸肺入腑,余有酒香。杜康高興極了,就在這里搭棚架屋,釀造美酒。他篩選精糧,踩制神曲,調配奇方。釀成的酒,香噴噴,甜滋滋,味美可口。一傳十,十傳百,也傳到了周天子那裡,天子飲後,龍顏大悅,宣封杜康為「酒仙」,封杜康釀酒的村落為「杜康仙庄」。 杜康美名揚天下,也驚動了天宮玉帝。玉皇大帝貪戀杜康美酒,又召選杜康到天宮當了神仙。「天上方幾日,世上幾千年」。有一次,王母瑤池的一個小仙童,偷喝了「蟠桃宴」的御酒,又打碎了一隻琉璃杯,被王母娘娘貶到人間受罪,這就是晉代「竹林七賢」中的劉伶。劉伶被貶下界來仍是「縱酒放達」,不求功名。一天,王母屈指算來,劉伶孽數將滿,但他舊習未改,便派杜康下凡,「點化」劉伶改邪歸正。仲春時節,劉伶離家出外游山逛水,行非一日,來到鳳凰嶺下的杜康仙庄。村頭酒肆一副對聯上寫:「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盞海底眠」,眉批:「杜康酒家」。劉伶看罷,哈哈大笑道:「山村小店,好大口氣呀!」說罷進入店內,往桌邊一坐,吆喝道:「店家過來說話。」只見里間走出一位白發老翁,向劉伶深深打了一躬。問道:「客人想吃酒嗎?」劉伶道:「你這小小酒店,能有多少好酒?」老翁道:「敝店小本經營,貯酒一壇,並無多餘。」劉伶聽罷又是一陣哈哈大笑,說:「一壇酒竟敢開店,就是讓我一個人喝了,也未必能喝個痛快。」老翁道:「客人有所不知,這酒是天下有名的杜康酒,過往客人在此吃酒,量小者敬杯一小盞,量大的,斟酒一大杯也就足了」。說著即吩咐店小二斟酒上來。劉伶聽著,更覺得好笑,暗自想道:「好個不曉事的糟老頭子,天下的酒館,哪有怕人吃酒吃多了的,一定是你瞧我衣帽不整,怕我付不起酒錢,才拿這些諢話來胡弄人!」這時,小二已斟滿大杯酒放在桌上。劉伶心中不快,沖著老翁說道:「主人家,你既說這是杜康酒,我倒要吃個一醉方休,快把你那一壇酒搬來,我這里銀兩有的是。」店主人道:「敝店本利雖微,銀錢倒不看在眼裡,只是怕醉壞客人,吃罪不起」。劉伶道:「這個無妨,請找來文房四寶,我與你寫具一款,即是醉死,也與你無關系就是。」老翁答應,劉伶已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了「游春過酒店,求來酒一壇,劉伶若醉死,主人不相干」幾句話。老翁喚小二把酒壇搬來。劉伶自恃量大,端起大杯,開懷暢飲。誰知三杯酒下肚,劉伶已知酒力非凡,不敢再飲,連連稱道:「好酒!好酒!」這時,酒力上涌,劉伶情知不妙,急忙起身向店家告謝。那知他剛已起身,一個趔趄把放在地上的酒壇給絆倒了,一壇好酒流灑一空。劉伶顧不上許多,也忘付酒錢,踉踉蹌蹌離開了酒肆,一路上恍恍惚惚,到家中便倒在床上。妻子見他醉得這般光景,急忙為他沖茶做湯,豈料劉伶這一醉非同小可,一連三日滴水不進,昏迷不語,第四天頭上,便不省人事了。妻子痛哭欲絕,全家人泣不成聲,左鄰右舍趕來勸慰,也都嘆惜不已。大家幫著草草地把劉伶裝殮埋葬。 轉眼三年。這一天,杜康喬裝打扮,肩上搭了條錢袋,來到劉伶家門。他連叩幾聲,劉伶的妻子走了出來,見門外站著一位鶴發童顏的老翁,便問老翁要找何人?杜康施了一禮,說道:「請問可是劉伶先生宅第?」劉伶的孀妻說:「正是,不知有甚事情?」杜康道:「三年前,他在我店吃酒三杯,踢翻老酒一壇,銀錢未付,特來討取。」劉伶的孀妻不聽猶可,一聽怒從心頭起,火向膽邊生,上前一把抓住杜康的衣領吼道:「好哇,真是冤家路窄,我不找你,你倒找上門來。討什麼酒錢來了。走!先跟我到衙門見官。」這時候,街坊鄰里們都聞訊跑來了。杜康高聲對眾人說道:「世上哪有這等道理,她的丈夫喝了我的酒不給錢,還要拉我送官!」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好說歹說,劉伶的妻子才鬆了手,杜康把三年前劉伶到酒肆吃酒的經過給大家述說了一遍,又把劉伶寫的那張紙條掏出來讓大家看。這時,眾口紛紜。有的說:「雖然人死,但有言在先,與人家無關啊!」有的說:「人命關天,沒理也佔三分哪。」劉伶的妻子更是哭鬧不止。這時,杜康改了口氣,說道:「眾人為證,我敢擔保,劉伶是醉酒,並沒有死去,可以去掘墓啟棺,要是他真的死了,我甘願見官請罪」。大夥兒聽他說得有理,也都想去看個究竟。人們吵吵嚷嚷,一同來到劉伶墓地,待掘開墳墓,開棺一看,個個都驚呆了,劉伶雖死去三年,但面貌如生。只見他睜開了朦朧的睡眼,又伸開雙臂,打了個長長的呵欠,一股酒氣噴出來,忽地折起身連聲喊道:「好厲害的酒,真真悶煞我了!」見此情景,劉伶的妻子悲喜交集,眾人也是茫然不解。 正當人們要拉老翁問個明白的時候,忽見兩道寶光紫氣飛上半空。杜康手拉著劉伶,站立雲頭向眾人頻頻點頭。劉伶的妻子呼天叫地向劉伶喊道:「你要往哪裡去,你要往哪裡去?」杜康順手把肩上錢袋往下一丟,化作三尺白練,悠悠落下。上面寫道:「欲知郎君游何方,瑤池參拜王母娘」。當大夥抬頭再看時,杜康和劉伶已經不見了,只有兩朵五光十色的祥雲冉冉飄去。
3. 有關屈原典故
屈原取名
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眾不同,所以他在《離騷》中說:「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意思是說:父親看到我生辰不凡,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
東漢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說:「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於天,養物均調者,莫神於地。」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來,照字面上講,「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徵;
「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徵,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開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的天地人三統。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好兆頭。司馬遷曾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說:「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國王室為羋姓熊氏,羋姓是就母系而言,熊氏是就父系而言。
屈原系王族之後,和楚懷王熊槐為本家。春秋時期,楚武王封兒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領,因為瑕王子本來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錯,就讓他去享用屈邑的物產,人們於是稱他為「屈瑕」。由此,楚王為羋姓熊氏,屈氏就成為了熊氏的一個支氏。
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羋原。魏晉之後姓氏合一,就不再存在這個問題。
(3)肇的典故擴展閱讀:
屈原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
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4. 關於「三」的典故或故事,成語,有什麼
1、三心二意 [ sān xīn èr yì ]出自元·關漢卿《趙盼兒風月救風塵》:「爭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譯文:不管怎麼爭,都是匪盜或者妓女;意志都不堅定。
示例:(1)他干一行愛一行,從不三心二意。
(2)做任何事情都要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兩面三刀 [ liǎng miàn sān dāo ]出自元·李行道《灰闌記》二折:「豈知他有兩派手法。」
譯文:怎麼知道他居然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示例:(1)這人平時總是陰陽怪氣、兩面三刀的,你要留個心眼,以免上當。
(2) 他不只言行不一,更是兩面三刀,暗中陷害競爭對手。
3、約法三章 [ yuē fǎ sān zhāng ]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譯文:與父老訂立共同遵守的簡要條款,殺人者死,而傷人及盜抵罪。
示例:(1)為了減輕學生過重負擔,校長與全校師生約法三章,作業當天完成,不上第七節課,節假日不補課。
(2)劉邦一到關中,立即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
相關典故
秦二世是個無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趙高,而且還殺了許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過得很不好,因此,到處都有人起來反抗。而劉邦和項羽就是歸屬於楚懷王的軍隊中。 有一天,楚懷王對劉邦和項羽說:「你們誰要是先進入關中,誰就可以稱王。」於是,劉邦和項羽分別帶著軍隊像西路和北路出發。 一路上,劉邦沒有受到什麼阻力,還打了幾場勝仗,順利進了關中。
不過,劉邦一進入咸陽城後,顯現原本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宮里不肯出來,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張良去勸他,他才恍然大悟,趕快召集關中父老、英雄們開會,和他們做了三個約定 ─ 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廢掉秦朝法律。
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樣平安無事,百姓們得知也都很高興,四處宣傳:「如果劉沛公可以回到關東,那麼我們老百姓就有好日子過了。」因此,劉邦很順利地收買了關中的人心。
4、挑三揀四 [ tiāo sān jiǎn sì ]出自徐特立《讓革命的紅旗世代相傳》:「他們一旦了解了過去的痛苦,就會懂得今天我們對工作挑三揀四是多麼不對!」
示例:(1)他幹活總是挑三揀四的,大家都不喜歡他。
(2)些畢業生甚至總結出就業課「老三篇」:先強調形勢嚴峻,增強緊迫感;然後調整心態,對工作不要挑三揀四;最後提出本專業往年就業率高,鼓勵要有信心。
5、三番五次 [ sān fān wǔ cì ]出自清·吳敬梓《儒林外史》:「三番五次;纏的老和尚急了;說道:『你是何處光棍;敢來鬧我們!』」
譯文:屢次過來將纏的老和尚急了;說道:『你是哪裡的潑皮無賴;敢來鬧我們!』」
示例:(1)離畢業分配還有幾個月,他就三番五次地訴說困難,請求領導照顧。
(2)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他三番五次地找人調查取證。
5. !歷史上關於領導帶頭遵守制度的典故
曹操割發代首
《三國》第十七回,曹操出征張綉途中,為安撫民心,便諭回村人父老及沿途官吏,曹軍「大答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巧的是曹操正在騎馬行軍途中,忽田中驚起一鳩,曹操坐騎躥入麥中,踐壞了一大塊麥田。曹操立即叫來行軍主簿,要求議罪,主簿十分為難,曹操卻說:我自己下達的禁令,現在自己違反了,假如不處罰,怎能服眾呢?這時謀士郭嘉引用《春秋》為其開脫,此時曹操便順水推舟,說「既《春秋》有『法不加於尊』之義,吾姑免死」,以劍割下自己一束頭發,擲在地上對部下說:「割發權代首」。
此實例應關注兩點,第一,在制定製度時缺乏彈性,刑罰過重,應視不同情況處以數倍罰款賠給老百姓,然後從肇事者軍餉(或俸祿)中扣除;第二,由於在制度上缺乏適當彈性,往往給執行造成難度,不得不增加制度的治理彈性。本例「割發代首」就是制度的變通執行。
6. 三國演義中的典故有哪些
桃園結義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庄後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准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
怒鞭督郵
其實真正的肇事者是劉備。讓我們看看正史的描述:
先主(劉備)討黃巾賊有功,除(授與官職)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兩百,解綬〔系印章的絲帶〕系其頸,著馬柳(下民服裝)棄官亡命。(三國志?;先主傳)
為什麼劉備要杖打督郵,最後棄官潛逃?典略有記載這件事的原因:
朝廷下詔書要州郡淘汰一些因軍功而當官的小吏,劉備在黑名單里頭。督郵到安喜縣要遣散劉備,劉備知道了便前去求見。督郵稱病不見,劉備大怒,把督郵捆綁於樹上,鞭杖百餘下,最後劉備逃亡。
三國演義描寫督郵求賄不成處處刁難劉備,惹得張飛怒鞭督郵。把官場的丑、張飛的魯、劉備的正,描述得絲絲入扣。雖不符合史實,不過情節鋪設相當精采,生動刻劃了老實人在醜陋官場的為難和無奈。
溫酒斬華雄
曹操招兵買馬,會合袁紹、公孫瓚、孫堅等十七路兵馬,攻打董卓。劉備、關羽和張飛追隨公孫瓚一同前往。董卓大將華雄打敗了十八路兵馬的先鋒孫堅,又在陣前殺了兩員大將,非常得意。十八路諸侯都很驚慌,束手無策,袁紹說:「可惜我的大將顏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華雄了。」話音剛落, 關羽高聲叫道:「小將願意去砍下華雄的腦袋!」 袁紹認為關羽不過是個馬弓手,就生氣地說,「我們十八路諸侯大將幾百員,卻要派一個馬弓手出戰,豈不讓華雄笑話。」關羽大聲說:「我如果殺不了華雄, 就請砍下我的腦袋。」 曹操聽了,十分欣賞.於是,就倒了一杯熱酒,遞給關羽說:「將軍喝了這杯酒,再前去殺敵。」關羽接過酒杯,又放在桌上說:「等我殺了華雄再回來再喝吧!」說完,提著大刀上馬去了。
關羽武藝高強,沒一會兒,就砍下了華雄的腦袋。他回到軍營,曹操連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遞給他,此時,杯中的酒還沒涼呢......
青梅煮酒論英雄
曹操滅了呂布之後,請劉備去飲酒。酒席間,曹操就問劉備天下誰稱得上是英雄。劉備將孫策、袁紹、袁術、劉表等人一一列舉。曹操都說不是。劉備便問他,曹操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一聽大驚。知道曹操必不能容他。於是以截殺袁術為介面向曹操借兵走人了。
曹操一語道出了之後三國時期針鋒相對的兩個英雄,顯示出了曹操的洞察力以及頗為自負的豪情壯志。也顯示出劉備寄居人下的謹慎應變的心態。
過五關斬六將
過五關斬六將是指關羽逃出曹營後,過東嶺關時殺孔秀;過洛陽城時殺韓福;過汜水關時殺卞喜;過滎陽時殺太守王植;過黃河渡口時殺秦琪;在張飛占據的古城外殺蔡陽,「過五關斬六將」因此得名
三顧茅廬
漢末,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再去請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隆中決策
官渡大戰以後,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備先後聽到司馬徽、徐庶很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劉備。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幾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陝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佔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或「草廬對」。
白帝城託孤
劉備病危之時,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有一段對話,
7. 經典的歷史典故
[玉石俱焚]
夏帝太康死,其弟仲康即位。其時,世世掌管測報天地四時的羲氏、和氏飲酒行樂,荒於職守。仲康變派掌管六軍的胤後前往征討。c奉命出征,發表了一篇文告,號召將士戮力王室,討伐頑凶。同時不要放縱兵威,濫殺好人。不能如火燒崑山,不管是玉是石一概焚毀,而要殲滅其首惡,對脅從者不加治罪,對同流合污的群眾則要團結他們,幫助他們改過自新。
咸於維新 出於上述同一個故事。
[出典]
《尚書 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胤後命掌六師。羲、和廢厥職,酒荒於厥邑。胤後承王命徂征,告於眾曰:「今予以爾有眾,奉將天罰。爾眾士同力王室,尚弼予欽承天子威命。火炎昆岡,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於猛火。殲厥渠魁,脅從罔治,舊染捂俗,咸於維新。」
[孜孜不倦]
古代傳說:有一次古帝虞舜叫大家對政事發表意見;問到禹,禹說:「予何言?予思日孜孜。」
[出典]
《尚書 益稷》:帝曰:「來,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予乘四載,水水刊木,暨益奏庶鮮食,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懋遷有無化居,蒸民乃粒,萬邦做乂。」皋陶曰:「俞,師汝昌言。
愛屋及烏]
周武王滅殷朝後,問姜子牙應怎樣處理殷朝的文武百官。姜子牙答道:「我聽說愛某一個人,往往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憎惡一個人,往往連帶厭惡他的小官吏,乾脆把他們全部殺光,不留一個。您看怎麼樣?」武王不同意他的意見,最後採納了周公「無變久新,唯仁是親」的寬大為懷政策。
[出典]
《說苑 貴德》: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鳥;憎其人者,惡其餘胥。咸劉厥敵,使靡有餘,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為之奈何?」邵公對曰:「有罪者殺,無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久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者也。」
[玩物喪志]
周武王打敗商紂以後,與中原以外的少數民族有了交往。西戎進貢了一種名叫「獒」的獵犬。召公變寫了《旅獒》一文來教導武王,防止他沉溺於玩樂之中。文中有「玩物喪志」之語。
[出典]
《尚書 旅獒》:惟克商遂通道於九夷、八蠻。西旅底貢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訓於王,曰:「嗚呼!明王慎德,四夷咸賓,無有遠而,畢獻方物,惟服器用。不役耳目,網路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
8. 關於酒文化的歷史典故
迎駕貢酒的由來
史載:漢武帝元封年間,約在公元前一○六年,武帝劉徹巡狩霍山,當時官民為迎武帝大駕,捧淠水精釀瓊漿出城二十里以相迎。帝飲後大悅,贊道此「迎駕酒天香液」也!迎駕貢酒因此得名。
五糧液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宜賓姚氏家族私坊釀制,採用玉米、大米、高粱、糯米、蕎子五種糧食釀造的「姚子雪曲」是五糧液最成熟的雛形。到了公元1368年,宜賓人陳氏繼承了姚氏產業,總結出陳氏秘方,時稱「雜糧酒」,後由晚清舉人楊惠泉改名為「五糧液」
茅台
歷史上最早記載赤水河畔釀酒史的,為司馬遷的《史記》。《史記·西南夷列傳》載:公元前130多年,漢武帝劉徹飲到來自夜郎(今黔北一帶)所產的名酒「枸醬」,情不自禁地贊曰:「甘美之」。以後便有了漢武帝派大將唐蒙到貴州開拓夷道,專門繞道茅台所在的仁懷的歷史,有道是「漢家枸醬為何物?賺得唐蒙益部來。」茅台古稱益部,而枸醬,經考證為仁懷赤水河一帶生產的用水果加入糧食經發酵釀制的酒
【酒的起源 】
中國酒的歷史,可以上朔到人類社會發展史的上古時期。《史記.殷本紀》中便有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之飲」的記載,《詩經》中「十月獲稻、為此春酒」和「為此酒春,以介眉壽」的詩句,都以人類不同的社會活動表明中國酒的興起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另據考古學家證明,在近現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中,已有了專用的酒器,這說明,在原始社會,中國釀酒已很盛行。有關酒的起源,歷史文獻記述有四種各據理論的說法。
上天造酒說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說法。《晉書》中有關於酒旗星座的記載:「軒轅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飲食。」軒轅,中國古稱星名,共十七顆星,其中十二顆屬獅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邊緊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顆星。明朗的夜晚,對照星圖仔細在天空中搜尋,獅子座中的軒轅十四和長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則因亮度太小或太遙遠,而用肉眼很難辨認。
酒旗星的發現,最早見於《周禮》一書中,據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二十八宿的廉潔,始於殷代而確立於周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偉大發現之一。在當時天文科學儀器極其簡陋的情況下,能在浩焱的星漢中觀察到這幾顆並不怎樣明亮的「酒旗星」,給予命名並留下關於酒旗星的種種記載與傳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
猿猴造酒說
唐人李肇所撰《國史補》一書,對人類如何捕捉聰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極精彩的記載。
猿猴是十分機敏的動物,它們居於深山野林中,出沒無常,很難捉到,經過細致的觀察,人們發現猿猴「嗜酒」。於是,人們便在猿猴出沒的地方,擺上香甜濃郁的美酒。猿猴聞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流連不前,接著便小心翼翼地蘸酒吮嘗。時間一久,終因經受不住美酒的誘惑,而暢飲起來,直到酩酊大醉而被人捉住。這種捕捉猿猴的方法並非中國獨有,東南亞一帶的群眾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採用類似的方法。
猿猴不僅嗜酒,而且還會「造酒」,這在中國歷史的典籍中都有記載。清代文人李調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瓊州多猿.....嘗於石岩深處得猿酒,蓋猿酒以稻米與百花所造,一百六軋有五六升許,味最辣,然極難得。」的記載;清代的一本筆記小說中也道:「粵西平樂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百。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無獨有偶,早在明朝時期,這類猿猴「造」酒的傳說就有過記載。明代文人李日華在他的著述中,也有過類似的記載:「黃山多猿猱,春夏採花果於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
昔年,《安徽日報》曾刊登老畫家程嘯天先生在黃山險峰深谷覓得「猴兒酒」的事情。這些不同時代人的記載,都證明在猿猴的聚居處,常常有類似「酒」的東西發現。由此也可推論酒的起源,當由果發酵開始,因為它比糧谷發酵容易得多。
酒是一種由發酵所得的食品,是由一咱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類產生的。酵母菌是一種分布極其廣泛的菌類,在廣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較高的水果中,這種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長。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節,收貯大量水果於「石窪中」,堆積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發酵,在石窪中將一種被後人稱為「酒」的液體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覺中「造」出酒來,是合乎邏輯與情理的。
儀狄造酒說
史籍中有多處提到儀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記載。
一種說法叫「儀狄作酒撥,杜康作秣酒」。由字面看,是講他們在作不同的酒。「撥」,是一種糯米經過發酵加工而成的「酪糟兒」。性溫軟,其味甜,多座於江浙一帶。現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製醒糟兒。醋糟兒潔白細膩,稠狀的糟糊可當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頗近於酒。「林」,高梁的別稱。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由此看來,儀狄是黃酒的創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梁酒創始人。
另一種說法是「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成於儀狄」。意思是說,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時候,就有各種各樣的造酒的方法流行於民間,是儀狄將這些造酒的方法歸納總結起來,始之流傳於後世的。
儀狄是什麼時代的人呢?比起杜康來,古籍中關於儀狄的記載比較一致。例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中部認為他是夏禹時代的人。那麼,儀狄是不是釀酒的「始祖」呢?此說自古看法就不一致,甚至有與《世本》相矛盾的說法。例如孔子八世孫孔駙,說帝堯、帝舜部是飲酒量很大的君王。黃帝、堯、舜,部早於夏禹,早於夏禹的堯舜部善飲酒,他們飲的是推人製造的酒呢?可見,說夏禹的臣屬儀狄「始作酒醪」並不確切。事實上用糧食釀酒是件程序、工藝都很難的事,單憑一個人力量是難以完成的。
杜康造酒說
還有一種說法是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郁緒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代,不由奇方。」意思是說,杜康將未吃完的剩飯,放置在桑園的樹洞里,剩飯在樹洞中發酵,有芳香的氣味傳出。這就是酒的作法,杜康就是釀祖。
魏武帝樂府詩曰:「何以解夏,惟有杜康」。自此之後,認為酒就是杜康所創的說法似乎更多了。
歷史上杜康確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說文解字》等書、對杜康部有過記載。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題志》中,對杜康也有過姣詳的描述。白水盟,位於陝北高原南錄與開中平原交界處,因流經顯治的一條河水底多白色頭而得名。白水縣,系「古雍州之域,周末為彭戲,春秋為彭衙」。「漢景帝建栗邑衙盟」,「唐建白水縣於今治」,可見白水鼯歷史的悠久。相傳這里曾出過「四大賢人」:一是黃帝的史官、創造文字的倉頡,出生於本縣陽武村;一是死後被封為彭衙土神的雷徉,生前善削瓷器;一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發明者束漢人蔡倫,不知緣何因由也在此地留有墳墓;此外就是相傳為釀酒的鼻祖杜康的遺址了。一個黃土高原上的小小聽城,一下子擁有倉領、雷徉、蔡倫、杜康這四大賢人的遺址,頁可謂「人傑地靈」了。
「杜康,字仲宇,相傳為鼯康家衛人,善造酒。」康家衛是一個至今尚在的小村莊,西距孫城七八公里。村逞有一道大溝,長約十公里,最寬處一百多米,最深處也近百米,人們叫它「杜康溝」。溝的起源處有一眼泉,四周綠樹環繞,草木叢生,名一「杜康泉」。盟志上說「俗傳杜康取此水造酒」,「鄉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有酒味故然不確,但此泉水質情冽甘墩卻是事實。清流從泉眼中汨汨湧出,沿著溝底流消,最後匯入白水河、人們稱它為「杜康河」。杜康泉旁邊的土大土包,以磚培圍護著,傳說是杜康埋骸之所。杜康廟就在墳墓左側,鑿壁為室,供奉杜康造象。可惜廟與象均毀於一「十年浩劫」丁。據縣志記裁,往日,鄉民每逢正月二十一日,都要組織「賽享」活動。這一天熱鬧非常,措喜演戲,商販雲集,熙熙德接,直至日落西山人們方盍興而散。如今,杜康墓和杜康廟均已修整,杜康泉上已建好一座涼亨。亭呈六角形,紅柱錄瓦,五彩飛檐,楣上繪著「杜康醉劉伶」、「青梅煮酒論英雄」等故事圖畫。盡管杜康的出生地等均系「相傳」。但據考古工作者在這一帶發現的殘磚斷瓦考定,商、周之時,此地確有建築物。這里產酒的歷史也頗為悠久。唐代大詩人杜南於安史之亂時,曾挈家來此依其男氏崔少府,寫下了《白水舅宅喜兩》等詩多首,詩句中有「今日醉弦歌」、「生開桑落酒」等飲酒的記載。釀酒專家們對杜康泉水也作過化驗,認為水質適於造酒。一九七六年,白水鼯人在杜康泉附近建立了一家現代化酒廠,定名為「杜康酒廠」,用該泉之水釀酒,產品名「杜康酒」,曾獲得國家輕工業部全國酒類大害的銅杯獎。
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陽顯志》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關於杜康遺址的記載。《伊陽縣志》中《水》條里,有「杜水河」一語,釋曰「俗傳杜康造酒於此」。《汝州志》中說「杜康,在城北五十里,俗傳杜康造酒處」。《汝州全志》還裁有:「俗傳杜康造酒處」叫「杜康促」,「在城北五十里」的地方。今天,這里尚有一個叫「杜康仙庄」的小村,人們說這里就是杜康促。「促」,本義是指石頭的破裂聲,而杜康仙庄一帶的土壤又正是山石風化而成的。從地限中湧出許多股清冽的泉水,匯入旁村流過的一道小河中,人們說這段河就是杜水河。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傍村這段河道中,生長著一種長約一厘米的小蝦,全身澄黃,蜷腰橫行,為別處所罕見。此外,生長在這段河套上的鴨子生的蛋,蛋黃泛紅。此地村民由於飲用河水,竟沒有患胃病的人。在距杜康仙庄北約十多公里的伊川顯境內,有一眼名叫《上皇古泉》的泉眼,相傳也是杜康取過水的泉子。如今在伊川縣和汝陽縣,已分別建立丁頗具規模的杜康酒廠,產品都叫杜康酒。伊川的產品、汝陽的產品座同白水的產品合在一起,年產量已達數萬噸之多,這恐怕是當年的杜康所無法想像的。
【酒之典故 】
歡伯:因為酒能消憂解愁,能給人們帶來歡樂,所以就被稱之為歡伯。這個別號最早出在漢代焦延壽的《易林·坎之兌》,他說,「酒為歡伯,除憂來樂」。其後,許多人便以此為典,作詩撰文。如宋代楊萬里在《和仲良春晚即事》詩之四中寫道:「貧難聘歡伯,病敢跨連錢」。又,金代元好問在《留月軒》詩中寫道,「三人成邂逅,又復得歡伯;歡伯屬我歌,蟾兔為動色。」
杯中物:因飲酒時,大都用杯盛著而得名。始於孔融名言,「座上客常滿,樽(杯)中酒不空」。陶潛在《責子》詩中寫道,「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杜甫在《戲題寄上漢中王》詩中寫道,「忍斷杯中物,眠看座右銘」。
金波:因酒色如金,在杯中浮動如波而得名。張養浩在《普天樂·大明湖泛舟》中寫道,「杯斟的金濃灧灧」。
秬鬯:這是古代用黑黍和香草釀造的酒,用於祭祀降神。據《詩經。大雅·江漢》記載,「秬鬯一卣」。〔傳〕:黑黍也。鬯,香草也,築煮合而郁之曰「鬯」。「箋」:秬鬯,黑黍酒也,謂之鬯者,芬香條暢也。王賜召虎,以鬯酒一尊,以祭其宗廟,告其先祖。
白墮:這是一個善釀者的名字。據北魏《洛陽伽藍記·城西法雲寺》中記載,「河東人劉白墮善能釀酒,季夏六月,時暑赫羲,以罌貯酒,暴於日中。經一旬,其酒不動,飲之香美而醉,經月不醒。京師朝貴多出郡登藩,遠相餉饋,逾於千里。以其遠至,號曰鶴觴,亦曰騎驢酒。永熙中,青州刺史毛鴻賓齎酒之藩,路逢盜賊,飲之即醉,皆被擒。時人語曰,『不畏張弓撥刀,唯畏白墮春醪』」。因此,後人便以「白墮」作為酒的代稱。蘇轍在《次韻子瞻病中大雪》詩中寫道,「殷勤賦黃竹,自勸飲白墮」。
凍醪:即春酒。是寒冬釀造,以備春天飲用的酒。據《詩·豳風·七月》記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傳】:春酒,凍醪也。宋代朱翼中在《酒經》寫道,「抱瓮冬醪,言冬月釀酒,令人抱瓮速成而味薄」。杜牧在《寄內兄和州崔員外十二韻》中寫道,「雨侵寒牖夢,梅引凍醪傾」。
壺觴:本來是盛酒的器皿,後來亦用作酒的代稱,陶潛在《歸去來辭》中寫道,「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白居易在《將至東都寄令孤留守》詩中寫道,「東都添個狂賓客,先報壺觴風月知」。
壺中物:因酒大都盛於壺中而得名。張祜在《題上饒亭》詩中寫道,「唯是壺中物,憂來且自斟」醇酎這是上等酒的代稱。據《文選·左思<魏都賦>》記載,「醇酎中山,流湎千日」。張載在《酃酒賦》中寫道,「中山冬啟,醇酎秋發」。
酌:本意為斟酒、飲酒,後引申為酒的代稱;』如「便酌」「小酌」。李白在《月下獨酌》一詩中寫道,「花問、壺酒,獨酌無相親」
酤:據《詩·商頌·烈祖》記載,「既載清酤,齎我思成」。〔傳」:酤,酒。醑:本意為濾酒去滓,後用作美酒代稱。李白在《送別》詩中寫道,「借別傾壺醑,臨分贈鞭」。楊萬里在《小蓬萊酌酒》詩中寫道,」餐菊為糧露為醑」。
醍醐:特指美酒。白居易在《將歸一絕》詩中寫道,「更憐家醞迎春熟,一瓮醍醐迎我歸」。
黃封:這是指皇帝所賜的酒,也叫宮酒。蘇軾在《與歐育等六人飲酒》詩中寫道,「苦戰知君便白羽,倦遊憐我憶黃封」。又據《書言故事·酒類》記載,「御賜酒曰黃封」。
清酌:古代稱祭祀用的酒。據《禮·曲禮》記載,「凡祭宗廟之禮,……酒曰清酌」。
昔酒:這是指久釀的酒。據《周禮·天宮酒正》記載,「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賈公彥注釋說:「昔酒者,久釀乃孰,故以昔酒為名,酌無事之人飲之」。
縹酒:這是指綠色微白的酒。曹植在《七啟》中寫道,「乃有春清縹酒,康狄所營」。李善註:縹,綠色而微白也。
青州從事、平原督郵:「青州從事」是美酒的隱語。「平原督郵」是壞酒的隱語。據南朝宋國劉義慶編的《世說新語·術解》記載,「桓公(桓溫)有主簿善別酒,有酒輒令先嘗,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青州有齊郡,平原有鬲縣。從事,言到臍;督郵,言在鬲上住」。「從事」、「督郵」,原為官名。宋代蘇軾在《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詩問之》中,寫有「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為烏有一先生」的詩句。
麴生、麴秀才:這是酒的擬稱。據鄭棨在《開天傳信記》中記載,「唐代道士葉法善,居玄真觀。有朝客十餘人來訪,解帶淹留,滿座思酒。突有一少年傲睨直入,自稱麴秀才,吭聲談論,一座皆驚。良久暫起,如風旋轉。法善以為是妖魅,俟麴生復至,密以小劍擊之,隨手墜於階下,化為瓶榼,美酒盈瓶。坐客大笑飲之,其味甚佳」。後來就以「麴生」或「麴秀才」作為酒的別稱。明代清雪居士有「麴生真吾友,相伴素琴前」的詩句。清代北軒主人寫有「春林剩有山和尚,旅館難忘麴秀才」的詩句。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八大王》一節中,也寫有「故麴生頻來,則騷客之金蘭友」的詞句。
麴道士、曲居士:這是對酒的戲稱。宋代陸游在《初夏幽居》詩中寫道,「瓶竭重招麴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黃庭堅在《雜詩》之五中寫道,「萬事盡還曲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宮」。
曲櫱:本意指酒母。據《尚書·說命》記載,「著作酒醴,爾惟曲櫱」。據《禮記·月令》記載,「乃命大酋,秫稻必齊,曲櫱必時」後來也作為酒的代稱。杜甫在《歸來》詩中寫道,「憑誰給曲櫱,細酌老江干」。蘇拭在《濁醪有妙理賦》中寫道,「曲櫱有毒,安能發性」。
春:在《詩經·豳風·七月》中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故人們常以「春」為酒的代稱。杜甫在《撥悶》詩中寫道,「聞道雲安曲米春,才傾一盞即醺人」。蘇拭在《洞庭春色》詩中寫道,「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
茅柴:這本來是對劣質酒的貶稱。馮時化在《酒史·酒品》中指出了,「惡酒曰茅柴」。亦是對市沽薄酒的特稱。吳聿在《觀林詩話》中寫道,「東坡『幾思壓茅柴,禁綱日夜急』,蓋世號市沽為茅柴,以其易著易過」。在明代馮夢龍著的《警世通言》中,有「琉璃盞內茅柴酒,白玉盤中簇豆梅」的記載。
香蟻、浮蟻:酒的別名。因酒味芳香,浮糟如蟻而得名。韋庄在《冬日長安感志寄獻虢州崔郎中二+韻》詩中寫道,「閑招好客斟香蟻,悶對瓊華詠散鹽」。
綠蟻、碧蟻:酒面上的綠色泡沫,也被作為酒的代稱。白居易在《同李十一醉憶元九》詩中寫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謝眺《在郡卧病呈沈尚書》中寫道,「嘉魴聊可薦,綠蟻方獨持」。吳文英在《催雪》中寫道,「歌麗泛碧蟻,放綉箔半鉤」。
天祿:這是酒的別稱。語出《漢書·食貨志》下,「酒者,天子之美祿,帝王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相傳,隋朝末年,王世充曾對諸臣說,「酒能輔和氣,宜封天祿大夫」。因此,酒就又被稱為「天祿大夫」。
椒漿:即椒酒,是用椒浸制而成的酒。因酒又名漿,故稱椒酒為椒漿。《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寫道,「奠桂酒兮椒漿」。李嘉**在《夜聞江南人家賽神》詩中寫道,「雨過風清洲渚閑,椒漿醉盡迎神還」。漿本來是指淡酒而說的,後來亦作為酒的代稱。據《周禮.天官,漿人》記載,「掌共主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入於邂逅,又復得歡伯;歡伯屬我歌,蟾兔為動色」。
忘憂物:因為酒可以使人忘掉憂愁,所以就藉此意而取名。晉代陶潛在《飲酒》詩之七中,就有這樣的稱謂,「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猶進,杯盡壺自傾」。
掃愁帚、釣詩鉤:宋代大文豪蘇拭在《洞庭春色》詩中寫道,「要當立名字,未用問升斗。應呼釣詩鉤,亦號掃愁帚」。因酒能掃除憂愁,且能鉤起詩興,使人產生靈感,所以蘇軾就這樣稱呼它。後來就以「掃愁帚」、「釣詩鉤」作為酒的代稱。元代喬吉在《金錢記》中也寫道,「在了這掃愁帚、釣詩鉤」。
狂葯:因酒能亂性,飲後輒能使人狂放下羈而得名。唐代房玄齡在《晉書·裴楷傳》有這樣的記載,「長水校尉孫季舒嘗與崇(石崇)酣宴,慢傲過度,崇欲表免之。楷聞之,謂崇曰,『足下飲人狂葯,責人正禮,不亦乖乎?』崇乃止」。唐代李群玉在《索曲送酒》詩中也寫到了「廉外春風正落梅,須求狂葯解愁回」的涉及酒的詩句。
酒兵:因酒能解愁,就象兵能克敵一樣而得名。唐代李延壽撰的《南史·陳慶之傳》附《陳暄與兄子秀書》有此稱謂,「故江諮議有言,『酒猶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酒可千日而不飲,不可一飲而不醉』」。唐代張彥謙在《無題》詩之八也有此稱謂「憶別悠悠歲月長,酒兵無計敵愁腸」的詩句。
般若湯:這是和尚稱呼酒的隱語。佛家禁止僧人飲酒,但有的僧人卻偷飲,因避諱,才有這樣的稱謂。蘇軾在《東坡志林·道釋》中有,「僧謂酒為般若湯」的記載。竇革在《酒譜·異域九》中也有「天竺國謂酒為酥,今北僧多雲般若湯,蓋瘦詞以避法禁爾,非釋典所出」的記載。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先生對甘肅皇台酒的題詞「香醇般若湯」,可知其意。
清聖、濁賢:東漢未年,曹操主政,下令禁酒。在北宋時期李昉等撰寫的《太平御覽》引《魏略》中有這樣的記載,「太祖(曹操)時禁酒而人竊飲之,故難言酒,以白酒為賢人,清酒為聖人」。晉代陳壽在《三國志·徐邈傳》中也有這樣的記載,「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於沉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渡遼將軍鮮於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因此,後人就稱白酒或濁酒為「賢人」,清酒為「聖人」。唐代季適在《罷相作》中寫有「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的詩句。宋代陸游在《溯溪》詩中寫有「閑攜清聖濁賢酒,重試朝南暮北風」的詩句。參考資料:網路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