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中原的典故

中原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10-28 10:34:15

⑴ 逐鹿中原出自什麼典故

逐鹿中原的典故出自《史記》:「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因此逐鹿中原有爭奪天下的意思; 問鼎中原的典故出自《左傳》,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 由此看來,逐鹿中原和問鼎中原中的「中原」大同小異,同,是指兩者都有天下的意思;異,在於楚莊王當時居於荊楚之地,相對於春秋的晉、魯、衛等國較為靠南,因此中原又有「居於中心之地的國家」的含義,只是後來引申為廣義的天下而已。到了秦統一六國,中原的含義應該與春秋時的不同,更多的指代為天下

⑵ 問鼎中原的典故!越短越好!!!

就是想篡奪國家權利的意思。典故來源於楚王到東周問九鼎有多重,當時的周使臣就回答他:這個不是你臣子應該問的事情。

⑶ 問鼎中原的典故及出處

【鼎的典故】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九州乃豫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雍州、梁州
九鼎乃豫鼎、冀鼎、兗鼎、青鼎、徐鼎、揚鼎、荊鼎、雍鼎、梁鼎。
【例句】張作霖野心勃勃,欲稱霸東北,問鼎中原。
【出處】出自《左傳》,魯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今河南省洛陽市),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遷於商,載祀(祀,年也)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音邪)昬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於郟鄏(今洛陽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首都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庄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庄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庄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庄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庄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典故】夏朝經歷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無道亡國,九鼎為成湯所得,成湯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經歷550多年,到前1046年,紂王暴虐亡國,九鼎為姬發所得,姬發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莊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義,到周王室去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結果在周大臣王孫滿那裡碰了一個軟釘子。王孫滿說:「統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氣地說:「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國有的是銅,我們只要折斷戈戟的刃尖,就足夠做九鼎了。」王孫滿說:「大王您別忘了,當初夏禹是因為有德,天下諸侯都擁戴他,各地才貢獻銅材,啟才能鑄成九鼎以象萬物。後來夏桀昏亂,鼎就轉移給了商;商紂暴虐,鼎又轉移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雖小卻重得難以轉移;如果天子無德,鼎雖大卻是輕而易動。周朝的國運還未完,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庄王無話可說。從此以後,人們就將企圖奪取政權稱為「問鼎」。

⑷ 問鼎中原的歷史典故和由來

出自《左傳抄》,魯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 的首府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庄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庄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庄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庄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庄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⑸ 中原逐鹿典故的來歷

「中原逐鹿」也作「逐鹿中原」,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版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權得焉。」《漢書·蒯通傳》也有類似記載。蒯通,范陽(今河北定興固城鎮)人。原名徹,史學家為避漢武帝劉徹諱,將其更名通。蒯足智多謀,胸懷經天之志,在歸附韓信後,曾勸韓另立門戶,與項、劉三分天下,但韓沒有採納。不久,韓因與人密謀叛劉,被呂後誘殺。劉邦得知此案與蒯通有涉,即下令拘捕之,並要煮死他。蒯大呼冤枉,對劉說:「秦朝失去天下(秦失其鹿),天下豪傑欲爭奪之(天下共逐之),誰都想干一番似你所乾的事業。這樣的人太多了,你能把他們殺絕嗎?」漢王聞之有理,於是赦免了他。

⑹ 逐鹿中原 的典故是出自哪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西漢-司馬。

釋義:意思是追趕所要圍捕的對象。

原文節選: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後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高祖曰:「是齊辯士也。」乃詔齊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臣固教之。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

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韓信反,何冤?」對曰:「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烏集。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釋通之罪。

譯文:

高祖從平叛陳豨的軍中回到京城,見韓信已死,又高興又憐憫他,問:「韓信臨死時說過什麼話?」呂後說:「韓信說悔恨沒有採納蒯通的計謀。」高祖說:「那人是齊國的說客。」

就詔令齊國捕捉蒯通。蒯通被帶到,皇上說:「你唆使淮陰侯反叛嗎?」回答說:「是。我的確教過他,那小子不採納我的計策,所以有自取滅亡的下場。假如那小子採納我的計策,陛下怎能夠滅掉他呢?」

皇上生氣地說:「煮了他。」蒯通說:「哎呀,煮死我,冤枉啊!」皇上說:「你唆使韓信造反,有什麼冤枉?」蒯通說:「秦朝法度敗壞,政權瓦解的時候,崤山以東六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起事,一時天下英雄豪傑像烏鴉一樣聚集。

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傑都來搶奪它,於是才智高超,行動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跖的狗對著堯狂叫,堯並不是不仁德,只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正當這時,我只知道有個韓信,並不知道有陛下。

況且天下磨快武器、手執利刃想干陛下所乾的事業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從心罷了。您怎麼能夠把他們都煮死呢?」高祖說:「放掉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過。

(6)中原的典故擴展閱讀:

1、成語解釋

逐:追趕;

鹿:指所要圍捕的對象;

中原:本來指我國黃河中下游一帶,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現泛指整個中國。常比喻帝位、政權。指群雄並起,爭奪天下。

2、詞語辨析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爭奪天下

近義詞:龍爭虎鬥、鹿死誰手、問鼎中原

3、本傳記載了韓信一生的事跡,突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累累戰功。功高於世,卻落個夷滅宗族的下場。注入了作者無限同情和感慨。

本文細節描寫非常精彩。韓信受胯下之辱的細節,不僅畫活了屠中少年的個性特徵,而且也很好地描寫出韓信的心理特徵。

熱點內容
蝠的成語 發布:2024-10-17 11:23:19 瀏覽:874
紙和的成語 發布:2024-10-17 10:54:53 瀏覽:563
中國探險家的故事 發布:2024-10-17 10:50:05 瀏覽:449
形容戰爭激烈的成語 發布:2024-10-17 10:34:21 瀏覽:560
娼成語 發布:2024-10-17 10:26:47 瀏覽:19
事故事例 發布:2024-10-17 09:57:20 瀏覽:659
蘇格拉底麥穗的故事 發布:2024-10-17 09:43:52 瀏覽:754
雞結尾的成語 發布:2024-10-17 09:35:38 瀏覽:716
八口成語 發布:2024-10-17 09:27:53 瀏覽:345
王曦之的故事 發布:2024-10-17 09:26:20 瀏覽: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