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青字典故

青字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3-26 16:33:05

⑴ 古文中的「青」是什麼顏色

漢語色彩詞「青」,在表義上呈現出多樣而復雜的狀態,「青」大概可以表示三種顏色:
兩岸青山相對出。——綠色。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藍色。
朝如青絲暮成雪。——黑色。
如果從光譜分析來說,顏色本身是一定的,

但其所指錯雜不一,大概有兩種可能,一是染色工藝的發展,二是對自然界顏色的心理認知並不單一,這些認知各行其是的發展下去,同一個字就有不同的含義了。
從認知次序來說,綠色應該是青最初的意義。

(1)青字典故擴展閱讀

《荀子·勸學》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文

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凍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即使又曬幹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筆直了,金屬刀具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犯錯誤了。

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⑵ 綠字來歷的故事

綠,帛青黃色也。來——自《說文》
綠林
lùlín
〖Lulin〗原為山名,位於湖北當陽東北。西漢末,新市人王匡、王鳳等領導過綠林山起義。後以此稱聚眾抗官或劫富濟貧的行為
綠林好漢
綠林起義
LùlínQǐyì
〖theLulinUprising〗公元17年,王匡、王鳳在綠林山組織飢民起義,稱綠林軍,反對王莽政權。公元23年,起義軍建立更始政權。同年在昆陽大敗王莽軍,乘勝西進,攻佔長安,推翻了王莽的政權

⑶ 二字典故

斧正
《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
楚國的國都郢都有一人,不知道他的名字,稱為「郢人」。
郢人有個好友,是位匠人,不知是姓石還是名石,人們都叫他「匠石」。
郢人和匠石,兩人有一套絕技:郢人在鼻尖上用白粉塗上蒼蠅翅膀似的薄薄一層,匠石能用斧子把這層白粉輕輕削去。匠石在表演這套絕技時,態度從容,掄起大斧,順著郢人的鼻尖削下,只聽得斧子在空中呼的一聲,白粉就完全被削掉。而郢人的鼻子卻絲毫不受損傷。郢人也臉不變色,若無其事。
宋國的宋元君得知此事,感到很驚奇,想親眼看看。他託人找到匠石,恭敬地請了來。不料匠石說:「對不起,現在沒法表演了,因為我的好朋友郢人已經去世,我失去了表演絕技的唯一夥伴了!」
這是《莊子》的《徐無鬼》篇中的一個故事,叫做「匠石運斤」。(運,是揮動的意思;斤,即斧子。)故事原文是:
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堊,白色的土。斲,同斫。)
後來,人們借用這個故事,在請人修改作品時,往往說請「斧正」,或「郢正」、「郢削」、「斧削」等。這是對修改者表示尊敬的客氣語,贊其水平高,修改起來,象匠石給郢人用大斧削去白粉一樣,干凈利索,恰到好處。(人們在引用「斧正」等成語時,按習慣都並無自詡為郢人之意。)
「運斤成風」,後來也成為成語,比喻技巧熟練,大膽、快捷而有力。如元代詩人元好問稱賞某畫家所作的墨竹,有詩道:「運斤成風刃發硎。」(硎,即磨刀石;形容斧子鋒利,象是剛磨過的。)
宋代詩人張耒有詩道:「豈令匠石斤,常縮袖間手。」唐代文學家駱賓王也有詩道:「成風郢匠斲,流水伯牙弦。」《冷齋夜話》記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對於陶淵明詩的評論道:「東坡嘗雲: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如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這些,所謂「匠石斤」、「郢匠斲」、「大匠運斤」等語,全都是用的上述典故。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他的《王氏伯仲唱和詩序》中寫道:「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這個「郢」字,也就是指郢都的匠石(參看「班門弄斧」)。此典說明熟能生巧,就能出現奇跡。也說明配角的重要性。此典也用作「斫鼻」。

古人把代人作文稱為「捉刀」。其源出於三國時代的一則故事。
魏國曹操統一北方後,聲威大振,各少數民族部落紛紛依附。北匈奴派使者送來了大批奇珍異寶,使者請求面見曹操。曹操將聲姿高揚、眉目疏朗的崔瑛召來,要他代替自己接見使者。接見時,崔瑛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賀,曹操卻扮作侍衛模樣,手握鋼刀,挺立在坐榻旁邊。
接見完畢後,曹操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加思索地說:「魏王俊美,豐采高雅,而榻側捉(握、提之意)刀的那個人氣度威嚴,非常人可及,是為真英雄也!」
後來,人們便將代替別人做事稱為「捉刀」,而用得最多的是謂代人作文,如「捉刀代筆」。

「染指」一詞見於<<左傳>>宣公四年。意思是說春秋時,鄭靈公請大臣們吃甲魚,故意不給子公吃,子公很生氣,就伸出手指向盛甲魚的鼎里醮上點湯嘗嘗走了。後人用「染指」比喻分取非分的利益。這則故事很古老,但故事裡的子公確世代相傳至今。而且我們中國人對「染指」還情有獨鍾。子公為嘗不該嘗的湯,居然不怕燙壞手指頭,還帶著怒氣離開宴會。想一想中國人在歷朝歷代的貪官們為染指於官位和錢財,不惜自己身家性命大有人在。古人如此,今人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想當官拿錢來買,想搞工程拿錢來換,想找工作拿錢來通融,什麼學費、醫療費、建房費、救災款全給你私分了,這與子公索取非分之湯有何兩樣。令人們想不到的是已經見怪不怪,難道這錢還咬手嗎?!「若不染指,非官人也」。全國三十幾位交通廳局長,先後因「染指」而紛紛落馬的就有十七位,某省連續三任交通廳長不怕坐牢之苦,可謂前赴後繼。真是令人叫絕,世人驚嘆不已。中國有句成語叫「前車之鑒」,子公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警示後人,對那些還在中飽、剋扣、私肥、分羹的玩意,應該不要再玩了,否則小心自己在子公的黑名單上位列其中,到時悔之晚矣。

酬謝別人為自己寫文作畫的財物,稱潤筆。潤筆既非始於明代,亦非至明代而終,但由於明朝科舉取仕,尤重文章,所謂「國家用人率重科舉,而科舉取士率重文章」1,因此,明代文官(士)長於作文,武官(生)亦有重文傾向,使明代的潤筆現象非常突出。明代的潤筆最顯著特點在於由明初個別現象發展至中後期逐漸形成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從收受到公開索取,並為謀求潤筆而努力。潤筆現象為當時各階層士人普遍接受,且對清代及民國時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前,治明史者多關注於儒商關系研究,對「潤筆」這一士人「本業治生」的基本現象研究卻顯不足,本文試從消費經濟學的視角來考察明代文化發展狀況、社會風俗變遷和商品經濟的水平等,不當之處請指正。
一.
「潤筆」典出《隋書》,隋文帝欲升鄭譯為刺史,命內史令李德林擬詔書,但李遲遲沒有動筆,丞相高熲旁邊戲言道:莫非內史令筆乾?鄭譯答曰,「出為方岳,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鄭譯兩袖清風,無以潤筆。2歷史上收取潤筆事例則很早。對此,明末學者顧炎武有較為詳細的考訂,他說,「作文受謝,非起於晉宋」,潤筆於隋唐時漸成風氣,文學大師韓愈撰寫《平淮西碑》和《王用碑》均有貲財收入,然非有定製。宋時太宗立潤筆錢,刻石於金人院。每朝謝日,移文督之,此為潤筆定製。3雖然宋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作文取酬日漸增多,可以理解,但顧炎武稱此時形成定製,此則材料尚不足為據。
洪武初年,收取潤筆現象就已存在,「江南首富」沈家之沈玠請劉三吾為其父沈漢傑撰寫墓誌銘,即送上了潤筆,這位「翰林之大老」便答應下來,後其家人鐫刻立石,銘文得以保存至今。4明初學者為人作文繪畫,即有取酬現象,不過明初學者(官員)收費低,而且許多人拒絕收費,這大概是君子恥言於利的原因吧。
洪武、永樂年間,無錫人王紱「博學、工詩歌,能書寫,山木竹石,妙絕一時」,他以善書供職文淵閣,後遷官中書舍人。王紱書畫冠絕一時,但「有金幣購片楮者,輒拂袖起,或閉門不出」,有一次王紱興致上來,送給一商賈一幅畫(明初的商人地位很低),當這位商人「以紅氍毹饋,請再寫一枝為配」時,王紱遂「索前畫裂之,還其饋」。5明初學者高介絕俗,可見一斑。張益,字士謙,永樂年間,曾任庶吉士、中書舍人,累遷撰修,進侍讀學士,據他自己講「時年鄉壯,有志文翰,晝夜為人作詩寫字,然未嘗得人一葉茶」。這時雖然有收受潤筆,也很低廉,「翰林名人送行文一首,潤筆二三錢可求」,這位進士潤筆收入很少,他是在經商貿易的弟弟不斷資助下學習和生活的。不過,他後來思想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據王錡描寫,「張士謙學士作文,不險怪,不涉淺,若行雲流水,終日數篇。凡京師之送行、慶賀,皆其所作,彼獲潤筆之資。或冗中為求者所逼,輒取舊作易其名以應酬。有除郡守者,人求士謙為文贈,後數月,復有人求文送別駕,即以守文稍易數言與之。忘其同州也。二人相見,各出其文,大發一笑」6,從永樂時未得人一葉茶,到後來如此干練的應付索文者,且「彼獲潤筆之資」,這是一個不小的變化。張益後來在「土木之變」中死去,謚「文僖」,著有《畫法》。
明前期的大部分士人在作應酬性文章時雖然收取酬金,卻是不寫違心的內容的,還要看買主的身份及操行。邱浚是正統年間頗有作為的官員,他做過國子監教授、祭酒、翰林編修,官至禮部尚書。據說邱浚文章雄渾壯麗,「限韻命題,即席聊句,動輒數百言。豪詞警語,如壯濤激浪,飛雪走雷,雲觸山而電迸發」,因此,四方求文者紛至。邱浚撰寫的碑、銘、志、序、記、詞、賦等類文章,流布遠邇。對於來求文章者,如果邱浚對其品行、職業看不習慣,或瞧不起他們,「雖以厚幣請之不與」7。正統、景泰年間,雖然學者不再恥於言利,但其人格和尊嚴卻是凜然不可侵犯,翰林檢討吳希賢的言語證實了這一點。據記載,「吳希賢拜檢討,預修英廟實錄。有貴家子寇姓者,密以賄丐希賢致口詞於其父,希賢拒之曰,苛如此,他日何以見董狐於地下?」1
到英宗天順年間,官員潤筆雖不拿原則作交易,但收取潤筆的現象卻愈加普遍,價錢也漸漸升高,不拿出五錢到一兩銀子是沒法張口求人的。這一時期有一些官員竟能靠收取潤筆而積累一大筆財富,「魏文靖公驥為南京禮部侍郎時,嘗積求文銀百餘兩。」據載,魏驥是一名頗為通情達理的循吏。2由此可見當時求文的人增多了,文價也可能高了。
成、弘時期,社會上逐漸形成一種購買文章的風氣,「今仕者有父母之喪,輒遍求輓詩為冊,士大夫亦勉強以副其意,舉世同然也」,潤筆成為士人增加經濟收入的重要途徑。雖剛正不阿、清正廉潔的官吏也認為收取潤筆為勞動所得,是理所當然的,並以此為重要的經濟來源。為應付日益增加的求人者,「受其贄者則不問其人賢否,漫爾應之。銅臭者得此,不但裒冊而已,或刻石墓亭,為活套家塾。有利其贄而厭其求者,或活套詩若干首以備應付,及其印行,則彼此一律,此其最可笑者也」。3為他人,甚至是素不相識者寫詩作賦,歌頌功德,不問其人品德如何,甚至對於非常討厭的人也是有求必應,尤其是竟然刻版以應付,其如批發貨物無異,這種作法要比張士謙「稍易舊作以應付」更省事,更具有濃郁的商業氣息。
武宗正德以後,至嘉、萬年間,在商品經濟持續發展背景下,文壇思想觀點發生了更為深刻的變化。潤筆之價更顯高漲,求購文章非出錢不可,而出錢也大都可能得到自己滿意的文章,盡管在充滿奇異思想的明代,奇俠怪士不一而足,拒不出售作品的學者也是有的。為人作文標明價格,公開索要潤筆,已是官員們通行的做法。「嘉定深練塘閑論文士無不重財者。常熟桑思玄曾有人求文,托以親昵,無潤筆。思玄謂曰,平生未嘗白作文字,最敗興,你可暫將一錠四五兩置吾前,發興後待作完,仍還汝可也」。4如此不顧情誼,索要潤筆,真是斯文掃地。由此看來,官員筆下的文章進入商品流通領域已經廣為接受,且行情看好,為人作文不收取潤筆反而變得不正常了。潤筆是明中後期官員和士人發財致富或謀生生活的重要途徑。許多學者還把坐收潤筆發展成主動謀求稿酬,並積極投身於文化產品經營的商業運作中去。
二.
求文者出資請文人按照自己的目的與要求作文,「收人之財,為人辦事」這一原則,士人們還是懂得的。這里首先著重考察應酬性文章供求關系問題。
從明人文集中看,幾乎所有的階層都有可能出於某種目的出資請人作文。就求文目的而言,求文者有給自己的父母賀高壽的、賀自己老來得子者;有為作品求序跋者;有兒子為父靠求喪葬用文者;也有父母為子女求平安、入學,乃至墓誌祭文者;有為族譜家事求記、碑、銘者;有學生為同學、親誼或老師升遷、調任請文者;有朋友、同僚間互相迎送、道賀者;有下級送迎上級者;有求名人一字畫將裝表門面者;也有商賈為求流通之利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就求文各階層而言,朱氏帝子家喜好文學、附庸風雅者不在少數,他們獲取文人雅士詩文字畫並不一定都要豪占強取,而是更願意與文人結交,但許多文人未必願意攀龍附鳳,如周、徽等諸王都曾以重金送給文徵明,均被拒絕。王公貴戚財貲雄厚,在文化消費方面往往一擲千金,黔國公沐晟請明初學士王紱作畫,曾遭拒絕。明代內閣重臣、六部尚書都是文化消費的重要參與者,由於他們更注得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像家庭中的婚喪嫁娶等禮儀性大事所需文章,為視重視,估計是不好強取於他人。中下層官吏是文化消費的重要力量,一是他們人數眾多,二是他們是地方社會的重要影響力量,上迎下達,應酬性活動本身就多。據載,一次唐伯虎出遊遇雨,過一皂隸家,該吏出紙筆乞畫,伯虎戲作海螄數百,題曰「非螺非蛤亦非蟶,海味之中少此君,千呼萬呼呼不出,只待來人折窟豚」。5此外,明代中期以後,武官尚文也成為一種風尚,「處州衛指揮使毛君尚綱,武而好文,今年七月某日,乃其五十初度,已干縉紳詩歌以為慶,予其我序之」1。明代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戚繼光一生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和十四卷本《紀效新書》等著名兵書,還有個人文集《止止堂集》以及政史類奏疏《戚少保奏議》等,在他的《止止堂集》之《橫槊稿•卷中》中,主要匯集了為武官將士撰寫的贈序、紀行、墓表、墓誌銘、賀表等應酬性文章,《卷下》則以祭文為主。許多學者的文集中均有為衛所武官所做的各類應酬性文章。2
收取潤筆者當然是一些長於書畫的士人。從目前材料看,提供給別人詩文字畫獲取財物者,也遍及士人各個階層,包括內閣首輔、大學士、六部尚書,下至各級文武官員,乃至不仕的生員。如嚴嵩所寫的墓誌銘《漢陽知府馬公墓誌銘》中所記,「適予北上,道嘉興,其季弟軿、從子、郡學生淮奉狀泣拜請銘。嘉守徐侯子謙亦為之請,曰:此邦之長者也,願無靳於銘。予諾焉」 。3張江陵年少得志,後權傾朝野,家資富饒,應酬性文章亦有少量存在。神宗、光宗兩朝時官任南京禮部尚書的董其昌,家有膏腴良田萬頃,但仍然是「前人慾壑滋深,惟圖積金;後施丹青薄技,輒思壟精利津」。4據載,「董文敏公文章書畫冠絕一時,海內望之如景慶雲」,《明史》中說他的書畫自稱一家,名聞中外,各地求購文章書畫者絡絡不斷,「造請無虛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精於品題,收藏家得片語隻字以為重」。5他從中獲利定然不少。
以潤筆為主要經濟收入形式的通常是不仕的學子和中下層官員。閑居在家的官員、臨民治事的基層官紳、恃才為生的士人,如「江南四大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和徐禎卿等,都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應酬性作品。這些作品當然要滿足出資人的基本要求,其文體與內容都有嚴格的限制。
徐渭(1521---1593年)浙江山陰(今紹興市)人,出身官吏家庭,曾中秀才,以詩文戲曲著名。徐渭一生自評說: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可見其多才多藝。徐渭一生寫了不少的應酬性文章,正如他自己所說,「渭於文章不幸若馬耕耳」,文章「存者亦諛且不工」,抗倭將領胡宗憲傾慕其才,召至門下,徐替胡寫了不少奏章,深得器重。6下面以《徐渭集》以主,重點分析應酬性文章文體及主要內容主要:
傳統的文學體裁,如詩、詞、歌、律,序、跋、傳等可以滿足不同人的要求。徐渭做《白鷳殤》用的是五言律詩,題記曰「少保公至閩,提供饋之鷳一,兼丹籠以付我,我嘗作五言律以謝之」;做《遼東李長公午日寄到酒銀五兩,寫竹荀答之,書此於上》和《寫倒竹答某餉》用的是七言絕句,來表達對別人饋道的感謝。序和跋這兩類都是評價別人作品的文字,通常序置於前,跋於書尾,唐宋以後,送別或道賀贈言之文也稱序。徐渭在《沈氏號篇序》中說「乃於末簡,要予微言」;《童氏祖譜序》載「其譜始修於雨與蒙吉,而俊者,雨之從也,為人朴而雅博,好親賢士,嘗受業吾師季長沙公仲子字子微者,余因得見之。授譜終覽之,而委序」 ;《贈保安稽侯考滿序》中說「侯於學校事更勤,於已也有殊待,故於其抱計敢,征予言贈其行」等,均屬受人之請而作。「傳」是一種重要的為故人評述生平事跡的體裁形式,如《王君傳》說,「吾友王君,諱某,字某,卒之又明年,其子府學生某以葬其考時缺志銘,懼殞歿其素也,乃書狀來請傳」。7錢謙益受託寫《徐霞客傳》,其文法上乘,卻難免失之千里,傳記說徐霞客「能忍飢數日,能遇食即飽,能徙步走數百里」,這不是旅行家,更像是「沙漠之舟」駱駝或千里馬。8在應酬性文章中,此類吹捧,古今概同。
行狀、墓誌銘、神道碑、墓表和祭文是應酬性文章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購買墓誌銘在明代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風尚。幾乎所有收集應酬性作品的集子中均有墓誌銘。撰寫墓誌銘時,通常由購文者提供死者行狀,供撰文者參考,撰者基本上根據行狀提供死者的生平簡歷,僅敘述順序及文筆上略加修飾以示有別,如果撰者對死者熟悉,尚且能有所把握,否則極有可能是不知所雲般亂吹一通而有失客觀,至不著邊際。墓誌銘則須於最後記銘文以頌揚憑悼,行狀以敘述死者的生平為主,祭文更強調對死者寄託哀思,另有紀念圓寂僧人的塔銘。它們之間文法要求不同,內容各有側重,但都是對死者吹捧頌揚之辭,時人將這類收入稱之為「諛墓」所得。在《徐文長三集》中共收集40篇這類文章,在《徐文長逸稿》中收錄以此命名的「諛墓」文章21篇。1這一比重尚低於許多知名文人,如文徵明的文集中共收錄了104篇「諛墓」之作。2而錢謙益成書於崇禎十六年的《牧齋初學集》中就已經收集了這類應酬性文章高達190餘篇,3筆者相信這絕不是錢氏生活於明朝時所撰寫之全部,由於他入清後在文壇和政壇都依然相當活躍而令人關注,他一生撰寫的諛墓之文不知幾多?
為祝賀高壽、生子、升職、調遷、考滿、入覲、入學、補官等開心事請人寫詩作文,在明代是很常見的。祝壽及生子又是最為常見的賀文(屬序類文體),徐渭文集中收錄的以「序」類賀文體裁出現的有《張母八十序》、《贈沈母序》、《贈黃母序》和《壽朱母夫人序》等。此外,徐渭還有十數篇代人賀文,既有代權貴之言,也是代普通人之意。錢謙益在其《牧齋初學集》卷36至卷40共有50篇賀壽辰的,賀文其大都提及自己做賀文的原因,「余因某某之請而序之以征焉」,茲不一一例舉。此外,應酬性文體還包括有贊、記、碑等。士人會根據要求來選擇適當文形式來滿足對方的要求。
潤筆的表現形式很多,既可以是貨幣,如金、銀、錢、鈔等,也可以是各類物品,實難統一規定,只要供求雙方達到滿意即可,如祝允明以書法求利,祝問,「是見精神否?」,精神,金錢也,又說「吾不與他計較,清物也可」,清物,「青羊絨」也4。銀子是重要的潤筆形式,許多人在標明潤筆價格時也是以銀錢來度量。如葉盛說「三五年前,翰林名人送行文一首,潤筆銀二三錢可求,事變後(引者註:土木之變後)文價頓高,非五錢一兩不敢收請,迄今猶然」5。而實際上士人接受的饋贈可謂五花八門,徐渭為陳玉屏所做《陳玉屏以瓦窯頭銀魚再餉,索賦長律》律詩,說「碧山有學士,太丘無別支,遺予瓦窯物,兼以磁雍(其下加瓦)醯,醉卧不知晚,喚燈題謝詩」,有時候,徐渭作畫竟然是為酬謝別人送給他螃蟹,「某子舊以大蟹十個來索畫,久之,答墨蟹一臍,松根醉眠道士一幅」。6這當然是好友之間的關系。據逸史,唐伯虎收取潤筆更是離奇,據說他晚年寡出,常坐臨街一小樓,惟乞畫者攜酒造之,則酣暢竟日,雖適誕放,而一毫無所苛。他曾做詩道「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就寫青山賣,不使人間造業錢」。7為人作畫僅為喝酒而已。

⑷ 歷史典故大全(簡短)

歷史典故: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歷史典故: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

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歷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歷史典故: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⑸ 青字開頭的成語

青字開頭的成語有:青梅竹馬、青紅皂白、青出於藍、青面獠牙、青山不老。

一、青梅竹馬

拼音:[ qīng méi zhú mǎ ]

釋義:形容男女小的時候天真無邪,在一起玩耍。

出處:《長干行》詩:「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翻譯:郎君總是跨著竹竿當馬騎來, 手持青梅繞著交椅爭奪緊追。 長期來我倆一起住在長干里,咱倆天真無邪相互從不猜疑。

朝代:唐

作者:李白

二、青紅皂白

拼音:[ qīng hóng zào bái ]

釋義:四種不同的顏色。比喻是非或情由:不問~。

出處:《紅樓夢》第三度十四回:「媽媽和哥哥且別叫喊,消消停停的,就有個青紅皂白了。」

朝代:清

作者:曹雪芹

三、青出於藍

拼音:[ qīng chū yú lán ]

釋義:比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超過前人。

出處:《荀子·勸學》中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翻譯:靛青是從蓼藍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蓼藍更深。

朝代:春秋

作者:荀子

四、青面獠牙

拼音:[ qīng miàn liáo yá ]

釋義:形容面貌猙獰凶惡。

出處:《還魂記·圓駕》:「似這般猙獰漢叫喳喳;在閻羅殿見了些青面獠牙;也不似今番怕。」

朝代:明

作者:湯顯祖

五、青山不老

拼音:[ qīng shān bù lǎo ]

釋義:比喻永存。也比喻時間久長。

出處:《三國演義》第六十回:「青山不老,綠水長存。他日事成,必當後報。」

翻譯:青山不會變老,綠水也會長久存在,以後哪天能夠成功,一定會來報答。

朝代:明

作者:羅貫中

⑹ 「綠」字到底讀什麼,有什麼典故么





藍和黃混合成的顏色,一般草和樹葉呈現這種顏色:~色。~葉。~燈。~化。~洲。~茶。~地。~茸茸

⑺ 寫作文 青字的故事

青春註定就會不平凡,即使是最聽話的孩子從那兒走過,也會忍不住想試試日漸豐滿的羽毛。我們以為背上的翅膀已經可以飛翔,在被管束的時候奮力反抗。
上物理課,老師在講台上侃侃而談,黑板很快就被寫滿了。他一招手,課代表上去擦黑板,滿篇的公式立即從眼睛裡改道兒鑽進了鼻孔里,真想替課代表咳嗽兩聲。我坐累了,伸展下四肢,剛往後一靠,坐在後面的女生不耐煩的踢我的椅子腿。一定是我動作侵犯了她的領地,那也沒辦法,我那麼高的個子,總不能太委屈了。我繼續伸展動作。「咚咚咚」她踢得更使勁了,旁邊的同學聞聲朝這邊看。「嘿,平時我們關系還不錯,有時候她還替我打飯呢,怎麼今天非跟我較勁呢!」我心裡越想越生氣,「這么多同學看著,可不能讓她把我管住。對,好好治治她。」
趁老師叫同學們做習題的工夫,我彎腰悄悄把後排女生的鞋帶系在了我的椅子腿上。這下老實了吧,看你還踢我。我伏在桌上,開始認真做題。後面的女生猛然發現自己被拴住了,翹著二郎腿,屈伸不成,進退不得。周圍的同學陸續寫完,抬頭看到她的慘狀,紛紛竊笑。我佯作不知,專心聽講。「你給我解開。」她低聲命令。我才不聽她的話,心無旁騖,翻書劃定義。「快點,解開。」她著急的踢我的椅子。我置之不理。「給我解開吧!」聽得出她的語氣里帶著哀求。這還差不多,表現好還是可以考慮的。我回頭瞟了她一眼,低頭給她解鞋帶。
忽然,講台上傳來老師厲聲質問,「後面的同學,你站起來!你干什麼呢?!」我一驚,站起來回答「沒干什麼。」「我看見你摸女同學的腿了,你還說沒干什麼?!」霎時,空氣彷彿凝固了。全班同學的眼光像一束束追光打到我身上,物理老師氣得臉色蒼白。我冷冷的瞪著他,「沒有!」「不敢承認了,當著全班同學的面,你不用解釋。」我回頭瞥了一眼,女生滿臉通紅,驚恐的迴避眾人的目光。事情的真相她心裡知道,臨座的同學也看得清楚,可這時候他們都嚇得不敢出聲了。好吧,既然沒有人敢站出來講句公道話,我就最後一次申辯「沒有!」「你出去!」老師拉開教室的門。我頭也不回的走了出去。身後一片噓聲。
我在樹林里徘徊,怨恨胡亂發火的老師和不敢出頭的同學。不過是個小小的惡作劇,被他想成什麼了?!天色漸晚,一陣涼風吹過,樹葉嘩嘩作響。我慢慢冷靜下來。本來挺喜歡物理老師,講課生動甚至可以算得上幽默,可今天他實在不可理喻。瞧他氣得那樣,真是可氣又可笑。明天我該不該去上課?如果去如何面對老師和同學?如果不去我該去哪裡打發時間?
正在胡思亂想,物理老師忽然出現在我面前。「可找到你啦!」他挽起袖子,擦擦頭上汗珠。我 心裡軟了一些,依舊沒有說話。「同學們告訴我了,是我看錯了。」我睜大眼睛盯著老師,不相信他會向我承認錯誤。他從包里拿出一瓶酸奶,「一天沒吃飯吧,喝了。」我接過酸奶,沒有動。「你座位擠,我跟班主任說給你換。」物理老師拍拍我的肩膀。看來不光同學們說出了真相,甚至連那個女生也替我說明了情況。回憶當時她又羞又怕的樣子,真想不出她怎麼有勇氣做到的。「老師,我也有不對的地方,不該跟同學鬧著玩,應該好好聽講。」我低著頭。「行了,往後上課老實點兒。趕緊回家吧!」老師陪我走出樹林。
我一路小跑,煩惱煙消雲散。夕陽照在我身上,一切好像鍍上了金色,溫和明朗。回頭看,老師正沖我揮手。如同平靜的水面,小波瀾時而盪漾,這又算得了什麼,明天又會是個新的開始。青春,沒有過不去的。

⑻ 汗青的來源典故

汗青」是史冊的意思,但是,「汗」字沒什麼其他講解,只是出汗之意;「青」也沒有太多的含義,多表示藍、黑或綠等顏色,比如青天即藍天,青布指黑布,青山即綠山。為什麼史冊同出汗、青色發生有關系了呢? 這要追溯到紙張發明之前了。那時古人記事要用「竹簡」,亦即用上好的竹自記寫鐫刻事情和文章,此一片片的竹即稱「竹簡」。竹簡的製作並不簡單,首先要選擇上等的青竹(此「青竹」指綠色之竹),稱其為「青」;然後,削成長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為了便於書寫,另方面也為乾燥防蟲。烘烤之時,本來新鮮濕潤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樣。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漸漸成了竹簡的代名詞了。 從出土的古代竹簡來看,長的竹簡常用於書寫儒家經典;短的竹簡常用其記載諸子事跡及史傳。因此「汗青」代稱竹簡再演變,人們便地一步又將其代稱竹簡所記載的「史冊」了。 「史冊」與「汗青」是同義詞,當然可以通用。不過,在正式談論歷史記載意思的時候,還是多用「史冊」。在詩詞中,因平仄或是押韻以及亮音的需要,常有人喜用「汗青」。我國宋代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詩中,就有家喻戶曉的名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⑼ 汗青的來源典故

古人記事要用"竹簡",亦即用上好的竹子記寫鐫刻事情和文章,此一片片的竹即稱"竹簡"。竹簡的製作並不簡單,首先要選擇上等的青竹(此"青竹"指綠色之竹),稱其為"青";然後,削成長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為了便於書寫,另方面也為乾燥防蟲。

烘烤之時,本來新鮮濕潤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樣。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漸漸成了竹簡的代名詞了。

汗青是指古時在竹簡上記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滲出,再颳去青皮,便於書寫,避免蟲蛀,故稱汗青,也叫殺青。

(9)青字典故擴展閱讀:

汗青的出處

《過零丁洋》

【作者】文天祥【朝代】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譯:

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辛苦,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年頭。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里的浮萍。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

賞析

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與元軍作戰,被俘,途經零汀洋時,元軍逼迫他招降堅守崖山的宋軍,他寫下了這首詩。詩人以詩明志,表現出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和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詩人回顧自己的仕途和征戰的經歷:因科舉而蒙朝廷重用,在荒涼冷落的戰爭環境中已經度過了四個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間的戰事已經接近尾聲,南宋幾近滅亡。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破碎的山河猶如風中飄絮,動盪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國家的災難、個人的坎坷濃縮在這兩個比喻句中,意思是國家和個人的命運都已經難以挽回。「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在曾經兵敗的惶恐灘頭,詩人也曾為自己的命運惶恐憂慮,而今途經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嘆自己的孤苦伶仃,無力挽救國家。「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自古以來,人世間誰能免於一死?只求留下一顆赤膽忠心,永遠照耀在史冊上。此句慷慨陳詞,直抒胸中正氣,表現出捨生取義、視死如歸的堅定信念和昂揚鬥志,因此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

熱點內容
風雨是什麼成語 發布:2024-09-17 07:28:07 瀏覽:912
王帆成語大會 發布:2024-09-17 03:50:17 瀏覽:194
寶寶聽故事軟體 發布:2024-09-17 03:45:19 瀏覽:522
葦的成語 發布:2024-09-17 03:22:50 瀏覽:239
人死後的故事 發布:2024-09-17 01:56:11 瀏覽:532
憶成語 發布:2024-09-17 01:33:22 瀏覽:628
愛國故事短 發布:2024-09-17 01:24:09 瀏覽:126
居字的成語 發布:2024-09-17 01:18:18 瀏覽:949
成語什麼詞 發布:2024-09-17 00:54:57 瀏覽:6
歷史幽默故事 發布:2024-09-17 00:54:56 瀏覽: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