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典故
1. 歷史中的李密是個什麼人物
李密<SPAN lang=EN-US>(224—287),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縣東)人。西晉文學家。父早死,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劉氏撫養。少時師事譙周,通《春秋左氏傳》,以文學見稱。在蜀漢做官,任尚書郎,曾數次出使東吳,極有才辯,為吳人所稱贊。蜀亡後,晉武帝多次徵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奉養,遂上書陳情,辭不赴召,是為《陳情表》。後祖母死,密才出仕晉朝,歷任太子洗馬、尚書郎、河內溫縣令、漢中太守等職。因懷怨賦詩,得罪權貴,遂免官。後老死於家中。《陳情表》一文,詞意委婉懇切,全篇感情真實,不事矯飾,自然流暢,富有感染力,是西晉散文中的優秀之作。 </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 align=center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體; FONT-SIZE: 1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體>《陳情表》賞析</SPAN></STRONG><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0pt> 李密原是蜀漢後主劉禪的郎官<SPAN lang=EN-US>(官職不詳)。公元263年,司馬昭滅蜀漢,李密成了亡國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養祖母劉氏。公元265年,晉武帝請李密出來做官,先拜郎中,後又拜為洗馬(即太子侍從官),就是文中說的「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晉武帝為什麼要這樣重用李密呢?第一,當時東吳尚據江左,為了減少滅吳的阻力,收籠東吳民心,晉武帝對亡國之臣實行懷柔政策,以顯示其寬厚之胸懷。第二,李密當時以孝聞名於世,晉武帝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實行孝道,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時也用孝來維持君臣關系,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正因為如此,李密屢被徵召。<BR> 李密為什麼「辭不就職」呢?大致有這樣三個原因:第一,李密確實有一個供養祖母劉的問題,像文章中說的「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漢舊臣,自然有懷舊的思想,況且他還認為漢主劉禪是一個「可以齊桓」的人物,對於晉滅蜀漢是有一點不服氣的。第三,古人講: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興時,臣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興時,臣為君之土芥。出於歷史的教訓,李密不能沒有後顧之憂。晉朝剛剛建立,李密對晉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禍福。所以李密「辭不就職」,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時此刻不宜做官。<BR> 李密不想馬上出來做官,而晉武帝方面卻催逼得很緊。「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輕慢皇帝,違抗皇命是要殺頭的。為了擺脫這個困境,達到不出來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為納入晉武帝的價值觀念中去。李密是蜀漢舊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古人講「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來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著對晉武帝不滿,這就極其危險了,所以李密說自己「不矜名節」,「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我不出來做官完全是為了供養祖母劉,是為了「孝」。但是這里又產生了一個問題,事父為孝,事君為忠。李密供養祖母是孝,但不聽從君主的詔令,不出來做官,就是不忠。古人雲「忠孝不能兩全」。《韓詩外傳》卷二記載:「楚昭王使石奢為理道,有殺人者追之,則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於是刎頸而死。」為忠臣不得為孝子,為孝子不得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決了這個矛盾,即先盡孝,後盡忠。「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劉養老送終之後,再向您盡忠,這樣晉武帝也就無話可說了。<BR> 李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還以巧妙的抒情方式,來打動晉武帝。從文章中可以想見,李密在構思《陳情表》時,有三種交錯出現的感情:首先是因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憂懼之情;其次是對晉武帝「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不滿情緒;最後是對祖母劉的孝情。但是當他提筆寫文章時,便把這三種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經過冷靜的回味,壓抑了前兩種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筆帶過,掩入對祖母劉的孝情之中。而對後一種感情則大肆渲染,並且造成一個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從這樣一種情境出發,作者先以簡潔精練的語言寫自己的孤苦,為「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作鋪墊,然後反復強調祖母劉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嬰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劉病日篤」;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這樣,李密的孝情就不同於一般的母孫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BR> 《陳情表》是寫給晉武帝的,是為了達到「辭不就職」的目的。從這個目的出發,李密並沒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對感情加以節制,使它在不同的層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現。第一段先寫自己與祖母劉的特殊關系和特殊命運,抒發對祖母的孝情,「臣侍湯葯,未曾廢離。」如果從這種孝情繼續寫下去,會有許多話要說,如對祖母的感激,對祖母的憐惜等等。但作者卻就此止筆,轉而寫蒙受國恩而不能上報的矛盾心情,寫自己的狼狽處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馬上任,「奉詔賓士」。為什麼不能去呢?因為「劉病日篤」,這就從另一方面反襯了他孝情的深厚,因為孝情深厚,而「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所以才有「實為狼狽」的處境。前面抒發的孝情被節制以後,又在另一個前提下出現了。第三段作者轉寫自己「不矜名節」,並非「有所希冀」,不應詔做官,是因為「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在排除了晉武帝的懷疑這個前提之下,再抒發對祖母劉的孝情,就顯得更真實,更深切,更動人。</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 align=center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體; FONT-SIZE: 1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體>《陳情表》陳情二法</SPAN></STRONG><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0pt> 公元<SPAN lang=EN-US>265年,晉武帝司馬炎詔素以孝聞名於世的蜀漢舊臣李密出仕,以籠絡人心,而李密以供養祖母劉氏為由,「辭不就職」,寫下《陳情表》,以明「願乞終養」之情之志。其陳情之法有二:<BR> 一、陳情於事。李密把自己的一片孝心孝情放在家世不幸和祖母病重的敘述中來顯示,凄婉動人。自己六個月失怙,四歲母嫁,九歲不行,全賴祖母劉氏「躬親扶養」,以己成長不易的歷史襯劉氏養育之艱辛,其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劉氏操勞過度,以致「夙嬰疾病,常在床蓐」,其病「日篤」「氣息奄奄」,加之「九十有六」的高齡,已是「朝不慮夕」,對病中而又無依無靠的劉氏自己是「侍湯葯,未曾廢離」,不做孝廉與秀才,不就郎中與洗馬,甘冒抗命之罪,殺頭危險,以報養育之恩,其孝心來自親情,出自肺腑,感人至深,催人淚下。<BR> 另一方面極言晉武帝的知遇之恩,在敘事中寫自己「沐浴清化」,極言君恩之深。不以自己是「亡國賤俘」,而察孝廉舉秀才,拜郎中除洗馬,「過蒙拔擢,寵命優渥」,捫心自問,「豈敢盤桓,有所希冀」呢?如能允許自己「終養」,則「生當隕首,死當結草」以報。言辭懇切,謙卑忠勤,無矯揉造作之情,無巧言令色之語,博得了晉武帝的憐憫與歡心,達到了眼前不出仕而終養的願望,也為日後出仕找到了理想的借口,即報知遇體恤之恩而出仕。<BR> 二、除情於智<BR> 李密面對「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的危急形勢,從容不迫,應對自如。採用設身處地的換位方式,猜想可能有的詰難而陳說衷情。<BR> 你為何不出仕?<BR> 祖母病重要盡孝,不能「廢遠」。<BR> 就無他人可替代?<BR> 無伯叔、兄弟、至親、童僕,祖母不可一日元臣。<BR> 你是否還在戀舊而拒本朝?<BR> 自己為官是「圖宦達」,非「矜名節」,對聖朝感恩戴德。<BR> 何時能出仕?<BR> 祖母病重且高齡,不久將去世,就可「隕首」「結草」。<BR> 彷彿面對武帝,一問一答。正是李密猜透了武帝的心理,故能言理透徹,環環相扣,使武帝無懈可擊,欲怒而不能,再輔以真情,情理交織,終使武帝化怒為憫,化疑為信,李密出仕後「復以洗馬征至洛」。<BR> 李密明言自己陷入了忠孝難以兩全的狼狽境地,而暗中卻置武帝於兩難選擇之中。即武帝「以孝治天下」相標榜,「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更何況「臣孤苦,特為尤甚」,更應當受到「矜育」。而今我要盡孝,你苦苦相逼,讓我出仕,甚至不惜殺戮,使我不能盡孝,豈不與你的治國之道相違背嗎?武帝陷入了是讓其先盡孝還是先盡忠的窘境中。兩者相較,只得做出明智的選擇,讓其「終養」。這樣既顯示自己體恤民情,尊崇孝道,還可收服人心,鞏固統治。李密危而不亂,急中見智,既使武帝爭足「面子」,又達到自己「終養」的目的,取得了「雙贏」的效果。</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 align=right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0pt>(選自第<SPAN lang=EN-US>316期《語文報》,有改動 作者:陳洪茂)</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FONT size=2><SPAN lang=EN-US><o:p></o:p></SPAN></FONT></P></td>
2. 李密傳 選文是一則著名的讀書典故
牛角掛書 吧
3. 徐世勣與李密的典故
《資治通鑒》唐紀裡面寫的很生動呦。還可以參考《舊唐書》和《新唐書》
4. 陳情表中運用了那些典故
運用結草、銜環兩個典故。
「結草」的典故見於《左傳·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師。
銜環典故: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黃雀只吃黃花,百日之後羽毛豐滿,振翅飛走。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並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像這玉環一樣潔白無瑕。」
(4)李密典故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李密原是蜀漢後主劉禪的郎官(官職不詳)。三國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滅蜀,李密淪為亡國之臣。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魏元帝,史稱「晉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採取懷柔政策,極力籠絡蜀漢舊臣,徵召李密為太子洗馬。
李密時年44歲,以晉朝「以孝治天下」為口實,以祖母供養無主為由,上《陳情表》以明志,要求暫緩赴任,上表懇辭。晉武帝為什麼要這樣重用李密呢?第一,當時東吳尚據江左,為了減少滅吳的阻力,收籠東吳民心,晉武帝對亡國之臣實行懷柔政策,以顯示其寬厚之胸懷
第二,李密當時以孝聞名於世,據《晉書》本傳記載,李密奉事祖母劉氏「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葯,必先嘗後進。」
晉武帝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實行孝道,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時也用孝來維持君臣關系,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正因為如此,李密屢被徵召。李密則向晉武帝上此表「辭不就職」。
5. 誰能幫忙講一下「李密牛角掛書」的故事
隋朝有個讀書人名叫李密,原是貴族出身,後來家境破落。但他喜歡讀書,從不浪費能夠用來讀書的點滴時間。
一次,李密騎著牛出外辦事,就把一套《漢書》掛在牛角上,從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邊趕路,一邊讀,十分專注。
這一情形恰巧讓大臣楊素看到,楊素問道:「你是哪兒的書生?」「我叫李密,遼東襄平人。」「你讀的是什麼書?」「《漢書》中的《項羽本紀》。」
楊素很親切地跟李密詳談了一陣,覺得這個少年前途無量,便鼓勵他:「你這么好學,將來一定會有成就的。」楊素回家後,把情況講給兒子楊玄感聽,楊玄感便和李密結交,成了好朋友。
公元613年,楊玄感看到隋朝大勢已去,便乘機起兵反隋,並請李密為他出謀劃策,但楊玄感沒有採納李密的妙計,兵敗身亡。後來李密投奔了瓦崗寨的農民起義軍,成為瓦崗軍的首領。
後來,人們用「牛角掛書」來形容讀書非常刻苦努力。
(5)李密典故擴展閱讀: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隋唐時期的群雄之一。
李密出生於四世三公的貴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亂時,李密成為瓦崗軍首領,稱魏公。率瓦崗軍屢敗隋軍,威震天下。
在瓦崗軍原領袖翟讓准備讓位給他時,翟讓的哥哥卻從中阻攔。他不得已殺瓦崗軍舊主翟讓,引發內部不穩,被隋軍屢敗。
後被越王楊侗招撫,又因與宇文化及的拼殺中損失慘重,不久被王世充擊敗,率殘部投降李唐。沒過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將盛彥師斬殺於熊耳山。
6. 李密的陳情表中有多少成語都有哪些
1. 孤苦伶仃 孤獨困苦,無依無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獨的樣子。聯合結構。源出晉·李密《陳情表》近義成語:無依無靠、舉目無親、形單形只。
2. 煢煢孓立 孤獨無依的樣子。煢煢,孤獨的樣子;孑,孤單。偏正結構。源出晉·李密《陳情表》。近義成語:孤苦伶、舉目無親。
3. 形影相弔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問。形容非常孤單,沒有伴侶。形,指身體;吊,慰問。主謂結構。源出《三國志·陳思王植傳》:「形影相弔,五情愧赧。」近義成語:形單影只、孤家寡人。反義成語:門庭若市。
4. 日薄西山 太陽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經衰老或事物衰敗腐朽,臨近死亡。薄,迫近。主謂結構。源出《漢書·揚雄傳上》:「恐日薄於西山。」近義成語:氣息奄奄。反義成語:旭日東升。
5. 氣息奄奄 形容人即將斷氣、死亡的樣子。也比喻事物衰敗沒落,即將滅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樣子。主謂結構。源出晉·李密《陳情表》。近義成語:奄奄一息、朝不保夕、風雨飄搖、苟延殘喘。反義成語: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生龍活虎、生氣勃勃。
6. 朝不謀夕 亦作「朝不慮夕。」早晨不能謀及晚上。形容形勢或事情危急,只能顧及眼前,無暇作長遠打算。主謂結構。源出《左傳·昭公元年》:「吾儕偷食,朝不謀夕」。
7. 烏鳥私情 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古時候說小鳥能反哺老烏。偏正結構。源出晉·李密《陳清表》。反義詞語:老牛改犢。
8. 結草銜環 亦作「銜環結草」。原是古代兩個受恩報答的故事。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聯合結構。結草,典故見本保注釋。銜環,古代神話小說記載:東漢楊寶救了一隻黃雀,某夜有一黃衣童子來見楊寶,把四枚白環給他,並對他說要讓他的子孫潔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後楊寶子、孫、曾孫果真顯貴。近義成語:感恩圖報。反義成語:以怨報德、恩將仇報。
9. 皇天後土 古人對天地的尊稱,君履後土而戴皇天,皇天後土,實聞君之言。《左傳·僖公十五年》
10. 人命危淺 指人的壽命不長了,隨時都會死亡。危,危弱;淺,時間短。主調結構。源出晉·李密《陳情表》。近義成語:氣息奄奄、朝不保夕。
7. 歷史上李密是誰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後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於鄉里。師事當時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祖母去世後,方出任太子洗馬,遷漢中太守。後免官,卒於家中。著有《述理論》十篇,不傳世。《華陽國志》、《晉書》均有李密傳。
8. 李密用「結草銜環」的典故的目的是什麼
李密用「結草銜環」的典故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對皇上的一片忠心,避免怪罪。
9. 西晉李密除了《陳情表》還有什麼典故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幼年喪父,母何專氏改嫁,屬由祖母撫養成人。後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於鄉里。師事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祖母去世後,方出任太子洗馬,遷漢中太守。後免官,卒於家中。
著有《述理論》十篇,不傳世。其生平見載《華陽國志》、《晉書》。
10. 李密的軼事典故
魏滅蜀後,征西將軍鄧艾招降納叛,急於穩定人心,他聘李密為主簿,李密力辭不受。鄧艾集團的驕橫已經讓他膽寒。鄧艾初入成都時是「蜀人稱焉」,結果卻是蜀人「有識者笑之」。晉泰始三年(267年),晉武帝詔征李密為「太子洗馬」,詔書連下,郡縣不斷催促。當年李密祖母已96歲,風燭殘年,他上表敘述自己無法應命的原因。這就是《陳情表》,475字。《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文中的一些詞句如「急於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等,直至今天人們還經常引用。
《陳情表》全文用了29個臣字,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後刺史臣榮」中兩處指朝臣外,其餘27個「臣」字均是李密自稱。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普適邏輯之下,這讓晉武帝頗感順眼。更關鍵還在於,區區一份「陳情」,不但可以免去抗旨死罪,還感動了君王鐵石心腸。
祖母魂歸道山之後,李密已經沒有借口了,他履行了在《陳情表》的承諾。先後任溫縣縣令、尚書郎、漢中太守等職。任期內,他在漢中勉縣倡建武侯祠。某天他酒後賦詩:「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中無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激怒晉武帝,免官回鄉。其實在此之前在溫縣時,他曾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差一點被人舉報。
公元287年李密卒於保勝龍安,好友安東將軍胡熊與皇甫士安主持葬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