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方鼎和圓鼎寓意

方鼎和圓鼎寓意

發布時間: 2021-03-09 23:29:59

Ⅰ 方鼎的鼎是什麼意思

鼎是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是古代中國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

Ⅱ 鼎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時期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

在古代,人們都認為,黃帝在戰勝炎帝的後代蚩尤後,曾鑄三鼎,象徵天地人;夏禹鑄九鼎,象徵九州。在古代,寶鼎是鎮國之寶,傳國重器。寶鼎上的花紋,古人認為有鎮邪的作用,有時也將法律條文刻在鼎上,以顯示法律的庄嚴。改朝換代後,新登位的君王,第一件工作就是鑄鼎,頒訂法律,以象徵新時代的開始,並表示吉祥。所以,朝代改變,古代銅鼎的象徵意義,稱作鼎革。現在,鼎的造型主要用來象徵吉祥。在家中擺設銅鼎,寓意一切將有新的開始。

(2)方鼎和圓鼎寓意擴展閱讀

鼎是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是古代中國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

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

有一種成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列鼎的數目在周朝時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的。列鼎通常為單數。據文獻及考古發現九鼎應為諸侯之制,七、五鼎為卿大夫,三、一鼎為士級。但天子之制為十二鼎,是雙數,但至今未見周天子之陵墓,故這個記載是否正確還有待證實。當然列鼎中的九鼎並非代表中央政權的九鼎。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青銅藝術品。

Ⅲ 鼎 有什麼深層次的含義

鼎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標志,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推測為夏文化的二里頭文化第三期發現有青銅鼎;這被認為是青銅禮器的源頭。到商代,開始出現大量的青銅鼎。[1]毫無疑問,中華文化在源頭處便和鼎結下了不解之緣。

鼎最初作為食物器皿,主要用於煮肉盛肉(人類學家認為,以鼎食肉是中華民族進步的重要一環,身體發育因此大為增快,大腦也日益發達)。因此,成為宴會、狩獵等場合的必備器具,並逐漸演化為重要的祭祀禮器,直至成為家國寶器。

功能的轉變迅速影響到形狀的變化。鼎原來形狀比較單一。原始社會的鼎均為圓形,作為炊食器皿,圓形也甚合實用之目的。到早商的二里崗時期,出現了青銅方鼎。到商代中晚期,方鼎數量大增,與圓鼎一起成為主要的祭祀禮器。

在圓鼎之外還要製造方鼎,這反映了鼎由實用的食器向象徵性的禮器的一個重大轉變。因為方鼎在燒火、取食方面遠遠及不上圓鼎,但是作為禮器,它卻由於其特別的象徵意義而倍受青睞。這一象徵意義取決於商朝人"天圓地方"的天下觀(或者說世界觀)。[2]當然,演變到後來,方鼎還是圓鼎,已經沒有太多的區別,人們更多的是從審美的角度取捨。法學所的法鼎即為圓鼎設計。

鼎在成為祭祀禮器後,意義重大,製作也日益考究,造型凝重,以竭力顯示尊嚴鼎盛的氣勢。周朝建立後,百家爭鳴,風氣大開,反映到器皿上,紋飾簡練舒朗,饕餮、夔龍、虯等神獸紛紛登場,宴飲、征戰等紋飾明顯增多。鼎的鑄造工藝復雜,飾紋的豐富和多彩無疑顯示了古人高超的智慧。

據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的考證說,鼎上的紋飾是巫祝在祭祀時用來通天地鬼神的,如饕餮、夔龍、虯,都是由生活中的鳥獸人類變化而來。也就是說,鼎的鑄造還有為人民祈福的創意。

鼎的祭祀重器的地位,決定了其使用也有著嚴格的程序和特殊的含義。在西周時期的用鼎制度(也稱列鼎制度)規定:"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春秋公羊傳》)。各鼎所盛的肉食也有規定,九鼎盛牛,稱為太牢,以下依次類推。後來,列鼎制度廢除,但是這一制度賦予鼎權力地位的象徵意義卻保存了下來。

鼎在成為祭祀禮器之後,很快演化為國之重器,與政治的關系日益密切。《易經》有雲:"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易經?序卦傳》)。還說:"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易經?雜卦傳》)。這說明在很早的時候,鼎和改朝換代就聯系在一起了。

Ⅳ 方鼎和圓鼎誰古老

圓鼎最為古老,為商代中期。方鼎為商中晚期出現!

圓鼎:是流行時間最長的鼎式,基本形制是腹腔圓而深,耳小直立於口緣上,三足為錐形。商代中期以前的圓鼎,體薄口寬,小立耳呈半圓形,深腹,三錐足又短又矮,足內是空的,與腹部相通。有一耳與一足對齊,另一耳在另外兩足之間。做工較粗,有明顯的鑄痕。商代晚期的圓鼎。體厚口有方唇,立耳變大,柱足流行。足與耳的位置發生變化,有一足必與兩耳等距,另兩足在雙耳的同側;圓腹變淺,圓底;商代圓鼎約有14種基本式樣。

鬲鼎:又叫分襠鼎,是鼎和鬲的混合體,上部似鼎,下腹似鬲,但又另有一段較長的錐足或柱足。鬲是款足(即內空)器,因而袋足甚低的稱為鬲,袋形下有一段較長的錐足或柱足的稱為鼎,約有6種基本式樣。

扁足鼎:是有特殊用途的鼎式,在商中期出現的,數量不多,未形成主流的鼎式。和一般列鼎不構成必然的組合。小扁足鼎的足有時連鑄一箅形的盤,用以承炭火,以溫暖食物。大型扁足鼎(口徑在 26厘米以上)較少,多數是中型和小型的。商代晚期扁足圓鼎大多是淺腹的,這是一個明顯的特徵,大約有4種基本式樣。

方鼎:商中晚期出現,是方形槽或長方形槽的四足雙耳容器。無論大小,方鼎成偶數使用,這是常制,單件存在,多為失散之器。商代方鼎基本式樣有6種。如「司母戊鼎」、「杜嶺方鼎」。商代前期的方鼎為方形槽,壁薄,立耳外側作槽形,獸面紋以單線為主;商後期的方鼎為長方形槽,壁薄,紋飾由多層細線組成。

西周鼎

西周早期的鼎式仍為商晚期式樣,數量增多

圓鼎常見式樣是垂腹粗柱足式,特點是口斂,大耳,壁斜外張而下垂,近足外底的曲率較小,體部橫向寬大,成為壯偉的垂腹形,下承三柱足。實物見陝西岐山出土的「大盂鼎」。從西周中期起,鼎腹進一步趨淺,下腹趨於平底,下腹壁外移,柱足上端漸粗,足跟部有外延成獸蹄形的趨勢。西周後期,鼎形又發生變化,耳漸外移,口漸敞,下腹內收斂使器身呈半球形,足為獸蹄形。「大克鼎」、「毛公鼎』可為此期代表。帶扉棱也是西周的器形特點,約有23種基本式樣。

方鼎:西周早期的方鼎多沿用商代式樣,至中期有很大的變化,約有8種基本式樣。

異形鼎:是一種可加熱的食器,是在鼎的足部增設附件或稍加變形,可盛放炭火,以便給食物加溫。其形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圓鼎下有增設放置炭火的托盤,另一類是方鼎下增設封閉的爐灶。異形鼎約有8種基本式樣。

Ⅳ 鼎代表什麼意思

鼎作為一種重要禮器,象徵著團結、統一和權威,是代表和平、發展、昌盛的吉祥物!

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器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

有一種成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列鼎的數目在周朝時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的。列鼎通常為單數。

據文獻及考古發現九鼎應為諸侯之制,七、五鼎為卿大夫,三、一鼎為士級。但天子之制為十二鼎,是雙數,但至今未見周天子之陵墓,故這個記載是否正確還有待證實。當然列鼎中的九鼎並非代表中央政權的九鼎。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

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 鑄造技術 ;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

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 商代青銅器 。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

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

Ⅵ 鼎的意義

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器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
一般來說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
有一種成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列鼎的數目在周朝時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的。列鼎通常為單數。據文獻及考古發現九鼎應為諸侯之制,七、五鼎為卿大夫,三、一鼎為士級。但天子之制為十二鼎,是雙數,但至今未見周天子之陵墓,故這個記載是否正確還有待證實。當然列鼎中的九鼎並非代表中央政權的九鼎。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帶「鼎」的成語

拔山扛鼎 拔山舉鼎 嘗鼎一臠 春秋鼎盛 重裀列鼎

鼎成龍去 鼎成龍升 鼎鐺有耳 鼎鐺玉石 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 鼎分三足 鼎鑊刀鋸 鼎湖龍去 鼎鑊如飴

刀鋸鼎鑊 大名鼎鼎 鼎鼐調和 鼎折覆餗 鍾鳴鼎食

鼎折餗覆 鼎食鍾鳴 鼎新革故 鼎玉龜符 鼎魚幕燕

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鼎足之勢

負衡據鼎 扛鼎拔山 瓜分鼎峙 革故鼎新 革舊鼎新

海內鼎沸 舉鼎拔山 九鼎不足為重 九鼎大呂 舉鼎絕臏

禁鼎一臠 九鼎一絲 擊鍾陳鼎 擊鍾鼎食 扛鼎抃牛

匡鼎解頤 列鼎而食 力能扛鼎 龍去鼎湖 幕燕鼎魚

鳴鍾列鼎 鳴鍾食鼎 牛鼎烹雞 群情鼎沸 人聲鼎沸

染指於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

三牲五鼎 商彝夏鼎 商彝周鼎 三足鼎立 調和鼎鼐

問鼎輕重 五鼎萬鍾 問鼎中原 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

魚游沸鼎 一言九鼎 一代鼎臣 言重九鼎 折鼎覆餗

鍾鼎人家 鍾鼎山林 鍾鼎之家 鍾鳴鼎列 鍾鳴鼎食鍾鳴鼎重

問鼎中原 春秋鼎盛 鼎鑊如飴 鼎玉龜符 調和鼎鼐 鍾鼎山林

拔山扛鼎 力能扛鼎 鼎成龍升 五鼎萬鍾 人聲鼎沸 一代鼎臣

刀鋸鼎鑊 魚游沸鼎 三牲五鼎 鼎新革故 革故鼎新 九鼎一絲

染指於鼎 鼎魚幕燕 鼎湖龍去 龍去鼎湖 鼎鐺玉石 九鼎不足為重

舉鼎絕臏 列鼎而食 幕燕鼎魚 三分鼎足 鼎食鳴鍾 擊鍾鼎食

鼎足而居 鍾鼎人家 嘗鼎一臠 鼎分三足 鼎足而立 鍾鼎之家

鼎鐺有耳 舉鼎拔山 負衡據鼎 三分鼎立 商彝周鼎 一言九鼎

四海鼎沸 鼎折餗覆 擊鍾陳鼎 匡鼎解頤 商彝夏鼎 鍾鳴鼎重

鼎足而三 言重九鼎 鼎成龍去 鼎鼎有名 鼎食鍾鳴 笙歌鼎沸

鍾鳴鼎列 牛鼎烹雞 鼎折覆餗 瓜分鼎峙 鼎鑊刀鋸 鼎足三分

拔山舉鼎 重裀列鼎 扛鼎拔山 海內鼎沸 鳴鍾食鼎 禁鼎一臠

彝鼎圭璋 鼎鼐調和 鼎食鳴鍾 鼎足之勢 革舊鼎新 群情鼎沸

鳴鍾列鼎 夏鼎商彝 折鼎覆餗

發展歷程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易經中一卦:

鼎:元吉,亨。

【白話】《鼎卦》象徵革故鼎新:十分吉祥,亨通。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白話】《象辭》說:《鼎卦》的卦象是巽(木)下離(火)上,為木上燃著火之表象,是烹飪的象徵,稱為鼎;君子應當像鼎那樣端正而穩重,以此完成使命。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

【白話】初六,烹飪食物的鼎足顛翻,卻順利地倒出了鼎中陳積的污穢之物;就好像娶妾可以生子一樣,不會發生災禍。

《象》曰:「鼎顛趾」,未悖也;「利出否」,以從貴也。

【白話】《象辭》說:「烹飪食物的鼎足顛翻」,看似反常,實則不然;「卻順利地倒出了鼎中陳積的污穢之物」,便於除舊布新,反常的現象得以向好的方面轉化。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白話】九二,鼎中盛滿了烹飪的食物,好比一個人有才幹;我的對立面嫉妒我,卻不能把我怎麼樣,是吉祥的。

《象》曰:「鼎有實」,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終無尤也。

【白話】《象辭》說:「鼎中盛滿了烹飪的食物,好比人有才幹」,應該謹慎行事,不要走錯方向;「我的對立面嫉妒我」,但因無隙可乘,故終將無所怨尤。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白話】九三,鼎器的耳部發生了變化,無法將插杠插入鼎耳移鼎,精美的野雞肉不能得到無法食用;待到陰陽調和,潤雨出現才能消釋悔恨,最終還可以獲得吉祥。

《象》曰:「鼎耳革」,失其義也。

【白話】《象辭》說:「鼎器的耳部發生了變化」,鼎無法移動,也就失去了它虛中納物的意義。

九四,鼎折足,覆公訴,其形渥,凶。

【白話】九四,鼎的足折斷了,王公鼎里的粥飯傾倒出來了,鼎身被玷污,凶險。

《象》曰:「覆公訴」,信如何也!

【白話】《象辭》說:「王公鼎里的粥飯傾倒出來了」,哪裡還有什麼信譽可言呢!

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白話】六五,鼎配上黃色的鼎耳,插上堅固的扛鼎之器,利於堅守正道。

《象》曰:「鼎黃耳」中以為實也。

【白話】《象辭》說:「鼎配上黃色的鼎耳」,是由於六五爻居中,自然可獲得實惠。

上九,鼎玉鉉,大吉,無不利。

【白話】上九,鼎配上玉制的鼎杠,十分吉祥,不會有什麼不利。

《象》曰: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白話】《象辭》說:「玉制的鼎杠高處上方,表明剛柔相濟,互相調節。

【鼎與古代青銅器】
自從發現了青銅材質,人類文化從原始社會躍入一個新的文明階段,青銅遂成為一個時代鮮明的標志。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有一半是由羽羽生輝的青銅器鑄造出來的。從公元前二千年之前,由黃河流域中原二里頭文化(即十三朝古都洛陽東郊)和其上游齊家文化為代表的最早面世的青銅器來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成為延續二千多年的青銅器時代,在中華文明史冊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在青銅器早期為新石器時代,散見的只有陶器製品,而青銅器時代後期,則被瓷器和鐵器製品所代替。所以在二千多年的青銅器歷史長河中,其製品五光十色,其工藝流光異彩。既有權力象徵的各種銅鼎重器,也有尊、壺、鬲、觥、觚、鍾、燈、爐等各種宮廷禮器、祭器、酒器、盛器和生活用品、陳設品、工藝品,其造型也遍及龍、虎、牛、馬、羊、鹿、象、人、鳥等各種形態和飾物,僅紋飾就有獸面紋、乳行紋、蚊紋、風紋雷紋、龍形紋、龜魚紋、曲折紋、雲雷紋、蟠螭紋、幾何紋、竹節紋、菱形紋、直紋、斜紋、六山紋、葉紋等幾十種。從生活用品到樂器,從飾品到戰爭武器。可以說如繁星滿天,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充分記錄了中華文明史的輝煌時代,也是歷代王室、宮廷、候門、伯爵們生前陳設豪華璀璨耀目,死後追求不朽,陪葬昂貴富麗和考究的佐證。
世界各文明古國都經歷過青銅時代,唯有古代中國賦予青銅器以重要的社會意義、深厚的精神內涵,以及高度完美的藝術形式。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夏、商、周三個朝代,前後延續了2,000多年。近代以來,青銅器大量出土,使長久處於朦朧的中國古代史面貌逐漸清晰起來。
中國從夏代開始進入階級社會,而象徵國家政治權勢和軍權、神權的青銅製造業,完全為貴族所壟斷,這些青銅器的製造均是以貴族的意志、需要和審美意願為依歸。中國青銅器歷經20多個世紀的發展衍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發展時期
時間分野
初期
夏代
商代風格盛行期
商代遷都殷(今河南安陽)以後至西周前期,約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時期。
西周風格成熟期
西周後期至春秋前期
東周風格盛行期
春秋中期至戰國時期
青銅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時候極為普遍的烹飪器,其後實用意義逐漸減弱,成為權勢的象徵物。夏鑄九鼎的傳說,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發生於春秋時代的「問鼎中原」事件,是這種觀念的延續。而現今已發現的中國古代體量最大的青銅器——商代司母戊鼎,則可讓我們感受到鼎予人的精神震撼。
【鼎文化介紹】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
鼎被賦予神聖的色彩,起源於禹鑄九鼎的傳說。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京。
歷史上有「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 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周代的鼎分為三大類:
鑊鼎、升鼎、羞鼎。
鑊鼎形體巨大,多無蓋,用來煮白牲肉。
升鼎也稱正鼎,是盛放從鑊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
羞鼎則是盛放佐料的肉羹,與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

Ⅶ "鼎「的藝術寫法及象徵意義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
「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
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

鼎被賦予神聖的色彩,起源於禹鑄九鼎的傳說。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
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
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
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國滅則鼎
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

歷史上有「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 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
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
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
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
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
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
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
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
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
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
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熱點內容
有哲理性的小故事 發布:2024-12-19 18:17:45 瀏覽:20
羊狼成語 發布:2024-12-19 18:16:25 瀏覽:124
黑黑的成語 發布:2024-12-19 18:05:58 瀏覽:543
美女與野獸童話故事 發布:2024-12-19 18:01:06 瀏覽:368
廉政故事是 發布:2024-12-19 17:43:39 瀏覽:990
神打一成語 發布:2024-12-19 17:43:27 瀏覽:29
勾叉猜成語 發布:2024-12-19 17:40:07 瀏覽:400
童話故事二百字 發布:2024-12-19 17:39:24 瀏覽:973
天字猜成語 發布:2024-12-19 17:27:52 瀏覽:481
成語牛猴 發布:2024-12-19 17:09:11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