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姓起名典故
1. 陳姓女孩取名,三個字,不要ABB式的,字要簡單,最好是帶有典故、詩詞的那種
陳予涵、陳暄研、陳冰清、陳玉潔、陳心雅、陳樂怡、陳依然、陳依檬。這些我都比較喜歡。望採納!!!!!
2. 陳姓的來源和有什麼典故
陳姓據考證出自媯Gui姓。遠祖為虞(?-前2070,朝代名)舜(Shun)。陳姓到今天已經有近3050年的歷史。陳姓是中國五大姓氏之一。至周武王(前1046-前1043在位)伐紂(前1075-前1046在位)時,舜32代孫遏父(E Fu)為陶正(古官名,主管陶器)。周武王依靠遏父的幫助才取得了伐殷(前1600-前1046)的勝利。由於遏父的功勛卓著,武王把大女兒太姬(Tai Ji)嫁給她兒子陳胡公滿,並被封於陳國(在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一帶),於是以封地代姓。滿的子孫們便姓了陳。這就是陳氏的由來。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850825.html根據《姓纂》的記載,陳姓最早出自為媯姓,也就是大舜的後代。陳,最初是一個地方,本來是太昊之墟(畫八卦之所)。周武王的時候,把這個地方封給了舜的後裔媯滿,還把女兒太姬嫁給他,稱為胡公。後來,他的十世孫媯完,因故奔齊,才開始以國為氏,創造了「陳」這個姓氏。
當時,胡公滿所擁有的陳地,大致是現在河南開封以東,至安徽亳縣以北,都城宛丘,即現在的河南淮陽縣。這塊地方應該是陳姓漢族的最早發源地。
奔齊之後首先以陳為氏的陳完,字敬仲,後來在齊國逐漸發達起來,食邑於田。這時,他又改姓為田,《史記》上有一段「田敬仲完世家」,記載的就是他的故事。因此,田姓應該是自陳姓分出去的,兩姓在三千多年以前本來是一家人呢!
胡公滿本支所繁衍的陳國,傳了二十五世,到媯健的時候,被秦始皇所滅。媯健生了ㄙ、桓、軫三個兒子,在國亡之後,桓改姓王,軫則跑到楚國,後來還做了楚國的丞相,封為潁川侯,並且搬到河南的潁川地方,改姓為陳——這一支,被普遍認為是陳姓的共同祖先。
不過,陳姓的組成分子,也跟其他的大姓一樣,並不僅僅為胡公滿所傳下來的這一支。《通志氏族略》上面有一段記載,把陳姓各種形成因素,說明得十分清楚。
「¤公二十四年,楚惠王使子西之子公孫朝伐陳而滅之,子孫以國為氏。又廣陵之陳(在今江蘇鎮江東北),實劉氏,魯相無子,以外孫劉矯嗣。《河南官氏志》雲:侯莫陳之後,亦改為陳氏。又曰:白永貴隋初改為陳氏,是為萬年之陳。」
陳姓,至少有來源不同的四群——舜帝的後裔,白永貴的後裔,劉矯的後裔,以及突厥族的侯莫陳氏的後裔。
這四支陳姓「人馬」,經過數千年的繁衍,已經遍布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不過,其中要以潁川、汝南(今河南省)、下邳、廣陵(今江蘇)、東海(今山東東南部與江蘇交界處)等地的陳氏,最為族大支繁。
頭一個以陳為姓,後來又改姓為田的那個陳完,也是頭一個在歷史上大出風頭的陳氏。太史公在《史記》上面,對他有過詳盡的敘述。據說,他在齊國改姓為田之後,子孫世代都是齊國的大官,傳到田和的時候,進一步列為諸侯,他的兒子田平乾脆並掉齊國,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田齊」。
3. 古代姓陳的名人的小故事(簡單概括)
【陳姓得姓始祖——陳胡公】
陳姓來源於媯姓,陳姓人是舜帝的後裔。在舜當天子之前,堯把他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並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於是舜的後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後,他找到當時舜帝的後代媯滿,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在陳,建立了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盛了許多年。媯滿死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陳胡公、胡公滿。他的子孫便以國為姓,稱為陳氏,並尊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陳姓其他古代歷史名人】
陳
勝:陽城(今河南省登封東南)人,秦末農民起義將領,建立張楚政權,第一個翻開了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歷史篇章。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少時好學。仕蜀時為散騎黃門侍郎。入晉後,司空張華愛其才,薦為孝廉,任佐著作郎,出補陽平令,後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晉滅吳後,他廣泛收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志》,分成三書,即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條分縷析,平行敘述,在斷代史中別創一格。後人推重他的史學和文筆,把《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列,稱為四史。他還著有《古國志》、《益...【陳姓得姓始祖——陳胡公】
陳姓來源於媯姓,陳姓人是舜帝的後裔。在舜當天子之前,堯把他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並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於是舜的後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後,他找到當時舜帝的後代媯滿,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在陳,建立了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盛了許多年。媯滿死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陳胡公、胡公滿。他的子孫便以國為姓,稱為陳氏,並尊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陳姓其他古代歷史名人】
陳
勝:陽城(今河南省登封東南)人,秦末農民起義將領,建立張楚政權,第一個翻開了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歷史篇章。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少時好學。仕蜀時為散騎黃門侍郎。入晉後,司空張華愛其才,薦為孝廉,任佐著作郎,出補陽平令,後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晉滅吳後,他廣泛收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志》,分成三書,即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條分縷析,平行敘述,在斷代史中別創一格。後人推重他的史學和文筆,把《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列,稱為四史。他還著有《古國志》、《益部耆舊傳》,編有《蜀相諸葛亮集》等。
4. 陳氏的歷史人名
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領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戰爭。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後歸曹操,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陳琳詩、文、賦兼善。詩歌今存4首,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漢樂府之作。散文以表章書檄最有影響,代表作《為袁紹檄豫州文》,是一篇為袁紹聲討曹操的檄文。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
陳霸先(503-559),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東)人。出身小吏,喜讀兵書,長於軍事。太清三年(548)在始興(今廣東韶關)起兵,受湘東王蕭繹節制,與王僧辯會師討滅侯景,進位司空,領揚州刺史,鎮京口。承聖三年,西魏陷江陵,殺梁元帝,他與王僧辯迎立蕭方智為梁王。四年,王僧辯又納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帝。他起兵襲殺王僧辯,擁蕭方智為帝,並擊敗北齊軍,進爵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國號陳,改元永定。毛澤東也曾經要求人們讀讀《陳書》,了解陳霸先的身世經歷。陳霸先之所以偉大,不僅在於他是一朝開國皇帝,還在於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賢明人格。
陳後主(553-604),南朝陳皇帝。即陳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嫡長子。天嘉三年(562)立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宮室,親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長江天險,不設邊防。禎明三年(589)隋軍直入建康,被俘至長安。隋仁壽四年卒於洛陽,追封長城縣公,謚號煬。明人輯有《陳後主集》。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少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後重視,授麟台正字。後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後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辭官還鄉,後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獄中。於詩標舉漢魏風骨,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有《陳伯玉集》。
陳摶(?-989),北宋初道士。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州)人。早年熟讀經史百家之言,兼通醫理、佛學,明天文地理。後唐長興年間,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祿,以山水為樂,隱居武當山九室岩,專習胎息服氣,辟穀導引內養靜功。所傳「五龍盤體睡修功」,尤為著稱,後有《睡功圖》傳於世。著述有《無極圖》、《先天圖》、《九室指玄篇》、《易龍圖》、《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赤松子八誡錄》、《陰真君還丹歌注》、《人倫風鑒》等。
陳阿嬌(前2世紀-前2世紀),漢武帝劉徹第一任皇後,陳皇後的名字在《漢武故事》記載為嬌,故後人稱其為陳阿嬌或陳嬌。與漢武帝劉徹青梅竹馬,後嫁與劉徹成為大漢朝身份最尊貴的皇後之一。「千金買賦」及「金屋藏嬌」等典故都與陳皇後有關。先存描寫陳皇後詩詞共70餘首。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八月在鄱陽湖中流矢身亡。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咸豐三年(1853)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戰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大敗清軍,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石達開出走後,受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繼而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晉封英王。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州)、常(州)。次年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失利。同治元年廬州失守,退往壽州,為叛徒苗沛霖誘捕,在河南延津就義。
陳毅(1901-1972),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陳賡(1903-1961),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原名陳庶康。湖南湘鄉人。員會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陳圓圓,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蘇州妓女。吳三桂納為妾。三桂出鎮山海關,留京,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軍攻陷北京,仍歸三桂,從至雲南,晚年出家為女道士,改名寂靜,字玉庵。清軍破雲南,自縊死(一說絕食而死)。
陳啟沅(約1825-約1905),清末資本家。字芷馨,廣東南海人。初走南洋經商致富,回國後在南海簡村創辦繼昌隆繅絲廠,用機器繅絲,並不斷進行技術改革,提高生產效益。所辦絲廠為中國民族資本家經營最早的機器繅絲廠。產品行銷海外,獲利甚厚。光緒七年(1881)被清廷勒令關閉,遷廠至澳門。後回簡村繼續經營。
陳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新中國國防科技、教育事業的奠基者之一。歷經北伐、南昌起義、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汗馬功勞。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終年58歲。
陳誠(1897~1965) 字辭修,浙江青田人。保定軍校畢業,曾參加東征、北伐、剿匪、抗戰諸役,歷任武漢衛戍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湖北省主席、遠征軍司令長官、國防部參謀總長、東北行轅主任、台灣省主席、東南行政長官、行政院院長等職,1954年後當選第二、三任副總統、中國國民黨副總裁。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漢族,福建福州人。中國著名數學家,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發表的成果也被稱之為陳氏定理。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99年,中國發表紀念陳景潤的郵票。紫金山天文台將一顆行星命名為「陳景潤星」,以此紀念。另有相關影視作品以陳景潤為名。
陳雲。陳雲同志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黨和國家久經考驗的卓越領導人。陳雲同志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成員。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陳雲同志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立下不朽的功勛,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的威望,深得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陳世美是傳統戲曲《秦香蓮》、《鍘美案》中的人物。在劇中是忘恩負義、拋妻棄子的反面人物,最後被包拯所斬,也因此在後世成為負心人的代名詞。陳世美的形象與故事最早出自明代小說《增像包龍圖判百家公案》。
陳真,相傳是中國清末武術家霍元甲的弟子,在為被日本人害死的師傅報仇之後,被日本人殺死。這個傳說曾被多次拍成電影、電視劇。很多影視作品都把陳真塑造成霍元甲的五徒弟,他不但身手高超,且在師父霍元甲死後,從日本回國來為師父申冤正名。這個人物和霍元甲享有相當的聲譽,以至於很多人都以為歷史上確有其人。事實上,歷史上關於霍元甲徒弟的記載只有劉振聲一人,關於陳真並無任何描述。李小龍拍《精武門》時,曾邀請倪匡寫劇本,而陳真也是倪匡想像出來的人物,並非確有其人.
5. 陳姓的傳說故事簡短
陳姓
陳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
尋根溯源
1、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朝後,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州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按照胙土命的慣例,他以國為氏,稱陳氏,為陳氏的開山始祖。
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潁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展成為名門望族。
6. 馬年陳姓有典故的男孩名字
根據寶寶出生時間,排出八字,確定喜用五行用字,根據姓氏搭配吉版利組合,再確定名字權。符合寶寶命理的名字才是好名字。
起名步驟:
1、分析生辰八字命主五行、格局,找出用神喜忌。
2、選出命局所喜用所需要的五行漢字。
3、根據姓氏、時代特徵、性別、八字數理合理搭配將要用的字,去其忌諱用字,避開凶數.取其字的意、形、象、音、綜合搭配。
4、還要避開不沖克八字,五格、筆畫、合理搭配才是適合八字的吉祥吉利的好名字。
供參考。
7. 陳寅恪名字的典故,「寅恪」的意思
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為兄弟間排輩。並沒有其他含義。
陳寅恪在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生於湖南長沙,生時祖母黃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為兄弟間排輩。
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7)陳姓起名典故擴展閱讀
名字讀音
按照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陳寅恪「恪」應讀作「克」(拼音:Kè)。
但有資料表明,由於陳寅恪是客家人,而「恪」在客家話中有「quó」的,因普通話(時稱「國語」)中無此音,於是到中國北方後,便被當然地稱為「yínquè」了。因襲相承,並成為習慣。所以,有學者認為,「陳寅恪」應讀作ChénYínquè。
不過,在使用漢語的人中間,知道這一點的人顯然為少數,包括陳寅恪本人也並不追究。因而,在使用普通話時,仍不妨將陳寅恪的「恪」讀作「克」(Kè)。況且,陳寅恪本人在1940年5月致英國牛津大學的英文親筆信的署名是「TschenYinKoh」。
8. 關於陳姓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一、指名道姓:天下陳氏出義門
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由皇帝頒旨並派官員監督分家的家族,是哪一家?江西義門陳氏是也,他們創造了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家庭大遷徙。
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陳氏,是南北朝陳朝皇帝陳霸先的後人。自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陳旺徙居德安建庄始,到第十五代北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奉旨分庄,經歷300多年,一直是累世義聚不分家,號稱「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爨四百年天下無雙」,在唐宋歷史上甚為罕見。
陳旺定居義門後,以儒家的忠孝節義為本,勤儉耕讀傳家。這個家族與其他家族不同的是:從來不分家,實行聚族合炊,一同勞作,財產共有,過著「室無私財,廚無別饌」的氏族公社生活。家族上下謙讓和睦,乃至有「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趣聞佳話。
聚族合炊的生活模式,適合當時農業社會的自然經濟,很快就使陳氏家族興旺起來。到宋代奉旨分庄時,人口發展到3978人,莊田300多處,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莊田不僅能夠滿足家族生活之需,還單列「學田二十頃」作為教育經費,創辦了書院、書屋,以供給制形式令適齡子弟入學普受教育。
經數百年的發展,這里不僅建有繁華的街坊市井、茶樓酒肆,還建有各種公益設施:御書樓(圖書館)、鞦韆院、嬉戲亭、戲台、敬老院、育嬰室和醫院,還有刑杖廳以及佛寺、道觀等。義門陳氏立有《義門家法三十三條》,還有保障家法得以實施的族規、家訓、各項管理制度等。最高領導者是家長,在其領導下,內部分工具體,各司其事。
這無疑為封建社會的臣民樹立了一個典範,義門陳氏因而得到李唐、南唐、趙宋三個皇朝的旌表。不過,這個龐大家族如此精誠團結,也引起皇帝的憂慮。北宋仁宗皇帝遂下詔令其分家,按御賜的十二字排行分為大小291庄,遷於全國七十餘州郡。至元末明初,不少陳氏人家更是移居海外。
據說,目前全世界八千萬陳姓人口中,約70%源自江西義門村,故有「天下陳氏出義門」之說。陳氏人家常掛有「義門世家」或「江州義門」的匾額。
9. 誰能幫我想一個男孩的名字!陳姓 字輩是詩 最好是出自詩句或是典故!!!! 陳詩...... 最好三個字.....
推薦:
陳詩壑:安得詩書成保社,略容岩壑有心期。
陳詩霄: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版到碧霄。
陳詩賦:權橫槊賦詩,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邁氣概。又有」詩詞歌賦「。
陳詩意:畫意詩情,像詩畫里所描摩的能給人以美感的意境。又」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陳詩燭:刻燭成詩,形容才思敏捷。
陳詩孟:孟詩韓筆,指詩文佳作。
陳詩昧:詩家三昧,指作詩的訣竅。
陳詩禮:詩禮傳家,指世代皆讀書習禮。又有」詩禮之家「,」詩禮之訓「,」詩書禮樂「。
陳詩道:詩以道志,用詩歌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志趣。
陳詩言:詩以言志,用詩來表達自己的單向和決心。
陳詩雲:詩雲子曰,《詩經》所說和孔子所言。二者均為歷代儒者遵奉的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