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賞析 » 艱苦歲月賞析

艱苦歲月賞析

發布時間: 2022-12-26 15:09:56

Ⅰ 艱苦歲月賞析200字

潘鶴《艱苦歲月》雕塑·鑄銅, 47×40×55㎝,1956年
這件作品在小學語文課版本里就出現過:殘破的軍帽權,襤褸的軍衣,裸露的腳丫,如鋼棍的手指上一支古色的長笛,乾裂的嘴唇輕貼笛孔,老戰士快活地吹奏著悠揚的樂曲。一個滿臉稚氣的十一二歲的小戰士蜷縮在他的身旁,一手抱著長槍,一手托著下頜,聆聽著那美妙的笛聲,憧憬美好的未來。當時就被這件作品深深感染了……

Ⅱ 《漁家傲 秋思》賞析

漁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賞析】
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慶歷三年(1043)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重山峻嶺里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特別是詞中的「長煙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塞,雖則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下,卻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跡。
下片抒情,抒發的是邊關將士的愁情。端著一杯渾濁的酒,想起遠在萬里之外的家鄉,可是邊患沒有平息,那能談得到歸去?再加上滿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聲碎,又叫人如何能夠入睡?將士們只能是愁白了烏發,流下了濁淚。在這里,作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出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
綜觀全詞,詞的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真實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Ⅲ 雕塑 《艱苦歲月》的評析欣賞

《艱苦歲月》潘鶴---------中國現當代美術作品鑒賞

潘鶴是我國當代著名雕塑家。在近半個世經的藝術生涯中,他創作了許多優秀的雕塑作品。對於中國雕塑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50年代中期,他創作的雕塑《艱苦歲月》生動塑造了艱苦鬥爭環境中的紅軍戰士信念堅定,開朗豁達的光輝形象。成功地通過老戰士吹笛子,小戰士偎依身旁傾聽的造型、體現出艱苦年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三角形構圖中。體積起伏波瀾、手法自由,藝術形象生動自然,成為50年代的經典之作。

潘鶴1926年出於廣州,當時轟轟烈烈的廣州起義被反動勢力鎮壓下去,廣州城處於腥風血雨之中。社會的變革、家庭的磨難,童年和少年並沒有給潘鶴留下美好的回憶,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大好河山的蹂躪,戰亂中的中國到處民不聊生,少年的潘鶴對於中國人民遭受的苦難有了切身的沉痛感受,社會環境給予他豐富生動的人生教育,從1949年到1960年,潘鶴創作了《課余》《艱苦歲月》《忍無可忍——省港大罷工》《得了土地》和《潛移默化》五件雕塑作品,尤其是《艱苦歲月》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艱苦歲月》是雕塑家潘鶴對革命戰爭年月紅軍戰士的真實再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現了革命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精神。

回顧50年代這段歷史時,當然不會忽略毛澤東在1950年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以及同是那一年他在同音樂工作者談話中發表的對藝術民族形式和借鑒外國藝術的原則性意見,1958年關於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與一系列重要論述對於美術發展所產生的巨大推動作用。《艱苦歲月》正是革命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作品。

在當時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是廣大群眾迫切要求和熱列歡迎的主題,也是最能激發藝術家的創作熱情的主題,這個主題可以通過激昂的熾熱的斗爭場面來表現,世可以通過肅修的靜謐或歡愉的——各種不同的生活氣氛來表現。而潘鶴先生恰恰以兩個紅軍戰士動人的形象體現了這個最能在觀者的心靈上激發共鳴的主題。

《艱苦歲月》遵循了現實際主義的創作方法,以寫實的手法塑造人物。對於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俄國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堅持真實地再現生活,真實地反映客觀世界的現實本質和歷史本質,並真實地表現藝術家主觀世界的情感,《艱苦歲月》以大的起伏造成豐富動人的神態,真實再現了戰爭年代中的紅軍戰士的形象,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從一個側面也體現了雕塑家內心對戰士們的情感,對未來的希望的嚮往。

《艱苦歲月》又具有浪漫主義特徵,它是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進行了理想化的加工,提煉,以特定的情節理想的描寫,塑造了理想化的對象,戰士們形象生動,充滿了對未來希望的渴望,堅定了革命戰爭必勝的信心,戰士們面對艱苦的生活,沒有被困難壓倒,而是苦中作樂,充滿了幻想和對美好事物的回憶,作品又極具詩意性。

雕塑家潘鶴先生具有高超的創作技巧,《艱苦歲月》中兩位紅軍戰士的形象刻劃,栩栩如生,老戰士的面孔上那種由於飽經風霜和長期戰斗生活,由於常常深思而顯得特別深刻的縐紋,一雙只有長年繁重的勞動才足以磨練成的那樣粗大的手,穿著一身破舊的軍裝,雖然精瘦卻顯得十分有力的筋骨,顯示出老革命者的不平凡的生活,表現出一個老紅軍的性格美,少年那種信賴而親密地倚在老戰士的身邊,仰首矚望著遠方的姿態,入神地傾聽著,像是已進入一種美好的遐思的表情,都明確地刻劃出一個年輕的革命戰士對於美好未來的嚮往。從形式結構上看,雕塑家通過一老一少年齡的對比,沉著老練和天真幼稚,性格上的對比,一個吹笛情真意切、一個聆聽凝思遐想,形成動態和情緒的對比,老少兩人坐的位置,一高一低,在構圖形式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連笛了和步槍的擺放都巧妙地運用了對比手法,藝術家用富於流動感,質朴帶有澀味的手法,塑造出艱苦環境中真切生動,富有性格特徵的紅軍戰士的光輝形象。《艱苦歲月》這件具有生活抒情詩般風格的藝術作品,對於學習前靠的品質,陶冶了人們積極向上的高尚的情操。

潘鶴的藝術風格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真實體現,他的藝術生命緊緊地與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他的作品之所以有極強的感人的力量,正是因為他對時代,對生活的深刻而強烈的感受,潘鶴先生說:「好的藝術一定是面向人民的——對此我一向深信不疑」面向人民、面向社會,面向時代,這是潘鶴的藝術具有巨大而且永久的生命力原因之所在。

中國社會改革開放時期,他創作了在改革大潮中,人民群眾意氣風發,不畏困難,埋頭苦幹勇於拔窮根的《開荒牛》。從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他的雕塑創作有了一個大的轉折,從室內走向了室外,並為中國城市雕塑的發展大聲疾呼。

今天《艱苦歲月》已被國內外著名博物館,美術館收藏,國內外上百種刊物、刊發了作品的圖片和評論,《艱苦歲月》已被製成高大的銅像,安放在深圳特區和海南省廣場,激勵新一代中國創業者獻身改革開放振興中華的大業。同時又以《艱苦歲月》做為題材、製作了詩歌短劇和舞蹈作品,廣為傳播。並且還被編入了中學、小學生的課本,成為弘揚革命精神,培育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典範之作。

--------------------------------------------------------------------
《艱苦歲月》創作於1956年。該年,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為了慶祝建軍三十周年籌備美展,向全國個別美術家徵集作品。下達給我的創作任務是用油畫表現第四野戰軍解放海南島的輝煌戰果。而我在深入生活搜集素材中,卻為海南遊擊隊當戰爭處於失敗和革命處於低潮的歷史階段所感動。尤其為孤軍在孤島奮戰二十多年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所震撼。我立即走訪了曾任海南島游擊隊司令員的馮白駒,那時他正擔任廣東省副省長及廣州軍區副司令。

根據最感動我的情節我立即創作了一幅油畫素描稿,並當天為馮白駒寫生了一幅速寫像,表現衣不蔽體戰士倦睡在一夜暴風雨的樹林間。馮白駒醒來凝望著織網的蜘蛛。這幅素描稿送京審稿時,被否定了。原因是不應表現革命的低潮,不應表現失敗的環節,更不應表現個別現象及個別人物。當時在政治上正醞釀著一場反地方主義的群眾運動。在文藝領域里正緊跟蘇聯批判中間人物論、人性論,在藝術方面正在排斥印象派及形式主義。而我送審的草圖剛好在這許多條條框框限制之中。難怪一出場就被槍斃。再沒機會作第二次送審。我當時年少氣盛執迷不悟不服輸,急急忙忙又選了最感動我的同一表現失敗的場面。不過是改為窮風流餓快活的形象,並安上一個《艱苦歲月》的題目,改成雕塑送展。趕上預展開幕,後來見報章發表了才知道入選,並且得了獎,寄來800元獎金。當時全國先後有200家報刊發表了這件作品,包括蘇聯報刊。這回弄得我莫名其妙,不明白為什麼會如此受歡迎。事前還以為作品會退回來。並且准備接受批判。因為送展不久,反地方主義的政治運動正排山倒海而來。我所采訪的副省長馮白駒已被停職。全省各路過去游擊隊員受到沖擊抬不起頭來。文藝戰線上揭發以小說反黨的陰謀,批判以人性論、人道主義取代階級性,批判以描寫低潮來取代歌頌。在雕塑領域里也緊跟蘇聯批判羅丹的印象派手法,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以蘇聯學院派古典寫實造型一統天下。

所以能夠入選不受排斥已是意外事。其實當時我沒考慮那麼多政治風向和藝術時尚的得失,只憑老一套藝術良心實話實說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已。正在迷惑間偶然在《解放軍畫報》看到一幅描寫鄧小平、陳毅、彭德懷、林彪等一班統帥正興致勃勃圍著《艱苦歲月》追談往事的畫面,我才恍然大悟。可能是統帥們以為是表現長征時期的艱苦歲月,從而引起他們對往事的追憶及共鳴。

到1960年軍事博物館成立開放,它被陳列在紅軍長征的展段里,我曾跟博物館的負責人談過希望放回海南遊擊隊的陳列展段,但未被接納。世事難料,到1965年廣東美術界文藝整風時卻被端出來視為修正主義路線的典型,被質問為什麼不正面表現革命勝利的大場面,偏要表現革命失敗的小角落。到了1967年文化大革命更把它打下十八層地獄。從軍博堂皇的陳列廳撤走,事後當我從牛欄釋放出來赴京探望它時,它已淪落為一個被遺棄的孤兒掉在一間堆滿垃圾的陳列室里。另一方面我在廣州美術學院又受到師生大字報的圍攻,揭發我故意套用自己十六歲時一件表現批判舊社會的作品以同一的構圖及動態來含沙射影攻擊革命隊伍。總之又被打下去了。到文化大革命結束,這件作品又被拿出來。曾有外國博物館想收購這件作品,我很奇怪,問他們為什麼會欣賞這些既革命又艱苦的形象,他們說,因為每人都有其艱苦及革命的一面,不管什麼政治家、實業家都會有低潮的時候,重要的是失敗不消沉,對未來有自信,因此誰都能接受。世界各地博物館藏品,什麼流派基本齊全,甚至中國各朝代的珍品都有,就是缺少當代中國革命時期的革命現實主義的藏品。

時至今日實話實說,從藝以來經驗告訴我,"真"是真善美之首,沒有"真","善"就會變得假,"美"也會變得假,如果追求政治風向,追求藝術時尚而失去藝術家的真誠追求,在藝術上的感染力就會事過境遷,我深深體會藝術上的急功近利不是長久之計。
====================================================================

Ⅳ 求童年賞析

《童年的朋友》節選自高爾基的《童年》,文章以極其細膩而又飽含神情的筆觸描繪了「外祖母」這充滿人性光輝的人物形象。
讓我們沿著高爾基給我們營造的溫暖而又流暢的文字的河流,抓住那些涓涓細流,用心思考,用心感悟,一個充滿魅力的「外祖母」便會站在你的面前,對著你微笑……
當我(高爾基)醒來睜開朦朧的雙眼,看到了外祖母正在梳理那一頭濃密的頭發時,一場對話便開始了。
在外祖母沒有聽的我的聲音時,她的樣子很兇,「嘴唇歪扭著,黑眼珠兒閃著氣憤的光芒」。當我問到頭發為什麼這么長的時候,外祖母即刻改換了模樣,「還是用昨天那樣的溫暖而柔和的腔調說」。外祖母總是用這樣溫暖柔和的腔調對我說話。
把自己的頭發長說成是上帝給自己的懲罰,自嘲中滿含著幽默,一個多麼開朗的人啊。「你睡吧,還早著,——太陽睡了一夜剛起來……」多像在一個童話般的世界中,一個慈祥老人所說的話呀,可以想像出她臉上洋溢的微笑,可以感受到她輕松和諧的語調。
「我不想睡!」感嘆號昭示著我態度的堅決,顯現出我在外祖母面前的無拘無束乃至略微的放肆。對於我這樣的言語,外祖母馬上表示同意「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外祖母就是這樣尊重我——一個兒童的意願!她的這樣的平常的話,如同那窗外的陽光溫暖著我幼小的心靈。
「你昨天怎麼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聲點說!」外祖母問話中隱含著輕輕的責備,但更多的是關愛。先前我說話時,外祖母並沒有讓我小聲,任憑我喊出那樣的話她絲毫沒有生氣,但現在卻讓我小聲點。她邊說話,邊梳頭,一邊往沙發瞧。原來沙發上睡著我的媽媽!噢,外祖母原來不想這件事讓媽媽知道,不想我受到媽媽的責罵。外祖母真是我的好朋友啊。於是我便沉浸在外祖母溫柔的話語中,靜靜地注視著她……
她微笑時,「閃出一種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快活地露出雪白的牙齒」有皺紋的面孔「年輕、明朗」,我的外祖母是樂觀的、充滿朝氣的;全黑的衣服遮不住她眼睛裡射出發自內心的「永不熄滅、快樂的、溫暖的光芒。」外祖母又是頑強剛毅的;她「腰彎得幾乎成為駝背」,「肥肥胖胖」,「卻又像一隻大貓似的輕快而敏捷」,我的外祖母是又是可愛的。
在那天醒來的早晨,我就這樣靜靜地注視著我的慈愛的、樂觀的、堅毅的外祖母,讓她的唱歌似的話語,如鮮花般在我的心底溫柔地開放……
這便是透過高爾基文字的河流,我們所能感知到的溫馨的畫面。
如果,你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如果你願意靜靜地用心來閱讀,先認讀,再細讀,必要時再想讀(想像著讀),那麼那些文字的河流便會幻化成鮮明的形象,流到你的心底,在那裡發芽,開花……

童年》讀後感
初中時代曾讀過一些文學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高爾基出生在俄國尼日尼·諾夫戈羅德一個木工家庭,早年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歲走向社會,飽嘗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據他童年的生活而寫成的,可以說是自傳體小說,正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
小說中的主人公同樣是三歲喪父,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瀕臨破產。而兩個舅舅也是同樣的粗暴、自私的市儈,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沿襲著這樣的風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虐待:外祖父經常痛打外祖母及孩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在這樣的環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靈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嗎?!所以這本書都會令我們每一個人感到不快和壓抑,這也是必然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惻隱之心。
處在這樣醜陋的社會,我們不得不擔心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污?但幸好這世界也不完全是醜陋不堪的一面,身邊還會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並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於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窩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藹、最有人性的形象,她總是用她的溫存給予阿廖沙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的種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種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祖母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里。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然而我覺得與其說是被他們害死的,還不如說是被這個黑暗的社會所吞噬的。高爾基正是以他無產階級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嫻熟的藝術技巧,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成功地再現了阿廖沙作為一代新人從覺醒到成長的艱難歷程。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於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蠢貨 』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光。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麼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我想這大概就是高爾基想要表達的另一個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題--批判俄國幾世紀以來形成的小市民習氣,痛斥小市民的卑鄙靈魂。讓這種卑鄙靈魂消失,正是無產階級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還在繼續……
而我所要說的就是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總會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你想想,黑暗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你仍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人,那麼你的光明定會到來。
《童年》讀後感
這個暑假,我讀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這個暑假,我讀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它給我的感觸頗深.
馬克西姆·高爾基出生在一個貧窮的木工家庭中.在殘暴的沙皇統治時期,高爾基吃盡了苦頭:幼年喪父,卻又受盡外祖父的虐待.他周圍的人都是那麼的自私,貪婪,充滿了仇恨……
高爾基的童年是那麼的悲慘,和他比起來,我可是幸福多了.
我出生在一個依山傍水的美好的地方,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親人親切無比的疼愛,夥伴們天真無邪的友愛,使歡樂的音符時時灑落在我的身邊.在竹林里嬉戲,去山上采蘑菇,入溪水抓螃蟹,追蝴蝶,聞花香,追蚱蜢,我的童年就是這樣無憂無慮開始的.
拎著個大籃子跌跌撞撞地跟在表姐身後撿麥子,大籃子卻總是撞到我的腳後跟.兩條小辮兒上下歡快地跳動著,白蝴蝶在身邊快樂地翩翩飛舞.湛藍湛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微風挑逗著衣襟,籃中的麥穗已有大半.童年的美好時光也就是在歡欣愉悅的勞動中度過的.
走進了書香四溢的校園,也成了一個莘莘學子.充實的一天就在這琅琅的讀書聲中開始了.老師熱心地傳授我們知識,同學們互相探討,我們像一棵棵小樹苗,在接受春風雨露的滋潤--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識,茁壯成長.在這知識的海洋中,我結束了快樂的童年,開始走向成熟.
我生活在一個充滿人道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中,這里沒有抽人的鞭子,沒有毆打的拳腳,沒有仇恨,沒有貪婪,沒有乖戾,更沒有層出不窮的暴行和醜事.這里的人是善良,純潔,樂觀的,因而我的童年是充滿了幸福和快樂的.
童年的朋友》節選自高爾基的《童年》,文章以極其細膩而又飽含神情的筆觸描繪了「外祖母」這充滿人性光輝的人物形象。
讓我們沿著高爾基給我們營造的溫暖而又流暢的文字的河流,抓住那些涓涓細流,用心思考,用心感悟,一個充滿魅力的「外祖母」便會站在你的面前,對著你微笑……
當我(高爾基)醒來睜開朦朧的雙眼,看到了外祖母正在梳理那一頭濃密的頭發時,一場對話便開始了。
在外祖母沒有聽的我的聲音時,她的樣子很兇,「嘴唇歪扭著,黑眼珠兒閃著氣憤的光芒」。當我問到頭發為什麼這么長的時候,外祖母即刻改換了模樣,「還是用昨天那樣的溫暖而柔和的腔調說」。外祖母總是用這樣溫暖柔和的腔調對我說話。
把自己的頭發長說成是上帝給自己的懲罰,自嘲中滿含著幽默,一個多麼開朗的人啊。「你睡吧,還早著,——太陽睡了一夜剛起來……」多像在一個童話般的世界中,一個慈祥老人所說的話呀,可以想像出她臉上洋溢的微笑,可以感受到她輕松和諧的語調。
「我不想睡!」感嘆號昭示著我態度的堅決,顯現出我在外祖母面前的無拘無束乃至略微的放肆。對於我這樣的言語,外祖母馬上表示同意「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外祖母就是這樣尊重我——一個兒童的意願!她的這樣的平常的話,如同那窗外的陽光溫暖著我幼小的心靈。
「你昨天怎麼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聲點說!」外祖母問話中隱含著輕輕的責備,但更多的是關愛。先前我說話時,外祖母並沒有讓我小聲,任憑我喊出那樣的話她絲毫沒有生氣,但現在卻讓我小聲點。她邊說話,邊梳頭,一邊往沙發瞧。原來沙發上睡著我的媽媽!噢,外祖母原來不想這件事讓媽媽知道,不想我受到媽媽的責罵。外祖母真是我的好朋友啊。於是我便沉浸在外祖母溫柔的話語中,靜靜地注視著她……
她微笑時,「閃出一種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快活地露出雪白的牙齒」有皺紋的面孔「年輕、明朗」,我的外祖母是樂觀的、充滿朝氣的;全黑的衣服遮不住她眼睛裡射出發自內心的「永不熄滅、快樂的、溫暖的光芒。」外祖母又是頑強剛毅的;她「腰彎得幾乎成為駝背」,「肥肥胖胖」,「卻又像一隻大貓似的輕快而敏捷」,我的外祖母是又是可愛的。
在那天醒來的早晨,我就這樣靜靜地注視著我的慈愛的、樂觀的、堅毅的外祖母,讓她的唱歌似的話語,如鮮花般在我的心底溫柔地開放……
這便是透過高爾基文字的河流,我們所能感知到的溫馨的畫面。
如果,你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如果你願意靜靜地用心來閱讀,先認讀,再細讀,必要時再想讀(想像著讀),那麼那些文字的河流便會幻化成鮮明的形象,流到你的心底,在那裡發芽,開花……
小說中的主人公同樣是三歲喪父,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瀕臨破產。而兩個舅舅也是同樣的粗暴、自私的市儈,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沿襲著這樣的風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虐待:外祖父經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在這樣的環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靈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嗎?!所以這本書都會令我們每一個人感到不快和壓抑,這也是必然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惻隱之心。
處在這樣醜陋的社會,我們不得不擔心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污?但幸好這世界也不完全是醜陋不堪的一面,身邊還會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並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於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窩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藹、最有人性的形象,她總是用她的溫存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種子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祖母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里。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然而我覺得與其說是被他們害死的,還不如說是被這個黑暗的社會所吞噬的。高爾基正是以他無產階級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嫻熟的藝術技巧,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成功地再現了阿廖沙作為一代新人從覺醒到成長的艱難歷程。
《童年》是高爾基三部曲的第一部,講述的是高爾基幼年喪父、母親改嫁,他跟隨脾氣暴躁的、日漸衰弱的小工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時光。此書通過一個兒童無邪的眼光,向讀者生動地展示了19世紀中葉俄羅斯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描繪了許許多多社會小市民醜陋和愚昧的生活風貌以及當時俄國的宗教、喪葬等民風民俗。高爾基的這些回憶,有助於我們了解沙皇俄國那個時代的風貌,了解一代文學大師高爾基童年時的社會環境。同時,也可領略文學巨匠的寫作風范。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於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光。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麼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我想這大概就是高爾基想要表達的另一個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題--批判俄國幾世紀以來形成的小市民習氣,痛斥小市民的卑鄙靈魂。讓這種卑鄙靈魂消失,正是無產階級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還在繼續......
而我所要說的就是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總會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你想想,黑暗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你仍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人,那麼你的光明定會到來。
一)《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賞析

阿廖沙因把桌布放進染缸遭外公毒打,卧床養傷。後來,外公來看他,向他講起自己年輕時在伏爾加河上做纖夫時的情形,節選片段即為外公講述內容。

片段主要描述了兩個場景:一是纖夫拉纖時的場景,一是纖夫們休息時的場景。兩幅場景形象而逼真地展示了19世紀上半葉俄國纖夫生活的全貌。一方面纖夫的工作是沉重、痛苦、令人無法忍受的。赤腳逆水行船,上有能將腦殼曬的直冒油的太陽,下有又尖又利的碎石子。腰彎的頭點地,渾身的骨頭格格作響,汗浸得眼看不見路,連跌交也是值得高興的事,因為可以趁機喘口氣。這種場景讓人不由得想到俄國著名畫家列賓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中所展示的纖夫形象。纖夫的日子是沉重而艱辛的,這里作者堅持了他現實主義寫作原則,不誇張,不想像,全部用白描手法將烈日下纖夫拚命拉纖的步履維艱刻畫得入木三分,讀後讓人動容。但另一方面纖夫們對待沉重生活的態度又是開朗樂觀的。休息歇腳時,他們一邊煮飯,一邊唱起心愛的歌謠,喊聲震耳,連稀飯溢出來都不知道。面對生活的苦難,他們沒有嘆息,沒有沉默,而是工作時拚命努力,休息時盡情宣洩。為了顯示纖夫們歌聲的豪邁,作者用伏爾加河水來襯托。「這時,伏爾加河的流水就彷彿流的更快了,河水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奔騰起來,直沖雲霄。」白天勞作場景與傍晚休息場景對照來看,俄國纖夫生活的悲慘與對生活樂觀開朗的態度就很鮮明的體現出來了。

這個片段是《童年》全書中對外公為數不多的正面描寫中著墨最多的一處。阿廖沙聽著外公的講述,覺的外公成了外婆童話中的人物,由一個乾瘦的小老頭變成童話中的大力士,一個人用纖繩拉著一條巨大的灰色貨船沿著伏爾加河逆流而上。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外公殘暴自私、冷酷、吝嗇之外還有一些好的品質,如果不是當時社會的逼迫,也許他不會變成後來那樣一個令阿廖沙討厭、憎惡的惡人,這是對黑暗社會的控訴。

(二)《茨岡》賞析

這個片段是全書的第三部分,敘述阿廖沙在外公家生活的場景。在這個片段里,幾乎外公家的每個人都出場了,有善良能幹、活潑開朗的小夥子茨岡、勤快正直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能歌善舞、善良慈祥的外婆、快活善良的保姆葉夫根尼婭、也有殘酷自私、陰險暴躁的外公和自私毒辣、貪圖錢財的舅舅們,每一個人都通過他們的言談舉止顯露了自己的性格。所有人當中,小夥子茨岡著筆最重,他是阿廖沙童年時代最喜歡的一個玩伴,陪他度過童年一段寂寞孤單無助的生活,使阿廖沙在外公、舅舅製造的壓抑陰霾的氣氛中感覺到一絲陽光,作者對他是有無限懷念的。

片段通過三個事件來回憶他:茨岡陪阿廖沙做游戲、節日晚上的娛樂活動、茨岡之死。其中,第一與第三個事件都以茨岡為敘述中心,第二個事件也用很大比重寫他。三次事件的描寫使茨岡的性格得到充分展現。陪阿廖沙游戲時,作者從客觀敘述的角度刻畫茨岡的性格:聰明靈巧、可愛天真、善良。會把細線做成馬具,用紙剪出雪橇,讓蟑螂拉著奔跑,會讓小老鼠眨著眼睛拖尾巴直立行走,還會用紙牌或錢幣變戲法。同孩子玩耍時,他的喊叫聲比孩子們還高,簡直與孩子沒有什麼差別。阿廖沙挨打時,他明知沒用,還是一次次忍不住把手伸出去。節日晚上的娛樂活動,作者主要通過茨岡的動作來塑造他,對他跳舞時的姿態作詳細描述。他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廚房中央旋轉著,彷彿渾身著了火,踏著小碎步,靴跟敲擊地板,震得桌子上和櫥櫃里的餐具嘩嘩響,一會兒,他又張開雙臂,恰如雄鷹展翅,兩腿舞得飛快,簡直看不出他在邁步;他忽然尖叫,或往下蹲,像一隻金黃色的雨燕飛來飛去,他的絲綢襯衫金光閃閃,顫抖著,浮動著,映照著周圍的一切。」「小茨岡忘情地跳著,毫無倦意。看來,如果現在打開門讓他到外面去跳,他會沿著大街一直跳下去,跳遍全城……。」可就是這樣一個可愛天真、聰明靈巧、開朗樂觀的人卻被舅舅們害死了。他們讓他在刮風下雪的寒冬背沉重的橡木十字架到雅科夫舅舅亡妻的墳上去。十字架要兩個人吃力地抬起來才能放到他背上,而他只有19歲。結果腳被絆了一下,十字架砸在脊背上,他因失血過多而死。茨岡之死這段描寫中,從一個兒童的視角詳細記敘了他所見的一切。一方面專用三小段文字描述茨岡臨死前的狀態,顯示他臨死前的痛苦與凄慘。開始從外面抬來時,他躺在廚房的地板上,嘴角冒著粉紅色的血泡,鮮血在他身下積了一大片,順著地板向門口流去。第二節仍寫鮮血,「血一直在流著,門檻下面已匯集了一大片血,黑糊糊的,彷彿在不斷升高。」第三節中陽光已離開他,他臉色發暗,手指已不再動彈,瀕臨死亡。這幾段描寫還寫了他的神情、身體形狀及周圍陽光的變化,通過它們的變化描寫,我們清楚的看到活力與生命是怎樣一點點、一絲絲從一個力大無窮的正直青春年少的小夥子身上失去。他才19歲,還夢想著有一幅唱歌的好嗓子,還想再陪孩子游戲,還想再跳起歡快的舞蹈,可這一次都不可能實現了。另一方面作者還通過兩種不同類型人的言談舉止來寫茨岡之死:一類以外公、舅舅為代表。雅科夫舅舅說:「幸虧我們及時撒了手,不然我們也會被砸成殘廢的。」「幸虧我沒有抬十字架根部那一頭,否則我也……。」外公走進廚房的第一句話是「你們這些混帳東西!多好的一個小夥子,讓你們給白白地毀了!再過四、五年,他就是一把好手,千金難買啊……」所有話語中沒有一絲內疚、難過的意味,有的只是倖免於難的慶幸與失去僱工的惋惜。這一切從側面反襯出茨岡的死對他們來說是多麼毫無價值。果然,「小茨岡被悄悄埋掉了,沒有舉行葬禮」。另一類以外婆為代表。作者這樣寫外婆的表現:「外婆伏在地板上,兩手在伊凡臉上頭上和胸部撫摩著,對著他的眼睛呼吸著,然後拿起他的手,輕輕地揉搓。蠟燭全被她碰倒了,後來她吃力地站起身來,臉色鐵青,身上的黑衣服閃著光亮。她可怕地瞪大眼睛,低聲說:『滾出去,該死的東西!』」老僱工格里戈里與保姆葉夫根尼婭也十分難過。格里戈里在茨岡背十字架出發前就十分擔心,問茨岡:「扛的動嗎?」挨舅舅的罵後,還囑咐茨岡當心,別壓壞身子。出事後,痛罵舅舅們壓死了茨岡。保姆一反快活舉態,傷心哭訴。作者就這樣通過兩類人不同表現的對比記述了茨岡之死,既表達了他對茨岡之死的無限哀傷,又揭露了外公、舅舅們的冷酷無情。

片段中作者在刻畫小茨岡形象的同時,還主要通過動作、語言刻畫了阿廖沙周圍的其他人。外婆這里主要突出了她擅長跳舞的特徵。作者在這里用了抒情的筆調把外婆跳舞時的神態描繪的惟妙惟肖。先是輕輕跳著,兩腳在地板上無聲滑動,再是輕輕走來走去,身子搖晃著,忽然間又邁開舞步象旋風似的旋轉起來。三種動作中,神情、舉止各不相同。作者從眉毛、眼睛、雙手、身材、腳步、雙臂等身體各個部位角度用變化多姿、豐富優美的語言,將外婆舞姿寫得優美動人。保姆葉夫根尼婭快活善良的特徵通過她演唱的民歌及對茨岡之死的態度來塑造。她唱的兩首民歌詼諧有趣而又符合她身份。茨岡死時,她傷心痛哭。從老匠人格里戈里對阿廖沙的談話及對待茨岡之死的態度上可以看出他正直的品質,他告訴阿廖沙舅舅打死老婆的事,痛罵舅舅害死了茨岡,作者通過話語描述塑造了這個人物。

這個片段還刻畫了雅科夫舅舅的兩重特徵,一個特徵是殘忍無情,一個特徵是善彈吉他。片段中兩處寫到他的殘忍無情,一處是他打死老婆,一處是他害死了茨岡。前一處作者採取倒敘的方式來交代。作者沒有在他打老婆時描寫他的殘忍,而是通過打死老婆後他醉酒時大哭大鬧,在自己臉上、額上和胸脯上捶打,大聲哭訴的表現和老匠人格里戈里向阿廖沙講述舅舅打老婆的情形來表現他的殘忍無情,後一處作者則採用現場目擊的方式寫他的殘忍。小夥子茨岡之死他負有直接責任,但他卻沒有一絲愧疚,只是慶幸自己的命大,還威脅格里戈里說就算是他害死茨岡的那又怎麼樣。作者除刻畫了雅科夫舅舅殘忍無情的個性外,還用多種藝術手法寫了他彈吉他的高超技藝。一是從他彈吉他時的神態動作來寫。從頭發、脖子、臉龐、眼睛、雙手的姿勢及動作上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他演奏時的全神貫注;二是從聽眾的反映上來寫。人們安靜下來,屏息靜氣,如醉如痴。「米哈伊爾舅舅的兒子薩沙聽得最為著迷,一幅緊張的神氣,一直朝雅科夫探著身子,目不轉睛地望著吉他,獃獃地張著嘴,口水從嘴角流下來。有時他聽得出神,不小心從椅子上掉下來,連忙用手撐著地板。這時他乾脆坐在地板上,瞪著一雙呆滯的眼睛,繼續聽下去。」三是從樂曲給人的感覺來寫。樂曲讓人憐憫之心油然而生。

讀者在欣賞雅科夫舅舅彈奏吉他這一段文字時,要注意不可認為他彈得一手好吉他就覺得他是一個好人。作者描寫這段內容,主要是為了烘托氣氛。節日晚上的活動是阿廖沙最幸福、最難忘的美好時光之一,舅舅的演奏只是一個背景襯托,真正讓阿廖沙難忘的還是外婆與茨岡的舞姿。雅科夫舅舅吉他彈得再好,本質上也還是個殘忍無情的惡棍,這是讀者欣賞時要注意的一點。

Ⅳ 急求李清照的漁家傲賞析

漁家傲

李清照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漁家傲》詞一反她詞作的清麗婉轉、幽怨凄惻的風格,以豪放的筆觸,奇偉的想像,對雲濤星河之夢作浪漫的描繪,抒發了封建社會中女子渴望擺脫種種束縛的願望。這首詞在她的《漱玉集》及兩宋詞壇中都堪稱獨放異彩的珍品。此詞又一題為「記夢」,而夢境是現實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折射。仔細品讀,不難看出此詞為詞人南渡後所作。李清照自丈夫趙明誠病卒,避金兵之難,流落江南,處於前途暗淡的環境里,其間詞作多為愁苦之音。而此詞則另闢蹊徑,幻想出一條精神上可以寄託的道路,表現了一種超然的氣概。整首詞完整地敘述了一個夢境故事

開頭兩句寫拂曉時海上的景象,展現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的圖畫。天、雲濤、曉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為壯麗,其間又准確地嵌入了「接」「轉」「舞」這三個動詞,寫海天動宕,飛夢天河,在星斗斑斕的銀河中揚帆疾駛,真是意境壯闊,氣勢磅礴,意落天外。接下去,「彷彿」以下三句寫詞人來到天帝身邊,靈魂浪跡天涯、孤苦無依,渴望得到精神解脫的詞人受到了天帝的接待,「殷勤問我歸何處?」「問」之前修飾以「殷勤」二字,表達了一種平等友好的關系,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生疾苦的天帝形象。這里,沒有天人的隔閡,沒有等級的森嚴,只有平等的對話。對於天帝的恩澤,詞人並沒有感到受寵若驚。

緊承上片,她向天帝傾訴了一番她對世路艱難的感慨。「路長日暮」是詞人晚年孤寂凄涼生活的寫照。同時,此語又源自《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詞人願踏著屈原的足跡,不憚日暮路遙,上下求索,尋覓自由、理想的所在。「學詩謾有驚人句」,詞人又宕開一筆,在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生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詞人在現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唯有通過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發抒內心的憤懣。但才華橫溢的女詞人並不一味地悲哀傷感,隨即轉寫自己高馳不顧的決心,「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這幾句話用了《莊子·逍遙游》「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一句,回扣了天帝詢問詞人歸於何處的問題:看大鵬它已高翔於九萬里之上!風啊,你千萬別停下,把我乘坐的如蓬草般輕快的船兒,吹送到海中的仙島上去吧!就這樣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以述夢的特殊方式,凸現心中之塊壘,同時又展示了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她不僅表現了對人間秩序的不滿,同時又傳達了與不公平命運的抗爭的心願。

詞作剪裁巧妙,典故信手拈來,使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融為一體,意境雄奇,氣度恢宏。在遭受命運之神極無情極嚴厲的打擊之時,詞人沒有一味地頹唐、萎頓,心中依然有夢想,有霧氣迷濛中的精神家園,試問芸芸眾生,幾人能夠?無怪乎,近人梁啟超評此詩曰:「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