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賞析 » 李密的賞析

李密的賞析

發布時間: 2022-12-26 07:22:16

Ⅰ 如何賞析李密的《陳情表》中的情感

傾訴苦情:

文章開篇陳述的是作者不幸的命運,「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一句話濃縮了李密祖孫二人凄苦相依的命運,也表露了他滄桑過後的人生感慨。苦情動心,真誠感人。


陳表忠情:

先有「非臣隕首所能上報」的感觸,後有先盡孝後盡忠的承諾,終有「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誓言。忠君之情,溢於言表;感君之恩,層層遞進,在情感上起到了很好的渲染效果動人心魄。

Ⅱ 歷史中的李密是個什麼人物

李密<SPAN lang=EN-US>(224—287),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縣東)人。西晉文學家。父早死,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劉氏撫養。少時師事譙周,通《春秋左氏傳》,以文學見稱。在蜀漢做官,任尚書郎,曾數次出使東吳,極有才辯,為吳人所稱贊。蜀亡後,晉武帝多次徵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奉養,遂上書陳情,辭不赴召,是為《陳情表》。後祖母死,密才出仕晉朝,歷任太子洗馬、尚書郎、河內溫縣令、漢中太守等職。因懷怨賦詩,得罪權貴,遂免官。後老死於家中。《陳情表》一文,詞意委婉懇切,全篇感情真實,不事矯飾,自然流暢,富有感染力,是西晉散文中的優秀之作。 </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 align=center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體; FONT-SIZE: 1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體>《陳情表》賞析</SPAN></STRONG><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0pt> 李密原是蜀漢後主劉禪的郎官<SPAN lang=EN-US>(官職不詳)。公元263年,司馬昭滅蜀漢,李密成了亡國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養祖母劉氏。公元265年,晉武帝請李密出來做官,先拜郎中,後又拜為洗馬(即太子侍從官),就是文中說的「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晉武帝為什麼要這樣重用李密呢?第一,當時東吳尚據江左,為了減少滅吳的阻力,收籠東吳民心,晉武帝對亡國之臣實行懷柔政策,以顯示其寬厚之胸懷。第二,李密當時以孝聞名於世,晉武帝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實行孝道,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時也用孝來維持君臣關系,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正因為如此,李密屢被徵召。<BR> 李密為什麼「辭不就職」呢?大致有這樣三個原因:第一,李密確實有一個供養祖母劉的問題,像文章中說的「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漢舊臣,自然有懷舊的思想,況且他還認為漢主劉禪是一個「可以齊桓」的人物,對於晉滅蜀漢是有一點不服氣的。第三,古人講: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興時,臣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興時,臣為君之土芥。出於歷史的教訓,李密不能沒有後顧之憂。晉朝剛剛建立,李密對晉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禍福。所以李密「辭不就職」,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時此刻不宜做官。<BR> 李密不想馬上出來做官,而晉武帝方面卻催逼得很緊。「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輕慢皇帝,違抗皇命是要殺頭的。為了擺脫這個困境,達到不出來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為納入晉武帝的價值觀念中去。李密是蜀漢舊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古人講「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來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著對晉武帝不滿,這就極其危險了,所以李密說自己「不矜名節」,「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我不出來做官完全是為了供養祖母劉,是為了「孝」。但是這里又產生了一個問題,事父為孝,事君為忠。李密供養祖母是孝,但不聽從君主的詔令,不出來做官,就是不忠。古人雲「忠孝不能兩全」。《韓詩外傳》卷二記載:「楚昭王使石奢為理道,有殺人者追之,則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於是刎頸而死。」為忠臣不得為孝子,為孝子不得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決了這個矛盾,即先盡孝,後盡忠。「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劉養老送終之後,再向您盡忠,這樣晉武帝也就無話可說了。<BR> 李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還以巧妙的抒情方式,來打動晉武帝。從文章中可以想見,李密在構思《陳情表》時,有三種交錯出現的感情:首先是因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憂懼之情;其次是對晉武帝「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不滿情緒;最後是對祖母劉的孝情。但是當他提筆寫文章時,便把這三種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經過冷靜的回味,壓抑了前兩種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筆帶過,掩入對祖母劉的孝情之中。而對後一種感情則大肆渲染,並且造成一個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從這樣一種情境出發,作者先以簡潔精練的語言寫自己的孤苦,為「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作鋪墊,然後反復強調祖母劉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嬰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劉病日篤」;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這樣,李密的孝情就不同於一般的母孫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BR> 《陳情表》是寫給晉武帝的,是為了達到「辭不就職」的目的。從這個目的出發,李密並沒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對感情加以節制,使它在不同的層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現。第一段先寫自己與祖母劉的特殊關系和特殊命運,抒發對祖母的孝情,「臣侍湯葯,未曾廢離。」如果從這種孝情繼續寫下去,會有許多話要說,如對祖母的感激,對祖母的憐惜等等。但作者卻就此止筆,轉而寫蒙受國恩而不能上報的矛盾心情,寫自己的狼狽處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馬上任,「奉詔賓士」。為什麼不能去呢?因為「劉病日篤」,這就從另一方面反襯了他孝情的深厚,因為孝情深厚,而「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所以才有「實為狼狽」的處境。前面抒發的孝情被節制以後,又在另一個前提下出現了。第三段作者轉寫自己「不矜名節」,並非「有所希冀」,不應詔做官,是因為「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在排除了晉武帝的懷疑這個前提之下,再抒發對祖母劉的孝情,就顯得更真實,更深切,更動人。</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 align=center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體; FONT-SIZE: 1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體>《陳情表》陳情二法</SPAN></STRONG><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0pt> 公元<SPAN lang=EN-US>265年,晉武帝司馬炎詔素以孝聞名於世的蜀漢舊臣李密出仕,以籠絡人心,而李密以供養祖母劉氏為由,「辭不就職」,寫下《陳情表》,以明「願乞終養」之情之志。其陳情之法有二:<BR> 一、陳情於事。李密把自己的一片孝心孝情放在家世不幸和祖母病重的敘述中來顯示,凄婉動人。自己六個月失怙,四歲母嫁,九歲不行,全賴祖母劉氏「躬親扶養」,以己成長不易的歷史襯劉氏養育之艱辛,其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劉氏操勞過度,以致「夙嬰疾病,常在床蓐」,其病「日篤」「氣息奄奄」,加之「九十有六」的高齡,已是「朝不慮夕」,對病中而又無依無靠的劉氏自己是「侍湯葯,未曾廢離」,不做孝廉與秀才,不就郎中與洗馬,甘冒抗命之罪,殺頭危險,以報養育之恩,其孝心來自親情,出自肺腑,感人至深,催人淚下。<BR> 另一方面極言晉武帝的知遇之恩,在敘事中寫自己「沐浴清化」,極言君恩之深。不以自己是「亡國賤俘」,而察孝廉舉秀才,拜郎中除洗馬,「過蒙拔擢,寵命優渥」,捫心自問,「豈敢盤桓,有所希冀」呢?如能允許自己「終養」,則「生當隕首,死當結草」以報。言辭懇切,謙卑忠勤,無矯揉造作之情,無巧言令色之語,博得了晉武帝的憐憫與歡心,達到了眼前不出仕而終養的願望,也為日後出仕找到了理想的借口,即報知遇體恤之恩而出仕。<BR> 二、除情於智<BR> 李密面對「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的危急形勢,從容不迫,應對自如。採用設身處地的換位方式,猜想可能有的詰難而陳說衷情。<BR> 你為何不出仕?<BR> 祖母病重要盡孝,不能「廢遠」。<BR> 就無他人可替代?<BR> 無伯叔、兄弟、至親、童僕,祖母不可一日元臣。<BR> 你是否還在戀舊而拒本朝?<BR> 自己為官是「圖宦達」,非「矜名節」,對聖朝感恩戴德。<BR> 何時能出仕?<BR> 祖母病重且高齡,不久將去世,就可「隕首」「結草」。<BR> 彷彿面對武帝,一問一答。正是李密猜透了武帝的心理,故能言理透徹,環環相扣,使武帝無懈可擊,欲怒而不能,再輔以真情,情理交織,終使武帝化怒為憫,化疑為信,李密出仕後「復以洗馬征至洛」。<BR> 李密明言自己陷入了忠孝難以兩全的狼狽境地,而暗中卻置武帝於兩難選擇之中。即武帝「以孝治天下」相標榜,「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更何況「臣孤苦,特為尤甚」,更應當受到「矜育」。而今我要盡孝,你苦苦相逼,讓我出仕,甚至不惜殺戮,使我不能盡孝,豈不與你的治國之道相違背嗎?武帝陷入了是讓其先盡孝還是先盡忠的窘境中。兩者相較,只得做出明智的選擇,讓其「終養」。這樣既顯示自己體恤民情,尊崇孝道,還可收服人心,鞏固統治。李密危而不亂,急中見智,既使武帝爭足「面子」,又達到自己「終養」的目的,取得了「雙贏」的效果。</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 align=right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0pt>(選自第<SPAN lang=EN-US>316期《語文報》,有改動 作者:陳洪茂)</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FONT size=2><SPAN lang=EN-US><o:p></o:p></SPAN></FONT></P></td>

熱點內容
抗日戰爭的感人故事 發布:2024-12-27 04:47:46 瀏覽:397
緬懷先烈的故事 發布:2024-12-27 04:28:26 瀏覽:40
故事的故事劇情 發布:2024-12-27 04:13:50 瀏覽:944
肘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7 04:10:48 瀏覽:134
運氣的成語 發布:2024-12-27 03:57:51 瀏覽:97
歌詞里的故事 發布:2024-12-27 03:42:49 瀏覽:582
短篇搞笑鬼故事 發布:2024-12-27 03:29:12 瀏覽:74
與仁有關的成語 發布:2024-12-27 03:14:15 瀏覽:129
榮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7 03:05:46 瀏覽:96
怒看圖猜成語 發布:2024-12-27 03:02:03 瀏覽: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