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賞析 » 激流總序賞析

激流總序賞析

發布時間: 2022-12-26 06:07:19

1. 巴金作品賞析

巴金的《家》
作者:司馬長風

巴金自己偏愛《霧、雨、電》,但最受讀者歡迎的則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家》。
關於愛情三部曲,劉西渭在《咀華集》里已有透闢的分析和批評,這里評介一下新文學史上擁有最多讀者一部小說棗《家》。
我最初讀的巴金作品,是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給我的印象很壞。不但文字談不上精美,所寫的人物也莫名其妙,因為中國從沒發生過它那其主義的革命,對那些虛無而瘋狂的角色無從理解。因此,巴金自己雖然每讀一遍便「淚浪滔滔」,但是在絕大多數讀者則味同嚼蠟。《家》則完全不同,所寫故事、人物、場景、園林的幽與美,梅花的色與香,缺乏陽光的古屋,連吐在地上的濃痰,讀者不但熟悉,並且有好多東西,直到今天還附在父輩和自己的身上。
「激流」這兩個字,頗能表達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從家族本位社會向個人和國家本位社會的變革。首先是個人的覺醒,之後是個人從休戚相關、福禍與共的大家族的束縛(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國人的安樂窩,在新時代的風暴里則成了牢籠)掙脫出來,面對國家和社會。《家》給予這一從舊到新的變革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這一大變革到今天已臨末期,但是還沒有完全過去,因此這部書的火焰還沒有熄滅,許多讀者還可以從《家》里拾取自己的哀歡。
假如我們單從題材的風上,變革的典型來肯定《家》這部小說,未免太不公道,太輕視它了。其實自新文學誕生以來,大多數的小說,都在描寫上述的變革,可是為什麼《家》獨擁有最多讀者,而且歷久不衰呢?我們必須化點功夫去探求。這里先概述一下全書的梗概。……
小說一開頭寫風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館,結尾寫覺慧如鳥脫籠似的離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著一江東去的秋水,他寫道:
「這水,這可祝福的水啊,它會把他從住了十八年的家帶到那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間去。」
這一開頭一結尾,頗有藝術匠心,在讀完全書之後,使人不能立刻離開書中的世界。
《家》雖然有不少缺點值得推敲,卻不愧是三十年代長篇小說的名著,足以和其它諸大家並耀爭輝。
《家》的主要缺點是通篇缺乏藝術錘煉。我手頭的這部《家》,是一九五一年的修訂本,已改去「用字不妥當的地方」及「刪去一些累贅的字句」,可是若干章節讀來仍感到難以下咽。總括說來這部小說,描寫和敘述參半,「難以下咽」多在敘述的部分。許多對話,太急於表達思想,而失去口語的活氣和韻味,讀來好象聽演講。
這些缺點與當時巴金的文學觀點有關。他無數次的表白:「文學是什麼?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終就不曾想知道……我不曾讀過一本文學的書。」又:「我不是為做作家才來寫小說,是過去的生活逼著我拿起筆來。」可知他對文學的粗暴和輕蔑。這當然是一種無知的幻稚。不論你出於什麼動機寫小說,只要你當做文學作品出版,投進文學的世界,你就要受藝術尺度的衡量。
正因為在寫《家》時(當時二十八歲),巴金還對文學這樣蒙昧無知,居然寫出這樣一部不朽的作品,可見他天賦之高。這部小說的魅力在左列幾點:
(一)作者抓住了那個變革時代的焦點,抓住在變革中舊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時用一連串的典型沖突事件,表達了變革「激流」的澎湃。《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長歌。換個方式說,《家》的角色、情節和主題三者的配搭甚是勻稱、和諧。由於整體的結構完整,遂使部分文字的生澀和粗糙顯得有重要了。
(二)新文學誕生以來的小說,十部之中有九部,在寫作時都懷有一個文學以外的目標,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為紀念他大哥寫的,他必須放下自己的「目的」,盡量接近真實。因此成為一部人情味最純、生活味最濃的小說。
(三)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後記》最後一行寫道:

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滿溢著純潔的青春氣息。《家》尤其濃厚。這種氣息反映一顆單純的心靈,讀他的小說,你毫不感到是在絞汁寫出來的,是唱出來的,呻吟出來的,是自然的天吁。這不是藝術,而是天賦。如他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寫的《激流》總序,短短只有一千字,具有同樣意思的話重復了三次:(1):「這裡面有愛,有恨,」(2)「我有我的愛,有我的恨,」(3)「……可以看見那一股由愛與恨,歡樂與受苦……」。他在其它作品中,和作品的序言或後記中,無數次的重復類似的話。讀者或許誤解他是一個愛恨分明的人,不,他是愛得深,恨得淺,愛得如火燒,恨得如雪融的人。換言之,他愛得認真,恨得軟弱。這因為他的恨根源於愛。因此在《家》里,我們覺得可愛的人十分可愛,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憫(含有同情的憐憫)。這里使人記起「哀而不傷、怨而有怒」那兩句話,《家》具有這兩種恰到好處之美。
http://club.cat898.com/newbbs/printpage.asp?BoardID=2&ID=653447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在中國,巴金是與茅盾、老舍、曹禺齊名的作家,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1928年發表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著作甚豐,有《巴金文集》14卷;1987年又開始出版《巴金全集》。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戰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說《春天裡的秋天》、《憩園》、《寒夜》;散文集《隨想錄》(5集);譯作有長篇小說《父與子》、《處女地》;回憶錄《往事與隨想》等。
巴金的代表作,在幾代讀者中最具影響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這部蜚聲海內外的長篇巨制,通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描繪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變舊生活的偉大力量。作者對題材熟悉和感受的親切,使作品獲得了巨大的震撼力。在動盪、巨變、大浪淘沙的年代裡,《家》、《春》、《秋》奏起的時代進行曲,在對青年進行反封建的啟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中國的封建社會延續了兩千年,反封建的任務異常艱巨。二百多年前,偉大的曹雪芹寫了《紅樓夢》,成為不朽的世界文學名著。巴金的《家、》《春》、《秋》是繼《紅樓夢》之後,描寫封建舊家庭敗落的最優秀的小說。

藝術上,這3部長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顯著的作品。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類人物也有很細微差別。巴金不是憑客觀冷靜地描寫取勝,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說,人物眾多,頭緒紛繁,卻寫得有條不紊,起伏有致。新時期寫的《隨想錄》轟動文壇,活畫出一位心地坦誠的作家的純潔靈魂。《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電影,飲譽國外。

環境決定性格 性格決定命運
——讀《家》《春》《秋》有感
我曾讀過不少的文學作品,但巴金的〈激流三步曲〉—〈家〉〈春〉〈秋〉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我曾反復讀過好幾遍,然後深深的思考著環境,性格,命運到底存在什麼樣的關系.
眾多讀者對<家>〈春〉〈秋〉中的覺民,覺慧,琴 為代表的新青年都持贊揚態度,當然我也並不例外.而他們則對覺新,淑貞和枚等人則主要持批判態度,只會罵他們是"懦夫",而我對他們主要持同情的態度.
就拿覺新來說吧!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盡管是同一個母親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個家庭里,可是他們的處境卻並不相同.覺新是這個大家庭長房的長孫.的確,就因為這個緣故,就決定了他同他的兩個弟弟性格的不同.而性格的不同也就決定了他們命運的不同.
也許你會說既然覺新心中已有了梅表妹了,他就不應該接受他父親給他安排的他和李家的親事,而應該像覺民一樣心中已經有了琴表妹,就採取逃婚方式斷然拒絕祖父安排的他和馮家的親事.我們先分析一下覺新和覺民的不同吧!首先,梅和琴的家庭背景不同,琴家有比較疼她的母親,還稍微順從琴的意見,而梅的家似乎就沒那樣"民主"了,並且和高家還和高家稍有瓜葛.其次,梅和琴的性格截然不同,前者是典型的封建婦女的代表,而後者是新青年的代表.再次,正當他和祖父的關系鬧的不可開交,祖父正要登報不承認他是高家子弟之時,祖父又因病去世了,而當時,覺民的父親也死了,然後,就沒人再去管他的婚事了.覺民逃婚是成功了,他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運氣實在是太好了.而覺新就沒那樣好的運氣了,當時他父親和祖父都健在.假如,覺民採取了逃婚的方法,他們會採取封建社會大家庭的種種方法來對付他,直到他答應婚事為止.
也許你還會說既然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還不如像覺慧一樣離家出走,和高家斷絕關系.
而只要看一下覺新的生活處境,我們就知道那是絕對行不通的.當他父親去世的時候,他上面還有一個繼母,下面有兩個在校讀書的弟弟,在家有兩個妹妹.因此,當時,這個大家庭的重擔就自然而然的落在他的年青的肩上.他應該對那些人負責,不可能像覺惠那樣說走就走了.
況且,覺新也並不是生來就是"懦夫".當初,他心裡也燃燒過青春的火焰,他也奮斗過,他也憤怒過,他也有過不斷的同長輩們有所沖突,但他的奮斗毫無結果,他不能說服他們,不能改變他們,而為了過幾天平靜的日子——當然,人人都想過平靜的日子,這無可厚非吧!
他被迫無奈之下,才發明了這種處家的態度.他在可能的范圍內敷衍他們,討他們歡心,而事實上只有這樣才能過幾看似平靜的生活.
覺新的生活可謂悲上加悲,苦上加苦,父親逼他娶自己不喜歡得人,而後來終於和妻子李氏有了感情,長輩門又在妻第二次生產的時候用"血光之說"折磨死了妻.而他把自己生存的希望完全寄託在愛子海臣身上,海臣卻又被意外地的疾病奪去了生命.試想,他的命運是如此的悲慘,而他有得到了誰的安慰和同情呢?而覺民和覺惠生氣的時候,也會無所顧及的罵覺新是"懦夫",他們不知道他大哥有多難過和無可奈何嗎?
覺新的性格的改變並不是突然的.第一個打擊落在他頭上,他苦苦的掙扎.於是,第二個打擊又接著來了.一次的讓步算是開了個端,以後不得不步步讓步.他終於漸漸沉落在他所厭惡的環境中去,一天一天的沉落下去,一重一重的負擔壓住了他.他還不時努力往上浮,幾次要浮上來,幾次又被壓下去,因為他也不甘心被人說是"懦夫".
環境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有怎樣的環境就有怎樣的性格,同時也就決定了有怎樣的命運了 。

大家似乎都沒有讀出在《家》中,巴金先生其實對覺慧是持批判態度的嗎?三少爺對鳴鳳的愛並不徹底,他雖然愛她但還帶著僥幸和同情的心態。也就是說他雖然滿嘴裡喊的是「新思想」但並沒有真正地從心底革新自己,直到鳴鳳自殺後才真正覺醒!以下是巴金先生對覺慧明明知道鳴鳳要嫁人,不但不去救她反而假裝自己不知道的一段描寫:
「一天的功課很快地完結了。在歸途中,他又受到矛盾的思想的圍攻。他一句話也不說,臉色也很難看。覺民知道他有心事,也就不跟他多講話。

他們終於到了自己的家,走進二門,正遇見馮家接人的轎子出來,兩個僕人押送著。轎子裡面傳出來凄慘的哭聲,雖然細微,但是哭聲進到了覺慧的心裡。他並不分辨這是什麼人的聲音,他相信那個人去了、永遠地去了。

轎子帶著哭聲去了,天井裡還留著女傭、僕人和轎夫。他們聚在一起紛紛議論。高忠紅著臉嘰哩咕嚕地在罵「老混蛋」。文德在旁邊勸他不要亂講話。覺慧知道他們一定在談鳴鳳的事情,他甚至不敢多看他們一眼,就急急地走進裡面去了。」
諸如此類的描寫書中還有很多,大家可以在讀《家》時多多留意,體會其中用意!
其實,在《家》中巴金先生真正歌頌的是那些女性形象。就拿覺慧和鳴鳳的愛情來說,在覺慧唯唯諾諾的時候,鳴鳳卻毅然選擇用死亡來證明自己對愛情的執拙與忠貞!其他的女性形象更是不必多說,比如大家都提到的梅還有琴甚至包括瑞珏,她們雖為女性但在那個年代卻比那些男人們更加勇敢,堅強!
希望大家再讀《家》時能多投給這些女性形象點目光,對《家》能有更深刻的認識!

2. 巴金作品 家 , 賞析

巴金的《家》
巴金自己偏愛《霧、雨、電》,但最受讀者歡迎的則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家》。
關於愛情三部曲,劉西渭在《咀華集》里已有透闢的分析和批評,這里評介一下新文學史上擁有最多讀者一部小說棗《家》。
我最初讀的巴金作品,是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給我的印象很壞。不但文字談不上精美,所寫的人物也莫名其妙,因為中國從沒發生過它那其主義的革命,對那些虛無而瘋狂的角色無從理解。因此,巴金自己雖然每讀一遍便「淚浪滔滔」,但是在絕大多數讀者則味同嚼蠟。《家》則完全不同,所寫故事、人物、場景、園林的幽與美,梅花的色與香,缺乏陽光的古屋,連吐在地上的濃痰,讀者不但熟悉,並且有好多東西,直到今天還附在父輩和自己的身上。
「激流」這兩個字,頗能表達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從家族本位社會向個人和國家本位社會的變革。首先是個人的覺醒,之後是個人從休戚相關、福禍與共的大家族的束縛(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國人的安樂窩,在新時代的風暴里則成了牢籠)掙脫出來,面對國家和社會。《家》給予這一從舊到新的變革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這一大變革到今天已臨末期,但是還沒有完全過去,因此這部書的火焰還沒有熄滅,許多讀者還可以從《家》里拾取自己的哀歡。
假如我們單從題材的風上,變革的典型來肯定《家》這部小說,未免太不公道,太輕視它了。其實自新文學誕生以來,大多數的小說,都在描寫上述的變革,可是為什麼《家》獨擁有最多讀者,而且歷久不衰呢?我們必須化點功夫去探求。這里先概述一下全書的梗概。……
小說一開頭寫風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館,結尾寫覺慧如鳥脫籠似的離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著一江東去的秋水,他寫道:
「這水,這可祝福的水啊,它會把他從住了十八年的家帶到那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間去。」
這一開頭一結尾,頗有藝術匠心,在讀完全書之後,使人不能立刻離開書中的世界。
《家》雖然有不少缺點值得推敲,卻不愧是三十年代長篇小說的名著,足以和其它諸大家並耀爭輝。
《家》的主要缺點是通篇缺乏藝術錘煉。我手頭的這部《家》,是一九五一年的修訂本,已改去「用字不妥當的地方」及「刪去一些累贅的字句」,可是若干章節讀來仍感到難以下咽。總括說來這部小說,描寫和敘述參半,「難以下咽」多在敘述的部分。許多對話,太急於表達思想,而失去口語的活氣和韻味,讀來好象聽演講。
這些缺點與當時巴金的文學觀點有關。他無數次的表白:「文學是什麼?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終就不曾想知道……我不曾讀過一本文學的書。」又:「我不是為做作家才來寫小說,是過去的生活逼著我拿起筆來。」可知他對文學的粗暴和輕蔑。這當然是一種無知的幻稚。不論你出於什麼動機寫小說,只要你當做文學作品出版,投進文學的世界,你就要受藝術尺度的衡量。
正因為在寫《家》時(當時二十八歲),巴金還對文學這樣蒙昧無知,居然寫出這樣一部不朽的作品,可見他天賦之高。這部小說的魅力在左列幾點:
(一)作者抓住了那個變革時代的焦點,抓住在變革中舊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時用一連串的典型沖突事件,表達了變革「激流」的澎湃。《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長歌。換個方式說,《家》的角色、情節和主題三者的配搭甚是勻稱、和諧。由於整體的結構完整,遂使部分文字的生澀和粗糙顯得有重要了。
(二)新文學誕生以來的小說,十部之中有九部,在寫作時都懷有一個文學以外的目標,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為紀念他大哥寫的,他必須放下自己的「目的」,盡量接近真實。因此成為一部人情味最純、生活味最濃的小說。
(三)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後記》最後一行寫道:

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滿溢著純潔的青春氣息。《家》尤其濃厚。這種氣息反映一顆單純的心靈,讀他的小說,你毫不感到是在絞汁寫出來的,是唱出來的,呻吟出來的,是自然的天吁。這不是藝術,而是天賦。如他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寫的《激流》總序,短短只有一千字,具有同樣意思的話重復了三次:(1):「這裡面有愛,有恨,」(2)「我有我的愛,有我的恨,」(3)「……可以看見那一股由愛與恨,歡樂與受苦……」。他在其它作品中,和作品的序言或後記中,無數次的重復類似的話。讀者或許誤解他是一個愛恨分明的人,不,他是愛得深,恨得淺,愛得如火燒,恨得如雪融的人。換言之,他愛得認真,恨得軟弱。這因為他的恨根源於愛。因此在《家》里,我們覺得可愛的人十分可愛,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憫(含有同情的憐憫)。這里使人記起「哀而不傷、怨而有怒」那兩句話,《家》具有這兩種恰到好處之美

熱點內容
緬懷先烈的故事 發布:2024-12-27 04:28:26 瀏覽:40
故事的故事劇情 發布:2024-12-27 04:13:50 瀏覽:944
肘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7 04:10:48 瀏覽:134
運氣的成語 發布:2024-12-27 03:57:51 瀏覽:97
歌詞里的故事 發布:2024-12-27 03:42:49 瀏覽:582
短篇搞笑鬼故事 發布:2024-12-27 03:29:12 瀏覽:74
與仁有關的成語 發布:2024-12-27 03:14:15 瀏覽:129
榮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7 03:05:46 瀏覽:96
怒看圖猜成語 發布:2024-12-27 03:02:03 瀏覽:643
精彩的故事 發布:2024-12-27 03:01:24 瀏覽: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