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蒙娜麗莎的論文
1. 名畫蒙娜麗莎的賞析800字
《蒙娜麗莎》是一幅著名的肖像畫。它花費了繪畫巨匠達芬奇四年之久的時間,而這幅看似普通卻代表了這個時代繪畫最高成就的作品,何以具有這樣大的魅力呢?
先來回顧一下中世紀的藝術,漫長的中世紀,藝術成為基督教的工具,無論雕塑還是繪畫,其題材內容都取自聖經教義,人物形象也都是虛構的概念化形象,既無現實生活的依託,又無科學知識的根據。因此,人物形象僵滯、表情呆板,形體如槁木般沒有生氣。然而,達芬奇的肖像畫《蒙娜麗莎》富有人文精神,在題材上取自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具有人的真情實感,因而這幅肖像畫成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
《蒙娜麗莎》的成功,在於作者准確的捕捉到了模特兒最微妙的表情和最動人的瞬間。達芬奇這種現實主義的創作的方法,使蒙娜麗莎富有魅力的青春被永恆而鮮活的留在畫面上。我們從蒙娜麗莎的臉上可以看到,透過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雙目,悄然的流露出一種恬靜、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自然、純真、樸素的將一絲不易察覺的、充滿著人性情感的內心活動透溢出來。畫中人物生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的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空氣透視」般的筆法。達芬奇力圖使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美麗的外表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辨證關系,達到了神韻之境,我們還可以從蒙娜麗莎那雙隨意的交搭著的雙手上,透過柔潤而豐滿的肌膚,精謹而准確的結構,自然而生動的狀態,感到一種富有青春生命力的血液正在指掌間流淌。這是鮮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活體。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採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肖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端莊。
幾百年來,蒙娜麗莎令無數觀賞者為之傾倒,人們一直對她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觀者在不同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那微笑溫文爾雅、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尊貴嚴肅、安詳自若,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悲嘆,有時又有幾分諷嘲與揶揄。神秘莫測的心靈活動。在這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體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接線,因此才會產生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有權威人士認為「笑容若隱若現,是因為觀看者改變了眼睛的位置」,「蒙娜麗莎那迷人的口唇」是一個男子裸露的脊背。幾百年來,「微笑」的新解層出不窮。諸如微笑不露皓齒是因原型雖典雅美麗卻口齒不齊;原型因愛女夭折,憂郁寡歡,難掩凄楚之態;原型剛得過一場中風,她半個臉的肌肉是鬆弛的,臉歪著所以才顯得微笑……
蒙娜麗莎,這是一個永遠探討不完的問題,自問世至今,將近五百年,後人不知做過多少品評和推測,留下越來越多的迷局。人們過分的喜愛她,無止境的探討她那難以察覺的、轉瞬即逝而且亘古不變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含一切的眼神,那端莊沉穩的姿態,高貴而樸素的裝束,以及無懈可擊的完美構圖,將眾多美好合為一個完美。於是,美、智慧、永恆三位一體,極致的搭配,再無超越的可能。就這樣,蒙娜麗莎帶給人們無限美好的遐想,也給人們無限沉重的壓力。人們願意棲身她的庇蔭,吸取滋潤的營養;又渴望走出她的陰影,呼吸自由的空氣。這是一個神話,它與達芬奇無關,完全是後人製造的,神話像滾雪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滾動,無限膨脹,最終連神話的製造者也被吞沒。
2. 蒙娜麗莎的賞析
500多年來,人們一直對《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500多年,這個傳奇始終生氣勃勃
閉上眼睛,張開嘴唇,說出「蒙娜麗莎」這四個字,就會有那個微笑出現在你眼前。「魅力」這個詞已經不足以形容這幅我們星球上最著名的肖像畫,也許「魔力」才是一個更恰當的詞彙。每年來到盧浮宮參觀的五、六百萬人中的大部分都會直奔德農館懸掛《蒙娜麗莎》的展室,宮中的其他瑰寶相形之下都黯然無光。上個世紀後半期,《蒙娜麗莎》曾有過兩次短短的出國之旅,結果在一、兩周內她就征服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六十萬美國人和二百萬蘇聯人拜倒在她的目光之下。
《蒙娜麗莎》的魔力所及還不止於此,在任何一個文明國家的角落裡,我們都能看到她的蹤影,不管是作為裝飾,被用於商業宣傳,還是衍生成了其他的文化產品。也許我們沒看到過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但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早生成了一幅自己的《蒙娜麗莎》,同樣的微笑、靜謐,真偽莫辨。
追問這個傳奇的源頭,當然是500多年前達·芬奇神乎其技的畫功。在當時一眾聖母和女神像中,一個衣著自然的世俗女子,束手微笑,神情泰然,所引起的震撼不亞於數百年後後現代藝術家給她添上的兩撇小鬍子。
然而,藝術上的成就能解釋她在行內人和藝術愛好者中的聲譽,卻很難解釋她如何獲得街知巷聞的知名度。更何況,達·芬奇本人另有許多傑作,遑論那些藝術水準堪與其比肩的同世或後輩大師,為什麼非典肆虐期間的中國人只給蒙娜麗莎加上了口罩,而無人念及大衛或者維納斯呢?
維特根斯坦說,文化就是文化之外的總和。對我們的《蒙娜麗莎》來說也是如此,圍繞畫作的種種千古之謎以及她問世以來的曲折經歷也許才是吸引大部分人注意的真正要素。500年,《蒙娜麗莎》美麗的臉龐上已經被遮上了一層隱約的面紗,有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面紗之後的真容,更多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文化之上的附屬物。這些附屬物,就像500多年來積累在畫像上的塵污一樣,遮蓋了達·芬奇創作畫作時的真實顏色,但就像專家們對盧浮宮提出的建議一樣,不要試圖抹去這些塵污,不僅僅是因為可能損害畫作,更是因為她現在的狀貌才是我們心中的那個經典的形象,藝術不是考古,《蒙娜麗莎》不是文物,她始終生氣勃勃。
但在這個高速運轉的、文化快餐統治的世界裡,再神聖的經典也擺脫不了被解構的命運。對此我們很難做出評判,也許我們會為設計家天才的創意而贊賞有加,或因玩世者褻瀆神聖而憤慨不已;然而,這都是確實的存在,我們除了承認別無他途。幾百年來,《蒙娜麗莎》受到太多的贊譽,超出了它自身的承載力;當人們對它的推崇達到了飽和,不再有更新的創意時,歪曲、嘲弄和揶揄就應運而生。而正本清源,又有專門研究和品評《蒙娜麗莎》的文章或專著不斷問世,包括各種推斷與猜測;就這樣,一幅畫成了一門學科,許多人願意耗費畢生的精力。未來的科學研究也許會為我們解答許多關於此畫的疑問,然而神秘一旦消失,一切便如同猜破的啞謎般索然乏味。畢竟,《蒙娜麗莎》是一幅畫,一幅美麗的肖像,我們帶著虔誠,也帶著無需解答的疑問去欣賞她,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