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賢中賞析
① 高二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第三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翻譯!
1、【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
2、【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
孔子說:「遇事不想著『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不知道對他怎麼辦。」
3、【原文】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孔子說:「有錯不改,這才是真錯。」
4、【原文】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子貢說:「君子的缺點,象日蝕月蝕。一有缺點,人人都能看見;一旦改正,人人都會敬仰。」
5、【原文】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子夏說:「小人犯了錯一定要掩飾。」
6、【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譯文】孔子說:「人能弘揚道義,不是道義能壯大人的門面。」
7、【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譯文】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原文】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長,問政。孔子說:「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只求速度,往往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原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就象大車沒有車軸,小車沒有車軸,怎麼能啟動?」
10、【原文】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子貢問政。孔子說:「確保豐衣足食、軍事強大、人民信任。」子貢說:「如果不能同時做到,以上三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軍事。」「如果還不行,剩下二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國家就要滅亡。」
11、【原文】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文】孔子說:「天冷時,才知道松柏最後凋謝。」
② 墨子 非攻 中有一段『今有人於此.......之亂也『的翻譯
一、譯文
現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較少時說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時就說是白色,那麼大家一定會認為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區別;嘗到的苦較少時說是苦的,嘗到的苦多了時就說是甜的,那麼大家一定會認為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區別。
現在做了小的錯事,就明白是不對的。最大的不義是攻打他國,卻不知道不對了,反而稱贊它,說是道義的:這能說是知道道義和不道義的區別嗎?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們,在區分道義與不道義上是多麼混亂啊。
二、原文
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
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
三、出處
節選自《墨子》
(2)尚賢中賞析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墨子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於墨子言行的記錄。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儒、楊、墨三家號稱"顯學",墨子在當時的聲望與孔子差不多。由於墨子倡導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等主張。
二、作品賞析
《墨子》一書思想非常豐富,其中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哲學思想、邏輯思想和軍事思想都比較突出,尤其是它的邏輯思想,是先秦邏輯思想史的奠基作。
《墨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尚賢》、《尚同》、《非攻》、《節用》、《節葬》、《非樂》諸篇中。墨家主張任人唯賢的用人原則,反對任人唯親,它說,做官的不能永遠都是高貴的,老百姓也不能永遠都是下賤的。它主張從天子到下面的各級官吏,都要選擇天下的賢人來充當。
墨子反對統治者發動的侵略戰爭,聲援被侵略的國家,並為此而奔走呼嚎,勇敢地主持正義。墨子對統治者過的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極為反感,主張對統治者要進行限制。對死人的葬禮,墨子主張節儉,反對鋪張浪費。這些客觀上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願望和要求。
《墨子》的倫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兼愛》、《親士》、《修身》等篇中。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人們不分貴賤,都要互愛互利,這樣社會上就不會出現以強凌弱、以貴欺賤、以智詐愚的現象。國君要愛護有功的賢臣,慈父要愛護孝順的兒子。
人們處在貧困的時候不要怨恨,處在富有的時候要講究仁義。對活著的人要仁愛,對死去的人要哀痛,這樣社會就會走向大同。墨子的倫理思想雖然抹殺了階級性,帶有空想的色彩,但它卻是廣大勞動人民要求平等、反抗壓迫、呼喚自由的心聲。
《墨子》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非命》、《貴義》、《尚同》、《天志》、《明鬼》、《墨經》諸篇中。墨家哲學思想的最大貢獻是認識論。墨子主張把知識分為"聞知"、"說知"、"親知"三類,"聞知"是傳授的知識,"說知"是推理的知識,"親知"是實踐經驗的知識。這就否定了唯心主義的先驗論。
三、作者簡介
墨子(生卒年不詳),名翟(dí),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 ,一說滕國人 。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 ,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
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
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 一書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