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賞析200字
㈠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賞析
《荷塘月色》賞析
第一次讀《荷塘月色》的時候,那是在上初中的一堂語文課上。雖然當時對文中作者的內心深處的感受不是十分明了,可卻迷迷糊糊地久久地沉醉於那幽靜,神秘,優美的荷塘月色當中。
文中的開頭並沒有直接描寫荷塘的月色,而是說作者「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雖然當時語文老師也曾跟我們分析了作者當時寫下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讓我們了解到了作者的處境。可能就是因為「心裡頗不寧靜」這個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於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樣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時仍然沒有著筆寫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發了自己的內心感觸。「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人。」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作者才是真實的原本的他。沒有任何修飾,也沒有任何虛偽,只「覺得是個自由的人」。在當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實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因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為之。所以趁著「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這個時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
作者由此筆鋒一轉,很自然的把讀者引到了古畫一般的荷塘月色上來。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裊娜的」或「羞澀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作者一開始便用了豐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擬人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對荷葉、荷花進行了形象地描繪。總體上給人一種清新高貴的感覺。
「微風過處」,「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非常形象地從嗅覺引起聽覺的、聯想。當描寫葉與花的顫動時,「像閃電」,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時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遮住了,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荷塘描寫後,接下來的就是月光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個「瀉」字,大本來靜止的月光寫出了動感來了,給人一種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調。「薄薄的青霧」,「牛乳」、「輕紗的夢」,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給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接下來描寫灌木落下的「班駁的黑影」如「鬼一般」,楊柳「稀疏的倩影像畫在荷葉上」。「光與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雖然寥寥幾筆,卻能從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給讀者帶來了不同的感官沖動與享受。
從荷塘寫到月光,再從月光寫到荷塘的四面,層層開展層層推進。雖然作者對荷塘四周的楊柳、遠山、還有燈光,甚至蟬聲蛙聲都沒有詳細的描寫,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為從作者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當中看出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結尾作者用了「采蓮」的事來結束。從荷塘想起采蓮,再而想起《采蓮賦》和《西洲曲》來: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就這樣,整篇文章在如詩如歌如畫般的音調中落下了帷幕
㈡ 朱自清荷塘月色賞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賞析: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 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顯然是不符合的,「那個年代,女同志別說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臍都要受批判。」高一課本里,朱自清寫《荷塘月色》時,曾將點綴於荷葉之間的白花喻為「剛出浴的美人」。
采蓮少女盪舟出湖,原來不是「載歌載舞」,而是唱著艷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這些輕度「涉黃」的細節曾一度被剪除。但現在課本中已恢復其原來內容。首先,說明作者的思緒變化:不靜到求靜到得靜到出靜,回歸現實,高於現實。
(2)荷塘月色賞析200字擴展閱讀:
《荷塘月色》創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卻從斗爭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於是作者寫下了這篇文章。
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荷塘月色》作者簡介:
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現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
㈢ 《荷塘月色》賞析
文中的開頭並沒有直接描寫荷塘的月色,而是說作者「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雖然當時語文老師也曾跟我們分析了作者當時寫下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讓我們了解到了作者的處境。可能就是因為「心裡頗不寧靜」這個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於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樣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時仍然沒有著筆寫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發了自己的內心感觸。「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人。」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作者才是真實的原本的他。沒有任何修飾,也沒有任何虛偽,只「覺得是個自由的人」。在當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實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因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為之。所以趁著「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這個時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
作者由此筆鋒一轉,很自然的把讀者引到了古畫一般的荷塘月色上來。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裊娜的」或「羞澀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作者一開始便用了豐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擬人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對荷葉、荷花進行了形象地描繪。總體上給人一種清新高貴的感覺。
「微風過處」,「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非常形象地從嗅覺引起聽覺的、聯想。當描寫葉與花的顫動時,「像閃電」,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時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遮住了,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荷塘描寫後,接下來的就是月光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個「瀉」字,大本來靜止的月光寫出了動感來了,給人一種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調。「薄薄的青霧」,「牛乳」、「輕紗的夢」,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給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接下來描寫灌木落下的「班駁的黑影」如「鬼一般」,楊柳「稀疏的倩影像畫在荷葉上」。「光與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雖然寥寥幾筆,卻能從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給讀者帶來了不同的感官沖動與享受。
從荷塘寫到月光,再從月光寫到荷塘的四面,層層開展層層推進。雖然作者對荷塘四周的楊柳、遠山、還有燈光,甚至蟬聲蛙聲都沒有詳細的描寫,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為從作者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當中看出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結尾作者用了「采蓮」的事來結束。從荷塘想起采蓮,再而想起《采蓮賦》和《西洲曲》來: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就這樣,整篇文章在如詩如歌如畫般的音調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