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賞析 » 居庸關賞析

居庸關賞析

發布時間: 2022-12-16 00:14:50

❶ 鑒賞《出關》(徐蘭)這首詩

詩的前兩句,有版抄本作「將襲軍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與本詩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案:更喜歡本詩。本詩前兩句點出居庸關的雄壯氣勢,景物描寫鮮明生動,為後面抒情作了鋪墊。 「將軍」兩句缺乏形象感,並且與全詩思鄉的情感內容不相稱。 (2)「馬後桃花馬前雪」一句在藝術表現上有什麼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 ①將關內桃花爛漫與關外白雪茫茫兩個場景聚集到「征馬」這一關節點上,描寫生動,對比鮮明。 ②「桃花」與「雪」分別代指家鄉的溫馨與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詩中具有象徵意義,蘊含了思鄉的情感。

❷ 幫忙賞析一首

題武侯廟(白話翻譯) (明)楊慎
諸葛北伐必經的劍江(*1)的水流湍急,
他殞亡之地域五丈原(*2)的日頭昏暗。
他意圖統一中原未竟地(*3)不歸劉襌,
他死前有對應的大星(*4)已隕落軍中。
南陽卧龍岡武侯廟(*5)徒然生出秋草,
四川西部(*6)關塞和山脈有霧靄阻隔。
不要因為正統不傳萬古(*7)而生慚愧,
談理三國歷史(*8)不能以成敗論英雄。

❸ 求助!!詩歌鑒賞

(全國卷) 1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新晴野望 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賞析〕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初夏的鄉村,雨後新晴,詩人眺望原野所見到的景色。詩的開頭兩句,總寫新晴野望時的感受:經過雨水的沖滌,空氣中無絲毫塵埃,顯得特別明凈清新;極目遠眺,原野顯得格外空曠開闊。詩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環境的特徵,僅僅用「原野曠」、「無氛垢」六個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現出來。而且將讀者也引進這一特定情境中去,隨著詩人一起遠眺。
縱目四望,周圍是一片多麼秀麗的景色啊!遠處,可以遙遙望見臨靠著河邊渡頭的城門樓;近處,可以看到村邊的綠樹緊連著溪流的入河口。這在平時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銀白色的河水閃動著粼粼波光,因為雨後水漲,晴日輝映,比平時顯得明亮;山脊背後,一重重青翠的峰巒突兀而出,峰巒疊現,遠近相襯,比平時更富於層次感。這一組風景鏡頭,緊緊扣住了雨後新晴的景物特點。隨著目之所及,由遠而近,又由近及遠,有層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麗,儼然構成了一幅天然絕妙的圖畫。
然而,這樣一幅畫,還只能說是靜物寫生,雖則秀美,畢竟顯得有點空曠,缺乏活力。王維作為山水詩和山水畫的大師,是深深懂得這一點的。因而在最後兩句中,他便給這幅靜態畫面加上了動態的人物:「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雖然是虛寫,卻給原野平添了無限生意,能讓人想見初夏田間活躍的情狀並感受到農忙勞動的氣氛。這樣一筆,整個畫面都活起來了。
這首詩基調明朗、健康,表現了詩人愛自然、愛田園、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詩人對自然美有敏銳的感受,他善於抓住景物特徵,注意動靜結合,進行層次分明的描繪,給讀者以美的藝術享受。
(全國卷I)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針。試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術一城花,煙雨暗十家。
寒食②後,酒醒卻咨嗟。休時故人思故國,且將斷火試斷茶,詩酒趁年華。
〔賞析〕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詞開豪放一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少負才名,博通經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曾官禮部尚書,翰林學士等職。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貶官放逐。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蘇軾當時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上任,其時,當地「比歲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超然台記》)。經過他一年盡心竭力的治理,局面趨於安定。為了調節「濟世」與「歸隱」的矛盾心境,他於熙寧八年底修葺園北田台而成超然亭,由其弟弟蘇轍命名,點出其超然物外,優游自樂的情性。這首詞便是次年春登超然亭而作。詞題一作「暮春」。詞調《望江南》即《憶江南》,本為單詞,宋人將其重復一遍,成為一種雙調新格體。
詞的上片寫密州春景。詞前兩句寫登台前所見春色——「春未老」,以擬人的手法寫仲春的富盛,含意親切;「風細柳斜斜」,似一特寫鏡頭,細膩地描繪出季節的特徵。「斜斜」兩字,形象地表現了柳條垂垂,隨風搖盪的風姿。後三句再寫登亭後眺望的景色,詞人為眼前的春色所觸動,情興盎然地登上超然亭去欣賞全城的春景,只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壕」,指護城河,半溝碧綠的春水環城繞牆,滿城嬌紅的鮮花相映綻放,好一幅艷麗奪目的春光圖!「煙雨暗千家」,進一步勾畫出千家萬戶籠罩在煙雨迷濛之中的朦朧意境,既緊緊扣住春天特有的景象,又暗伏著深沉的意蘊,為下片抒情作好鋪墊。
下片抒鄉思之情。詞人登高望遠,觸景生情,眼前花紅柳綠滿全城、輕煙細雨暗千家的景象,寒食、清明時節的傳統風俗,勾起了詞人思鄉的情思,強化了欲歸不得歸的感慨和嘆息。
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相傳春秋時,晉文公為哀悼不願出山而被燒死的介子推,下令舉國禁火三日,故稱寒食節。古人寒食、清明,又有掃墓的傳統風俗。寒食節後,重新生火,謂之「新火」。「咨嗟」,嘆息。酒醒後,詞人為遠在千里之外,不能歸鄉探親、掃墓而嘆息,為仕途失意、抱負未展卻又不得歸隱山林而嘆息。但蘇軾是一位豁達超然的人物,此時未泯滅「致君堯舜」的宏願,故而結尾三句筆鋒一轉,抒發了特有的隨緣自適、自我解慰的曠達胸懷。面對著來自家鄉的「故人」,詞人說,讓我避而不談思念家鄉的愁腸,而悠然自得地生起新火煎烹新焙制的茶,邀客人一道美美地品嘗吧,趁著自己年富力強的美好時光,賦詩飲酒、享受人生、超然物外、忘卻世間一切愁思苦悶吧!
全詞寫登超然亭所見的春景及由此牽動的羈留異鄉的鄉愁,又以「超然」的情懷貫穿其中,情景相融,天衣無縫。寫景抓住時節特徵,詩意盎然,為抒情製造氣氛,抒情出自肺腑,情真詞顯,又緊扣季節景物,上下呼應。其謀篇布局,章法韻格,乃天設地造,無懈可擊,顯示了蘇軾按譜填詞的過人技巧,堪稱雙調《望江南》的典範之作。
(山東卷)14.閱讀下面這乎清詩,回答問題(8分)
出關①
徐蘭
憑山俯海古邊州,旆②影風翻見戍樓
馬後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賞析〕居庸關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徐蘭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瑪爾渾)幕僚期間,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統兵征噶爾丹時,隨安郡王出塞,由居庸關至歸化城。此詩即是隨軍出塞時作。詩中描寫了出關所見景色,抒寫了出征土卒懷土戀鄉的感情。
首句中的「此」字原缺,此據詩意補出。前兩句寫「出居庸關」之前士卒的心理。「封侯」,從字面說,是指當上大官;就其實質而言,則是指馳騁疆場,功業有成。前兩句意思是說,將軍將在邊地的戰斗中建立功勛,這對於士卒說來,自然是一個很大的鼓舞,意味著士卒也將有立功的機會,因而急於奔赴邊地,而無意於逗留不前。後兩句則是寫臨出居庸關時的情況和心情。「出」字原缺,此據喀清詩別裁》補出。「馬後桃花」,意謂關內正當春天,溫暖美好;「馬前雪」,是說關外猶是冬日,嚴寒可怖。因而,無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臨出關的剎那,卻不禁猶豫了起來,不自覺地回過頭來再看一眼關內的景色。此詩對土卒內心世界的開掘是相當深入的,詩中不作靜態的描繪,而是將人物置於特定的環境之中,從環境的變化相應寫到士卒心態的改變:當立功邊塞的機會在前方等待時,土卒一往無前,充滿豪情;而當即將出關、遠離故土時,又難免生出柔情,回頭顧盼。詩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於槽櫪之下的駑駘之輩,也不是只會行軍打仗而缺乏真情實感的戰爭工具。豪情與柔情、為國捐軀與懷土戀鄉,兩種對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當和諧的統一。
全詩最動人的是三四兩句。尤其是第三句,將「馬前」、「馬後」寫成兩個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驚的奇思妙筆。在具體寫法上,這一句也很有特色:「馬後桃花」與「馬前雪」,是對比;以馬概人,則又有所省略。沈德潛稱贊此詩說:「眼前語便是奇絕語,幾於萬口流傳。此唐人邊塞詩未曾到者。」(《清詩別裁》)徐蘭是一個愛作驚人語的詩人,他在《歸化城雜詠》中也有類似的詩句:「後騎解衣風柳下,前軍墮指雪花中。」「奇絕」的「眼前語」的獲得,歸根結底是由於詩人有邊塞生活的獨特體驗,故能子唐人邊塞詩之外開拓出新的境界。而從意象與用詞而言,或許還受到過唐人權德輿的「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嶺上逢久別者又別》)與馬戴的「馬頭沖雪過臨洮」(《出塞詞》)的啟發。
沈德潛在《清詩別裁》中,將此詩的題目改為《出關》,將前兩句改成「憑山俯海古邊州,旆影風翻見戍樓」。從詩句本身說,首句寫靜,次句寫動,對環境描寫與氛圍渲染的表現都相當成功。但「憑山」句將所出之「關」,明白寫成了山海關,這與詩人此次隨軍出征的路線不合,是不應該當作徐蘭的創作來欣賞的,故為本文所不取。
(天津卷)16. 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5分)
黃氏延綠軒
[明]高啟
蔥蔥溪樹暗,靡靡江蕪[注]濕。
雨過曉開簾,一時放春入。
這首五言絕句題為《黃氏延綠軒》,寫的是春景。下聯想像新奇:雨後開簾滿野春色一齊涌進房間中來,這是我們都感受過卻不易寫出的情景,應該說是一首好詩。
(浙江卷) 16.閱讀下面三篇作品,然後回答問題。(6分)
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賞析〕《烏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頭苦吟,嘆賞良久」,是劉禹錫最得意的懷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不僅地點相鄰,歷史上也有瓜葛。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土族的聚居區,開國元勛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里。舊日橋上裝飾著兩只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成。用朱雀橋來勾畫烏衣巷的環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實,又能造成對仗的美感,還可以喚起有關的歷史聯想,是「一石三鳥」的選擇。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橋邊叢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長花開,表明時當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個「野」字,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這就使我們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記得作者在「萬戶千門成野草」(《台城》)的詩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徵衰敗。現在,在這首詩中,這樣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今天已經荒涼冷落了嗎!
第二句「烏衣巷口夕陽斜」,表現出烏衣巷不僅是映襯在敗落凄涼的古橋的背景之下,而且還呈現在斜陽的殘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開花」解的「花」字相對應,全用作動詞,它們都寫出了景物的動態。「夕陽」,這西下的落日,再點上一個「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本來,鼎盛時代的烏衣巷口,應該是衣冠來往、車馬喧闐的。而現在,作者卻用一抹斜暉,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
經過環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之後,按說,似乎該轉入正面描寫烏衣巷的變化,抒發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沒有採用過於淺露的寫法,而是繼續藉助對景物的描繪,寫出了膾灸人口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筆觸轉向了烏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飛燕,讓人們沿著燕子飛行的去向去辨認,如今的烏衣巷裡已經居住著普通的百姓人家了。為了使讀者明白無誤地領會詩人的意圖,作者特地指出,這些飛入百姓家的燕子,過去卻是棲息在王謝權門高大廳堂的檐檁之上的舊燕。「舊時」兩個字,賦予燕子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尋常」兩個字,又特別強調了今日的居民是多麼不同於往昔。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一變化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
飛燕形象的設計,好象信手拈來,實際上凝聚著作者的藝術匠心和豐富的想像力。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暗示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烏衣巷》在藝術表現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況;對它的過去,僅僅巧妙地略加暗示。詩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餘味無窮。

人月圓 (金)吳激①
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後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 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髻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是天涯。
[中呂]山坡羊•燕子 (元)趙善慶
來時春社,去時秋社②,年年來去搬寒熱。語喃喃,忙劫劫③,春風堂上尋王謝,巷陌烏衣夕照斜。興,多見些;亡,都盡說。
(重慶卷)13.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海棠 (宋)蘇軾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釉倫廊。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1. 〔賞析〕「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被譽為「造語之奇,構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卻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詩人的想像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樣,會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點燃高燭,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語。同時,也化用了李商隱的「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照殘酒」(《花下醉》)卻又無斧鑿之跡。故這首絕句流傳千古。
2. 〔賞析〕
白居易在元和年間寫過二首《惜牡丹花》詩,通過他在詩題下作的自注,我們知道,這兩首詩描寫的分別是種植在翰林院北廳和朋友家中的牡丹花,而且還都是「花下作」,可以說是一種賞花惜花的感情實錄了。
這兩首詩中的第一首是寫於「翰林院北廳」的牡丹花下的,全詩通過一個獨特的視角寫了他對翰林院中這兩株牡丹花的厚愛,以及因為花期將過而產生的戀戀不舍的復雜心態,活脫脫是一個護花使者的痴情形象。
牡丹花是大自然創造的美,歷來有「天香國色」的美譽,不過,在百花吐艷、群芳爭卉的季節里,她卻總是姍姍來遲,頗有「千呼萬喚始出來,猶報琵琶半遮面」的矜持。等到她一旦怒放、占盡春光的時候,一年的花事已經有了最後的晚宴的味道了。對白居易的這首《惜牡丹花》,我們也應該放在這樣一個時間背景下來欣賞,也許就可能體會出他對牡丹花的一片衷腸,其實也就是對即將逝去的春天的無限惋惜了。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全詩以「惆悵」一詞領起,為全詩的感情基調抹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感傷色彩。人們也許會忍不住要問,詩人在感傷什麼呢?因為第一句中並沒有明確交待原因,只說惆悵的是「階前紅牡丹」而已,初讀起來,不禁使人感到有幾分突兀,這庭院中的紅牡丹,為什麼會讓詩人感傷不已呢?讀完第二句時,讀者才恍然大悟了,原來是在傍晚時分,白居易發現,階前的牡丹花叢,只剩下兩枝還在開花了,這里的「殘」字應是殘留而不是殘敗的意思。花開自有花落時,而且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花枝敗落非但不值得悲傷,相反,還是一種十分正常的植物生理現象,根本不應該為此而觸景傷懷。老子在《道德經》中曾經講過一句名言,叫做「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是說,天地本無心於愛護萬物,只是讓它們自生自滅而已。只是多愁善感的人類,為許多自然界的正常現象人為地賦予了各種各樣的感情色彩而已。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這個道理。白居易在傍晚時分,為了院中僅剩的兩枝還在開花的紅牡丹而黯然神傷,而且,詩人還調動了他那異常敏感豐富的想像力,事先預計到今天晚上就是這兩枝碩果僅存的紅牡丹盛開的最後一夜了,所以他無限惋惜地感嘆「明朝風起應吹盡」,因此便不由得要盡一切可能,來加倍珍惜她,呵護她了。不過,大家都明白,自然規律是不可違反的,在這最後的一夜,白居易又將如何行事呢?誰也不會想到,他對花的熱愛已經達到了痴迷的程度了,所以他要「夜惜衰紅把火看。」憑心而論,即將衰敗的牡丹花恐怕已經沒有當初富貴嬌艷的光彩了,不過,情人眼裡出西施,白居易此時的這種感情並不帶任何功利的色彩,他也不是為了牡丹花的美麗所打動,而是為這美麗的牡丹花即將逝去而無比惋傷,他要同他心愛的牡丹花相依相伴地度過這最後的一夜。在「衰紅」生命的最後歷程中,忠實地守護在她們的身邊,唯其如此,他才會感到安心踏實。這種性情在今天的人來看,恐怕會覺得大可不必,甚至會認為是多此一舉的吧。
在我們今天熟悉的古詩詞中,也有不少珍惜光陰、傷春惜花之作,那麼白居易這首詩與上述作品有什麼獨到之處呢?首先,《古詩十九首》中有這樣一句名言,叫做「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與白居易此詩的意境頗為接近,但《古詩》的意思是說要夜以繼日地享受生活,完全是一種及時行樂的態度,後來李白也說過,「三萬六千日,夜夜當秉燭」(《古風》),他把人生的百年細分為一天天來計算,而且打算每天都要一天當成兩天來過,真有一種爭分奪秒、只爭朝夕的勁頭,不過,無名氏的《古詩》也罷,李太白的《古風》也罷,都是為了自己精神的愉悅才這樣珍惜轉瞬即逝的光陰的,在他們秉燭的那些夜晚里,可能宴飲豪歌,燈紅酒綠,快意非常。白居易卻與他們的這種嚮往有明顯的不同,他既不邀請親朋好友,吟詩論文,也不觥籌交錯,對酒當歌,而是要一個人靜下心來,提一盞長明燈,與即將凋謝的牡丹花為伴,可以想像,這一夜,他不會因此而有任何心情上的快意與享樂,他的「夜惜衰紅把火看」,雖然在形式上,同屬「秉燭」,但在實際上卻是完全不同的精神與追求,正是這種明知如此只會有痛苦與悲涼,卻仍然欲罷不能、非此不可的那一份難能可貴的執著,才使得這首小詩感動了當時和後來的無數有情人。在介紹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詩的文章里,我們說他有一雙美學家發現美的眼睛,而從這首《惜牡丹花》詩中,我們又能體會出他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由衷的喜愛和珍惜。
對於這種惜花之情,歷來文人都有所表現,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盛唐詩人孟浩然的《春曉》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同樣飽含著對春天的熱愛,早上一覺醒來,神清氣爽,特別是聽到窗外那一聲聲婉轉如歌的鳥鳴,詩人雖然足未出戶卻已經分明陶醉在無限的春光中了。不過,他突然又想到了自己在睡夢中依稀聽到的風雨之聲,心中又不由得感到有些沉甸甸的,因為這陣風雨過後,不知會吹落多少嬌嫩的花朵,殘枝敗蕊,落紅飄零,固然讓人心痛,可是如果那些含苞待放的花蕾,還沒有來得及綻放她們生命中最光彩的一面,就碰上了這一場不期而至的「夜來風雨」,豈不讓人掃興?詩歌就是在這樣自然而然的聯想中,由贊春賞春翻為惜春嘆春,整首小詩就像是一曲如歌的行板那樣,如泣如訴地歌頌著春天的美好,嘆息著春天的短暫。
相同意境但寫得更加委婉動人的是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首小令〔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又是一個「夜來風雨聲」,女詞人早上醒來之後,第一個念頭就是擔憂,所以還沒有起床,便趕緊問正站在窗前卷窗簾的侍女,讓她好好看一看,經過這一夜「雨疏風驟」的洗禮之後,院子里的海棠情景如何了?其實,女詞人根本不用等到回答,早就曉得答案了,不過,粗心的侍女可沒有李清照那樣的惜香憐玉,哪裡曉得女主人的良苦用心,所以她只不過往外面隨便看了一眼,便大大咧咧地回答說,「海棠花經受了一夜風雨的考驗,和昨天一樣,依舊活著。」聽了這樣的回答,簡直讓李清照哭笑不得,她忍不住一再地重復起來,你知道嗎,你知道嗎,肯定是綠葉更加綠了,可是紅花卻肯定是凋零了呀!
白居易的第二首《惜牡丹花》的自注說是寫在「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竇給事,即竇易直,在元和八年由御史中丞改任給事中。他家住在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五街的新昌坊。兩首詩的題材完全一樣的,都是「惜」牡丹花,但是切入的角度卻又有所不同,前一首「晚來唯有兩枝殘,」是碩果尚存,而這一首卻已是敗蕊殘花,一片狼藉,看上去簡直有點慘不忍睹了。詩是這樣開頭的:「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離披,紛紛下落貌。破艷,謂殘花。當牡丹盛開之時,當然不會被冷落,可是一旦花期過後,真的到了花萼低垂、冷雨蕭瑟、花瓣飄落、隨風飛散之際,還會有人前來贊賞她曾有的富貴嫵媚,或者關注她如今的凄涼處境嗎?白居易用兩個字「寂寞」,一語中的地道出了這其間的不幸。前一首以「惆悵」領起,說的是白居易惜花的無奈感受,這一首用「寂寞」開篇,點出了落花的冷落處境。這是一種真正護花使者才會有的境界,而絕不是那些附庸風雅、追隨時髦者所能想像和體會的。詠物詩寫到這個份上,其實已經是在借詠物而言志了,也許世界上什麼時候都不會缺少錦上添花的善行,可是真正需要的卻往往是無人喝彩的雪中送炭呀。
接下來的兩句詩,「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具體細微地刻畫了風雨過後落紅滿地的景象,用的是一種欲擒故縱、欲說還休的表現手法,極盡強調、渲染之能事。先說哪怕在是風和日麗的情況下,開敗的牡丹隨風飄落也會令人感到無比惆悵,進而強調眼前所見,當初在枝頭上或含苞待放,或笑靨迎人的花瓣已經不但開敗,「何況」又紛紛「飄零」在風雨過後的「泥土中」,那種慘狀,那份凄涼,只要是有一分愛花的心思,哪怕是石頭人見了也要落淚了,更不要說白居易面對此景又該做何感想了,這實在是他無從表達也不忍明說的。詩歌也就在這種讓人不忍卒讀的情緒中,黯然而止了。
白居易這種視角獨特、感受細膩的《惜牡丹花》詩一出,便引起了文人墨客的很大興趣,隨即有不少意境相似之作紛紛問世,著名的有李商隱的《花下醉》中的名句「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這在客人散去之後,「更持紅燭賞殘花」的凄美意境,分明是白居易「夜惜衰紅把火看」一句的翻版;而大文豪蘇東坡筆下的海棠花,卻已經頗有楚楚動人的盛裝女子的風姿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藝術的創造中,獨辟蹊徑的眼光與不同凡響的感受是多麼的可貴,任何一件不起眼的事物,如花開花落,只要用心體會,都能挖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境界來,而白居易二首《惜牡丹花》說明他正是這方面的行家裡手。

熱點內容
敗的成語 發布:2024-11-16 04:30:56 瀏覽:267
喜房的成語 發布:2024-11-16 04:30:56 瀏覽:492
互相信任的故事 發布:2024-11-16 04:05:39 瀏覽:363
歪正成語 發布:2024-11-16 04:05:03 瀏覽:122
衣食成語 發布:2024-11-16 03:46:18 瀏覽:324
煞字成語 發布:2024-11-16 03:45:00 瀏覽:909
拉粑粑的故事 發布:2024-11-16 03:42:46 瀏覽:824
出色的成語 發布:2024-11-16 03:20:25 瀏覽:315
商鞅變法的故事 發布:2024-11-16 03:14:16 瀏覽:723
寓言故事漫畫 發布:2024-11-16 03:11:21 瀏覽: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