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記賞析
A. 名著的文段摘抄和賞析
1、風在不住地吹,稍微轉到東北方去,他知道這就是說風不會減退了。老頭兒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見帆,看不見船,也看不見船上冒出的煙。只有飛魚從船頭那邊飛出來,向兩邊倉皇地飛走,還有一簇簇黃色的馬尾藻。他連一隻鳥兒也看不見。——《老人與海》
賞析:
這是一段否定式的景物描寫,看似無景,實則有景,老人多麼想看到這一切啊,他太孤獨了,可他什麼也沒有看到,因而情中生景。
2、大馬林魚開始快速地圍著小漁船游動,將纜繩纏繞到了桅桿上,老人右手高舉著鋼叉,在它躍出水面的一瞬間,竭盡全力地向它的心臟擲去,一聲哀鳴結束了大魚的生命,它靜靜地浮在水面上。——《老人與海》
賞析:
我的心也像一塊大石頭落了地。我非常欽佩老人那種毫不畏懼、堅持不懈的精神,雖然知道對手實力很強,但他沒有絲毫退縮,而是迎難而上。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老漁夫才獲得了這場生死較量的勝利。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學習老漁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難,才能取得成功。
3、一個魚食送下四十英寸的深處,第二個魚食送下七十五英寸的深處,第三個和第四個魚使分別送到了大海下面一百英寸和一百二十五英寸的地方去了。——《老人與海》
賞析:
《老人與海》產生的視覺形象,畫面感很強,這與作者應用部分電影化手法是分不開的。作品一開始就使用了特寫鏡頭,對帆和老人的面部做了展示。近景在老人下魚食的細節上體現最為充分:一個一個放釣絲的動作那麼仔細、真切。
4、回頭看那日色時,漸漸地墜下去了,武松走了一直,酒力發作,焦熱起來。一隻手提著哨棒,一隻手把胸膛前袒開,踉踉蹌蹌,直奔過亂樹林來。見一塊光撻撻的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邊,放翻身體,卻待要睡,只見發起一陣狂風來。
原來但凡世上雲生從龍,風生從虎。那一陣風過處,只聽得亂樹背後撲地一聲響,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來。武松見了,叫聲:阿呀!從青石上翻將下來,便拿那條哨棒在手裡,閃在青石邊。 ——《水滸傳》
賞析:
這里作者只用了兩句話襯托此時的氣氛和心情:回頭看那日色時,漸漸地墜下去了,武松踉踉蹌蹌直奔過亂樹林來,既寫出了老虎活動的時間,又寫出了老虎出沒的環境。
兩句話就把一種恐怖悲涼的氣氛和心情和盤托出,讓人感到此時此地不知什麼時候會突然跳出一隻活老虎來,閃突出武松動作之快。
5、人人都說我父親的房子是瓦茲爾阿克巴汗區最華麗的屋宇,甚至有人認為它是全喀布爾最美觀的建築。它坐落於喀布爾北部繁華的新興城區,入口通道甚為寬廣,兩旁種著薔薇;房子開間不少,鋪著大理石地板,還有很大的窗戶。
爸爸親手在伊斯法罕(Isfaham,伊朗中部城市。)選購了精美的馬賽克瓷磚,鋪滿四個浴室的地面,還從加爾各答(Calcutta,印度城市。)買來金絲織成的掛毯,用於裝飾牆壁,拱形的天花板上掛著水晶吊燈。」 ——《追風箏的人》
賞析:
雖然阿米爾父親富有,但是不至於到這種地步,而後文更是詳細描寫了房子的奢華,顯然,作者用這些「極致」的詞彙來誇張地表示,目的在於簡單而有力地表達阿米爾父親的富有,一種毋庸置疑的富有。
進而展現阿米爾父親的個人能力之強和社會地位之高,也間接地表達了阿米爾對父親的敬仰和驕傲。
B. 卡夫卡《變形記》賞析
為什麼說卡夫卡的來小說是天才之作源,而他的作品後世直到後來才得以綻放光芒,因為他的小說里預言了未來就是現在或更遠的未來——而當時被看作異形的世界,即被認為是後現代文學的經典。普遍認為《變形記》有很強烈的解構主義意味,而我認為在當下應該更多的是它的啟蒙意義,對高度現代化對自然對社會甚至對人類的未來,都有其隱喻而又顯見的預言性,從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甲蟲,如現在的轉基因食品、克隆技術等爭論。社會的高度競爭把」格里高爾「這樣的社會人變成了怪物,至到」弄死「,人倫關系的唯利是圖好像成為社會冷漠的主題,如佛山小悅悅事件。聯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城堡》、《審判》、《飢餓藝術家》聯系現實,這也許是你讀和理解卡夫卡的作品一個捷徑和會有另一種解讀趣味。
C. 卡夫卡的變形記應該如何理解
一、卡夫卡的《變形記》理解:
卡夫卡的《變形記》中,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它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孤獨感與陌生感,即人與人之間,競爭激化、感情淡化、關系惡化,也就是說這種關系既荒謬又難以溝通。推銷員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甲蟲,盡管它還有人的情感與心理,但蟲的外形使他逐漸化為異類,變形後被世界遺棄是他的心境極度悲涼。三次努力試圖與親人以及外界交流失敗後,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來他的變形折射了西方人當時真實的生存狀態。卡夫卡通過小說並不只是單純闡述事實,而是抗除這個世界,追尋人類人性的完善。 卡夫卡的《變形記》把我們帶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實,那另一世界原本屬於我們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試圖用另一套敘述方式與技巧來展示我們人性內部的黑暗王國。因為我們平時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見之下,才會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異和難以理解。 作者描寫這種人情反差,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對人的異化,致使親情淡薄,人性扭曲。《變形記》的主題具有強烈的批判性。 卡夫卡創作的文學作品的主題,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體驗和理解。有人認為《變形記》的主題是:表現人對自己命運的無能為力,人失去自我就處於絕境。也有人認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無利於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規律是無情的。
二、作品簡介:
《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在整體上是荒誕的,這個看似荒誕古怪的故事正是當時人們生存狀態的一種寫照。在金錢社會中,競爭異常激烈,生存的壓力使許多人精神被扭曲、摧毀。
《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銷員,長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撐著整個家庭的花銷。當薩姆沙還能以微薄的薪金供養他那薄情寡義的家人時,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長子,父母誇獎他,妹妹愛戴他。當有一天他變成了甲蟲,喪失了勞動力,對這個家再也沒有物質貢獻時,家人一反之前對他的尊敬態度,逐漸顯現出冷漠、嫌棄、憎惡的面孔。父親惡狠狠地用蘋果打他,母親嚇得暈倒,妹妹厭棄他。漸漸地,薩姆沙遠離了社會,最後孤獨痛苦地在飢餓中默默地死去。
卡夫卡以自己獨特的藝術筆調,用象徵、細節描寫等手法對「人變成甲蟲事件」進行藝術再造,使作品呈現出荒誕、不可思議的基調。
《變形記》中薩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個物質極其豐裕、人情卻淡薄如紗的時代里處於底層的小人物命運的象徵。小說以主人公變為甲蟲這一荒誕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圖、對金錢頂禮膜拜、對真情人性不屑一顧,最終被社會擠壓變形的現實,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真實的社會生活。
《變形記》完成於1912年,1915年首次發表在月刊《白色書刊》10 月號上。
三、內容梗概:
《變形記》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推銷員格里高爾某天早上醒來後變成了甲蟲,這一變故對其本人和家庭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格里高爾彷徨驚慌,憂郁無助。而此時並未得到幫助的他被激怒的父親大怒趕回自己的卧室;第二部分,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在生活習慣上已然成為甲蟲,但是仍然具有人類的意識。雖已失業的他,仍舊關心父親的債務問題,怎麼樣送妹妹去音樂學院,關心家裡的各種瑣事。數日之後,全家人都將格里高爾視為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以往的態度轉變成了厭惡,嫌棄;第三部分,為了能夠繼續生存,除了格里高爾全家人只能打工掙錢,對變為甲蟲的格里高爾忍無可忍。妹妹提出將自己的親哥哥趕出家門。格里高爾在親情冷漠的情況下飢寒交迫,並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繫家人,然後他的頭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氣息,帶著滿腹的擔憂和內疚看著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終遭社會和家庭的唾棄,在無聲無息中死去。
四、作者簡介:
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奧地利作家,20世紀德語小說家。
作品有:《美國》、《城堡》、《訴訟》、《變形記》、《判決》、《飢餓藝術家》、《一次戰斗紀實》、《中國長城建造時》、《往事一頁》、《城徽》、《塞壬的沉默》、《一道聖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