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橋賞析感悟
Ⅰ 橋之美賞析
我真後悔我在批判那些說明文時,把《橋之美》也連在一塊。現在想想,也許這就是我最近常常作噩夢的原因吧,其實,《橋之美》不同與普通的說明文,它的語句近乎於散文。
還記得我們在七年級時學過的《天靜沙·秋思》嗎?前兩句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只因為其中有「橋」,作者便能把它和江南水鄉聯系在一起,一想起江南水鄉,眼前就會出現一幅清新淡雅的小水墨畫。所以作者才說「更偏於繪畫的形式美」。而且作者還利用圖形是由點,線,面構成的數學知識,又做了這樣一個大膽的想像:「將江南水鄉或威尼斯的石橋拆盡」來說明這個場面在畫家眼裡「富有結構美和形式美」
我看了作者簡介,作者吳貫中是名畫家。這是我在看課文時已經預料到的,主要是看他欣賞橋的角度。「不過我之愛橋,並非著眼於把橋作為大件工藝品來欣賞。」這正說明了作者講究近景的和諧,也講究遠景的襯托。
作者再寫烏鎮的小河兩岸時,這樣來寫其中的石橋:「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請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就象《孤獨之旅》中的杜雍和和杜小康一樣,在密密的葦叢中行駛,突然出現一座石橋,是不是有一種透了一口氣,豁然開朗的感覺?下文用了「細柳飄絲」和「曉風殘月」這兩個出自詩歌的詞語,給人一種處在圖畫中的感覺。宋朝時,婉約詞人柳永在他的雨霖鈴中這樣寫道: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可以知道在橋上觀賞曉風殘月是很美麗的,可是下文中作者又說:「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消魂!」更說明了石橋的美麗
Ⅱ 趙州橋的欣賞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台,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
建造技術創造性
(1)橋址選擇比較合理,使橋基穩固牢靠。
李春根據自己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嚴格周密勘查、比較,選擇了佼河兩岸較為平直的地方建橋,這里的地層是由河水沖積而成,地層表面是久經水流沖涮的粗砂層,以下是細石、粗石、細砂和粘土層。根據現代測算,這里的地層每平方厘米能夠承受4.5到6.6公斤的壓力,而趙州橋對地面的壓力為每平方厘米5——6公斤,能夠滿足大橋的要求。選定橋址後在上面建造地基和橋台,自建橋到現在,橋基僅下沉了5厘米,說明這里的地層非常適合於建橋。
(2)趙州橋的砌置方法新穎、施工修理方便。
李春就地取材,選用附近州縣生產的質地堅硬的青灰色砂石作為建橋石料,在石拱砌置方法上,均採用了縱向(順橋方向)砌置方法,就是整個大橋是由28道各自獨立的拱券沿寬度方向並列組合而成,拱厚皆為1.O3米,每券各自獨立、單獨操作,相當靈活,每券砌完全合攏後就成一道獨立拼券,砌完一道供券,移動承擔重量的「鷹架」,再砌另一道相鄰拱。這種砌法有很多優點,它既可以節省製作「鷹架」所用的木材,便於移動;同時又利於橋的維修,一道拱券的石塊損壞了,只要嵌入新石,進行局部修整就行了,而不必對整個橋進行調整。
(3)在保持大橋穩定性方面採取了許多嚴密措施。
為了加強各道拱券間的橫向聯系,使28道拱組成一個有機整體,連接緊密牢固,李春採取了一系列技術措施。l)每一拱券採用了下寬上窄、略有「收分」的方法,使每個拱券向里傾斜,相互擠靠,增強其橫向聯系,以防止拱石向外傾倒;在橋的寬度上也採用了少量「收分」的辦法,就是從橋的兩端到橋頂逐漸收縮寬度,從最寬9.6米收縮到9米,以加強大橋的穩定性。2)在主券上均勻沿橋寬方向設置了5個鐵拉桿,穿過28道拱券,每個拉桿的兩端有半圓形桿頭露在石外,以夾住28道拱券,增強其橫向聯系。在4個小拱上也各有一根鐵拉桿起同樣作用。3)在靠外側的幾道拱石上和兩端小拱上蓋有護拱石一層,以保護拱石;在護拱石的兩側設有勾石6塊,勾住主拱石使其連接牢固。4)為了使相鄰拱石緊緊貼合在一起,在兩側外券相鄰拱石之間都穿有起連接作用的「腰鐵」,各道券之間的相鄰石塊也都在拱背穿有「腰鐵」,把拱石連鎖起來。而且每塊拱石的側面都鑿有細密斜紋,以增大摩擦力,加強各券橫向聯系。這些措施的採取使整個大橋連成一個緊密整體,增強了整個大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4)趙州橋的橋台獨具特色。
橋台是整座大橋的基礎,必須能承受大橋主拱圈(橋身主體)軸而向力分解而成的巨大水平推力和垂直壓力。趙州橋的橋台具有下述特點:l)低拱腳:拱腳在河床下僅半米左右;2)淺橋基:橋基底面在拱腳下1.7米左右;3)短橋台:由上至下,用逐漸略有加厚的石條砌成5米長、6.7米寬、9.6米高的橋台。這是一個既經濟又簡單實用的橋台。為了保障橋台的可靠性,李春採取了許多相應的固基措施。為了減少橋台的垂直位移(即由大橋主體的垂直壓力造成的下沉),李春採取了在橋台邊打入許多木樁的措施,以此來加強橋台的基礎;這種方法在今天的廠房、橋梁的建造上也經常採用。為了減少橋台的水平移動(即由大橋主體的水平推力造成的橋台後移),李春採用了延伸橋台後座的辦法,以抵消水平推力的作用。為了保護橋台和橋基,李春還在沿河一側設置了一道金剛牆,一方面可以防止水流的沖蝕作用,另一方面金剛牆和橋基、橋台連成一體,增加了橋台的穩定性。由以上措施保證了大橋具有堅固的橋台,提高了大橋的堅實程度。
[編輯本段]趙州橋原理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坐落在石家莊東南45公里趙縣城南蟤河之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俗稱大石橋。建於隋代開皇至大業年間(595年~605年),由匠師李春建造。趙州橋結構新奇,造型美觀,古人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橋全長64.4米,寬9.6米,跨度37.02米,是一座由28道相對獨立的拱券組成的單孔弧形大橋。趙州橋最大的科學貢獻就是它"敞肩拱"的創舉。在大拱兩肩,砌了四個並列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減輕橋身重量,節省石料,又增強了橋身穩定性。這就有力地保證了趙州橋在1400年的歷史中,經受住了多次洪水沖擊,8次大地震搖撼,以及車輛重壓,仍挺立在蟤河之上。
關於趙州橋的建造,有很多美麗的傳說。昔日蟤河水泛濫,百姓只靠木船擺渡。木匠祖師魯班一夜之間把羊群化成石頭建起大橋。張果老和柴王爺一同來試橋。張果老倒騎毛驢,驢背褡褳里裝著日、月;柴王爺推小車,運載著五嶽名山。行於橋中心,將橋壓得搖搖欲墜。魯班見勢不妙,縱身跳入水中,用手將橋托住,石橋安然無恙。至今橋上面還留下了清晰的驢蹄印、車道溝和膝蓋印;橋底保留著魯班的手印。正如民歌《小放牛》所唱的:"趙州石橋魯班爺修,玉石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
趙州橋只用單孔石拱跨越洨河,由於沒有橋墩,既增加了排水功能,又方便舟船往來,石拱的跨度為37.7米,連南北橋堍(橋兩頭靠近平地處),總共長50.82米。採取這樣巨型跨度,在當時是一個空前的創舉。石拱跨度很大,但拱矢(石拱兩腳連線至拱頂的高度)只有7.23米。拱矢和跨度的比例大約是1比5。可見橋高比拱弧的半徑要小得多,整個橋身只是圓弧的一段。這樣的拱,叫做「坦拱」。坦拱降低了橋的坡度,方便往來的車馬行人。而更為高超絕倫的是,在大石拱的兩肩上各砌兩個小石拱,從而改變了過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傳統建築型式,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科學發明,其優越性在於:第一、減輕橋體的重量,節省填腹的材料。經計算,四個小石拱留下的空洞,可以減少填料180立方米,合700多噸。這不但省工省料,還減輕橋身凈重的15.3%,從而降低了石橋對兩岸地基的壓力,相應增加了橋梁的安全系數11.4%,延長了橋梁使用的期限。另外,充分利用小拱對大拱所產生的「被動壓力」,從而大大增強了橋梁的穩定性。第二、四個小拱留下的四個空洞,增加排水面積16.5%,在洪汛季節。橋下過水面積增大、減輕了洪水對橋身的沖擊。第三、大拱之上加兩對小拱,均衡、對稱,給人一種輕盈的美感。這個精巧的造型,使得趙州橋更加壯麗多姿。
再其次,趙州橋的施工方案極為科學巧妙。砌築拱洞有兩種砌築法,一是橫向聯式砌築法,另一是縱向並列式砌築法。橫向聯式砌築的拱洞是一個整體,比較結實,但這種砌築法要搭大木架,而且必須整個拱洞竣工才能拆除本架,施工期較長。縱向並列砌築法是把整個大橋沿寬度方向用28道獨立拱券並列組合起來。每道拱券單獨砌築,合龍後自成一體。這樣砌完一道拱後,移動承受拱券重量的木架,再砌相鄰的一道拱,一道一道地砌築。這種砌築法優點是,既節省搭木架的材料,又便於移動木架分別施工,並且以後容易維修。因為每道拱券都能獨立承受重壓,28個拱券拼成一個大拱券,如果某一道拱券損壞了,可以部分施工維修,不影響整個橋身安全。但是,縱向並列砌築法,並列的拱券之間缺乏聯系,整體結構並不結實。李春建造趙州橋的時候,所以大膽採用縱向並列砌築法是由於他充分考慮到洨河水文情況和施工進度的矛盾。在當時的生產水平條件下,建造這座大石橋不可能短期竣工。而洨河冬枯夏漲,如果採取橫向聯式砌築法,工程進行到一半,遇上洪水,木架和已砌成的部分就要被沖毀,可是採取縱向並列砌築法即使遇上洪水,也不會太受影響,李春為了克服縱向並聯砌築法整體結為不結實的缺點,先用9條兩端帶帽頭的鐵梁橫貫拱背,串連住28道拱券,加強橫向聯系,再對兩塊毗鄰的拱石,用雙銀錠形的腰鐵卡住,然後在橋的兩側各有長1.8米,外頭向下延伸五厘米的鉤石六塊,勾住主拱券,拱券外還有護拱石,這樣,整個橋身結合在一起。另外,利用拱腳比拱頂寬0.6米的少量「收分」來防止拱券傾斜。經過1350多年的考驗,證明這種施工方案是極其科學,極有成效的。
趙州橋的故事非常感人可是橋身上為什麼會鑿上這些痕跡呢?據現代橋梁專家羅英先生按照工程原理推測,這些痕跡是行車指標和工程指標。由於趙州橋是採取縱向並列砌築法修建的,兩邊如行重車,橋就容易損傷。橋面廠的驢蹄印都在東側1/3的位置。這就是說,重載過橋如果太靠邊,石拱券容易變型外傾發生危險,應當走中間。橋腹上的手掌印應當是一種工程指標,表示萬一橋發生裂痕,可在手掌印處暫時支撐,以免立刻坍圮,可以從容維修。
總之,趙州橋處處都體現著中國古代工匠們的聰明才智。象趙州橋這樣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橋。在世界上相當長的時間里是獨一無二的。在歐洲,公元14世紀時,法國泰克河上才出現類似的敝肩形的賽雷橋,比趙州橋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這座橋就毀壞了。隋代著名石匠李春的重人貢獻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永放光輝。
趙州橋三絕
(1)「券」小於半圓。我國習慣上把弧形的橋洞、門洞之類的建築叫做「券」。一般石橋的券,大都是半圓形。但趙州橋跨度很大,從這一頭到那一頭有37.04米。如果把券修成半圓形,那橋洞就要高18.52米。這樣車馬行人過橋,就好比越過一座小山,非常費勁。趙州橋的券是小於半圓的一段弧,這既減低了橋的高度,減少了修橋的石料與人工,又使橋體非常美觀,很像天上的長虹。
(2)「撞」空而不實。券的兩肩叫「撞」。一般石橋的撞都用石料砌實,但趙州橋的撞沒有砌實,而是在券的兩肩各砌一兩個弧形的小券。這樣橋體增加了四個小券,大約節省了一百八十立方米石料,使橋的重量減輕了大約500噸。而且,當洨河漲水時,一部分水可以從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暢通,又減少了洪水對橋的沖擊,保證了橋的安全。
(3)洞砌並列式。它用二十八道小券並列成9.6米寬的大券。可是用並列式砌,各道窄券的石塊間沒有相互聯系,不如縱列式堅固。為了彌補這個缺點,建造趙州橋時,在各道窄券的石塊之間加了鐵釘,使它們連成了整體。用並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壞了一個,也不會牽動全局,修補起來容易,而且在修橋時也不影響橋上交通。
趙州橋橋聯
上聯:水從碧玉環中過;下聯:人在蒼龍背上行。
駕石飛梁盡意虹 蒼龍驚蟄背磨空
Ⅲ 我要卡夫卡的橋的賞析
評卡夫卡小說《橋》的指喻
孫克誠
見證自我的死亡,並將過程以第一人稱敘事,顯然只能有超越的理性,不滅的精神,或者說形滅後脫體的靈魂。卡夫卡小說《橋》就是物質形滅後獲得了解脫的靈魂的自述。《橋》是卡夫卡作品中篇制較短的小說,全文不過700字。這篇小小說,亦可稱之為寓言或童話,卻在簡約的敘事中,不動聲色,少中寓多,言簡而意豐,引導著人們去對人生來去、生命價值、世界意義進行玄想與沉思。《橋》是人生的象徵或隱喻,是一篇指喻之作。
平凡的人生處處充滿了掙扎,作為一座有思維有意識的橋也無不在竭力地維持著物質之形的生存:
我僵硬而冰冷,我是一座橋,架在深淵之上,這一頭用我的腳尖,那一頭用我的雙手插入地里,在碎泥中我咬緊牙關並堅守著。
橋連此岸彼岸,人有過去未來。在現時的擁有中,生命無時無刻不在承受著有形之軀帶給靈肉的痛苦與煎熬。或許忍耐正是世俗生活的全部內容。
平凡的生命,平凡的存在,往往被人忽略。橋是孤獨冷落的:
衣擺吹向一旁。底下冰涼的溪水在咆哮。沒有遊客會走到這崎嶇的山路上來,橋還沒有畫進地圖。
象幽澗空谷中獨自黯然開落無人賞及的花朵,無可奈何不得不忍耐著命運的無情棄置。世界上多數人的庸常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大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孤寂與凄涼是人生常歷的況味。
但不管怎樣,平淡的生活中總還是貫穿著一種對於未來的熱望與等待:
我就這么躺卧著,等待著。我必須等待。
等待給了人生存的理由與力量。盡管支撐著生命活下去的希望更多的時候是渺茫的,從終極意義講是虛無的。可除了如此又能怎樣?
沒有一座建成的橋在崩塌之前能夠停止作為橋而存在。除了崩塌,一座建成的橋只能作為橋而存在。
橋之為橋,因橋之名之相而立。在名、相的制約下,只能追尋著作為"橋"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這是天生萬物的無可選擇,是為此不為彼的自由的先天剝奪或缺失。每人都莫不如此,又有誰能跳出人及人生存的社會賦予的所謂人的屬性與特徵獨立而自由地生存呢?生存之為生存,如是而已。
孤寂中等待,等待中期盼,期盼中思考。思考成為孤寂生活中的唯一要務,它象啄不破的蛋殼中制約著的柔軟生命,啄殼的努力反而把自己弄得疲憊,長久的思考未免讓思考者陷入思維的譫妄與混亂:
有一次接近黃昏的時候——我不知道是第一個還是第一千個黃昏——我的思路老是亂成一團,又老是繞著圈轉。
來了去去了來,從黃昏到黃昏,周而復始,第一個與第一千個又有什麼分別呢?單調的重復,何以能辨得清細節的區別呢?分辨的嘗試只會讓思維短路,陷入混亂之態。世間萬事萬物或許本來就在永無停息的循環輪轉中,何必執意去理清它的起始呢?
夏日接近黃昏的時候,溪水聲較為深沉。這時我聽到一個男子的腳步聲!到我這來,到我這來,伸展你的身體。
盡管遭到了命運的冷落與棄置,可還是有一種溝通的熱望。渴望他人的姍姍而來,排解自己獨處的寂寞生命啊,不只是對於自己的守望,更是對於他人的守望。
別人鄰近的腳步彷彿是一道突至的福音。橋,拿出你的豪情,張開你的臂膀迎接它的來臨:
橋,打起你的精神,沒有欄桿的梁木,好好守護住交託給你的人,在他不知不覺中平衡他不穩的步履,如果他搖晃欲倒,那麼就顯出真身象山神一般把他拋上陸地。
多麼令人感動的奉獻啊!若度眾的佛陀,如救世的耶穌。這是平凡生命的偉大,是人性的光輝,是屑微職責的恪守,是平凡價值實現的強烈的追尋啊!是溫暖得讓人慾淚的關懷啊!
然而期遇的並非全是如意,降臨的並非全是福祉。人心非我心。突兀而至的可能會有不期然的痛苦與災難:
他來了,用他手杖包鐵的尖端試探地敲擊著我。接著,他用它挑起我的衣擺,整齊地搭在我身上,又把它插在我蓬亂的頭發中,久久不拿出來,可能同時急躁地四處張望著。可是接著——正當我想像著跟他越過高山和低谷時——他縱身一跳,雙腳踩到我身上,毫無准備的我在可怕的疼痛中顫栗著。
何以解釋此人所為,有意無意?停留跨越?率意而為,還是別有所圖?可他的不經意之為給橋帶來的痛苦是真實的,是切膚入肌的。或許這是溝通無語的失敗之果,人、橋之間又怎能對話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人我,物我,其心不一,其心難揣。世間常多的是交流的失語啊!多的是痛苦的製造啊!
那是誰?是個孩子?是個體操運動員?是個大膽冒失的人?是個想自殺的人?是個誘人上鉤者?是個毀滅者?我轉著身想看看他——橋會自己轉身。
這個給自己帶來希望又帶來痛苦,自己想傾力救贖的人何等模樣,是誰?人生於世,總在白己的理解力所及的范圍,嘗試著把握這個世界,分辨著自己的所遇。可在自己的認知感覺!理性把握之外,世上的事情多的是難以言說。突兀而至,或者,姍姍來遲,福兮禍兮,誰能說得清楚呢?
我還沒有完全轉過身就坍塌了。我陷落著陷落著,就已粉身碎骨,被底下激流中一向安靜而和平地凝視著我的尖尖的小石子刺起。
一絲認清痛苦的自我努力,與外來打擊自己力量的共振,把自己送入了不歸的毀滅路。或許橋的生命支撐力已經不起絲毫的風吹草動。或許這是橋的災難。或許這是橋超越物質羈絆的契機。或許這是橋精神不滅的開始。
佛說:凡所有相皆為虛幻。世間一切有形之質只是暫時之相,非為永恆,註定都要入滅。在生命的廝守中,橋對自己的命運早已瞭然於心:。崩塌。。這正是人的特徵,人區別於其他動物之處,就在於人有死亡意識的自覺,人的肉體註定要滅度。然而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滅,無法預期,不在人能力的把握中。一場極小的變故,一次偶然的意外,都足以讓人象橋一樣崩塌。生命是脆弱的,人生是渺小的。從終極意義看,生命是偶然是意外是虛無是歸寂。但是人之為人的偉大就在於,人一直都在做著超越死亡的努力,在有限的生命的現時時段的擁有中,思索著生之為人的職責,探尋著生命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實現著永恆與不滅。
生命之後精神形態的存在,是存世的諸類宗教對於死亡的一種共同超越。或許在萬靈論者看來,橋有與人相同的真識——「真身」存在。但在此岸世界中,生命總是只見去者不見來者,橋的靈魂自述顯然只是作者表達自己的人生理解與體悟的手段的虛擬。橋的涅 借用佛教用語——只是證明了生命的現存價值與意義的虛無,人生的意與得通常是一個悖論。這也許是卡夫卡作品後現代主義特徵的體現。卡夫卡的《橋》使我們感到了生命的更多悲涼,卻引導著我們對人生之旅做深切的體味,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進行形而上的探索與追尋。
眾所周知,卡夫卡是一個孱弱的天才。他喜愛孤獨中的靜寂,卻又無時不在排解靜寂中的清冷。作為保險公司中的一名不為人注意的小職員,散淡平庸的生活工作讓他自閉,而作為這個世界上最敏銳的思想者感知者,他必然渴望著對於平凡生命的不朽超越這種矛盾的擠壓,導致了他思想的嚴重扭曲與變形這樣的扭曲變形,讓我們看到了生命中社會中略經誇張的真實。綜觀卡夫卡作品,對人生對生命的思考與探尋是其永恆的主題。他揭示了生命過程中的精微細節,揭示了炫人耳目的表象掩蓋下的駭人的生存真實,揭示了物質包括生命承載之質與維持生存的外在之質,給人們的靈肉帶來的重負與窘境。卡夫卡小說《橋》正是這樣的傑構,它是卡夫卡痛苦思索的產物是思想遭到勒系滲出的粗糲鹽粒。
Ⅳ 《橋》句子賞析
1、古老的徽州文化造就了你,座座嶙峋的牌坊托舉著你,細細柔柔的炊煙籠罩著你,雙雙深情的明眸掛念著你。啊!親情之橋——友情之橋,純潔的色彩,矯健而有不失優雅的身姿,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縷春風,一抹陽光。
2、在湖州有很多的古橋和新橋,古橋橫卧在兩岸,彷彿有點古老的韻味,站在橋上彷彿有一種超越時空,跨越世紀和孚交流四水,問港如織,古橋眾多,反獲港一古舊有橋23座,其中最名副其實的是:興隆橋,秀水橋,廟前橋,隆興橋。
3、故鄉的小橋是有青石砌成的.,橋面是十分平整光滑,橋的兩旁是撫摸光滑了的小石柱護體,小橋離水面很低,似乎一伸手就可觸摸水面,其實還遠得 很,河底歷歷可數的卵石,小蝦在石間嬉戲、魚兒在石上休憩和卵石旁長著綠油油的絲草在水波中盪漾,與倒影在水中的柳影相互輝映。
橋,不是不性命的涼颼颼的建造物,它體現著人類的智慧,並給人以美感。人們不由自主地用詩文來贊揚它。
4、橋身直跨大河兩岸,像一條飛虹。
5、人在橋上走,水在橋下賤。橋上的人把橋當作了路,踩著蹈著。人老是這樣的,以為本人是萬物之靈長,有權禁止任何貨色;橋下流著的水把橋當成了弱者,「嘩嘩」地琉著,這是一種譏笑,笑橋無奈阻攔它那洶涌的波瀾。
6、歲月像過濾的篩網,篩去記憶中的土壤,留下了閃光的金子。我早已觀賞過趙州橋的古樸蒼老,領略過長江大橋的矯健宏偉。然而,我卻總是時時惦念著故鄉古城那座小橋,記著我童年夢幻的小橋。一到放假,縷縷掛念總是促使我去尋找那溫馨甜美的童年回想。
7、橋,不是沒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築物,它體現著人類的智慧,並給人以美感。人們情不自禁地用詩文來贊頌它。
8、我見過那巍巍的穿山越嶺的鐵路橋,也見過那雄壯的索橋,但始終不能忘掉卻是故鄉的那座彎彎如月的小橋,卧在那清清的小河上。「虹橋卧波」,小橋在我的記憶中,是那樣的清晰,是那樣親切,還時時走進我的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