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賞析 » 九下月夜賞析

九下月夜賞析

發布時間: 2022-12-14 15:38:03

❶ 月夜 古詩賞析

劉方平《月夜》賞析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1]。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賞析】

劉方平,開元、天寶時人,隱居穎陽太谷,高尚不仕。《唐才子傳》稱他「神意淡泊,善畫山水」,「工詩,多悠遠之思;陶寫性靈,默會風雅。故能脫略世故,超然物外」。《全唐詩》錄存其詩二十六首。

唐詩中,以春和月為題的不少。或詠春景而感懷,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著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嘆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蒙朧而和諧的旋律。

此詩首揭「更深」二字,為以下景色的描繪確定了基調,也給全詩籠罩一種特殊氛圍。「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體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闌干南斗斜」,是「更深」於夜空的徵象,兩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靜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為月輪西斜,詩以星斗闌干為映襯,這就構成兩句之間的內在關聯。

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入有著深厚的鄉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村生活經驗的入。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村,也並非人人都說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一顆詩心。一個「新」字,飽含對鄉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

詩中說「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候變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語洋溢著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為春天表徵的鮮明的外在景觀。而是藉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為這詩得之於詩人的內心。詩人是以一顆純凈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著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為映發。於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並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蘊是深厚的。構思的新穎別致,決定於感受的獨特。

唐代田園詩成為一個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彷彿陶詩一二者並不多見。象本詩這樣深得陶體真趣的。就更為寥寥。

至於說本詩有無隱微之情的寄託,於字面無征,不好去穿鑿。

[1]闌干;橫斜不整,與落腳的「斜」字互訓成義。

❷ 九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賞析

分是不是太少了點哈
1《觀刈麥》 白居易 【賞析】
《觀刈麥》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陝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裡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後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里抱著孩子,手裡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麼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官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飢。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結尾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裡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在敘事的同時採用對比的手法,是這首詩的重要藝術特色。在這首詩中,詩人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這首詩在寫了農民在酷熱的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後,詩人同樣也聯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桑」,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餘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一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及對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
2《月夜》 劉方平

【賞析】

劉方平,開元、天寶時人,隱居穎陽太谷,高尚不仕。《唐才子傳》稱他「神意淡泊,善畫山水」,「工詩,多悠遠之思;陶寫性靈,默會風雅。故能脫略世故,超然物外」。《全唐詩》錄存其詩二十六首。

唐詩中,以春和月為題的不少。或詠春景而感懷,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著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嘆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蒙朧而和諧的旋律。

此詩首揭「更深」二字,為以下景色的描繪確定了基調,也給全詩籠罩一種特殊氛圍。「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體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闌干南斗斜」,是「更深」於夜空的徵象,兩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靜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為月輪西斜,詩以星斗闌干為映襯,這就構成兩句之間的內在關聯。

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入有著深厚的鄉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村生活經驗的入。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村,也並非人人都說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一顆詩心。一個「新」字,飽含對鄉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

詩中說「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候變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語洋溢著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為春天表徵的鮮明的外在景觀。而是藉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為這詩得之於詩人的內心。詩人是以一顆純凈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著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為映發。於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並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蘊是深厚的。構思的新穎別致,決定於感受的獨特。

唐代田園詩成為一個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彷彿陶詩一二者並不多見。象本詩這樣深得陶體真趣的。就更為寥寥。

至於說本詩有無隱微之情的寄託,於字面無征,不好去穿鑿。

3《破陣子》晏殊

賞析一:
在《珠玉詞》中,這是一首清新活潑的作品,具有淳樸的鄉間泥土氣息。上闋寫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黃鵬」、「飛絮」,眾多意象秀美明麗,足見春色之嬌人。下闋寫人物。「巧笑」已聞其聲,見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觀其形。「疑怪」兩句通過觀察者心理活動,用虛筆再現「女伴」的生活細節,將村姑的天真可愛一筆點到,與上闋生氣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諧的畫面美與情韻美。「笑從雙臉生」一句特寫,收束全篇。

賞析二:
此詞通過清明時節的一個生活片斷,反映出少女身上顯示的青春活力,充滿著一種歡樂的氣氛。全詞純用白描,筆調活潑,風格朴實,形象生動,展示了少女的純潔心靈。

二十四節氣,春分連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戀的時節。春已中分,新燕將至,此時恰值社日也將到來,古人稱燕子為社燕,以為它常是春社來,秋社去。詞人所說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時每年有春秋兩個社日,而尤重春社,鄰里聚會,酒食分餐,賽會歡騰,極一時一地之盛。閨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謂「問知社日停針線」,連女紅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喚妹,門外遊玩。詞篇開頭一句,其精神全在於此。

按民族「花歷」,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風,自小寒至穀雨,每五日為一花信,每節應三信有三芳開放;按春分節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蘭花。梨花落後,清明在望。詞人寫時序風物,一絲不苟。當此季節,氣息芳潤,池畔苔生鮮翠,林叢鸝囀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應在何處?那就是桐花、麥花與柳花。所以詞人接著寫的就是「日長飛絮輕」。古有詩雲:「落盡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可以合看。文學評論家於此必曰:寫景;狀物!而不知時序推遷,觸人思緒也。

當此良辰佳節之際,則有二少女,出現於詞人筆下:在採桑的路上,她們正好遇著;一見面,西鄰女就問東鄰女:「你怎麼今天這么高興?夜裡做了什麼好夢了吧!快說來聽聽!」東鄰笑道:「莫胡說!人家剛才和她們鬥草來著,得了彩頭呢!」

「笑從雙臉生」五字,再難另找一句更好的寫少女笑吟吟的句子來替換。何謂雙臉?蓋臉本從眼際得義,而非後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詞,美在情景,其用筆明麗清婉,秀潤無倫,而別無奇特可尋之跡;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盡出,天時人事,物態心情,全歸於此。
4《浣溪沙》 蘇軾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凄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於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雲:「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迴流時所生發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並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5《醉花陰》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是李清照前期的懷人之作。李婚後不久,丈夫趙明誠便「 負笈遠游」,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這年,時屆重九,人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這兩句藉助室內外秋天的景物描寫,表現了詞人白日孤獨寂寞的愁懷。「永晝」指漫長的白天,「永」字便可見詞人內心的無聊愁苦。「瑞腦」,香料名,又叫龍腦香。「金獸」,銅制的獸形熏香爐。這兩句的意思是:從清晨稀薄的霧氣到傍晚濃厚的雲層,這漫長的白晝,陰沉沉的天氣真使人愁悶。那雕著獸形的銅香爐里,龍腦香已漸漸燒完了,可心中的愁思為何總縷縷不絕呢?可見,這兩句雖為景語,卻句句含情,構成一種凄清慘淡的氛圍,有力地襯托出思婦百無聊賴的閑愁。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這三句寫出了詞人在重陽佳節孤眠獨寢、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玉枕」,瓷枕。「紗廚」,即碧紗廚,以木架罩以綠色輕紗,內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節倍思親」,今日里「佳節又重陽」,詞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遠方的丈夫呢?一個「又」字,便充滿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況,玉枕、紗廚往昔是與丈夫與共的,可如今自己卻孤眠獨寢,觸景生情,自然是柔腸寸斷心欲碎了。顯然,這里的「涼」不只是肌膚所感之涼意,更是心靈所感之凄涼。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這兩句寫出了詞人在重陽節傍晚於東籬下菊圃前把酒獨酌的情景,襯托出詞人無語獨酌的離愁別緒。「東籬」,是菊圃的代稱,語出陶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飲酒時衣袖揮動,帶來的香氣充盈衣袖。重陽佳節,把酒賞菊,本來極富情趣,然而丈夫遠游,詞人孤寂冷清,離愁別恨湧上心頭,即便「借酒銷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賞這「暗香浮動」的菊花呢?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直抒胸臆,寫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銷魂」極喻相思愁絕之情。「簾卷西風」即「西風卷簾」,暗含凄冷之意。這三句工穩精當,是作者藝術匠心之所在。先以「銷魂」點神傷,再以「西風」點凄景,最後落筆結出一個「瘦」字。在這里,詞人巧妙地將思婦與菊花相比,展現出兩個迭印的鏡頭:一邊是蕭瑟的秋風搖撼著羸弱的瘦菊,一邊是思婦布滿愁雲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創設出了一種凄苦絕倫的境界。
全詞開篇點「愁」,結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結果。貫穿全詞的愁緒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體現。可以說,全篇畫龍,結句點睛,「龍」畫得巧,「睛」點得妙,巧妙結合,相映成輝,創設出了「情深深,愁濃 濃」 的情境。
6《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賞析]這首詞的用意在哪兒呢?就是為了諷刺當時的朝廷,所以他說話不那麼直率。他諷刺當時南宋朝廷無能,不但不能光復神州,連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棄疾生於南宋時代,國家已經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頌揚孫權。他說孫權的好,也就是說朝廷的壞,無力抵抗敵人。因此,辛棄疾的詞全是諷刺。委婉地暗示了對於朝廷的不滿。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這兩句是倒裝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後面去說,後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說,成為:「滿眼風光北固樓,何處望神州?」為什麼不這樣說呢?這就跟詞調有關系,因為這種詞調規定頭一句只能五個字,第二句七個字,所以只能倒過來說。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這是問答句,先問後答。這兩句跟下面「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兩句一樣。
「不盡長江滾滾流」,這句話很好,在說千古興亡事總在那裡變化著,而只有長江滾滾流,永遠不變。另外,這句話是杜甫《登高》詩中的,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辛棄疾用了現成的句子擺在這里,很合適。「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是問答句,「不盡長江滾滾流」是人家的話;這跟下面「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是問答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又是人家的話對襯起來了,對得很好。
「天下英雄誰敵手」也隱含著一個典故。據《三國志·先主傳》載,曹操曾經對劉備說:「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使君,指劉備。)這里辛棄疾運用原話,再加上孫權,成為三人。
「年少萬兜鍪」,這句話為什麼不說一萬個士兵,而說萬兜鍪呢?這就是以物代人,因為士兵的特徵,除了戰甲以外,頭盔也是特徵之一,所以拿頭盔當士兵。這樣寫非常形象。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隱含著很深的意思,就是說今天的朝廷不如當時的東吳,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孫權。為什麼不直說呢?因為直說了就有生命危險。我們這樣去體會,就知道辛棄疾寫這首詞的真正用意了。他對當時朝廷的不滿,也就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好些詞,都是懷著這種心情寫的。

《太和正音譜》說張養浩的散曲如玉樹臨風。而這首懷古小令卻體現了他的另一番面目。

7《山坡羊·驪山懷古》 張養浩

驪山這座見證了眾多歷史滄桑的名山,歷史遺跡甚多,作者登臨此山,放眼四顧,感慨叢生,從哪裡著筆呢?只有阿房宮最能引領作者、讀者的思緒。可惜的是,它已經被項羽付之一炬,當年的豪華奢侈都不復存在。呈現在作者面前的只有「蕭疏」的「荒草」,「彎曲縈回」的「河水」。這正好觸動了作者感時傷懷的情緒,體驗到歷史更迭的無情和必然。朝代更替的「遺恨」,就如眼前煙鎖迷離的樹林,哪裡還找得到「列國」中「周、齊、秦、漢、楚」的影子喲!在歷史的長河中,隋、唐在這里的興衰,也同樣被無情的沖淡了。多少帝王為了天下,征戰殺伐,「贏」的如何?「輸」的如何?還不「都變做了土」!正如張養浩在同調《北邙山懷古》中所寫的「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都做了「北邙山下塵」。

這是多麼悲涼沉鬱的詠嘆啊!讀這支小曲,作者開闊的歷史視野令我折服,雄渾蒼莽的博大胸懷令我感佩。全曲沒有艱深的文字,也沒有令人生畏的晦澀典故,更沒有華詞麗句。就是這些質樸重拙的文字,卻吟出了千古不朽的絕唱!「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明白如話,卻成了發人深思的警句。

真是名家筆下無俗字啊!今天的為詩者,當學古人這種在質朴中求大巧,在淺顯中求深刻的為文工夫。如果能夠這樣,或許我們就可以做到「下筆必開新面目」了。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