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賞析
⑴ 里克爾的詩歌《豹》解讀
詩的開始因為束縛而感到異常的「疲憊感」,這也是非正常現象之壓抑感。鐵欄里的兇猛形象早已退去,不再成為霸主,只是一直不再享受自由的恩惠。於是「什麼也不能收留」。這里本身只剩下孤獨之存在,與虛無相協調的關系延續著。
我們知道里爾克受象徵主義和存在主義影響,無論安排(這里只是假設)豹鎖在鐵欄里來回不安與走動,任憑其怎麼掙扎,最後走累了顯得無力和絕望,這都只是「徒勞的形式」而已。一下來了只是逆來順受,才能夠享受尊貴?(這里的疑問有些偏題了。)
這本身也是反抗的無力感,這種急躁轉化為平緩的凝視,一下來了個迅即的大過渡,這種形式足以顯得巧妙。
我欣賞的是「強韌的腳步邁著柔軟的步容,步容在這極小的圈中旋轉」這句,人物的感情因此也有了深刻的隱申,精神在這里得到集體體現。而後面的則在緊扣這「一個中心」的描述,這個將大的動作緩慢化,讀起來也有特殊的意味在內,著實需要很多的手法,而「於是有一幅圖像浸入」一句話就像對一個世界的概括。這也證明了詩人的洞見,不只是在鑄造豐滿的意象上下功夫,而是空間移換了想像,存在與虛無之間的轉換,就像一個宇宙的安靜。所有的躁動再次回歸到一種「烏有」,不再是存在卻已經深刻無比,至少是與偉大齊名。
「於是有一幅圖像浸入,
通過四肢緊張的靜寂——
在心中化為烏有。」
一切形如沒有發生過,這只是記憶在象徵中演化,可豹這個強悍的動物依然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只是將詩的精神傳送到我們的腦海,在這些過程中反映出的生存狀態與環境的惡劣,這是客觀的存在與反映的,如同我們的想像力,在現實的空間蔓延......
本詩發表於1903年,後收入《新詩集》,為「詠物詩」的代表作,堪稱里爾克最負盛名的佳作。奧古斯特·施塔爾對本詩的一句評語可以視為本詩的創作背景:「自然的生活空間的喪失或者對它的威脅是世紀更替時的一個重要題目。」本詩的含義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意義時的迷惘、彷徨和苦悶的心情。」(楊武能)
埃德加,奈斯認為本詩的特點在於詩人「從動物的內心狀態出發進行敘述,彷彿他與它化為同一」。全詩「圈出了豹的本質」,刻畫出「對令人絕望的無聊和單調的想像」。「詩的中心含義在第二段第3、4兩行,它們勾勒出這一尊貴動物的本質和命運:最充沛的力量和潛能,但是被壓抑,陷於『昏眩』——通過鐵欄後的關押,通過監禁,通過剝奪自由,而它是屬於自由的。」希珀則認為:第三段乃是高潮所在:「豹的靈魂在這里變得清晰可見;僅僅一幅圖像:慢慢睜開的眼睛,然後『四肢的『靜寂』,最終『心』——被監禁的動物的存在『在那裡』完整無缺。」
袁可嘉將里爾克的創作方法歸入「思想知覺化」。他分析本詩說:「與其說是在描寫關在鐵籠中的豹子的客觀形象,不如說是詩人在表現他所體會的豹子的心情,甚至還可以說是他借豹子的處境表現自己當時的心情。」
各家評論對本詩的解釋基本相同,即詩人通過與「豹」的「同一化」反映了「豹」同時也是詩人自已「被監禁」的感覺。可是,「詠物詩」的宗旨在於揭示事物自然、真實的內在本質。如何解釋這一內在矛盾呢?不妨從另一角度來理解這首詩,把它看作里爾克對「詠物詩」的新的創作手法——「客觀的忠實描寫」以及這一手法所包含的藝術原則所作的圖解。
截取自網路
⑵ 求這幅作品賞析!
這是雲南石寨山出土的青銅文物——二豹噬豬圖。
《二豹噬豬》描寫山豹和內野豬之間的一場殘酷的斗容爭,山豹的陰險狡猾殘忍而靈活,野豬笨重有力,身體龐大。二物相遇不是豹子咬死野豬、就是野豬把豹子捷傷或撞死,他們之間的斗爭總是十分激烈的。「二豹噬豬」是幅原始森林的圖畫,畫面上出現一隻山豹猛撲在野豬的後背脊,前爪緊緊抓住野豬的前身,正嗜咬它,後面的左腿已抓住野豬的臀部,露出一副殘忍凶狂的樣子,彷彿是想一下子抓到野豬,但是由於野豬的奔跑,他還不完全爬到野豬的背上去,野豬顯然因為突然被襲擊而感到驚恐,因此張大嘴巴,露出獠牙。一雙眼睛發出恐怖的光芒,拚命地狂奔,顯然是想以奔跑、掙扎來脫擺襲擊者的傷害,還有另一隻山豹,它們合夥咬野豬,但是它被野豬的猛然沖擊撞倒,兩個前爪已經完全鬆弛下來丁,口雖張著,但顯得沒有力量了,但它仍然想爬起來,從他的後腿上看,好象還有能夠翻身的力量。
這件雕塑選擇了搏鬥激烈高潮,正是接近了勝負而又將決未決的時刻。
從雕塑藝術上講,用簡單的手法表現激烈的動盪的情緒是十分困難的,這要求作者洞悉對象的形象、結構、神態、性格,去了解對象在激烈斗爭中蘊含的豐富感情。
這個青銅雕塑,也有山寨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