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5首賞析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上闕: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下闕: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 明月什麼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麼年代了。(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
( 我欲乘風歸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又恐瓊樓玉宇 , 高處不勝寒。)
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彷彿乘雲御風,置身天上,哪裡像在人間!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一面轉到另一面,低低的灑在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 。(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明月不該有什麼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時候才圓?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離人能平安康健,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展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很明顯,這首詞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說明作者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當時雖已41歲,並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對現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另方面,由於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實產生一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不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啟發人們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多少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詩人,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
春日
宋·朱 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注釋:
1、春日:春天。
2、 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3、 尋芳:游春,踏青。
4、 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5、濱:水邊,河邊。
6、 等閑:平常、輕易。「等閑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7、 東風:春風。
我選擇一個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觀花賞草來到泗水邊,只見無邊無際的風光景物一時間都換了新顏。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看出東風的面貌,東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緻。
簡析:
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游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了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麼能「等閑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游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游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賞析:
良辰探尋美景在泗水之濱,無限的風光景物煥然一新。輕易便能識得東風的妖面,滿眼的萬紫千紅都是芳春。
名句賞析——「萬紫千紅總是春。」
首句點明出遊的時令、地點,下三句寫「尋芳」的所見所識。春回大地,詩人耳目一新。正是這新鮮的感受,使詩人認識了東風。彷彿是一夜東風,吹開了萬紫千紅的鮮花;而百花爭艷的景象,不正是生機勃勃的春光嗎?詩人由「尋」而「識」,步步深化,統率全詩的則是一個「新」字。但泗水在山東,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濱講學傳道;而南宋時那地方早已淪陷於金國,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來這是一首哲理詩。詩中的「泗水」暗喻孔門,「尋芳」暗喻求聖人之道,「東風」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導的「仁」。這些意思如果用哲學講義式的語言寫出來,難免枯燥乏味。本詩卻把哲理融化在生動的形象中,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朱熹的高明之處。
思鄉
作者:(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民間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
2、憶:想念。
3、倍:加倍,更加。
4、登高:陰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民間有登高避邪的習俗。
5、茱萸zhūyú: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傳說重陽節扎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災。
② 我要5首古詩的賞析
絕句(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注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隻。
賞析
這首詩描繪出四個獨立的景色,營造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圖畫,詩人陶醉其中,望著來自東吳的船隻,不覺勾起了鄉愁,細致的內心活動自然地流露出來。
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為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著和彷徨。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復雜的情緒,正是這首詩的主旨所在。
譯文
兩只黃鸝在空中鳴叫, 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著從東吳萬里開來的船隻。
浪淘沙⑴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⑵,浪淘風簸自天涯⑶。
如今直上銀河去⑷,同到牽牛織女家⑸。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創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後又用為詞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傳黃河有九道彎。形容彎彎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浪淘風簸:黃河卷著泥沙,風浪滾動的樣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天涯:天邊。 ⑷銀河:古人以為黃河和銀河相通。
⑸牽牛織女:銀河系的兩個星座名。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後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會一次。牽牛:即傳說中的牛郎。
賞析
這首絕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淘金生涯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討生活。直上銀河,同訪牛郎織女,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有一種樸素無華的美。
譯文
萬里黃河著泥沙,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可以沿著黃河上銀河去,一起去尋牛郎織女的家。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注釋
⑴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之,往。
⑵征帆:指遠行的船。帆:帆船。
賞析
此詩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彌長」,已經具有詩人風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畫出「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王維《齊州送祖三詩》)的送者情態,十分生動。讀者在這里看到的,與其「說是孟浩然的詩,倒不如說是詩的孟浩然,更為准確」(聞一多《唐詩雜論》)。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雲流水,近歌行體,寫得頗富神韻,不獨在謀篇造語上出格而已。
此詩表達了詩人的離別之痛,耐人尋味。
譯文
荊州和吳郡是接壤的水鄉,你離去的時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太陽將要落山,遠行的小船將要停泊在何處?抬眼向天的盡頭望去,真讓人肝腸寸斷憂傷至極。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注釋
(1)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飛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其上有應天塔,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自琅琊郡東武縣(今山東諸城)飛來,故名。 (2)千尋:極言塔高。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聳。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4)浮雲:暗喻奸佞的小人。漢陸賈《新語》:「邪臣蔽賢,猶浮雲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5)緣 :因為。
(6)眼:視線。
(7)塔:鐵塔。
(8)最高層:最高處。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決策層。
〔9〕雞鳴見日升:雞鳴時可以望見太陽升起。
賞析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前者表現一個政治變革家撥雲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後者表現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譯文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 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 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春愁
(清)丘逢甲
春愁難遣強看山,
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灣。
注釋
①潸:流淚的樣子。
②四百萬人:指中國台灣當時總人口。
③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中國台灣割讓給日本。
賞析
這首詩作於1896年春,即《馬關條約》簽訂一年後。詩人痛定思痛,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深情。這首詩鮮明地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又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這首詩,語言朴實無華,但卻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這主要是由於詩人與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愛憎,淚灑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首詩的動人,主要是因為它真實而強烈地表達了人民的情感和心聲。
翻譯
春愁難以排遣,強打起精神眺望遠山,往事讓人觸目驚心熱淚將流。台灣的四百萬同胞齊聲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國寶島被割讓的日子
③ 詩詞五首的賞析
訴衷情·秋情
宋代:吳文英
片雲載雨過江鷗。水色澹汀洲。小蓮玉慘紅怨,翠被又經秋。 涼意思,到南樓。小簾鉤。半窗燈暈,幾葉芭蕉,客夢床頭。
「片雲」兩句,寫秋景。此言秋季的陣雨隨著雲來,又伴著雲去。江上的鷗鳥也伴隨著雨雲沿著江面而上下翱翔翻飛。在空濛的水色中,隱隱約約地顯現出來一座綠色的汀洲。「小蓮」兩句是說:水中的紅白蓮花如今已經凋零枯萎,那凄切的模樣看了真是叫人心疼啊。只有那田田的荷葉還密密地覆蓋在這水面之上。這時候又到了一年之中的秋收時節。「涼意思」三句,由景生愁。吳文英《唐多令·惜別》詞有「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之句,此詞上片結句末一字為「秋」字,故下片自然轉入「涼」意,又由「涼」而引起鄉愁,其意步步深入,環環相扣。「南樓」系詞人客居之處。此言詞人進入「秋」季,不由得感到陣陣「涼」意,而且又一個人獨居在異鄉南樓,所以更覺得寂寞難熬。因此思鄉的愁心在旁簾遠望時從心中油然而生矣。「半窗」三句。此言詞人羈旅他鄉,與他為伴的惟有室內孤燈殘影憧憧,窗外芭蕉黃葉簌簌,獨睡之中不盡鄉夢襲來而已。此詞可以為詞人《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句作一註解。
生查子·惆悵彩雲飛
清代:納蘭性德
惆悵彩雲飛,碧落知何許。不見合歡花,空倚相思樹。 總是別時情,那待分明語。判得最長宵,數盡厭厭雨。
上片首句一出,迷惘之情油然而生。「惆悵彩雲飛,碧落知何許?」彩雲隨風飄散,恍然若夢,天空這么大,會飛到哪裡去呢?可無論飛到哪裡,我也再見不到這朵雲彩了。此處運用了托比之法,也意味著詞人與戀人分別,再會無期,萬般想念,萬分猜測此刻都已成空,只剩下無窮盡的孤單和獨自一人的凄涼。人常常為才剛見到,卻又轉瞬即逝的事物所傷感,雲彩如此,愛情如此,生命亦如此。「合歡花」與「相思樹」作為對仗的一組意象,前者作為生氣的象徵,古人以此花贈人,謂可消憂解怨。後者卻為死後的紀念,是戀人死後從墳墓中長出的合抱樹。同是愛情的見證,但詞人卻不見了「合歡花」,只能空依「相思樹。」更加表明了納蘭在填此詞時悲傷與絕望的心境。
下片顯然是描寫了詞人為情所困、輾轉難眠的過程。「總是別時情」,在詞人心中,與伊人道別的場景歷歷在曰,無法忘卻。時間過得愈久,痛的感覺就愈發濃烈,越不願想起,就越常常浮現在心頭。「那得分明語」,更是說明了詞人那種悵惘惋惜的心情,伊人不在,只能相會夢中,而耶些紛繁復雜的往
④ 唐詩宋詞各5首並各附帶50字賞析
唐詩: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賞析: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
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面。「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
「異鄉」「異客」,正是朴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2、芙蓉樓送辛漸
唐代: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迷濛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賞析:「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所謂」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見於《宋書》卷九十二:」冰心與貪流爭激,霜情與晚節彌茂」。這是劉宋時代」清平無私」、」為上民所愛詠」的良吏陸徽的話,王昌齡取用」冰心」二字,當表示自己與」厲志廉潔,歷任恪勤,奉公盡誠,克己無倦」的陸徽志同。
」玉壺『『二字見於鮑照《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是高潔的象徵。此外,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的」周苛慷慨,心若懷冰」、姚崇《冰壺誡序》的」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牽於宦情」之意。王昌齡的這一名句不僅包蘊了」冰心」、」玉壺」、」心若懷冰」、」玉壺之德」等語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3、春怨
唐代: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譯文:我敲打樹枝,趕走樹上的黃鶯,不讓它在樹上亂叫。
它清脆的叫聲,驚醒了我的夢,害得我在夢中不能趕到遼西,與戍守邊關的親人相見。
賞析:詩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說,黃鶯是討人歡喜的鳥。而詩中的女主角為什麼卻要「打起黃鶯兒」呢?人們看了這句詩會茫然不知詩意所在,不能不產生疑問,不能不急於從下句尋求答案。第二句詩果然對第一句作了解釋,使人們知道,原來「打起黃鶯兒」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
但鳥語與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鳥語中,黃鶯的啼聲又是特別清脆動聽的。人們不禁還要追問:又為什麼不讓鶯啼呢?第三句詩說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時驚妾夢」。但人們仍不會滿足於這一解釋,因為黃鶯啼曉,說明本該是夢醒的時候了。那麼,詩中的女主角為什麼這樣怕驚醒她的夢呢?她做的是什麼夢呢?最後一句詩的答復是:這位詩中人怕驚破的不是一般的夢,而是去遼西的夢,是惟恐夢中「不得到遼西」。
4、登樂游原
唐代: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譯文:傍晚時心情不快,駕著車登上古原。
夕陽啊無限美好,只不過已是黃昏。
賞析: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是說:傍晚時分我心情悒鬱,駕著車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適」指不悅。詩人心情憂郁,為了解悶,就駕著車子外出眺望風景。「古原」就是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地勢較高,是唐代的游覽勝地。這兩句,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
後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說:夕陽下的景色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無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贊美。然而「只是」二字,筆鋒一轉,轉到深深的哀傷之中。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深長的慨嘆。這兩句近於格言式的慨嘆涵義是十分深的,它不僅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也是對自己,對時代所發出的感嘆。其中也富有愛惜光陰的積極意義。
5、送別
唐代: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明年 一作:年年)
譯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落下把柴門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綠,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賞析: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宋詞:
1、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
唐代: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連短亭 一作:更短亭)
譯文:遠處舒展的樹林煙霧漾瀠,好像紡織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帶,觸目傷心的碧綠。暮色進了高高的閨樓,有人正在樓上獨自憂愁。
玉石的台階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鳥兒,在歸心催促下急急飛翔。哪裡是我返回的路程?過了長亭接著短亭。
賞析:這首詞上下兩片採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於客觀景物的渲染,下片著重主觀心理的描繪。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卻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主觀心理的描繪又糅合在客觀景物之中。因而從整體上來說,情與景、主觀與客觀,又融成一片。
2、蘇幕遮·懷舊
宋代: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譯文:碧雲飄悠的藍天,黃葉紛飛的大地,秋景連接著江中水波,波上彌漫著蒼翠寒煙。群山映著斜陽藍天連著江水。芳草不諳人情,一直延綿到夕陽照不到的天邊。
默默思念故鄉黯然神傷,纏人的羈旅愁思難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夢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獨倚高樓望遠,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化作相思的眼淚。
賞析:上片寫穠麗闊遠的秋景,暗透鄉思。起首「碧雲天,黃葉地」兩句,即從大處落筆,濃墨重彩,展現出一派長空湛碧、大地橙黃的高遠境界,而無寫秋景經常出現的衰颯之氣。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兩句,從碧天廣野到遙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雲天、黃葉地。這湛碧的高天、金黃的大地一直向遠方伸展,連接著天地盡頭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籠罩這一層翠色的寒煙。煙靄本呈白色,但由於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而莫辯,如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所以說「寒煙翠」。「寒」字突出了這翠色的煙靄給與人的秋意感受。這兩句境界悠遠,與前兩句高廣的境界互相配合,構成一幅極為遼闊而多彩的秋色圖。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傍晚,夕陽映照著遠處的山巒,碧色的遙天連接這秋水綠波,凄凄芳草,一直向遠處延伸,隱沒在斜陽映照不到的天邊。這三句進一步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像中的天涯。
這里的芳草,雖未必有明確的象喻意義,但這一意象確可引發有關的聯想。自從《楚辭·招隱士》寫出了「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以後,在詩詞中,芳草就往往與鄉思別情相聯系。這里的芳草,同樣是鄉思離情的觸媒。它遙接天涯,遠連故園,更在斜陽之外,使矚目望鄉的客子難以為情,而它卻不管人的情緒,所以說它「無情」。到這里,方由寫景隱逗出鄉思離情。
整個上片所寫的闊遠穠麗、毫無衰颯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筆下是少見的,在以悲秋傷春為常調的詞中,更屬罕見。而悠悠鄉思離情,也從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寫中暗暗透出,寫來毫不著跡。這種由景及情的自然過渡手法也很高妙。
3、定風波·自春來
宋代:柳永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卧。暖酥消、膩雲嚲,終日厭厭倦梳裹。無那。恨薄情一去,音書無個。
早知恁么,悔當初、不把雕鞍鎖。向雞窗,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鎮相隨、莫拋躲,針線閑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譯文:自入春以來,見到那綠葉紅花也像是帶著愁苦,我這一寸芳心越顯得百無聊賴。太陽已經升到了樹梢,黃鶯開始在柳條間穿飛鳴叫,我還擁著錦被沒有起來。細嫩的肌膚已漸漸消瘦,滿頭的秀發低垂散亂,終日里心灰意懶,沒心情對鏡梳妝。真無奈,可恨那薄情郎自從去後,竟連一封書信也沒有寄回來。
早知如此,悔當初沒有把他的寶馬鎖起來。真該把他留在家裡,只讓他與筆墨為伍,讓他吟詩作詞,寸步不離開。我也不必躲躲閃閃,整日里與他相伴,手拿著針線與他相倚相挨。有他廝守,免得我青春虛度,苦苦等待。
賞析:這是一首寫愛情的詞篇,具有鮮明的民間風味,是柳永「俚詞」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這首詞以一個少婦(或妓女)的口吻,抒寫她同戀人分別後的相思之情,刻畫出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婦形象。
這首詞具有濃厚的民歌風味。它不僅吸取了民歌的特點,保留了民間詞的風味,而且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作者沒有採取傳統的比興手法,也不運用客觀的具體形象來比喻和暗示自己愛情的熾烈與堅貞,而是採取感情的直接抒寫和詠嘆。詞中,感情的奔放熱烈帶有一種赤裸無遺的色彩,明顯地具有一種市民性。這是柳永生活時代都市高度繁榮的客觀反映。
從思想上看,這首詞明顯帶有市民意識。市民階層是伴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而壯大起來的一支新興力量。它較少封建思想的羈縻,也比較敢於反抗封建禮教的壓迫。「男女授授不親」的封建時代,它表現出一種新的思想面貌,反映文人詞里,就形成了《定風波》中這位女性的聲口:「鎮相隨,莫拋躲,針線閑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4、訴衷情·眉意
宋代:歐陽修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譯文:清晨捲起結著清霜的幕簾,呵暖雙手試梳新式梅花妝。都因為內心有太多離愁別恨,所以把雙眉塗得像遠山那麼長。
回想那如煙往事,痛惜流逝的年華,更容易使人感傷。想唱歌又斂容,想歡笑眉頭卻緊皺,這日子最令人痛斷肝腸。
賞析:這首詞抒寫女子的離愁別恨,用字並不多,幾個場景切換卻生動地刻畫了女主人公復雜的內心世界。詞以形傳神,詞人從環境描寫到人物外貌描寫,繼而是女子的生活片段,表現出了女子內心的苦悶,對於逝水流年的追憶以及痛苦的生活經歷。
上片敘事,寫畫眉。「清晨簾幕卷輕霜」是環境描寫,冬日的早晨,寒氣襲人。「呵手試梅妝」,以素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圖畫:女主人公於冬日清晨臨鏡梳妝,呵氣溫暖著纖細的雙手,精心地在額上勾勒著梅花妝。「簾幕卷」,暗示她已起床,雖然時間尚早,卻要起床梳妝,表現出日常生活的艱辛。「輕霜」,暗示氣候只微寒。
因微寒而呵手,可見女主人公的嬌怯,也體現出她迫於生計才如此辛苦。「試梅妝」,則突出她的秀慧俏麗。下片抒情,寫蹙眉。上片說到思人,下片就很自然地過渡到「思往事,惜流芳,自成傷」了。從舉止、容色中,詞人窺測女子有感傷的情緒,大概她正在思量著難追的往事,惋惜著易逝的芳年,內心傷感不已。此三句,極其成功地對女主人公進行了心理刻畫,僅用寥寥數語便便充分表現了她內心的痛楚和感傷。
5、漁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譯文: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須發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賞析:「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人為何不能成寐?將軍已經白發蒼蒼為何還在服役?年輕的兵士為國守邊為何還要落淚?這里有悲的成分,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憂,是怨,是憤憤不平。他們憂慮國家的安全,抱怨朝廷無人整頓武備,更為當局沒有一個正確的方針政策而憤懣,以致邊防軍人久住「塞下」,將老,卻不能退休家園,兵少,卻不能與妻子團圓。
從《漁家傲》全詞來看,應當說,情調是悲壯的,感情是強烈的,它是一首古代邊防軍人之歌,以其英雄氣概扣動著歷代千萬讀者的心扉。
⑤ 古詩詞有賞析(最少5首)
缺月掛疏桐 /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 / 驚起卻回頭 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詞中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闋前兩句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即指深夜。這兩名出筆不凡,渲染出一種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來的兩句,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嗎?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徵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
下闋專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於寂寞荒冷的沙洲。這里,詞人以象徵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的境界,確如黃庭堅所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於高妙的藝術技巧。作者「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托物寓人;在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春夜喜雨 (五言律詩)杜甫
好 雨 知 時 節,
當 春 乃 發 生。
隨 風 潛 入 夜,
潤 物細 無 聲。
夜 徑 雲 俱 黑,
江 船 火 獨 明。
曉 看 紅 濕 處,
花 重 錦 官 城。
這是一首描繪並贊美春雨的詩。題目中的「喜」字統攝全篇。全詩八句,雖沒出現一個「喜」字,但詩人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首聯寫春雨的來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一個「好」字,表達了詩人對春雨的贊美。春天是植物萌發、生長的季節,正需雨,它就下起來了。詩人用擬人手法,盛贊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們的心願一般
頷聯刻畫春雨的特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伴隨著和煦的春風,趁著夜色悄悄地飄灑大地,綿綿密密,無聲無息地滋潤著萬物,不求人知,無意討好。春雨具有這樣高尚的品格,詩人格外喜歡。
頸聯寫春夜雨景:「夜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詩人希望好雨能下個夠,他開門出來看,只見天上烏雲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連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漁火露出一點亮光。
尾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是詩人的想像:春雨過後的翌日拂曉,整個錦官城裡必然是一派花團錦簇、萬紫千紅的景象,那一朵朵濕漉漉、沉甸甸、紅艷艷的鮮花,一定更惹人喜愛。花是如此,那田裡的莊稼也肯定會茁壯成長。春雨給大地帶來了蓬勃生機,給人們帶來了豐收的希望,詩人怎能不贊美春雨呢!
李白《行路難》賞析
行路難三首(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 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 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天寶三載(744)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裡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盪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彷彿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鬱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迴旋以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於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漢樂府青青園中葵,
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
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
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
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 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浪淘沙
唐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賞析]
《浪淘沙》組詩共九首,此其第一首。是劉禹錫穆宗長慶年間(821━824)任夔州刺史時所作。第九首末聯雲∶「令人忽憶瀟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作者或許是有感於屈原放逐沅湘間,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這是一首描寫黃河雄偉氣勢的著名詩篇。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民族光輝燦爛文化的發源地,黃河,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為她放聲歌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流不復回」,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這些詩,極寫黃河的源遠、勢猛,至今眾口傳誦。「黃河之水天上來」,著意渲染的是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奔騰不息的動態美。「黃河遠上白雲間」,視角與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出一種靜態的美。劉禹錫這首黃河詩開篇與眾多的黃河詩篇一樣,著力描寫九曲黃河大浪淘沙之勢。緊接著張騫窮河源遇牛郎織女的典故,再把「黃河之水天上來」更君形象化。在王之渙、李太白之外,另闢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層奇妙的神話色彩。
據張華《博物志》記載,漢武帝指令張騫窮溯河源,張騫乘槎而去,經月至一處,見城郭如官府,室內有一女織布,又見一丈夫牽牛飲河。後還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織女二星座。這里詩人巧妙地運用了上下聯的開合關系。第一聯由上而下,順黃河奔流之勢著墨;第二聯以「直上」為轉折,把人們的視線從「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順視中拉回,從地下引到天上,從現實世界進入神話世界━━黃河連銀漢,乘槎溯河源。全詩節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氣
⑥ 可供摘抄的短古詩及長賞析5篇
你可以在中國古詩詞網直接搜索名句,就行
⑦ 詠荷詩五首有哪些名句 怎麼賞析
這個問題涉及到歌頌荷花的詩歌,下面以王昌齡還有李白包括蕭剛的《采蓮曲》以及盧照鄰《曲池荷》為例說明。有關的五首詩歌以及賞析如下:
一、
1、王昌齡詩《采蓮曲》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2、賞析: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畫面上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里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彷彿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
第三小分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於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後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二、
1、曲池荷
盧照鄰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2、賞析:
"浮香繞曲岸",未見其形,先聞其香。曲折的池岸泛著陣陣清香,說明荷花盛開,正值夏季。"圓影覆華池",寫月光籠罩著荷池。月影是圓的,花與影,影影綽綽,莫能分解。寫荷的詩作不在少數。而這首詩採取側面寫法,以香奪人,不著意描繪其優美的形態和動人的純潔,卻傳出了夜荷的神韻。"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句意,但又有所變化,含蓄地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
盧照鄰在去世前不久寫的《釋疾文》中說道:"春秋冬夏兮四序,寒暑榮悴兮萬端。春也萬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見其盛而知其闌,秋也嚴霜降兮殷憂者為之不樂,冬也陰氣積兮愁顏者為之解歡。聖人知性情之紛糾。"這不免也有詩人自己的性格原因。由於他被病痛所折磨,對事物變化的反映特別敏感。如《釋疾文》中所說:"神翳翳兮似灰,命綿綿兮若縷。一伸一屈兮,比艱難若尺蠼,九生九死兮。同變化乎盤古。萬物繁茂兮此時,余獨何為兮腸邅回而屢腐?""草木扶疏兮如此,余獨蘭騨兮不自勝。"萬物越是繁茂越是生機勃勃,他就越發感覺到自己的形象枯槁。同時他對繁榮的萬物是"感其生而悼死","見其盛而知其闌"也有對自己和他人盛時的回憶與感慨。他的這種思想突出表現在他晚期的詩歌里。
《曲池荷》的前兩句寫的是花好月圓,而後兩句突然轉寫花之自悼。這花之自悼實為人之自悼。詠物詩,"因物以見我",乃見其佳處。除余山《竹林問答》中說:"詠物詩寓興為上,傳神次之。寓興者,取照在流連感慨之中,《三百篇》之比興也。傳神者,相賞在牝牡驪黃之外,《三百篇》之賦也。若模形范質,藻繪丹青,直死物耳,斯為下矣。"如此看來,可見盧照鄰詠物詩之造詣。
這首詩托物言志 ,為中國詠物詩之正宗手法,自不待言。其略可稱道者大致有兩點:一是詠花詩最易落入精雕細刻、鏤金錯彩的細微描寫套路,這首詩寫曲池荷,雖略帶六朝余韻,然能於大處落墨,氣象較為闊大。二是切物抒情,較為真切自然,婉轉寫來,並無造作,筆未離題而深沉之意盡蘊其中。
三、
1、折荷有贈
李白
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
攀荷弄其珠,盪漾不成圓。
佳人彩雲里,欲贈隔遠天。
相思無因見,惆悵涼風前。
2、賞析:
這首詩與李白的《擬古十二首》其十一很相似。《擬古十二首》其十一曰:"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攀荷弄其珠,盪漾不成圓。佳期彩雲重,欲贈隔遠天。相思無由見,悵望涼風前。"除六字不同外,余皆相同。這或許是由於傳抄之誤的緣故。
"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芙蕖即荷花,所以《擬古》中又作"愛此荷花鮮"。秋高氣爽,秋水浩淼,首先就給人以清新、涼爽及高雅、純潔之感。此時江上弄舟,領略一番江水秋色,已是夠愜意的了,然而最引人入勝、最逗人喜愛的,還是那婷婷玉立的鮮紅的荷花。從字面上看,這是通過寫景而點明了時間地點。但從詩歌意象的沉積所蘊含的內容看,這已不是單純描景,而是暗含了這位女子如花似玉的體貌及純潔高雅,堅貞自守的品格。"涉江"一詞,最早見於《楚辭·九章》,那是屈原藉以抒發憤世憂國之情並表現其純潔高雅、堅貞自守的品格。這里雖無憤世憂國之意,但藉以表現女子純潔高雅,堅守貞操的品格和嚮往專一的愛情,也是未嘗不可的。梁元帝《賦得涉江采芙蓉》詩雲:"葉卷珠難溜,花舒紅易傾。"孔德昭同上題詩雲:"朝來採摘倦,詎得久盤桓。"辛德源《芙蓉》詩亦雲:"涉江良自遠,托意在無窮。"就都是藉以表現女子對專一愛情的渴望與嚮往。當然,這一點還需結合下句的"愛此紅蕖鮮"理解。梁吳均《擬古四首》其三《采蓮曲》雲:"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問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蓮。遼西三千里,欲寄無因緣。願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鮮。""荷花鮮",就已完全象徵著年輕貌美的女子及其純潔堅貞的品性。可見李白《擬古》中作"愛此荷花鮮"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可以說,李白的這首詩,與上引吳均詩有著極為密切的內在聯系。從整首詩的布局來看,首二句還只是興起,但它在感情的抒發與意境的創造上,已為整首詩奠定了基調。
"攀荷弄其珠,盪漾不成圓。"圓大的綠荷之上,滾動著顆顆晶瑩的水珠,仔細把玩之中,才突然發現盪漾中的水珠並不是圓的。這只是字面上的理解,實際上,這兩句詩巧妙地暗寓了這位女子細微的內心活動。這里,既受到梁元帝"葉卷珠難溜,花舒紅易傾"的啟發,同時與南朝民歌《西洲曲》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的詩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運用了南朝民歌中常用的葉音與雙關的藝術手法,"荷"諧音合,"攀荷"即有希望匹合成雙之意。"不成圓"的"圓",又雙關為團圓之圓。那麼由"攀荷"到"不成圓",已非簡單的動作與物象描寫,而是重在刻畫這位女子由對專一愛情的渴望而感發的焦慮與苦悶的心態。詩歌由開始輕松愉快的賞秋玩荷,到感物而發後的焦慮苦悶,這在意脈上是一次轉折,在情感上是一次跌宕。因而,下面便很自然地過渡到直抒對"佳人"的思念之情:"佳人彩雲里,欲贈隔遠天。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
"佳人彩雲里",可以說是受到《西洲曲》"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的啟發。然而在李白的詩中,"彩雲",卻帶有一種虛無飄渺、行蹤不定的意象,如其《宮中行樂詞八首》其一:"只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就有相似之處。"欲贈隔遠天",則更明顯是受到了《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又《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及吳均"遼西三千里,欲寄無因緣"等詩的影響,藉以表現對遠方情人無限思念而又無可奈何的強烈情感。末二句是進一步抒發相思之苦與惆悵無奈的悲哀情思。"悵望涼風前",不僅有外貌的描寫、心理的刻劃,而且與首句"涉江玩秋水"遙相呼應,並與整首詩的情感、氣氛相統一,這就使得詩歌意境自然渾成,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李白的這首詩所受前人的影響是不小的,把它歸入"擬古"之組詩,亦不無道理。但是,在完整、統一的意境創造上,這首詩卻不為前人所囿,具有獨自的風格特徵。其一,詩歌雖然始終並沒有對女主人公作正面的描寫,但從詩歌意象及意脈中可以看出,這位女主人公除具有年輕貌美的特徵外,對專一愛情的追求與嚮往是執著的,其內心情感是細膩而又復雜的。其二,在詩歌意脈的變化上,由賞秋玩荷經情因物牽到相思苦悶的過程,過渡自然巧妙,毫無人工的痕跡。詩歌緊緊圍繞"攀荷"這一短暫的細節,把女主人公由"愛此紅蕖鮮"到"相思無因見"的整個內心的細微變化,揭示得一覽無余。這與前人相比,就顯得更為凝煉、更為集中。全詩運用委婉含蓄的藝術手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人物的內心情感。
四、1、李白的采蓮曲:
采蓮曲
若耶溪邊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
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2、賞析:
李白詩將吳越采蓮女的嬌艷清純放在荷花叢中加以表現,又用岸上遊冶郎的徘徊躑躅不忍離去反襯采蓮女的魅力,描繪出明艷、活潑、大方的采蓮女的新形象,語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無做作,一氣呵成,展示出詩人的姿態高雅、清新脫俗。彌補了六朝以來采蓮女形象的蒼白與虛飾。
第一句:若耶河邊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溪邊采蓮花的女孩,隔著荷花談笑風生,互相嬉戲,或是和風細雨,或是嬌喘微微。荷葉田田,芙蓉朵朵,與春風滿面的姑娘的粉頰交相輝映,正如王昌齡《采蓮曲》中所道"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隔著蓮花,似有似無的朦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氣息。"笑隔荷花"將采蓮女纖手撥荷花愉快交談的神態細膩的表現出來,生動形象。
第二句: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袖空中舉。溫和的陽光,濃抹的新妝,清澈的流水,風飄香袖的嫵媚,勾勒出一幅清新明麗的采蓮圖,節奏輕快,活潑自然。采蓮女不知是在揮手還是在故意擺弄,將香袖高舉,河面倒映著采蓮女精心准備的新妝,最是那一低頭的閑花照水,露出她嬌羞的神態,靦腆不勝涼風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後鏡,畫面交相映",人花難辨。這兩句勾勒出了"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的美好意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讓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機,領略到采蓮人內心的歡樂,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
第三句: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歡聲笑語吸引了岸上的遊冶郎,不知哪家的公子,三三五五、似隱非隱在垂楊下,我們可以想像出此時的采蓮女面對岸邊的遊冶郎會有多麼的嬌羞,所謂"女為悅己者容",心裡怦跳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李白筆下的嬌羞之態並未點明,只是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袖空中舉"聯想到的,有著明麗可人的浪漫情調,自有一種清新脫俗。詩人將她們置於青翠欲滴的荷葉叢中,又以遊冶郎的徘徊搔首來襯托她們的嬌美,使用樂府寫羅敷的手法,從而更加委婉傳神。
第四句: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詩人騎著紫騮,馬兒嘶鳴著,驚花,花落,空見那一份景色,使人凄愴斷腸。這里充斥著詩人對時光飛逝、歲月不饒人的感嘆,及對美景易逝的無奈之情,寄託著作者因懷才不遇、壯志難伸而發出的愁思,這與他平素灑脫自信、率真不羈、清新飄逸的風格有所不同,而以一種細膩溫婉的筆觸,引人遐思。"踟躕空斷腸",似是斷腸人在天涯,象他《月下獨酌》中一身孤傲與月為伴,與影為伴,還是免不了蒼茫寂寥、清絕孤獨之感,一向大氣豪邁的李白也有避不了的人生悲哀。 詩人筆下生風,使一曲采蓮,景因情而媚,情因景而濃,而毫無堆砌之嫌,清新自然,仍是一如既往的浪漫。
五、 1、蕭剛采蓮曲:
晚日照空磯,采蓮承晚暉。
風起湖難度,蓮多采未稀。
棹動芙蓉落,船移白鷺飛。
荷絲傍繞腕,菱角遠牽衣。
2、賞析:
《采蓮曲》是樂府詩舊題,內容多描寫江南一帶水國風光,采蓮女娃勞動生活情態,以及她們對純潔愛情的追求等。
此詩的起首二句中,用了兩個「晚」字,強調了一種特定時間背景:籠罩著軟和恬靜夕陽余輝的傍晚——一個最能引起人的情思,讓人沉浸的時刻。「風起」二名轉入采蓮的描寫,從「難度」中透露出采蓮女柔弱纖細的形象。「棹動」二名描繪的采蓮場面只有兩筆寫實的白描:采蓮的小船在荷叢中穿過,槳兒不時碰落盛開的蓮花,一瓣瓣地飛落湖中,驚起了安詳地棲息著的只只白鷺,打破了它們的寧靜世界。末二句借物寫情,別有一種趣味:采蓮人慾歸了,可是荷絲纏繞著她的柔腕,菱角又牽拽著好的衣裙。實際上是作者留戀這環境,故借采蓮人寫同。擬人手法運用十分巧妙,全詩情韻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