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賞析 » 賞析金山寺

賞析金山寺

發布時間: 2022-12-11 23:56:03

『壹』 張岱 金山夜戲 翻譯 賞析 急急急急.......

一、翻譯

崇禎二年中秋節第二天,我經由鎮江到兗州去。這天下午三四點左右,我抵達北固山,在江口靠岸停船。月光像從囊中傾瀉出來似的,倒映於水中,江上波濤吞吐澎湃,江面露水蒸氣彌漫,好像把天幕都噴染成了白色,我非常驚喜。船經過金山寺時都已經二鼓天了,路過龍王堂,進到大殿里,一切都是漆黑寂靜的。

樹林里,從樹縫里漏下皎潔的月光疏疏落落,像殘雪一般。我喊小僕人把唱戲的戲服道具拿過來,在大殿中大張旗鼓地點上明亮的燈火,演唱韓蘄王金山以及長江大戰等多個劇目的戲。鑼鼓聲喧囂嘈雜,整個金山寺的人都起來觀看。有個老和尚用手背揩拭著眼睛,看得目瞪口呆,呵欠聲、歡笑聲、打噴嚏聲一起響起。

他們慢慢定晴望過來,想看看我們是哪裡的人,因何事情於何時到了這里,可是都不敢發問。劇目唱完後,天快要亮了,我們解開纜繩,渡江而去。金山寺的僧人們都跑到山腳下,久久地目送我們,不知道我們是人、是神怪、還是鬼魂。

二、整體賞析

張岱是一位負奇才的雜家,他在戲曲方面造詣尤深,同時,他又是一位戲曲作家,可惜其戲曲作品未能流傳下來。張岱寫戲,不過是偶然為之,所謂「游戲詞場」,但他酷愛戲曲藝術卻是顯而易見的。這則《金山夜戲》足以說明他的戲癮之大。

他出門要帶上戲班子,羈旅途中,風塵僕僕,且又在深更半夜,這位宗子先生竟然突發奇想,在金山寺大殿前唱起戲來,弄得僧人睡夢中驚起,茫茫然不知何故何為。細細想來,其中緣故自可尋得,張岱急呼小僕命串戲絕非全無端由。

首先,是人的情緒非常之好,停舟江口,月光溶溶,江濤漭漭,因之才有「余大驚喜」之情緒。於是乘興又開船游於江上,這個乘興,當是忽發奇想的第一契機,時至二鼓,來到大殿前,景緻又自不同:四圍寂寂,月光如霰。這又是一個刺激,人的情緒更加興奮。其次,也是更主要的,是由於金山寺這個特定的地方,古往今來,就是征伐麈戰之處。

油然間,作者想起了與京口有關的歷代興亡遺事:王濬樓船,舊壘神鴉,京江怒濤,金山戰鼓,……當年韓世忠,梁紅玉就是在這里以八千兵勇大敗兀術金兵十萬。因而,作者遂有「唱韓蘄王金山及長江大戰諸劇」之想。

當時作者是赴兗州途經鎮江,參讀《陶庵夢憶》卷四之《兗州閱武》中有「辛未三月,余至兗州」的話,可知此行歷時不短。由此推測,作者大概是在游歷訪古。金山夜戲演的是武戲,到了兗州又有閱武之舉,這隱約透露出作者這一時期對國力不支所感到的憂慮,聯系明亡後他對故國的深沉懷念以及「披發入山」,不與滿清統治者合作的氣節,頗有助於了解張岱其人的思想。

三、原文

崇禎二年中秋後一日,余道鎮江往兗。日晡,至北固,艤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濤吞吐,露氣吸之,噀天為白。余大驚喜。移舟過金山寺,已二鼓矣。經龍王堂,入大殿,皆漆靜。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殘雪。

余呼小奚攜戲具,盛張燈火大殿中,唱韓蘄王金山及長江大戰諸劇。鑼鼓喧闐,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張口,呵欠與笑嚏俱至。徐定睛,視為何許人,以何事何時至,皆不敢問。劇完,將曙,解纜過江。山僧至山腳,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1)賞析金山寺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張岱出身官宦世家,早年過著錦衣玉食的優游歲月。崇禎二年(1629),作者北行往兗州探父,帶著家中戲班,道經鎮江,即興在金山寺演唱了戲劇。作者追憶起往昔的少年豪情,創作了此文。

本文選自《陶庵夢憶》,明代散文集。該書共八卷,成書於甲申明亡(1644年)之後,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初版行世。其中所記大多是作者親身經歷過的雜事,將種種世相展現在人們面前。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79),字宗子,一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明末清初文學家。出生於仕宦世家,早年過著富裕的生活,喜愛遊山玩水,通曉音樂戲劇。明亡後張岱曾參加抗清斗爭,見大勢已去,才隱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不做清朝的官。

他在散文上的造詣高,體裁廣,文字清新,能把大量民間口語融入到散文之中。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嬛文集》等。

『貳』 求 蘇軾<<題金山寺>>一詩的解釋賞析

題金山寺賞析:

遙望四山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鷗輕。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慕金山寺之名,也曾盪舟於明月之中。眼看那江潮雪浪,水天一色,漁火點點,漁歌互答的美景,禁不住醉意微盪,曠怡愉悅,滿腹詩情油然而起。金山寺雄峙於長江之濱,歷來為游覽勝地。他略加沉吟,一首《題金山寺》的迴文七律便躍然紙上。

這是一首迴文詩,可以倒讀,而且倒讀同樣工整貼切,可見作者駕馭文字的技巧嫻熟,猶如纏著鐵鏈跳舞,依舊翩翩。從各個方位由低到高,由近止遠,十分形象地描繪了金山寺所處的環境和黃昏景色。詩人深思熟慮,由遠到近,描寫得唯妙唯肖,別有另一種情趣。

這是一首內容與形式俱佳的寫景詩作,生動傳神地寫出了鎮江金山寺月夜泛舟和江天破曉兩種景緻。讀來賞心悅目。順讀、倒讀意境不同,可作為兩首詩來賞析,如果順讀是月夜景色到江天破曉的話,那麼倒讀則是黎明曉日到漁舟唱晚。

題金山寺

版本一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晴。

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鴻輕。

輕鴻數點千峰碧,水接雲邊四望遙。

晴日海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譯文:

潮水涌來伴隨著陣陣洶涌澎湃的巨浪,浪花拍到岸上,頃刻間猶如雪山倒塌;遠處的江面上有人乘著漁船在垂釣倒映在江面上的明月。江上的橋正對著金山寺的大門,寺內的松間小路十分狹小;門檻面對著泉眼,從石頭流過的水流很清澈。

綿延不絕的排排綠樹伴著廣闊的江河,迎來了天明;紅霞彌漫伴著海上的夕陽,天氣十分晴朗。遙望四周天空的雲和江水交融在一起,江邊圍繞著許多碧綠的山峰,有幾只鴻鵠輕盈矯捷地飛過。

江面上有幾只輕盈迅捷的鴻鵠飛過,周圍許多的山峰都是青綠色的;江水與天際的雲朵相交接,從四周望過去顯得很遙遠。晴朗的天氣,海上的雲霞,一大片紅紅的彌漫在空中。剛破曉的天空中,映襯得樹木翠綠,綿延不絕。

留著清澈的水流,還有石眼的泉水正面對著門檻;有著小路、松門的金山寺正面對著江上的橋。明月高掛,江面上還有等待垂釣的漁船,離江河邊打魚的出入口處還很遙遠;貌似可以把山峰都摧毀的雪白的巨浪,洶涌澎湃地伴隨著潮水拍打在岸上。

(2)賞析金山寺擴展閱讀

作品爭議

這首詩在《全唐詩》里歸入唐末詩人徐夤《迴文詩二首》的第二首;而南宋人桑世昌編纂的《迴文類聚》里歸入北宋詩人周知微名下,標題是《題龜山》;南宋人魏慶之著的《詩人玉屑》中認為是蘇軾的作品,標題為《題金山寺》。

文體介紹

迴文詩,也寫作「愛情詩」「回環詩」。它是漢語特有的一種使用詞序回環往復的修辭方法,文體上稱之為「迴文體」。唐代上官儀說,「詩有八對」,其七曰「迴文對」,「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用的就是這種措詞方法。

充分展示並利用了漢語以單音節語素為主和以語序為重要語法手段這兩大特點,讀來回環往復,綿延無盡,給人以盪氣回腸,意興盎然的美感。迴文的形式在晉代以後就很盛行,而且在多種文體中被採用。

人們用這種手法造句、寫詩、填詞、度曲,便分別稱為迴文詩,迴文詞和迴文曲。雖然不乏游戲之作,卻也頗見遣詞造句的功力。

迴文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一種較為獨特的體裁。迴文詩據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釋義是:「迴文詩,回復讀之,皆歌而成文也。」

迴文詩在創作手法上,突出地繼承了詩反復詠嘆的藝術特色,來達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產生強烈的回環疊詠的藝術效果。有人曾把迴文詩當成一種文字游戲,實際上,這是對迴文詩的誤解。劉坡公《學詩百法》言:「迴文詩反復成章,鉤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輕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題金山寺

『叄』 〈游金山寺〉蘇軾的賞析

游金山寺①

蘇軾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②。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

中泠南畔石盤陀④,古來出沒隨波濤。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紋細,斷霞半空魚尾赤⑥。

是時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卧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⑨,有田不歸如江水。

注釋

①金山寺:在今江蘇鎮江西北的長江邊的金山上,宋時山在江心。

②古人認為長江的源頭是岷山,蘇軾的家鄉眉山正在岷江邊。鎮江一帶的江面較寬,古稱海門,所以說「直送江入海」。

③蘇軾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寫曾聽人說長江漲潮時潮頭有一丈多高,而岸邊沙灘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見那種情形。

④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盤陀:形容石塊巨大。

⑤歸楫:從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槳,這里以部分代整體。

⑥這兩句的意思是:微風吹皺水面,泛起的波紋像靴子上的細紋,落霞映在水裡,如金魚重疊的紅鱗。

⑦初生魄:新月初生。蘇軾游金山在農歷十一月初三,所以這么說。

⑧江中炬火:或指江中能發光的某些水生動物(古人亦曾有記載,如木華《海賦》:「陰火潛然。」曹唐《南遊》:「漲海潮生陰火滅。」)或只是月光下詩人看到的幻象。原註:「是夜所見如此。」

⑨謝:告訴。如江水:古人發誓的一種方式。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公子重耳對子犯說:「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晉書·祖逖傳》載祖逖「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蘇軾認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所以他說,自己如果有了田產而不歸隱,就「有如江水」。由此可見,現在未能棄官還鄉,實在是不得已的事。

今譯:

我的家鄉地處長江初始發生之源頭,

為官出遊卻隨江水滾滾飄然東入海。

聽說此地大潮打起浪頭足足一丈高,

即使天寒地凍還有沙痕印跡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號稱盤陀,

自古以來出沒水中追隨浪濤和江波。

嘗試登上絕高山頂遙望萬里外家園,

無論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羈旅在外鄉愁只恐難尋回家之歸舟,

山上聖僧苦苦挽留欣賞山中之落日。

微微風里波濤萬頃陣陣盪漾起細鱗,

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魚尾血樣紅。

正當此時江中月亮剛剛還在初升起,

二更時辰月兒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靜靜長江江心好似有著一炬火大明,

飛騰火焰照得山中棲息鳥兒紛紛驚。

惆悵失然歸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識,

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處之事物。

江山彌幻而今如此為何還不回家園,

江神莫非責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頑固。

感謝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實在不得已,

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寧如奔逝之江水。

賞析

宋神宗熙寧初年,蘇軾由於寫了《上神宗皇帝書》、《擬進士對御試策》等批評新法的文章,受到誣陷,不安於在京任職,乃自請外放。於是被任命為杭州通判。這首詩即是他在熙寧四年(1070)赴任時經過鎮江金山寺所作。

程千帆師在《宋詩精選》中對這首詩的藝術有一段精闢的評價:「詩題為游寺,通篇寓景於情。其寫蜀人遠宦,寫冬季來游,寫金山特色,寫登山望鄉,都很分明。以下轉入山僧留看落日,但以『微風』二句略作形容後,便將難見之江中炬火代替了常見之江乾落日,從而抒其所見所感。至於炬火是否江神示意,則更不加以說明,留供讀者推想。起結遙相呼應,不可移易地寫出了蜀士之遠游,而中間由泛述金山,而進寫傍晚江干斷霞,深夜江中炬火。筆次騫騰,興象超妙,而依然層次分明。」還應該指出的是此詩的表現角度。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評道:「一往作縹緲之音,覺自來賦金山者,極意著題,正無從得此遠韻。」我們不妨舉兩首。張祜《題潤州金山寺》:「一宿金山寺,超然離世群。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雲。樹色中流見,鍾聲兩岸聞。翻思在朝市,終日醉醺醺。」許棠《題金山寺》:「四面波濤匝,中樓日月鄰。上窮如出世,下瞰忽驚神。剎礙長空鳥,船通外國人。房房皆疊石,風掃永無塵。」雖然也有佳處,但未免「極意著題」,筆勢放不開。此詩則略去對寺景的刻畫模寫,著重寫登高眺遠之景,將古與今,虛與實,情與景融為一體。尤其是在對景物的刻畫中,滲透著濃郁的鄉情,特別真摯動人(如「絕頂望鄉國」而錯怨江南北之多山,就是痴人痴語)。同時,詩人所表達的歸隱之志,又與他的足跡來到金山寺這個佛教聖地密切相關。通篇既放得開,又收得住,充分反映出蘇軾的七古波瀾壯闊,開闔自如的特色。

末尾四句,帶有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牢騷苦悶。

熱點內容
戲言的故事 發布:2024-11-16 09:50:04 瀏覽:156
身邊的文明故事 發布:2024-11-16 09:49:47 瀏覽:257
孤開頭的成語 發布:2024-11-16 09:33:44 瀏覽:372
蘇仙的故事 發布:2024-11-16 09:27:20 瀏覽:319
沈陽那故事 發布:2024-11-16 08:37:48 瀏覽:368
聳的成語 發布:2024-11-16 08:17:35 瀏覽:348
寧波鬼故事 發布:2024-11-16 08:04:24 瀏覽:153
鍾食的成語 發布:2024-11-16 08:03:42 瀏覽:67
有關藝術的故事 發布:2024-11-16 07:58:17 瀏覽:229
題字成語 發布:2024-11-16 07:56:43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