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樂作品賞析
㈠ 中國民族器樂賞析
《流水》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抒發了志在流水,智者樂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樂曲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復,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雲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並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見清刊本《琴學叢書·流水》之後記,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區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後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琴學叢交·流水》後記)
第八段:變化再現了前面如歌的旋律,並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段末流水之聲復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富於激情。段末再次出現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八、九兩段屬古琴曲結構中的「復起」部分。
尾聲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
㈡ 怎樣寫音樂作品賞析
重視作者和作品的時代背景
俄國作曲家格林卡說:「創造音樂的是人民,作曲家不過把它變成曲子。」不錯,每一個音樂作品,總是會表現作曲家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所以,如果要比較深刻的領會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我們就必須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及特色。
例如,貝多芬的第三和第五交響曲等英雄性格的作品,是在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影響下產生的,反映了人民群眾反抗專制暴政的斗爭。
把握曲式和體裁
曲式是音樂材料排列的樣式,也就是音樂的結構布局。體裁是音樂的品種,是在各時代、各名族、各階段和各階層的社會文化生活中形成的。
反映風俗生活的樂曲採用三段式或復三段曲式,表現音樂形象的矛盾沖突則常用奏鳴曲式這一戲劇性的結構。
各種不同的體裁,比如歌曲、舞曲、進行曲、交響曲、夜曲等,各有其不同的特點,適合表現不同的題材內容,這也是欣賞音樂作品是應該把握的。
㈢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賞析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採用奏鳴曲式,並選取民間故事《梁祝》中的「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內容。作品內容如下:
1、引子
音樂一開始,在弦樂顫音的背景下,長笛吹奏出優美、輕柔的旋律,彷彿描繪了梁祝求學路上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故事背景。由雙簧管奏出的主題音調,取自越劇的過門音樂。
2、呈示部
(1)、相愛:在豎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傳頌千古的愛情主題。此主題取材於越劇的音樂素材。此主題的旋律特點不斷上行又不斷下行,上行時彷彿表現梁祝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愛情的嚮往與追求;下行則好像預示他們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難成眷屬的痛苦心情。
(2)、連接部:為獨奏小提琴的華彩樂段。在華彩樂段通常樂隊暫停演奏,由獨奏者充分發揮其表演技巧。此處的演奏較自由,難度較高,因而也較引人注目。作曲家在此採用華彩樂段使其成為作品的有機部分和有獨立特點的段落。
(3)、副部:是整個作品中最輕快、最歡悅的樂段。它由越劇的過門變化而來,由獨奏小提琴奏出,與抒情的主部愛情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一插部速度採用活潑的小快板,由木管與獨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速度更為輕松歡快。速度是音樂表現的一個重要手段,作曲家在此採用輕快的速度、輕松的節奏、跳動的旋律、活潑的情緒,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梁、祝三載同窗的幸福時光。 (4)結束部:音樂採用惋惜的慢板,其素材由愛情主題發展而來。
3、展開部
(1)、抗婚:當人們仍沉浸在梁、祝惜別的氛圍中,突然闖進大管和大提琴奏出的低沉音響,定音鼓和弦樂的顫音中夾雜著可怕的鑼聲,不祥的徵兆預示著悲劇即將發生。接著,銅管以嚴峻的節奏、陰森的音調奏出一個代表封建勢力的主題。這是展開部的第一主題,此主題每一樂句均出現休止符,並採用較強的力度,生動地表現出封建勢力的殘暴。接著,獨奏小提琴以戲曲散板的節奏,敘述英台的驚惶,這是展開部的第二主題。此主題中的樂句採用強烈的切分節奏,同時配合很強的力度,表現了英台誓死抗婚的場面。
(2)、樓台會:曲調採用越劇樓台會的合唱旋律為素材,音調纏綿悱惻。此處採用大提琴與小提琴兩種不同的音色時分時合,一問一答,使人彷彿看到梁、祝流淚互訴衷腸的感人畫面。音色是塑造音樂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由於大提琴圓潤、深沉的音色接近於男聲,而小提琴優美、明亮、柔和的音色接近於女聲。因此,作曲家用獨奏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用獨奏小提琴代表祝英台,通過兩種音色鮮明的對比,栩栩如生地向人們展示樓台會的動人畫面。
(3)、哭靈投墳:音樂突然急轉直下,弦樂採用快速的切分節奏,激昂而果斷,獨奏小提琴以散板的節奏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運用了京劇倒板和越劇緊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描繪了英台撲倒在山伯的新墳前呼天號地泣訴的情景。
4、再現部 化蝶:長笛以輕柔的力度、緩慢的速度,使音樂重新回歸於安詳、寧靜的氣氛。長笛美妙的旋律,結合豎琴的滑奏,把人們引入了天堂仙境。在加弱音器的弦樂背景下,第一小提琴與獨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令人難忘的愛情主題,彷彿化為彩蝶的梁、祝在鮮花叢中翩翩起舞,訴說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
拓展資料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由陳剛、何占豪創作於1959年,首演《梁祝》的是當年年僅18歲、還在上海音樂學院上學的俞麗拿,演奏一舉成名。俞麗拿演奏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唱片發行量多達一百多萬張,是中國器樂唱片發行量最多、影響面最廣的唱片,為此她獲得了中國首界金唱片獎,為中國作品演奏風格的研究做出了傑出貢獻。該曲首演後得到音樂界一致好評,並在世界各國及香港、台灣等地區廣泛演出。
㈣ 中國民族器樂曲賞析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wh/2005-08/10/content_71722_2.htm
這里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