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賞析 » 優美散文賞析

優美散文賞析

發布時間: 2022-12-08 05:47:59

❶ 優美敘事散文及賞析

現給你推薦幾篇名家散文:
抒情散文《杜鵑花開了》,以擬人的手法采寫,運用杜鵑花與人生的坎坷道路相結合寫作技巧,描寫了杜鵑花,色彩繽紛,強大的生命力,不畏嚴寒酷暑,不因失去滋養的水分而自暴自棄,而是選擇堅強地活下去。經過九年的苦熬,等來了生命的春天,重新綻放生命的光彩,表達一個人人生中不平凡的經歷,給人之感嘆與回味。文章以花喻人,托物言情,寄寓深遠。

記敘文《故鄉的羅猛塘》,該文主題思想好,描寫故鄉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故事情節感人,尤其是那個美麗傳說,深深打動人心。該文詞句簡潔優美,品味十足,是2015年「中華情」全國詩歌散文大賽一等獎。

情感散文《郊外的秋》,描述主人翁從省機關被流放到郊外,心中感到絕望,於是,借景言情,以物寄意,感嘆前景像秋天一樣,葉子開始飄落了,前途渺茫。可是,到郊外生活一段時間後,感覺到郊外的秋,並不像自己心中所想像的那樣失落,而是充滿著一片飄逸的情景,郊外那一片充滿詩意般的田園生活,深深吸引著他,使他感悟到,盡管秋天是落葉的季節,可是,它象徵著成熟和收獲。從此,他重新點燃起生活的火花……

優美散文《故鄉的十月》;首句總起,生動忙碌的鄉村場景在作者細膩的筆觸下向我們走來,「雞、鵝、鴨子的啼叫聲,匯成歡樂的樂曲,鄉親們懷著一張張笑臉,挑著一擔擔金黃的稻穀歸來」。作者以心理變化為線索,展開行文,家鄉人民在不同時期生存狀態和生活狀況為主線,分層描述。抗戰時期,土城的痛,痛在家鄉人民的心間,也痛在我的心裡,特殊年代,一道道傷痕讓人民沒有了歡笑。現在的十月,正是收獲的季節,看「鄉親們懷著一張張笑臉,心頭上不再感到痙攣,再不受到悲愁的壓力。」而當我「從土城歸來,看著那鋪滿綠葉的銀色小路,心顯得情意切切。」心理變化的起伏亦可照見時代變遷的過程。
結尾,作者提升了主題,「故鄉的十月,盡管已從貧困線上擺脫出來,可是,與我心中所想像的十月,相差得還遙遠。那種雲雀歡歌、機器隆隆、陽光和煦,那種風吹草低牛羊壯的十月,什麼時候才能到來呢?」這個結尾有點出人意料,作者往往停留在對現有沸騰豐收景象的贊美上,作者宕開一筆,點出了不足,提出了新的藍圖,讓故鄉的十月,更加令人憧憬。
作品如散文詩,文筆優美清新,如詩如畫場景中穿插對過去往事的描述及自己的不同心理變化,結構嚴謹,欣賞拜讀佳作!
有空點擊看看。

❷ 優美散文及賞析

《三月桃花水》,散文,作者是著名詩人、詞人、翻譯家、評論家劉湛秋,描寫陽春三月的美麗景色,贊美了春天的美麗,把三月桃花水比作豎琴、明鏡,抒發了作者對春天和大自然的熱愛,語言優美,引人入勝。山東煙台畫家金洋,2008年畫同題國畫,通過點點桃花和溪溪流水,將春天的生機勃勃描繪的淋漓盡致,體現出作者深厚的繪畫功底。

中文名: 《三月桃花水》
題材: 三月的桃花和溪水
作者: 劉湛秋、金洋
體裁: 散文、國畫

目錄

散文簡介
內容
國畫《三月桃花水》散文 簡介
內容
國畫《三月桃花水》
展開 編輯本段散文
簡介
《三月桃花水》是著名詩人、詞人、翻譯家、評論家劉湛秋寫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描寫了陽春三月,春水滋潤大地、催生萬物的美麗景色,贊美了春天的美麗。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比作豎琴、明鏡,揭示了春水的可貴和春天已經悄悄地向我們走來的信息,抒發了作者對春天,對大自然的熱愛。全文語言非常優美,引人入勝,美不勝收。
內容
三月桃花水 是什麼聲音,像一串小鈴鐺,輕輕地走過村邊? 是什麼光芒,像一匹明潔的絲綢,映照著藍天? 呵,河流醒來了! 三月桃花水,舞動著絢麗的朝霞,向前流淌。 有一千朵櫻花,點點灑上了河面; 有一萬個小酒窩,在水中迴旋。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豎琴。 每一條波紋,都是一根輕柔的弦。 那細白的浪花,敲打著有節奏的鼓點; 那忽大忽小的的水波聲,應和著田野上拖拉機的鳴響; 那纖細的低語,是在和剛剛從雪被裡伸出頭來的麥苗談心; 那碰著岸邊的丁冬聲,像是大路上車輪滾過的鈴聲; 那急流的水浪聲,是在催促著村民們開犁播種啊!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鏡。 它看見燕子飛上天空,翅膀是裹著白雲; 它看見垂柳披上了長發,如霧如煙; 它看見一群姑娘來到河邊,水底立刻浮起一片片花瓣; 它看見村莊上空,很早很早,就升起了裊裊炊煙······ 比金子還貴呵,三月桃花水! 比銀子還亮呵,三月桃花水! 呵,地上草如茵,兩岸柳如眉。 三月桃花水,叫人多陶醉。 啊!掬一捧,品一口, 讓這三月的桃花水盛滿我們心靈的酒杯!
編輯本段國畫《三月桃花水》
三月桃花水是山東煙台畫家金洋在2008年所畫的一副國畫,該畫 國畫《三月桃花水》
通過點點桃花和溪溪流水,將春天的生機勃勃描繪的淋漓盡致,恰到好處。可以從這幅畫看出作者繪畫功底的醇厚,是一副難得的佳作。

❸ 優美散文及賞析

原文閱讀
讀莫扎特與憶鄉村(有刪節)
耿翔
大地上的事情,只有大地知道。
當我還在北方的一個小村子裡,跟著年邁的父母,像蠶兒結繭一樣,完成將被土地封閉的童年時,一種內心的躁動,使我對來自土地的每一種聲音,都十分敏感,都想通過聲音的翅膀,飛抵一片比麥田,更令人動情的地方。
莫扎特,我不知道在你生活的大地上,聲音的翅膀,最初是怎樣飛翔的?當你用耳朵,聽見花的骨朵,輕輕地顫動出季節的消息時,你的內心,是否被音樂的潮水浸濕了?那時,站在維也納郊外的山坡上,你是否做著這樣的遐想:大地的內心,也是五顏六色的。要不,這些永遠被踩在腳下的泥土,怎會生出這樣美好的花朵?正是土地,給了你這樣的遐想,正是這樣的遐想,塑造了你的童年。由此,世界和我,在百年孤獨之後的今天,還能通過你的音樂,排遣內心的寂寞,從而在一種不受時空約束的層面上,讓精神獲得神的愉悅。
大地呵,為了富人,也為了窮人,就這樣精美的安排著大地上的事情。
現在,坐在把泥土隔在水泥和鋼筋之外的長安城裡,我想著遠在百里的一塊大地。盡管我的腳步,對於它已經很陌生了,但它關於泥土的神話,將永遠在我的心田裡瘋長。
其實,我在穿過所有麥田的時候,都是從屋後的園子里開始的。
那是母親種著黃花、韭菜、茄子和豆角的園子。
我甚至相信,不僅園子里各種開得熱烈的菜花,是母親種出來的,就是那些在各種花間,飛得熱烈的蝴蝶,也是母親種出來的。我最愛看母親在園子里摘菜,因為那時,就有許多蝴蝶,落在母親的脊背、肩膀和頭發上,也在採摘著什麼。每每陷入這樣的畫面里,我發現母親的身上,就集合了鄉村裡的所有聲音。如果把它們用樂譜記下來,且由竹製的笛子演奏出來,就是對鄉村精神最經典的歌頌。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也沒有把浮現在母親身上的音樂讀出來,讓它成為我出生的大地上最驚心動魄的事情。但我堅信,莫扎特的全部音樂,都是從母親身上對大地上的事情,一種最天才的閱讀。可以這樣想像,當父親領著他和姐姐,在歐洲大地上為音樂奔走的時候,他的母親,永遠像一位集合著大地上的聲音,時刻出現在他想像里的音樂之神,護佑著他,為了後來的我們能聽到他天才的音樂,而從大地上的事情里汲取聲音的力量。
面對莫扎特,我不能不平靜下來,回到母親沒有走出的那片鄉土上去。
在那裡,我的所有記憶,都與聲音有關。在母親彎腰勞作的園子里,我聽過蝴蝶的顫翅聲;在母親祈雨背水的後溝里,我聽過老狼的凄哭聲;在母親挖葯走過的土城裡,我聽過野兔的打洞聲;在母親洗衣的澇池裡,我聽過土蛙的鳴叫聲。其實,我能長成一位詩人,用像青銅一樣的漢字,寫我日出日落中的村子,寫我晴天雨天中的鄉親,是因為每天清晨,我第一眼看見的世界,都是在窗戶自然成型的畫框里,母親梳著她的長發。隨著木質的梳子由上至下的滑落,我聽見陽光在她的長發里,發出光亮的聲音。
我不知道這就是音樂。但我對這個畫面的欣賞,一直持續到我離開故鄉。 案例賞析
閱讀一篇文章,就像認識一位朋友,要通過數次交流、多方接觸,才可能逐漸透過外表,聽懂他內心的聲音,讀出他潛在的光華——如果他有的話。然後再決定是與他相交相知,還是點頭而過。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讀文章又比交朋友要簡單。因為人是善變的,這一刻說的想的,下一刻可能就變了。而文章一旦創作出來,發表之後,就是相對固定的,不再是完全屬於作者的了。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自己的眼光,闡述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一切從「頭」開始,讀文章當然也要從題目開始。《讀莫扎特與憶鄉村》已經很明確地點出了所寫的主體內容:和閱讀莫扎特的音樂有關,和回憶養育自己的鄉村有關。
初讀文章,有幾個生動的畫面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兒時的作者在野外麥田裡極目遠眺,年幼的莫扎特在郊外山坡上冥思遐想,美麗的母親在屋後菜園里摘菜勞作,身上落滿了蝴蝶。還有一些動聽的聲音縈繞耳旁:有蝴蝶的顫翅聲,有老狼的凄哭聲,有野兔的打洞聲,還有母親梳理長發的光亮的聲音。
讀出這些,只能說我們把散落在文中的一顆顆璀璨的珍珠找到了,那該怎樣把它們串聯起來呢?
我們可以想像著讓自己的思緒從眼前的文章飄散開去,一直飄到長安城內的一間小書房裡,落下來,可以看到一個名叫耿翔的中年男子,叼著煙斗,眯著眼睛,坐在藤椅上,靜靜地聆聽著音箱里傳來的一首莫扎特的奏鳴曲。看他出神的樣子,應該是從這天籟一般的樂聲中聯想到了什麼體會到了什麼吧!
也許是想到了兒時在鄉村聆聽過的真正的天籟吧,那麥場上嘰嘰喳喳的鳥叫聲,柳樹上高亢嘹亮的「知了」聲,後園里抑揚頓挫的蛐蛐聲,田埂間窸窸窣窣的蟲子爬行聲……
也許正是這些聲音使他從繁雜忙亂、重復瑣碎的農活中抬起頭來,意識到應該用心地體會這大地上的美麗。而周圍的人包括他的母親,卻無暇顧及這一切,低著頭一心忙著手裡的活計。那日見傴僂的腰身,愈發黢黑粗糙的皮膚,都是全心全意服侍這片大地的印記。只有這樣的忠誠,大地才會賜予他們活下去所必需的糧食。他們意識不到也從不敢想要離開這片養育而又束縛了自己的土地。
而他卻望著遠處暗暗地想,這一眼望不到邊的麥田之外,應該有更美麗的一片天地吧。
也許正是這來自「內心的躁動」和對遠方的嚮往,驅使他乘著「聲音的翅膀」飛到了「一片比麥田,更令人動情的地方」。
在人到中年的時候,他已經聽過了各種各樣的聲音,讀過了各種各樣的畫卷,卻再也聽不到那天然的、原始的大地內部的聲音,再也看不見小時「每天清晨」「第一眼看見的」「在窗戶自然成型的畫框里,母親梳著她的長發」的情景。
他之所以對莫扎特的曲子一見鍾情,再讀傾心,就是因為從中他聽到了大地內心的聲音,看到了失落已久的美景。
在聽曲子的時候,他經常這樣想,莫扎特應該和「我」有同樣的體驗、同樣的嚮往吧?他應該也曾經「站在維也納郊外的山坡上」,和「我」有相同的遐想:大地的內心,也應該是五顏六色的吧,要不然,這些只能永遠被踩在腳底下的泥土,怎會生出這樣美麗的花朵,散發出這樣的芳香?他對大地上聲音的敏感也應該和「我」一樣,他也會深深地沉浸在那小溪潺潺的流水聲里,密林中松鼠的嬉鬧聲里,不遠處教堂悠揚的鍾聲里,鄉間小路上的有節奏的馬蹄聲里吧?
不同的是,「我」為了追求更多的「美麗」,離開了母親,離開了故鄉,來到了一個花枝招展、富麗堂皇卻沒有「美麗」的地方。而莫扎特卻對大地的內心作了「最天才的閱讀」,在母親的「護佑」下,與父親、姐姐奔走在歐洲大地上,用音樂向世人訴說著大地容顏的美麗、靈魂的滄桑。
他也許有些後悔自己離開了母親和故鄉,可轉念一想,如果自己當初不選擇離開,現在又怎能真正認識到母親的偉大、麥田的美麗?又怎能做到對田園發自內心的欣賞?他決定把這些都寫下來,把對母親的懷念,對家園的嚮往,對莫扎特的感激,對美麗深層次的領悟,都記錄在紙上。
應該從哪兒寫起呢?他沉吟了半晌,想到了屋後的菜園子,母親在那裡因地制宜地種了些瓜果蔬菜。記得母親在園子里摘菜的情景,「有許多蝴蝶,落在母親的脊背、肩膀和頭發上,也在採摘著什麼」。當時只覺得蝴蝶飛得好看,母親在花和蝴蝶的掩映下也很好看,而現在想來,正是母親摘菜的情景給了我最初的美麗的震撼,也意識到,只有像母親一樣,專心致志地在田地里耕耘勞作,才是對大地所作的最忠誠的崇拜,才算是真正讀懂了大地的內心。
母親沒有走出那片鄉土,但她不是一直生活在大地的內心深處嗎?
他在莫扎特天籟般的鋼琴奏鳴曲中,拿起了筆,極為平靜地走進了那片「美麗的鄉愁」。
現在我們把剛才飄散出去的思緒拉回來,再讀文章,咦,這不就是我們剛才深入作者的內心所體會到的一切嗎?
要讀懂作品,最好的途徑就是深入作者的內心。那麼怎樣才能不摻雜自己的主觀情緒,最直接、最單純地融進別人的世界呢?請允許我引用宗白華先生的一段話來闡述這一點並結束這一次的閱讀:
「藝術心靈的誕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剎那,即美學上所謂『靜照』。靜照的起點在於空諸一切,心無掛礙,和世務暫時絕緣。這時一點覺心,靜觀萬象,萬象如在鏡中,光明瑩潔,而各得其所,呈現著它們各自的充實的、內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這自得的、自由的各個生命在靜默里吐露光輝。」原文閱讀
山中避雨
豐子愷
前天同兩個女孩到西湖山中遊玩,天忽下雨。我們倉皇奔走,看見前方有一小廟,廟門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開小茶店而帶賣香燭的。我們趨之如歸,茶店雖小,茶也要一角錢一壺。但在這時候,即使兩角錢一壺,我們也不嫌貴了。
茶越沖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覺得掃興;這時候山中阻雨的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興,反覺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謂「山色空 蒙雨亦奇」,我於此體會了這種境界的好處。然而兩個女孩子不解這種趣味,她們坐在這小茶店裡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悶萬狀。我無法把我所體驗的境界向她們說明,也不願使她們「大人化」而體驗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門口拉胡琴。除雨聲外,這是我們當時所聞的唯一的聲音。拉的是《梅花三弄》,雖然音階摸得不大准確,拍子還拉得不錯。這好像是因為顧客稀少,他坐在門口拉這曲胡琴來代替收音機作廣告的。可惜他拉了一會就罷,使我們所聞的只是嘈雜而冗長的雨聲。為了安慰兩個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氣地把胡琴遞給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兩個女孩很歡喜。「你會拉的?你會拉的?」我就拉給她們看。手法雖生,音階還摸得正。因為我小時候曾經請我家鄰近的柴主人阿慶教過《梅花三弄》,又請對面弄內一個裁縫司務大漢教過胡琴上的工尺。阿慶的教法很特別,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給你聽,卻不教你工尺的曲譜。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對他的拉奏望洋興嘆,始終學他不來。後來知道大漢識字,就請教他。他把小工調、正工調的音階位置寫了一張給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門。現在所以能夠摸出正確的音階者,一半由於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經驗,一半仍是根基於大漢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裡的雨窗下,我用胡琴從容地(因為快了要拉錯)拉了種種西洋小曲。兩女孩和著歌來唱,好像是西湖上賣唱的。引得三家村裡的人都來看。一個女孩唱著《漁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著她拉,三家村裡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我曾經吃過七八年音樂教師飯,曾經用鋼琴伴奏過混聲四部合唱,曾經彈過貝多芬的奏鳴曲。但是,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
兩部空黃包車拉過,被我們雇定了。我付了茶錢,還了胡琴,辭別三家村的青年們,坐上車子。油布遮蓋我面前,看不見雨景。我回味剛才的經驗,覺得胡琴這種樂器很有意思。鋼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數十百元一具。製造雖精,世間有幾人能夠享用呢?胡琴只要兩三角錢一把,雖然音域沒有小提琴之廣,也盡夠演奏尋常小曲。雖然音色不比小提琴優美,裝配得法,其發音也還可聽。這種樂器在我國民間很流行,剃頭店裡有之,裁縫店裡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裡有之。倘能多造幾個簡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漁光曲》一般地流行於民間,其藝術陶冶的效果恐比學校的音樂課廣大得多呢。我離去三家村時,村裡的青年們都送我上車,表示惜別。我也覺得有些兒依依。(曾經搪塞他們說:「下星期再來!」其實恐怕我此生不會再到這三家村裡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沒有胡琴的因緣,三家村裡的青年對於我這路人有何惜別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於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語雲:「樂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樂教師沒有實證過這句話,不料這天在這荒村中實證了。
1935年秋日作案例賞析
《山中避雨》是豐子愷先生的散文佳作,閃爍著多種美的光彩。從不同的角度閱讀,會體驗到不同的美。
體驗情感:一波三折的情感起伏
我們可以先整體感知一下文章,梳理其行文的脈絡。
古人雲:「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均起伏有致,本文亦不例外。本文情節簡單,沒有什麼波瀾,「不平」主要體現在「我」一波三折的情感變化上。
「我」初時因游山遇雨,覺得「掃興」,這是「一伏」,情緒有些低落。但「我」畢竟是高雅之士,很快,「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興,讓「我」「反覺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這是「一起」。「我」因體味到了這境界的好處,情緒開始回轉。為了安慰兩個因游山不成而「怨天尤人」的女孩,「我」借了茶博士的胡琴拉奏。兩個女孩很「歡喜」,和了琴聲歌唱,「引得三家村裡的人都來看」。甚至「三家村裡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而「我」也嘗到了有生以來沒有嘗過的「音樂的趣味」。這又是「一起」,文章的情感至此達到了高潮。但「世上沒有不散的筵席」,「我」要離開了。村裡的青年們和我「惜別」,我也覺得「有些兒依依」,感情又趨傷感。這又是「一伏」。
初讀文章,可以感受到文章在「伏—起—起—伏」的情感跌宕中緩緩地向前推進著。
體驗內涵:水到渠成的意蘊抒發
整體感知後,我們可以再對文章進行分解閱讀。看文章的每個段落都寫了些什麼內容,這些內容包含著哪些深刻的思想意蘊,並思考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內容。
在這個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提煉出組成本文的三個由淺入深的層次:敘事—抒情—悟理。
1.先由事及情。
文章先敘述「我」同兩個女孩(作者的兩個女兒)到西湖山中遊玩之事,這本是件樂事。可是「天忽下雨」,「我們倉皇奔走」避雨,游山不成,從而有了「掃興」之情。可「山中阻雨」之事卻意外地讓我感受到了「寂寥而深沉的趣味」,讓「我」有了「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的感興。為了安慰兩個女孩,「我」借了胡琴拉奏,女孩們和三家村的青年們一起和著歌唱之事,又讓我感到了「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最後,三家村的青年們送「我」上車、和「我」惜別之事,還讓「我」有了依依難舍的淡淡憂傷。如此,情隨事顯,絲絲入扣。
2.後由情化理。
文章由事及情,讀罷使人如沐春風。但作者並未到此戛然而止,而是又由情化理,開始回味:山中的「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只有像「我」這樣的文人、畫家,也即「雅人」才能欣賞,這是「獨樂」,曲高必和寡。而拉琴歌唱得到的樂趣是雅俗共賞之樂,是「與民同樂」。「獨樂」「與民同樂」,孰樂?答案顯而易見 。作者繼而深思:胡琴這種樂器便宜、普及,「倘能多造幾個簡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漁光曲》一般地流行於民間,其藝術陶冶的效果恐比學校的音樂課廣大得多」。文章最後,作者通過感受與三家村青年的依依惜別之情,更是體味到了「做了七八年音樂教師沒有實證過」的「樂以教和」的深刻道理。至此可見,作品不是專為述寫生活細節而寫,也不是為普通的體驗而感,而是有著深刻、宏大的內涵。由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推及這樣深重的人生與歷史思考也許並不是作者刻意追求的,但卻是原文所到達的效果,有水到渠成之感。我們可以看到,文章沒有對世事人生的憂嘆與哀傷,只有一個文學家、一個畫家、一個音樂家對生活對世界的唯美追求。
掩卷沉思,因了文章的啟示,我們的思緒也不再只停留於文章本身。「樂以教和」的道理,我們在今天不同樣有著現實的需要嗎?
體驗語言:行雲流水般的語言運用
三讀此文,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品味一下這篇文章語言的魅力。
全文使用純粹的口語,簡潔明了,沒有任何修飾,稱得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但這並不妨礙其動人的魅力,原因何在?仔細品味發現,本文的語言平易朴實不假,但並不平淡無味,而是於平易中寫出了神采氣韻。
比如對文中人物的刻畫。他寫自己的言行:一句「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讓我們彷彿看到一個溫文爾雅的紳士正面帶微笑客氣地向茶店主人提著請求;一句「我用胡琴從容地(因為快了要拉錯)拉了種種西洋小曲」讓我們又感受到了作者的真實與幽默。他寫女兒們的言行:「你會拉的?你會拉的?」兩個相同的問句又讓我們看到了兩張大睜著眼睛又驚又喜的面孔。寥寥數語,鮮明的人物形象便呼之欲出。另外,他寫阿慶,寫裁縫司務大漢,寫三家村的青年,均有此效。
品味這樣的語言,讓我們對何謂生動傳神的語言有了深刻的體驗。
此文我們還可以從其他角度閱讀,比如寫作的手法等,不同的角度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收獲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