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阿城溜索
㈠ 九下語文溜索賞析
開端:馬幫抵達怒江邊,山陡谷深,懸崖萬丈,等待溜索過江。
發展:馬幫的漢子們決定溜索,沉著、果斷地將牛們以及馱子熟練地運到對岸。
高潮:首領從容鎮定,指揮有方,在他的指導下「我」膽戰心驚地溜索。
結局:全隊團結協作、相互信任、關心愛護,順利到達對岸,再次上路。
本文語言很有特色
1.用詞精妙傳神。
小說開篇寫馬幫首領「用小腿磕一下馬」,用「磕」字,不用「打」「抽」等詞,寫出了首領與馬的默契關系,表現出馬幫首領對馬的熟練駕馭和埋在心底的憐愛。
寫峽谷的陡峭:「萬丈絕壁飛快垂下去」。「絕壁」本是靜止不動,但在馬幫的漢子們眼裡,卻是「飛快地垂下去」的,化靜為動,賦予絕壁以動態感,有力地表現了峽谷的深邃陡峭的特點,讓人觸目驚心,為後文寫牛馬的膽怯做了有力的鋪墊。
寫漢子過溜索的動作,三次使用「小」字:第一次,寫精瘦的漢子「腳一用力,飛身離岸,嗖地一下小過去」;第二次,「三個漢子一個一個小過去」;第三次,「之後是運馱子,就玩一般了。這岸邊的漢子們也一個接一個飛身小過去」。
這幾個「小」字的活用,將人在溜索之上,快速劃過怒江峽谷時,人愈愈小的視覺感受和情狀傳神地表現出,作者將普通的「小」字用得這般有創意,堪稱運用語言的高手!
2.比喻新奇,構思巧妙
「鈴鐺們又慌慌響起,馬幫如極稠的粥,慢慢流向那個山口」。將馬幫緩慢行進的狀態喻為「極稠的粥」,多麼新穎別致的比喻啊!
再如,「首領與兩個漢子走到絕壁前,扯下褲腰,彎彎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幾尺,就被風吹得散開,順峽向東南飄走。萬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細細流著」。
這里作者將馬幫漢子對怒江撒尿的情景,寫得很逼真,而且將「萬丈下的怒江」喻為「像是一股尿,細細流著」,看似粗俗,實則很有表現力。馬幫漢子的豪放粗野,俯瞰萬丈峽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不用這樣的比喻,似乎難以表現出,這就是阿城語言藝術的高明之處。
3.靈活運用襯托手法
文章對牛在靠近怒江、准備進行溜索以及溜索中和溜索後的表現都不遺餘力的進行描寫,襯托出怒江的險峻,溜索的刺激震撼。
通過「我」的反應和感受襯托馬幫漢子的身手矯健、無所畏懼等。
4.人物語言簡潔明快,干凈洗練
「首領啞聲說道:『可還歇?』餘下的漢子們漫聲道:『不消。』」多麼簡潔的對白!漢子們之間的默契,盡在不言中。
再如,「首領曲著眼望那鷹,……說:『蛇?』幾個漢子也望那鷹,都說:『是呢,蛇。』」每句對話,惜墨如金,又鮮明地突出了馬幫漢子彪悍而朴訥的性格特點。
㈡ 誰知道阿城的《溜索》文章主要內容
現代作家阿城的《溜索》的主要內容:一個領隊帶領馱隊和「我」一起溜索過怒江。
原文:
一個鍾頭之前就聽到這隱隱悶雷,初不在意。雷總不停,才漸漸生疑,懶懶問了一句。領隊也只懶懶說是怒江,要過溜索了。不由捏緊了心,准備一睹縱貫滇西的怒江,卻不料轉出山口,依然是悶悶的雷。見前邊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馬向前。行到岸邊,抽一口氣,腿子抖起來,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動半步。
萬丈絕壁垂直而下,馱隊原來就在這壁頂上。怒江自西北天際亮亮而來,深遠似涓涓細流,隱隱喧聲騰上來,一派森氣。俯望那江,驀地心中一顫,再不敢向下看。
領隊穩穩坐在馬上,笑一笑。那馬平時並不覺得雄壯,此時卻靜立如偉人,晃一晃頭,鬃飄起來。牛鈴如擊在心上,一步一響,馱隊向橫在峽上的一根索子顫顫移去。那索似有千鈞之力,扯住兩岸石壁,誰也動彈不得。
領隊下馬,走到索前,舉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動不動。領隊瞟一眼漢子們,一個精瘦短小的漢子站起來,走到索前,從索頭扯出一個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躍,腿已入套。腳一用力,飛身離岸,嗖地一下小過去,卻發現他腰上還牽一根繩,一端在索頭,另一端如帶一縷黑煙,彎彎劃過峽谷。
一隻大鷹在瘦小漢子身下十餘丈處移來移去,翅膀尖上幾根羽毛在風中抖。再看時,瘦小漢子已到索子向上彎的地方,悄沒聲地反著倒手拔索,橫在索下的繩也一抖一抖地長出去。
(2)賞析阿城溜索擴展閱讀:
《溜索》選自現代作家阿城的《遍地風流》,略有改動。
寫作背景:
雲南怒江大峽谷,被稱為「東方大峽谷」。峽谷的東面是被稱為「萬瀑千湖之山」』的碧羅雪山,西面是中緬邊境千里邊防的高黎貢山,谷底是奔騰咆哮的怒江。怒江沒有船,驚濤怒浪上小船無法橫渡,兩岸居民過江,從前主要靠「溜索」橋。
賞析:
本文講述馬幫飛渡峽谷的故事,既突出了怒江峽谷的孤懸、高峻、險惡,又表現了馬幫漢子沉著、冷靜、從容的姿態,寫出了作者對馬幫漢子粗獷豪邁、勇敢無畏的精神的欽敬和贊頌,突出表現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戰,戰勝艱險的氣定神閑的姿態。以其獨特的視角,用傳神凝練的語言,舒徐有致的節奏,層層烘托,表現了滇西馬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