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古代畫作
Ⅰ 古代名畫賞析
梅花朵朵佔先春古代名畫「賞梅圖」賞析
梅花是我國有名的觀賞植物,梅花集高潔、秀雅、堅毅於一身,色、香、韻、姿俱佳。在隆冬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深得詩人畫家的喜愛。他們種梅賞梅,或寄之以情,或繪之以畫。現在,就請讀者跟隨我的筆觸,慢慢欣賞古代畫家所繪的「賞梅圖」吧。
明代戴進《踏雪尋梅圖》(圖1),絹本,立軸。現流失於美國民間。戴進(1388—1462),字文進,號靜庵、玉泉山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為金銀首飾工匠,後改工書畫,以賣畫為生。宣德間以畫供奉內廷。擅畫山水、人物、花鳥、蟲草,為浙派開山鼻祖。
天寒地凍,白雪皚皚,水瘦山寒,樹木蕭索。畫面上一高士攜書童在雪天彳亍而行,顯然目標是右前方小橋邊綻放的梅花。整幅畫面給人以古樸、幽雅之美感,人物的高潔散淡氣質躍然紙上。
明代唐寅《觀梅圖》(圖2),紙本,立軸,淡設色,縱10
8.6厘米,橫3
4.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唐寅(1470—1523),字伯虎,他才氣橫溢,詩畫兼擅,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
圖畫中有一位高士袖手立於溪橋之上,身後的山崖邊,兩樹梅花含苞待放,與作者所題詩意十分吻合。全幅構圖汲取南宋院體風格,險中求勝,山石樹木的勾勒粗細得當,暈染多於皴擦,清健爽利的筆致和幽靜的背景營造突出了主體人物的高潔形象。人物的線描細勁流暢,造型清俊儒雅。有詩有畫,實屬難得的傳世佳作。
明代杜堇《梅下橫琴圖》(圖3),絹本,立軸,設色,縱20
7.9厘米,橫10
9.9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杜堇,明代畫家,工詩文,擅繪畫。界畫樓台,最嚴整有法。亦是人物白描能手,其人物畫大都表現古代傳說故事或逸聞趣事,並以山水及園林景緻為襯景,有的還題詩作賦,顯示出濃郁的以文入畫的格調。
此圖表現的是士人在山坡平台上撫琴賞梅的雅緻場景。老梅虯曲如蒼龍盤空,紅梅綻開,遠處雲霧中峰岫出沒;士人倚坐樹干,手撫琴弦,仰視梅花,旁有童子煮茶捧盞伺候,生動地表達了文人的高雅情趣。
明代盛茂燁《梅柳待臘圖》(圖4),立軸,絹本,水墨,設色,縱186厘米,橫9
8.5厘米。現流失於日本民間。盛茂燁,明代畫家。號念庵,一作研庵,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善山水,有煙林清曠之概,人物亦精工典雅。
此圖描繪的是冬至後的蕭瑟山居林園中,梅花正要開放,春天即將來臨的景象。近景柳林枝冠繁密如煙;中景梅干含穎而發;遠景山谷中雲靄飄浮,彌向遠方。自題「岸客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詩情畫意,躍然紙上。全圖既得煙林清曠之概,又溢春之將至之氣。
清代蕭晨《踏雪尋梅圖》(圖5),立軸,紙本,淡設色,縱123厘米,橫5
8.5厘米。青島市博物館藏。蕭晨,字中素,號靈曦,江蘇揚州人。工詩,擅畫山水、人物。師法唐、宋人傳統筆法,細秀雅淡,設色妍麗,功力極深。
圖中山崖、斜坡、磯石、梅枝均披銀裝。整個背景用淡墨渲染,以呈白雪蒼茫的景象。梅樹屈拔而起,蒼勁挺健,梅花用鉛白細點,周圍留白,宛然雪中花朵。樹下佇立著持杖老翁,昂首觀梅,凝目幽思,具有「意在其中,情見於外」的魅力。老者身後立一童子,身背行李,似乎對梅花並無興趣,卻望著緩緩的流水而出神。這是一幅耐人尋味的佳作。不落歷代畫家所作「踏雪尋梅」的舊套。
清代陳枚《月下賞梅圖》(圖6),絹本,設色,縱37厘米,橫3
1.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陳枚,生卒年不詳。字載東,號殿掄,晚號枝窩頭陀,婁縣(今上海市松江)人。其畫初學宋人,後折衷於明代畫家唐寅,並參以西洋畫法,能於寸紙尺縑,圖群山萬壑。
本圖描繪了宮廷仕女尋梅、賞花、吟詩、玩月的深閨享樂生活。左側頁為正月景,圖中繪一個侍女挑燈從另一個院落引著5位身著長裙的仕女緩步而來,院內屋檐下懸掛彩燈,窗外兩株古梅競相開放。月下燈前有4位仕女於亭廊中或立或坐,觀花聊談,作品色彩協調、錯落有致,古色古香、莊重典雅。其製作精巧、玲瓏剔透。其畫法嫻熟、景物生動,人物神態栩栩如生。
清代黃慎《捧梅圖》(圖7),紙本,立軸,縱124厘米,橫65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黃慎,字恭懋、躬懋,號癭瓢子。福建寧化人。擅畫人物,後從唐代書法家懷素真跡中受到啟迪,以狂草筆法入畫,變為粗筆寫意。
《捧梅圖》左上有題畫詩一首。圖中畫一老叟,手捧一枝梅。梅花綻放,清香淡雅,老叟邊賞邊嗅,喜悅而笑。此圖構思極為簡略,一人一梅而已。然人物衣褶勾染並施,兼方帶圓,面部須眉信筆寫出,細筆復線;梅花虯枝橫卧,古樸蒼勁。人、梅交融,極富古雅趣味。
來源:東方收藏
Ⅱ 如何欣賞中國古代書畫
你算是趕上了,我說說吧
中國畫大致分為 寫意和工筆兩種形式, 題材有山水、人物、花鳥。
欣賞的話:
1.遠觀。 從遠處欣賞畫面的整體效果,構圖合理性,景、物是否生動。山水國畫講的是意境,好的一幅畫能給你置身其中的感覺。人物線描,看看整體線條是否流暢。花鳥,看用線、色彩和構圖。
2.細看。寫意 看用筆是否流暢細膩,筆觸精煉, 工筆 注重線描和著色,也就是線條是否流暢有力,用線輕重緩急是否到位,顏色是否和諧。大師都注重細節,講究完美,會盡量做到沒有一處無用的用筆。
3.了解作者的背景及繪畫及寫作風格,很多名家都自成一風,名氣小點的後輩也大都研習前輩的作品來形成自己的畫風;多了解這些對欣賞書畫有很大的幫助。
以上是我個人簡短總結的,中國美術史上 南朝 齊 謝赫在著作《畫品》中講到六法論。六法論提出了一個初步完備的繪畫理論體系框架,中國古代繪畫自此進入理論自覺的時期,以六法作為衡量繪畫成敗高下的標准。六法論成為中國古代品評美術作品的標准和重要美學原則。當代依然適用。
六法論:①「氣韻生動」②「骨法用筆」③「應物象形」④「隨類賦彩」⑤「經營位置」⑥「傳移模寫」,想了解更多的話 去查查吧。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我雖然是一名老師,但也不喜歡別人抄襲。
Ⅲ 古代名畫賞析2000字
張擇端,字正道,又字文友,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徽宗朝進翰林圖畫院.工於界畫,尤擅舟車、人物、市街、城郭.
中國繪畫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採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注主要特徵,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化裝飾.
先秦繪畫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記載,如周代宮、明堂、廟祠中的歷史人物、戰國漆器、青銅器紋飾,楚國出土帛畫等,都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秦漢王朝是中國早期歷史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大國,疆域遼闊,國勢強盛,絲綢之路溝通著中外藝術交流,繪畫藝術空前發展與繁榮.尤其是漢代盛行厚葬之風,其墓室壁畫及畫像磚畫像石以及隨葬帛畫,生動塑造了現實、歷史、神話人物形象,具有動態性、情節性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畫風往往氣魄宏大,筆勢流動,既有粗獷豪放,又有細密瑰麗,內容豐富博雜,形式多姿多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仍,民生疾苦,但是繪畫仍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苦難給佛教提供了傳播的土壤,佛教美術勃然興起.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該時期壁畫,藝術造詣極高.由於上層社會對繪事的愛好和參與,除了工匠,還涌現出一批有文化教養的上流社會知名畫家,如顧愷之等.這一時期玄學流行,文人崇尚飄逸通脫,畫史畫論等著作開始出現,山水畫、花鳥畫開始萌芽,這個時期的繪畫注重精神狀態的刻畫及氣質的表現,以文學為題材的繪畫日趨流行.
隋唐時國家統一,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給繪畫藝術注入了新的機運,在人物畫方面雖然佛教壁畫中西域畫風仍在流行,但吳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鮮明中原畫風的作品佔了絕對優勢,民族風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訓、王維、張繰等人的山水畫、花鳥畫己工整富麗,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五代兩宋之後,中國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完備一,出現了一個鼎盛時期,朝廷設置畫院,擴充機構編制,延攬人才,並授以職銜,宮廷繪畫盛極一時,文人學士亦把繪畫視作雅事並提出了鮮明的審美標准,故畫家輩出,佳作紛呈,而且在理論上和創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獨的體系,其內容、形式、技法都出現了豐富精采、多頭發展的繁榮局面.
繪畫發展至元、明、清,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在題材上,山水畫、花鳥畫占據了絕對的地位.文人畫強調抒發主觀情緒,「不求形似」、「無求於世」,不趨附大眾審美要求,借繪畫以示高雅,表現閑情逸趣,倡導「師造化」、「法心源」,強調人品畫品的統一,並且注重將筆墨情趣與詩、書、印有機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繪畫樣式,涌現了眾多的傑出畫家、畫派,以及難以數計的優秀作品.
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於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單純拘泥於外表形似,更強調神似.它以毛筆、水墨、宣紙為特殊材料,建構了獨特的透視理論,大膽而自由地打破時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與想像力,這種出色的技巧與手段,不僅使中國傳統繪畫獨具藝術魄力,而且日益為世界現代藝術所借鑒吸收
Ⅳ 中國古代文人畫鑒賞
展子虔:隋朝畫家,歷北齊、北周,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他擅畫人馬、山水、台閣。相傳他畫人物描法細致,畫馬立者有走動之勢,卧者呈起躍之狀,寫山川遠近有咫尺千里之氣概。曾在洛陽、長安、江都等地寺院繪佛教壁畫。
代表作《游春圖》,描寫貴族游春的情景,是現存最古的卷軸山水畫(也有人認為它不是真跡,而是後人的復製品)。這幅畫上有宋徽宗寫的「展子虔游春圖」六個字。
《游春圖》縱43厘米,橫80.5厘米,絹本,青綠設色,無款,卷前有宋徽宗趙佶手書「展子虔游春圖」的題簽,藏故宮博物院。《游春圖》是展子虔唯一留傳下來的作品,也是現存中國最早的卷軸式山水畫作品。
傳為隋代畫家展子虔作。是我國發現的存世的山水卷軸畫中最古的一幅。畫上有宋徽宗趙佶寫的「展子虔游春圖」六字。它生動地描繪出我國大地上的明媚春光和遊人在山水中縱情游樂的神態。各種花樹點滿山野,桃紅柳綠,相映成正職。山上有騎馬的遊人,水中有乘船的婦女,瀑布前有橋,遠山近坡,層次顯明。在色彩上,運用了濃重的青綠填色,作為全畫的主調,有勾無皴。這種濃重的青綠色調,正是春天自然景色的特徵。這種畫法的特色,發展到了唐代的李思訓、
李昭道父子,便形成了「青綠山水」,成為中國山水畫中一種獨具風格的畫體。
在這幅畫上,作者以圓勁的線條和濃麗的青綠色彩,描繪了貴族、仕女於郊野湖山中騎馬泛舟,踏青賞春的景色。畫面在空間處理上克服了以往山水畫中的人大於山 、水不容泛的狀況,畫面上山巒起伏逶迤,湖水微波廣闊深遠,有咫尺千里之感。在技法上,作者以墨線勾勒出山川屋宇的輪廓,後填敷青綠顏色,再以深色復勾一遍,並點出人物 、樹木,色彩清麗典雅,富有裝飾感。
《游春圖》,以春景入畫,立意於春,故所畫景物,以春之明媚與人之生機所顯,用色以春之青綠填為畫之主調,以至發展到後來的「青碧山水」。遊人,盡其樂於青碧之間的自然景色,可想春之生發之情趣。
Ⅳ 怎樣鑒賞中國古代繪畫
中國古代繪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
按照傳統的分類,中國古代繪畫分為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三大類。 中國古代的人物畫成熟得最早。唐代和五代已是中國古代人物畫的高峰時期。它始終以線條作為主要造型手段,並以「傳神」作為塑造藝術形象最根本的要求。 《歷代帝王圖》傳為唐代初期著名畫家閻立本所作。它刻劃了漢代、南北朝至隋代的十三個帝王的形象。唐代的這種帝王像具有「揚善抑惡」的作用,所以此畫中對每個帝王的形象都富有褒貶的意義。而這種褒貶主要是體現在對每個帝王的性格和精神氣質的刻劃之中。
晉武帝司馬炎的形象顯得雄略大度、氣度不凡,可以體會到畫家對這位帝王完全是持肯定和贊頌的態度。為了突出晉武帝的形象,畫家有意將帝王的兩個隨從畫得較小,人物的動作也較單一,表現出當時繪畫能力和技巧有一定局限性。
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描繪了五代時期遭到南唐統治者猜忌的政壇顯要韓熙載夜間宴請賓客的場面。顧閎中巧妙地構思了既有聯系、又有相對獨立性的五段畫面,再現了夜宴的主要活動。這里選用的是全畫的第二段,描繪韓熙載在親自為歌伎起舞擊鼓助興。賓客們或坐或站,或動或靜,表現出不同的神態。
韓熙載本人則神情悒鬱不歡,暗示出他內心的矛盾和痛苦。作品顯示了中國古代畫家早在公元十世紀時就已經善於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
Ⅵ 古人怎樣鑒賞古畫
1、紙絹鑒定
書畫所用的材料絹和紙對於書畫的斷代起著一定的作用。絹和紙的鑒定是鑒定書畫又一途徑。晚周帛畫和戰國楚墓帛畫以及稍晚時候的馬王礁漢墓帛畫,均是畫在較細密的單絲織成的,至今為止未見用雙絲絹的(即經線是雙絲,緯線是單絲織成絹)。
五代到南宋時期的絹,從表面來看,除了單絲絹外,還出現了雙絲絹的形式。元代的絹總的說來比宋絹顯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絹細密潔白,並且還呈現出稀鬆的狀態。明代的絹總的看來也是比較粗糙。
明代早中期有一種質量較低較稀薄的絹,由於這種絹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書畫家往往先將其托上紙然後再進行書畫創作。漢、晉古紙,所見都是用麻料,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魚網等廢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薴麻。
2、印章鑒定
印章的時代特徵與氣息也是鑒定書畫的佐證。印章的時代氣息可從其形狀、篆文、刻法、質地、印色等方面出來。宋代印章銅、玉居多,少量是其它質料的。自元代王冕開始採用石料刻印以後,採用石料刻印的人逐漸多起來。
明代初期,各種石料的印章已相當普遍,篆文刻法也有新的變化,篆文每個字的停筆處,都比原筆畫略粗一點,但顯得較淡,並略呈黃色,同元代的印色就有些不同了。明代中後期印章以石質居多,其它如水晶、瑪瑙、銅、玉等均有。
清初,書畫家印章甩用的篆文變化並不大,但印章形狀、字體字形都有多樣化的趨勢。清代中後期的印章,篆文刻法有各種各樣的規格,如浙派、皖派和其它各種流派,大都以《說文解字》為主體。
3、題跋鑒定
題跋可分三類:作者的題跋,同時代人的題跋,後人的題跋。真古畫而配以定人的偽跋,或偽古畫而配以定人的真跋,都是常見之事。畫上如有作者同時人的題跋,應當弄清楚他和作者之間的關系。這方面的情況從書畫本身並不見得能知道,而須從一些題跋中去探索。
後人的題跋對書畫鑒定能起多大作用,更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分析。如書畫上或題跋上,尤其是書畫的題款等等出現了這種情況,都被認為是作偽者所露出的馬腳。避諱。
在封建帝王時代,行文要避諱,就是當寫到與本朝皇帝的名字相同的字,都要少寫一筆,這就叫避諱,通稱為缺筆。在書畫上面,看到缺筆的字,是避的哪代皇帝的諱,就可以斷定書畫的創作時期,不能早於避諱的那代皇帝的時期,否則就是作偽的漏洞。
(6)賞析古代畫作擴展閱讀:
在中華民族的藝術領域中,尤其是以漢族文化為中心的各種藝術,都有一種互相關聯的現象,盡管它們的外形和用途不同,表現方法和所用工具也不盡相同,但那些不同門類藝術的藝術氣息和趣味,也就是所表達的民族性格的特點,在神髓上卻有相通之處。
譬如建築與服裝,都以寬博嚴肅為基調;桌椅陳設,都以方整對稱為基調;乃至文學語言上竟自出現世界各族語言都不曾有的四六排偶大篇作品等等,這是漢民族文化中特別講求的對稱美。因而,對稱的要求貫穿於大部分這種文化藝術。體到書法和繪畫,更具有某些獨特的內在的關聯。
描繪人物只用單線條,並不藉助陰影,面頰上加上幾道線,性格就特別突出,這就叫做「傳神」。「傳神」一詞,在繪畫領域中也並不專指人像寫真,它也常被用在畫其他物像上,如「為山水傳神」、「為花鳥傳神」等。
用這個詞主要是指擺脫物像的一切細節,而要抓住它們的整體要點。所以許多「寫意」的人物,並沒有被觀者誤為貓狗;一抹遠山,也沒有被觀者誤為紙上的濕痕。尤可注意的,畫樹干、花頭、山巒、衣褶,寧許它不盡相似,但不許它的筆觸癱軟。